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印反擊談後勤:時至今日仍是難題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6-8 0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心情湛藍轉帖 發表於 2007-06-05  搜狐社區


    看來大夥對後勤還是挺感興趣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道理老祖宗早就明白了。也算客觀規律吧,無論是主管上還是客觀上,誰在後勤上出了問題誰就會受到無情的懲罰。不過實際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每當權衡作戰目標和後勤能力時,被忽視的常常是後勤。
   
    書歸正傳,重點還是想琢磨一下對印反擊戰中的後勤問題。中印問題爭端的來龍去脈本身實在非常複雜,俺就不自不量力了。我這有一本PDF格式的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編寫的「中印自衛反擊戰史」,算是官方的權威史料,對西藏問題的來龍去脈介紹的比較詳細,有興趣的河友留個信箱。河裡也有黑島人的長文,後面附有大量的地圖,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俺這裡就只從後勤角度入手了。
   
    和北非戰場德國人的處境類似,擺在解放軍面前的也是一條漫長的後勤線,甚至應該說還更加惡劣-因為面對的是世界屋脊。能夠入藏的公路主要包括1954年12月25日年同時通車的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新藏公路遲到1957年10月 6日通車,全長1455公里。這裡有個簡短的新聞報道川藏、新藏公路全年暢通360天以上 報道很短卻提到一個非常嚴酷的事實 「兩條公路通車時間由原來一年不足5個月提高到11個月以上,行車速度提高了3倍,事故率降低40%」。顯然,不管我們高不高興願不願意,當時川藏公路和新藏公路每年只能在有限時間內通車,夏季多發的塌方泥石流、冬季的大雪封山等等使得新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可以說非常脆弱,大自然的力量還是可怕的。所以毫不奇怪,青藏公路將擔負起人員、物資入藏的主要任務,事實上長期以來青藏公路承擔了85%以上的進藏物資運輸。
   
    青藏公路初通時從西寧到拉薩全長約2100公里,歷年改造完善後現在全長1947公里, 而作為青藏鐵路的第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雖最早於58年開工,但中途停工,70年代復工后直到84年才投入運營,所以長期以來所有進藏的人員、物資都是西寧出發完全指望汽車了。青藏公路沿線總共設了18個兵站,其中8個在西寧到格爾木之間,這些兵站的最主要的一項工作是負責接待往返於青藏線上的汽車運輸團,為汽車兵提供食宿等服務。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這4座兵站的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到了冬季,人跡罕至,氣溫常在零下30℃以下。尤其是五道梁兵站,地處風口,海拔4415米,7月平均氣溫為5.5℃; 唐古拉兵站,坐落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附近,人稱「天上軍營」。是青藏線上海拔最高的兵站。這裡有個心儀青藏線提供了不少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簡單說一下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過程,從1962 年10 月20 日開始,至11 月21日結束,歷時1 個月,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作戰,東線主要在克節朗方向;第二階段作戰,東線包括西山口一邦迪拉方向反擊印軍第四師和在在瓦弄方向反擊第十一旅;在西線,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向班公洛地區展開反擊。東線總共投入藏字四一九部隊所屬3 個步兵團第一五四、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團、第十一師兩個團、山南軍分區步兵第二團和軍區炮兵第三○八團兩個連、工兵第一三六團一部共10300 人,西線投入約6300人。不過這只是第一線部隊,後面肯定還有預備隊,而且後續還有大批部隊入藏增援。對印反擊戰爆發的時間呢看似偶然也有必然。一方面尼赫魯從50年代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到60年代初採取所謂「前進政策」,迫不及待地走上了以武力改變中印邊界現狀的道路;而對中國來說,59年至60年代初隨著西藏平叛的勝利和民主改革,也算中央政府幾百年來第一次真正牢牢控制住了西藏,接下來就是邊防開始建設逐步到位,正好和印度的企圖迎頭相撞。既然談判之路不通,那麼就只好打了。進一步來說,具體反擊時間選擇在10-11月也是大有講究的,西線實際是由新藏公路提供補給,而東線的最東段是由川藏公路進行保障,此時可以減少夏季和冬季對公路運輸的影響。另外,為向前線輸送物資,還需要進一步修造儘可能接近第一線的公路。
   
