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7-6-1 2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過長期研究追蹤,分析了60年來近萬個案例,總結出關於使中國陷入逐漸加重的環境和生態危機的三大定律.     
    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
   
    1 哪裡人民沒有真正的選票,哪裡河水就必有窒息的臭味.
   
    2 對政府和官辦媒體的消息,人民需要有第三方來核實,更需要人民在網上提供真實消息.
   
    3 沒有民主制度作保障,花多少錢治理也是打水漂.
   
    沒有牛頓定律,誰想得到月亮太陽地球彼此之間有引力?
   
    與此驚人地類似,本定律也揭示了"民主缺失-環境惡化"的隱蔽而密不可分關係:
   
    沒有民主制度,環境的惡化得不到真實的報道; 對應方法得不到認真公開的討論; 定出的方案計劃得不到人民的審查; 執行的情況也得不到及時的追蹤; 效果如何人民得不到反饋; 預算和結算人民無法參與審查; 這給了官員腐敗和造假的機會,直到危機擴大和升級的消息再次令人震驚.然後進入下一輪"決策-失誤"的惡性循環.腐敗官員撈夠了移民逃跑,人民(後代)要繼續為環境危機付出代價.
   
    運用此三大定律,不僅可以解釋過去幾十年發生過的生態和環境災難,還可以對未來作出預測.以上的表述是"狹義"的定律,如換成"環境+腐敗"就是"廣義的"環境與腐敗危機定律的了.本定律尚待科學共同體(包括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認可.
   
    以下逐條略加解釋:
   
    1
   
    解讀[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之第一條:
   
    1 哪裡人民沒有真正的選票,哪裡河水就必有窒息的臭味.
   
    這麼簡單的描述,稱得上是"定律"嗎?
   
    但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尋常現象發現的力學定律不是一樣簡單?
   
    正因為每個人對於本地的情況習以為常了,漸漸地,既然對於改變現狀無能為力,人民就努力使自己逆來順受地忘掉了選票的事,也使河邊的臭氣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還安慰自己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者想"反正遭難的不是我一個人",或說"為什麼一定要在家門口的河邊散步?",實在不成還可以搬家移民.
   
    又因為環境問題已經談了二十多年了,人們聽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和建議,尤其專家院士省長市長一說就是8條10條,聽起來既高深又全面似乎條條是道;隨著一個個閃光的治理計劃的推出,不時有新名詞冒出來,什麼"綠色GDP",什麼"循環經濟","天人合一","河流的生命倫理",使人振奮使人安心,但是,幾年後臭氣卻依然飄蕩,黑水依然流淌.有的地方甚至開始出現缺水的現象,人們不能不感到疑惑.
   
    幾十年來,政治制度的缺陷使政治運轉不靈, 左突右衝進退無章,常常中央政令不通,始終人民無從參與.普遍嚴重的政治僵化導致了普遍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災難連連;揭示這一關鍵的因果關係,然後全力聚焦與此,攻克這一阻礙了中國向現代文明進展的最大障礙。這就是這條定律的意義所在.
   
    其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
   
    1 哪裡人民沒有真正的選票,哪裡就必有環境和生態危機
   
    2解讀[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之第二條:
   
    2 對政府和官辦媒體的消息,人民需要有第三方來核實,更需要人民在網上提供真實消息.
   
    第2條是發現難度比較高的規律,我是在看幾萬條有關報道和資料后總結出來的最具關鍵性的問題:官方資料的可信性有多高?
   
    從1955-1957的"冒進",到1958-1959"大躍進"的轟轟烈烈,報刊雜誌充滿了喜氣洋洋的捷報,三門峽水庫,引黃灌溉,"冬修水利和積肥運動""大鍊鋼鐵","畝產萬斤糧"....人民發誓要征服自然的豪言壯語,別說老百姓,就是毛澤東本人也難辯真假,"重象徵性的語言、輕數字和事實"這個文化傳統元素淹沒了中國大地,直到最後的三年大飢荒使決策者痛苦地清醒過來.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是想用革命浪潮沖走他那段愚蠢而可悲的記憶.
   
    有能力回顧60年來歷史的人,不得不對官方報告和壟斷性媒體的消息保持警惕;但人們應該警惕到什麼程度才合適?難道有誰可以忍受無限的信息不確定性?要生活就要依靠信息,至少必須相信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多數人是沒有精力和技術去長期追蹤一一分辨的.但在心底,在意識的深處,在關鍵時刻,人們會自建信息網來核實官方消息.就象在SARS危機期間大家所做的那樣.別看平時大家馬馬虎虎的不和它較真.
   
    從三門峽工程決策到三峽工程決策,再到南水北調工程決策,歷史顯示:人會重複同樣的錯誤,也說明在信息封閉討論受限制的人群中,作為集體.其警惕性是很低的,智力是受阻的.
   
