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四十年前比現在和諧」嗎

[複製鏈接]

1202

主題

3990

帖子

191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9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wsxws 發表於 2007-6-8 1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關於「和諧」這個概念的理解,在學術界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例如,一種相對普遍的說法是,我們社會「四十年前比現在要和諧」。還有一種觀點,則把「和諧」與中國傳統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並論,認為,強調「和諧」就是回歸中國傳統文化。

  這些都說明,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一個科學把握的問題。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自己的思考。

  和諧存在於事物的相互聯繫中。因此,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要素相互發生關係,才有和諧不和諧的問題。例如,講社會和諧,社會上大大小小的階層就是構成社會的要素。只有各階層的存在為社會所認可,它們的利益得到承認,才談得上如何緩和、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使它們和諧相處。因此,各個要素自身必須是健全的,相互對等,這是和諧的前提。相反,如果各要素之間是不對等的,它們的關係是一個消滅其他,或一個被另一個所壓制,以扭曲的形態迎合另一個的要求,那麼很顯然,它們之間就談不上和諧,即使它們的矛盾一時得到緩解,也不是真正的和諧。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才能給「和諧社會」以科學的解讀。

  為什麼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的服從不叫和諧?就是因為計劃經濟壓抑了人對利益的正當追求。計劃經濟事實上把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當作自私、落後的行為加以批判,結果是,人們不敢談論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利益。缺乏利益意識,也就沒有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也不健全。當今時代,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識,我們就很難把它叫做正常的社會,「和諧」二字,更無從談起。

  為什麼蘇聯模式造成的鐵板一塊、社會只有一種聲音的狀態不叫和諧?就是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人民」這個要素不健全。過度集中,缺乏民主,是蘇聯模式的典型特點。在這種模式中,人民理論上是社會的主人,但事實上,人民既缺乏對權力進行監督的渠道,也缺乏把自己的利益、願望、要求傳達給執政黨的途徑,自由是普遍缺乏的。因此,雖然這種模式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一體化,執政黨和人民之間卻存在嚴重的隔閡,不但很難叫做和諧,相反深深地埋藏著社會衝突的種子。

  為什麼即使是處於「盛世」的封建社會也不能等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和諧社會」?就是因為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君貴民賤」的制度體系,它們的「太平」寄託於統治者的開明,並且很大程度上要靠壓抑人性來維持。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人們遵守既定的封建等級制度和秩序,統治者做好「父母官」,被統治者安於被統治的現狀,因而完全不能和我們今天的目標同日而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講的和諧不是這樣的和諧,而是要素健全的和諧,是社會各要素都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這樣的和諧,才能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取向相一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