    中印邊境東段地區的邊防,是1959 年平叛時才先後建立和進駐的,而通往這些點的公路到1962 年,錯那方向僅修到惜那,昌都方向僅修至扎拉。而從錯那,扎拉到作戰地區僅有鄉村路可通行。邊防要點的陣地構築和各種副防禦設施,僅靠就地取材,十分簡陋,通信設施也極為落後,不解決道路和通信問題,自衛反擊作戰的任務是難以完成的。戰前,西藏軍區根據作戰預案,在山南地區組織力量搶修了錯那至麻麻,邛多江至三安曲林的公路,維修了拉薩至曲水段的公路,加修了錯那至肖,麻麻至勒和加玉至隴的鄉村路。架設了澤當至錯那的電話線路。給山南軍分區步兵第二團配備了200 瓦電台,直接與總參謀部溝通了無線電聯絡。林芝地區搶修了6 條鄉村道路。克節朗地區自衛反擊作戰開始后,又搶修了格金山口至肖(后又延伸至達旺),麻麻至勒和扎拉至察隅的急造軍路,保障了前運後送的需要。
不過,這急造軍路的路面質量和通行能力應該是不能很樂觀的。

    藏南地區衛星圖,從西藏到藏南高差非常明顯,二者中間間隔的白色山峰觸目驚心,衛星圖中標註了幾個山的高度,都在5000米以上。
   
    採用類似的方法,大致估算一下後勤的成本。青藏公路1962年按全長2000公里算,那麼需要走幾天呢?這裡有這樣兩個數據:1)風雪青藏線上的十八個兵站 裡面提到1954年從西寧到拉薩需要15天時間;2) 83年經青藏公路入藏散記 從格爾木出發到拉薩,一共走了6天。根據這兩條資料,假設62年一輛汽車走上12天到達拉薩不算離譜,都是砂石路面,多打一點沒壞處,所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當時運輸的主力當然是56年投產的老解放,標準載重量4噸,因為高原的關係超載就別想了,能不能達到這個數字不好說,暫時還是按照標準載重量算吧。當時在東線第一線投入了約一個師的兵力,當時解放軍已經換裝,雖然生活上要求不高,但是彈藥消耗還是比以前高了不少的,姑且按照每天240噸來計算。這樣需要解放卡車 60輛。青藏公路來回24天,加一天裝卸,那就是25 x 60 = 1500輛,還是假設30%的故障率,那就成了1500 x 1.3 = 1950輛, 這個數字已經不老少了,投入的運力已經接近8000噸。不過還沒完,這才剛到拉薩,離前線還遠呢。查了一下,從拉薩到東段西端前指所在麻麻地區公路里程大約400公里,至中段的林芝430公里。這一段的公路應該不會比青藏公路好到哪去。姑且按照兩天到達,來回4天,多打一天機動,5 x 60 = 300 輛,這樣保障一個師一天的需要大約需要2300輛左右的卡車。
   
    上面是估算,需要用實際數據進行校正。對印反擊短短一個月,消耗的物資已經非常客觀。在反擊戰史中有這樣一個數據
   
    從50年代末期開始,中央軍委及西藏、新疆軍區就根據該地區的戰略地位以及可能的作戰方向,進行戰場後勤建設。本著輕重緩急的原則,陸續修建了兵站、醫院、修理場(所)和各種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一定數量的給養、彈藥、藥材、油料、器材以及其它軍需物資。在主要方向和邊防一線地區,還儲備了一定數量的主副食、柴草、馬料、酥油、帳篷等物資。根據中印邊境鬥爭形勢的發展變化,預測可能的作戰規模,先後建立了多級物資儲備點,加大戰備物資儲備。在反擊作戰中,共前運各種物資6. 57 萬噸,其中靠兩個戰區戰前儲備就解決了3. 57 萬噸,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後方運輸的負擔,緩解了運輸任務緊張和運力不足的矛盾。
    為保證作戰物資的供應,中央軍委和西藏、新疆軍區共徵調了4370 余台汽車執行運輸任務。 第一、第三、第九、第十六、第十七、第二十,第三十五、第七十六團不分晝夜地奮戰在風雪高原的千里運輸線上…
   
    這平均每天兩千噸以上的前運物資當然並不意味著全都消耗了,大量物資得送到前線儲備起來以防萬一,不過也算是提供了一個客觀尺度。一線投入兵力東西兩線不到兩個師,照俺的計算每天差不多500噸的量,假如實際物資消耗很少,恐怕就犯不著如此拚命往上送了,至少說明俺這個估算並不離譜。另一方面,需要的車輛俺的估算一個半師加起來至少得3000輛,而動員了4370輛車(8個汽車團)。這個標準對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已經是非常高了。
   
    上面對反擊戰中的後勤量簡單分析了一下,由於中國撤軍停火,中印雖然仍然對峙但畢竟戰爭停止了。不少人一直吵吵為什麼勝利撤軍,後勤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 個旅(第七旅、第六十二旅、炮兵第四旅),基本殲滅了3 個旅(第一一二旅、第四十八旅、第六十五旅),另殲滅印軍第五旅、第六十七旅、第一一四旅、第一二九旅各一部。共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00 餘人,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00 餘人,繳獲入侵印軍大批武器、裝備和物資。
   