    近幾年關於台灣的報道增加了,我們看到了民主化社會中的人們是怎樣解決核實消息這個問題的:立法使黨政軍退出所有的媒體.媒體全部由民間辦理,成千上萬的民辦媒體為了爭奪讀者觀眾,不得不在真實客觀迅速多樣細緻上展開激烈競爭,結果是人民得到豐富的多視角消息和多元化的觀點.
   
    以此為基礎,人民提高了政治參與的總體水平,形成"社會的大腦",可以為政客們行政提供高明的指導.--某一位百姓不一定比馬英九高明,但是千萬個百姓的集合肯定比馬英九高明.
   
    2400萬手握選票的人民,成百上千的媒體,眾多的民間社團組織,幾個黨派,形成了台灣豐富而平衡的政治生態,給予時日,穩健合理的政策和德才兼備的政治家必然可以期待出現了.
   
    所以,第二條定律應該是:
   
    2 沒有民辦媒體,民選議員和法定反對黨,就沒有可靠的信息.
   
   
   
    3
   
    解讀[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之第三條:
   
    3 沒有民主制度作保障,花多少錢治理也是打水漂.
   
    這一條定律最明顯,道理也簡單;多年來大家都可以感覺得到,先是模模糊糊地、近來越來越清楚.
   
    淮河治污染10年600億,
    太湖10年治理污染國家投入上百億.
    雲南滇池治污耗費46億
    拯救白洋淀的代價80億
    制止青海湖的不斷縮小決定投下68億
    南京外秦淮河耗資30億治污后 再遭大規模污染
    ..........
    全國政協委員馬志偉:「國家每年荒漠化控制工程建設費用約為1000億元,多年來結果卻是『局部改善,整體惡化』...」
    用"植數造零"來諷刺"植樹造林"已經是人所共知的笑話了.
   
    荒山噴綠油漆,城市漆染草坪,退耕造林弄虛作假,污水廠作擺設,
    1998年報山西運城假滲灌事件騙公款2.85億.
    1999年洪湖長江干堤工程中,有人炮製子虛烏有的工程騙取幾百萬,還評能上優質工程.
   
    2006年4月烏拉特前旗,當地政府下令掘堤泄污,污水庫內嚴重超標的1050萬噸造紙及城市生活污水淹沒村莊,13個村民小組均不同程度受災。受災耕地官方統計是1000多畝。而當地一個村民反映說,政府說得不準,最起碼被淹的耕地有六到七千畝....
   
    2006年10月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政府「護污」更驚人,副縣長竟然帶著十幾輛小車、警車和救護車到農田裡強力排污.而每次排污灌農田前,地方管理部門都向污染企業收取大筆「提水費」。
   
    這些越來越嚴重的環境違法事件既反映了環境的崩潰,更反映了社會道德的崩潰;中南海似乎鞭長莫及,老百姓一直是束手無策,既不能罷免腐敗的官員,也缺少熱心的媒體持續地追蹤,更缺少負責的民意代表為他們奔走呼號....這一事實反映了我們政治制度的落後,與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極不相稱.
   
    感受腐敗傷害最深最直接的人民,需要自己的喉舌來表達不滿的感受,需要選票來任命合格的民意代表和行政長官,...人民需要全套民主制度來監督和制約當權者的權力,使政府官員在透明的程序中沒有腐敗的機會和空間.
   
    先進的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調動人民行動積極起來,消滅腐敗現象和促進各種公共事業.
   
    它大致包括以下10種設置:
   
    1 法定反對黨
    2 獨立的司法部門
    3 民辦開放的媒體
    4 民選專職議員
    5 民選行政長官
    6 自由的學術界
    7 積極活躍的公民團體NGO
    8 透明開放的政治程序
    9 大量的民意調查
    10 中小學的公民課教育
   
    這一定律更確切的表達是:
   
    3 沒有民主制度作保障,老百姓就要永遠遭殃.
   
    4
   
    這樣一來, [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就可以重新表達為:
   
    1 哪裡人民沒有真正的選票,哪裡就必有環境和生態危機
   
    2 沒有民辦媒體,民選議員和法定反對黨,就沒有可靠的信息.
   
    3 沒有民主制度作保障,老百姓就要永遠遭殃.
   
   
   
    60年來的中國歷史有充分的資料證明這些定律的正確性,就連現在正在爆發的無錫-太湖飲水污染事件也符合這三個定律的,將來的其它事件也不會例外.
   
    令人吃驚的是:此定律也適用前蘇聯:
   
    1954-1963年的"開墾處女地計劃",引發大面積黑風暴
   
    1954年,蘇方聯在土庫曼卡拉庫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庫姆運河,全長1400公里,調用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中調水灌溉棉田,結果使鹹海縮小,湖底鹽鹼裸露,導致"白風暴」(含鹽塵的風暴)這一「當代最大的人為生態災難」.
   
    19861991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災難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泄漏。
   
    最後蘇聯於1991年竟然自動崩潰了,可見其內部的不合理到了什麼程度。說明專制制度過於僵硬,無法適應工業時代的複雜而多變的快節奏。經過75年的試驗后終於被人民拋棄了。
   
    中國人在台灣已率先成功地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大陸在環境和生態危機的壓力下,也必將加速向現代民主社會的演進。
   
    5:
   
     全國的專家院士高層領導為太湖的污染研究了10多年了,也花了不少錢,但結果卻是日益加重的水污染,直至今天的藍藻大爆發,使無錫陷入了空前自來水危機.為什麼中國人面對環境惡化竟如此無力?只看中國的媒體是無法得到答案的,什麼氣候異常啊,降水奇少啊,....老百姓對官方的解釋既不滿意也不會相信,但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
   
     只有[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才迅速給出了直接了當答案,這答案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想和它擁抱卻又望而卻步,就象500年前遇到了哥白尼的日心說,150年前頭回聽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感到震驚,卻要猶豫再三.
   
     環境和生態危機的資料浩如煙海,問題複雜而令人生畏,從學者到官員,從專業人員到業餘愛好者,許多人耗費幾十年的努力,卻只看到危機日甚一日,倍感挫折,在我們的信息封閉討論受限的社會,這不啻是一座由"真假知識-真假信息-多元利益"交織而成的巨大迷宮.時間一久,人在其中會失去方向感,有時會有身陷小雷音寺之感,漂亮的口號和清晰的誓詞在人妖變幻的奇景中變成朦朧的喧鬧,這難道是魔怪得手后的狂笑嗎?
   
     去西天取經的唐玄奘在危難中屢屢靠口念心經得以逃生,今天身陷環境和生態危機的我們,要靠這[中國環境危機三定律]才可望有機會逃出生天.
   
    1 哪裡人民沒有真正的選票,哪裡就必有環境和生態危機
   
    2 沒有民辦媒體,民選議員和法定反對黨,就沒有可靠的信息.
   
    3 沒有民主制度作保障,老百姓就要永遠遭殃.
   
   
   
    天下世人,切記, 切記.
   
    ---------------
    附:過去60年來中國的主要案例有:
   
    1958年"大躍進",導致1959-1961年三年大飢荒,3000萬人死於非命。
   
    1961年建成的三門峽水庫:1957年,指出三門峽工程錯誤的黃萬里教授被定為"右派",而三門峽水庫造成渭河平原嚴重淤積,河床抬高,小水大災,洪水肆虐。雖然以降低蓄水高度,放棄防洪、發電、灌溉等功能為代價,對工程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使潼關以下的庫區勉強達到沖淤平衡,但潼關以上的庫區仍在淤高,仍在加大上游洪澇災害的威脅。至今人們還在討論是否要炸掉這個失敗了的工程.
   
    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這個違反人類本性和中國傳統的烏托邦制度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力.毛澤東死後被農民拋棄.(1978年農業糧食總產量只有3億噸,而農村改革后的 1984年就達到了4億噸.)
   
    1958年錯誤的"引黃灌溉"工程,導致了黃淮地區鹽漬土面積由2800萬畝增加到4800萬畝.
   
    1975年8月"板橋水庫群潰壩事件」,共造成24萬多人死亡,被列為全球科技災害第一名.
   
    病險水庫3萬座 (自:王維洛)
   
    中國是世界上水庫大壩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病險水庫最多的國家。至2006年底中國有85874座水庫,其中有三萬多座水庫有嚴重的安全問題,約佔總數的40%;
   
    中國是世界上水庫大壩潰壩最多的國家,從1954年到2005年一共潰壩3495座,平均每年發生潰壩事件67起。潰壩洪水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超過自然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洪水過程中,有兩百多座水庫相續發生潰壩,是世界上在一次洪水過程中潰壩座數最多的。關於1963年潰壩的真相和真實死亡人數,人們知道的還很少。
   
    1975年8月淮河流域洪水過程中,板橋、石漫灘等五十多座水庫發生潰壩,根據全國政協委員、原水利部副總工程師陸欽侃等提供的資料,死亡人數23萬人。是世界水庫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潰壩事件。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目前在建大型水庫大壩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投資治理病險水庫資金最多的國家,但是治理的結果是,病險水庫的座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上升。
   