    相對印度的人力資源,這點損失是微不足道的。隨後而來的必然是印度的反擊,形成類似中越老山那樣的對峙的局面,而目前的部隊肯定是不夠的。就算一線由於山地的原因不能展開更多的部隊,二線也必須保持強大的預備隊以防萬一,後面還得部署部隊機動待援。中印反擊時不過投入兩個師,真得長期打下去的話在西藏恐怕得保持8個師的兵力,後面的部隊即使不打仗也得吃飯,西藏的糧食肯定是不夠的。對第一線部隊來說,每一克糧食、每一發子彈、炮彈都得從2400公里以外的西寧運來(西寧也不產這些物資,實際還得從其他地方運,只不過鐵路運輸的難度還是小了許多)。這樣別的不說,又涉及到兩個最直接的問題:1)維持每天的補給所需要的卡車肯定在一萬輛以上,而且在這種高原惡劣路面上對車輛的損耗還特別高。而當時中國卡車的產量有多少呢?一汽的解放卡車1956年7月下線,年設計生產能力3萬輛。俺沒有找到詳細的年生產統計數字,不過這裡有篇報道 中國汽車工業—五十年風雨五十年輝煌 1966年以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顯然,當時卡車的產量實在有限,假如中印長期打下去,維持每天的補給所需的卡車量差不多相當於卡車年產量的1/4-1/3;而且,這麼多的車輛本身就是一個後勤的沉重負擔,維修保養所需的人力、物力不說,光司機就得1萬多人,同樣也需要吃飯休息; 2)燃料問題,直到大慶油田開發以後中國才基本解決了石油的問題,當時主要依靠幾個小油田,就算汽油管夠吧,老解放耗油比較狠,百公里40升這樣全程一趟下來就得大約40 x 24 =960升,而這一萬多台車每天的耗油可就是了不得的數字(每天行進200公里算的話就是照著百萬升以上)。當時還沒有入藏的輸油管,全靠油罐車一點點拉,而油罐車自身消耗的油料就占運輸量相當一部分(有個數據是消耗自身運輸量的1/3,待核實),長此以往,如何得了?進一步來說,任何公路都有其最大的通行能力,青藏公路全線以及西藏的公路都是砂石土路,能否經得住每天這麼多車輛的磨損就是未知數。顯然大規模的公路養護肯定是很必要了,不過當時很多地段都是無人區,這個困難可不是一般的大;現在還沒有考慮種種意外情況,新藏、川藏公路不算,而直到80年代由於惡劣天氣造成的青藏公路的大規模堵塞並不罕見,這個因素不考慮可就是犯罪了。

    其實問題還沒完,公路通不到陣地上,還有一個如何將物資運到第一線的問題,網上有很多當時的照片,很多地方都是肩挑人扛送上去的,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畜力,單靠部隊本身是完不成,而戰場環境更是惡劣。

    艱苦的運輸線。圖中差不多是30人,辛辛苦苦送一趟來回怎麼也得幾個小時,而如果戰場需要的話,一個炮連幾分鐘之內就能打光所運的炮彈。

    在對印反擊戰期間,除了後方的大力支援外,西藏差不多就是總動員,
   
    當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戰爭之際,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軍區於1962 年10 月11 日發出《關於西藏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同時部署了西藏地區支援前線的工作。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西藏工委第一書記張經武,在西藏軍區組成前指的會議上說:「你們管打仗,我管支援,要什麼給什麼。」10 月14 日,西藏工委組成了以副書記、軍區副政委王其梅為首的支前工作領導小組。西藏自治區籌委下屬的各部門及有關各地(市)均相繼成立了支前指揮機構。各級黨政部門和各行各業把支前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當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取得初戰勝利時,中共西藏工委於10 月23 日,發出《西藏目前形勢與任務的補充指示》,向全區發出了「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在全區先後抽調各級黨政幹部1280 人,組成支前工作隊(組),以縣、區為單位進行編組,率領民工奔赴前線。全區全力以赴支援反擊作戰,要人出人,要物給物,要車有車。
   
    在中印邊境反擊作戰期間,山南、昌都、林芝、江孜、阿里等五個地區和拉薩市;共出動民工32237 人,佔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2.66%,占勞動力的6.01%;民畜1057 頭,支援糌粑112 萬公斤,酥油3 萬公斤,牛羊肉66萬公斤、柴草150 萬公斤,馬料48 萬公斤,蔬菜15 萬公斤。自治區商業處支前物資總價值519297.50 元(人民幣),人民銀行西藏分行撥給前線部隊銀元14 萬元,印度盧比11 萬盾,自治區組建戰俘醫院兩所,參加獻血743人。
   
    對自衛反擊戰,俺的感覺是軍委很早就開始做準備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戰前就在新疆和西藏已經儲備3萬噸以上的物資,大大減輕了戰時後勤的負擔。從表面看起來,對印反擊戰是摧枯拉朽、捷報頻傳,而這恰恰和戰前的紮實準備是分不開的,也是建立在廣大指戰員勇敢善戰、發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優良傳統基礎上的,更是與西藏和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援分不開的。
   
    在高原地區作戰,還要戰勝險惡的自然地理條件給部隊行動和生存造成的巨大困難。由於戰鬥異常激烈,指戰員經常要忍受極度疲勞、寒冷、飢餓等困難和嚴重高山反應對生命的威脅。連續行軍作戰,爬山攀崖,須付出超常的艱辛和努力,才能保證任務的完成。特別是西線戰區,平均海拔5000多米,人員極易凍傷,若救護不及時,就有可能截肢,甚至死亡。由於缺氧,飯難煮熟,參戰部隊吃的常是夾生飯、麵糊糊,喝的是冰雪水。有時給養上不去或任務緊張來不及做飯,就要挨餓。總之,有些痛苦,一般人的肉體是
    難以承受的。在這樣的環境里執行反擊作戰任務,沒有頑強的毅力,是堅持不住的。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黨委(支部)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激髮指戰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戰勝了印軍和惡劣的自然環境這兩個敵人。
   
    雖然解放軍傳統中強調所謂「精神原子彈」的作用,但總的來說並沒有無限誇大,相反,對「物質上」如何改善裝備、提高戰鬥力是一貫重視的,而「精神原子彈」也得在相應的物質手段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就像隆美爾後來痛苦地認識到的,沒有足夠的軍火物資,再勇敢的士兵也無法戰鬥(想起八路拿著日本鬼子的土造炮樓無可奈何,換現在別說重炮,火箭筒管夠就行);沒有足夠的糧食等的補給,再頑強的士兵也無法堅持戰鬥。在戰前長期準備的基礎上,對印反擊戰中看似並沒有發生嚴重的物質短缺,但這顯然不能簡單得說假如占著藏南長期打下去也會沒有問題。一方面後勤代價極其高昂,當時的國力能否長時間支持就成了問題;另一方面還必須遇見到各種可能的以外情況。比如西線補給所需的新藏公路以及東線東段瓦弄方向所需川藏公路當時只能通車幾個月,夏季、冬季完全可能長期通不了車,墨脫現在也不是坦途,就算人能少吃一點,餓著肚子挺一挺,沒有子彈、炮彈仗就沒法打,難道亮出免戰牌?當時西藏人民大力支前,前面摘錄的中印反擊戰史也提到相關統計資料:前線幾個地區加拉薩共出動民工32237 人,佔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2.66%,占勞動力的6.01%。這得相當於當地人口的多少?估計得10%以上了,相當於絕大多數當地青壯年全都動員支前, 要不怎麼有小孩都參加運送物資的說法,而顯然這是以犧牲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為代價的。這樣一天兩天沒問題,一倆月也罷了,幾年都這麼幹下去恐怕誰也受不了。
   
    自古所謂兵貴勝,不貴久。原蘇聯的阿富汗戰爭、老美的越南戰爭就是現成的例子。說起來俺到不是什麼反戰人士,不過呢孫子兵法第一句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么,至少得三個原則吧:第一就得知己知彼,雖然是老生常談、婦孺皆知的常識,可在這方面犯錯誤的還是比比皆是,誤判形勢滿盤皆輸的實在太多,一總結經驗經常聽到的就是xxx又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第二呢,明確戰爭的目標,確認相應的規模,這個度的問題可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第三么,怎麼也得確保要打贏吧,算算帳眼瞅著就是輸還打個什麼勁。反正呢,無論如何是不能腦門一熱,拎著傢伙就開練,像小布希似的;否則你想打由你,佔了便宜想停可就由不得你了。說起來弄個兩敗俱傷還算好的,比如兩伊戰爭,搞不好就是輸個精光,希特勒打完法國後到是想和英國媾和來著,可最後把老命都賠掉了。

[ 本帖最後由 白頭翁 於 2007-6-8 00:50 編輯 ]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6-8 08:24 | 只看該作者
自古所謂兵貴勝,不貴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73

帖子

3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9
3
dave007 發表於 2007-6-8 20:18 | 只看該作者
d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4
11nn93n9 發表於 2007-6-8 21:00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章. 毛澤東決不會在有優勢的情況下讓對手佔便宜的. 還記得宜將剩勇追窮寇吧? 不追, 自然有不追的原因和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0

主題

2265

帖子

129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4
5
lchi2000 發表於 2007-6-9 13:35 | 只看該作者

Good articl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