    中國有如此之多的病險水庫大壩主要原因有∶
   
    --水庫大壩施工質量差;
    --氣象、水文、地質、地貌等基礎數據存在嚴重錯誤;
    --沒有合格的設計或者設計存在嚴重錯誤,包括溢洪道能力過小;
    --水庫中泥沙淤積速度常常超過設計,泥沙淤積使得水庫失去大部庫容;
    --建設水庫目標的矛盾和水庫運行調度的錯誤;
    --水庫大壩的超期服役;
    --現行的水庫承包制度不利於水庫大壩的維修等等。
   
   
    治理海河: (自:鄭義)
   
    「根治海河」成了當時向大自然開戰的最激動人心的口號。白洋淀屬海河水系,於是,在匯入白洋淀的各條大河上,建起了百餘座大小水庫。華北平原上,大部分河流變成了季節河(另一種說法是,整個華北地區已不存在一條常流河),入淀的河道基本斷流。這下好了,人類終於戰勝了大自然。時隔不久,被戰勝了的大自然開始報復,「根治」了的海河出現了缺水和無水的危機。華北平原開始從濕潤、半濕潤地區向乾旱、半乾旱地區演變。河北省衡水、保定、滄州等地區的年降雨量已從600毫米下降到400毫米。水災消失了,旱災逐年加重,荒漠化的趨勢正在嚴重地威脅著整個華北平原。
   
    治理淮河
   
    同治理海河一樣,當年對淮河的治理也主要起因於洪泛,後來方才明白更大的問題是缺水。雖然最初戰略方針是「蓄泄兼籌」,但缺水的困境迫使人們將這個尚算穩妥的方針改為「以蓄為主」。既然是「以蓄為主」,那就更要大建水庫。結果治淮近半個世紀,建成大中小水庫5 300多座,大中小水閘4 300多座,加固加高堤防2萬多公里。(20)算下來,平均每50平方公里建水庫1座,每條支流建水庫近10座。形象地說,淮河已被水庫切割成5 300多段,再兇惡的蛟龍,也該是制服了。但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水災雖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仍為禍甚烈。1991年淮河大水,被迫實行緊急分洪,分洪區從上游一氣兒炸到入海口,全流域慘遭蹂躪:近1億人被迫緊急遷移,1 460萬人家園被毀,50萬人在堤壩上過冬。
   
    舊患未除,新災又生。其一為: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對自然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是澇災,地下積水過多生漬災,地下水位過高則成了鹼災,三災並生,使大量耕地退化。其二是:同海河流域一樣,淮河流域、黃淮平原甚至更大的範圍,主要的問題不是水多,而是水資源匱乏(其嚴重之程度,已不是增加水庫數量所能解決的了);過於密集的水庫,不斷造成淮河斷流,致使全流域生態惡化。
   
    但災難仍不止於此:從七十末年代開始,淮河搖身一變,又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毒河」。
   
    珠江開發過度 (自:王維洛)
   
    珠江流域洪水災害頻率加快,說明了珠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向負面發展的速度加快,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的珠江流域水電大開發。
   
    有的科學家提出,把15%作為河流開發程度的上限。
   
    但是在中國,這個觀點並不被接受。人們普遍認為河流開發程度是經濟發達的表現,河流開發程度越高,經濟就越發達。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珠江流域的每一條支流,都制定了宏大的梯級開發計劃,在珠江上層層設卡,幾乎每幾十公里就是一個水庫大壩。如北盤江全長444公里,建11座大壩,平均每40公里一座大壩!
   
    正是通過這樣的開發計劃,珠江正朝著百分之一百開發目標進軍。正是通過這樣的開發計劃,珠江河道幾乎全部被渠化,河道被壓縮,河流的空間被城市和其它人類活動所侵佔,河流的自然調節能力幾乎完全喪失,河流調節完全依賴技術工程,依賴人的干涉。一旦人為干涉出現差錯,或者是技術工程不能達到預定的指針,便出現災難。
   
    中國的水庫大壩,工程質量都是大問題。在二○○五年珠江洪水過程中,珠江流域共有廣西長塘等100多座水庫垮壩,造成水庫下游地區人員死傷和財產損失。
   
    1966-1976 十年文革大浩劫
   
    50年治沙失敗.錯誤的植樹治沙路線.
   
    GDP盲目追求,使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假醫假藥,SARS危機,艾滋血禍,誠信危機,腐敗蔓延,強拆民房強佔民地把百姓燒死活埋打殘....
   
    過度開發引發生態危機:冰川後退,羅布泊消失,江河斷流,湖泊萎縮,草場退化,濕地減少,土地荒漠化擴大,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咸潮赤潮增加,空氣水資源土壤污染, 酸雨增多,生物減少,垃圾威脅,…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沙發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7-6-2 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923

帖子

35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54
3
hfang2005 發表於 2007-6-2 15:29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什麼樣的世界? 看完了不敢相信, 有點心驚肉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