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嫁個老外不輕鬆:中國式的愛與美國式的愛

[複製鏈接]

9777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積分
120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ullbird 發表於 2007-6-2 2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真是「行行出狀元」,華人女性中有一個白人媳婦的狀元,她的名字叫竹君。
  竹君在中美通婚上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她的兩本書《嫁作洋人婦》和《中國式的愛》,據說風靡了整個海外華人女性世界。
  正如一些評論家所點出的,她的身行筆錄,反映了在異質傳統對照下的中國文化特色。
  竹君把與洋夫婿日夜相處的點點滴滴,化成經驗和心得,成為兩種文化在對照中融合的成功範例。竹君的成功之道何在?
  她將她所說所做的一切歸為五個字,叫做「中國式的愛」。古今中外的「愛」形形色色,有「博愛」、「個愛」、「自愛」、「物愛」,還有「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情之愛」等等。那什麼又是竹君的「中國式之愛」?
  這恐怕很難一下子歸納完全,還是從她的一些「點點滴滴」說起。
  竹君是大約15年前嫁給白人夫婿菲立普的。人們都會好奇,她與他,在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怎麼在一個屋檐下相處?又怎麼在同一個辦公室里一起工作?
  竹君與菲立普之間存在三個基本差異,即兩性差異、文化差異及個性差異。如何克服這三種差異?


  在她看來,很多事情是很難判定誰是誰非的,只是觀念不同、做法不同而已,但「愛」是一個大前提,在它之下,什麼都可以包容和諒解。相處久了,對彼此的個性相對了解,在不知不覺中,相契相合的部分愈來愈多,有些事情她順著他,有些地方則他配合她,一切都成為自然,漸漸形成了一種習慣,彼此影響,對許多事情原先是各持己見的,在大家各讓一步下,很多事情都很好溝通和解決。
  竹君承認,在婚後的最初兩年非常艱難,因為各自從小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而視為當然的事,常令對方惱怒,認作不可思議。她指出,每個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尤其是男人,因為女人比較容易透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感受向親人或知己訴說,但一直扮演強者的男人,除了一般生意上的朋友,可以說真心話的人不多。外國男人更是從小獨立,不像中國人自小對親情那麼依賴,因此常常視妻子為最親的人。
  夫妻二人像是兩個點,融洽時之間構成一條直線線段,根據幾何原理,在所有兩點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然而,當夫妻二人不諧調,甚至出現糾紛衝突時,線段立即變成了彎彎繞繞、扯不清的怪圈線,此時兩點的距離反而變得最遠最遠。
  竹君的洋夫婿菲立普是一個個性霸道、脾氣暴躁的男人。菲立普在與竹君結婚之前,已離過兩次婚,有四個孩子。離婚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種,癥結決不會只在一方。不管如何,恐怕在菲立普一方,也有著其個性的悲劇。  
  竹君在與菲立普結婚前是他的秘書,當這個上司發脾氣時,她總以第三者的立場耐心傾聽,並技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那只是老闆與僱員的關係。而婚後,他的一切都與她息息相關,她怕他受到任何一點傷害,總常常提醒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卻不知,首先應該去認同他,以他喜歡的方式對他好,這「好」必須以他的標準和需要為主,而不能用她自己的「好」的標準來衡量。婚姻使她成熟,她學習到,不要要求對方的想法與自己完全相同,應該試著穿他的「鞋」走走看。她悟得一個道理,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只有「立場」與「觀念」的不同。
  竹君最大的感觸就是,學會如何煞費苦心去化解丈夫的時時爆發的憤怒情緒。
  她的「中國式的愛」,在一定意義上,可說全稱是「愛情化的中國式智慧」,或者是「智慧化的中國式愛情」,還可以說是「中國化的愛情加智慧」。要不然有一位名人怎會稱她的見地是「轉識為智」的升華。她的這種愛情加智慧的中國謀略術,可以歸為下列幾條:(1)柔弱勝剛強;(2)情感的成熟化;(3)讓步中求進步;(4)換位思考;(5)明白動態的人生過程;(6)建立支援團體;(7)親情與愛情的良性互動;(8)運用中國式的管理方法促進對方的事業。  
  有的人是「順毛驢」,你必須是順毛摸,而決不能逆著毛摸他。順著毛,他會馴良溫善,而逆著毛,他則會狂奔亂跳。
  竹君總是順著菲立普的脾氣,用自己的溫柔撫慰著他,不斷「馴化」著他。有一次,竹君與幾個同事聽講演,回去給菲立普帶了他最愛吃的巧克力蛋糕,誰知,他接過蛋糕便狠狠向牆角摔去。竹君這才知道,自己聽講演違反了丈夫的時間表,而以後必須以他的時間為主,來安排自己的日程。後來又一次聽講演,她就巧妙地引著他也產生興趣去聽,結果皆大歡喜。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竹君同菲立普每天一起上下班,經常與其他車輛發生糾紛,每遇到這種情況,菲立普總是與其他司機爭吵不休。竹君怕惹事,就息事寧人勸說丈夫「算了吧」,誰知菲立普更惱火更不滿,認為老婆都不理解自己的心情,於是轉把怒氣撒到她身上。經過多次教訓,竹君檢討自己,並設法營造一種氣氛。她準備了紙、筆和照相機,遇到不守規則的車子,她就在菲立普還未發怒之前,先有所行動,記下車號、公司名稱及時間地段,並拍照為證。離開現場后,同時還不忘戴高帽子,誇菲立普開車30年技術高,應變能力強,換成別人,後果不堪設想云云。然後,在車子里還繼續責怪那些司機種種不是,故意越說越氣,引得老菲反過來勸慰她息怒。有次事後,她寫一封告狀信給一個卡車司機的公司,結果那公司回信表示歉意,並說已對此司機進行了處罰,對其職業發展有影響等。菲立普聽后,反而對這名司機深感同情。



  竹君認為,其實菲立普是相當明理的,任何人受到刺激,都會有情緒反應,只是每個人處理方式不同。菲立普一類的美國人一般作風是當場把怒氣發泄出來,發泄的後果不會先考慮。而中國人講的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當場撕破臉,對大家都不好。後來連菲立普都明白了這一中國古人說的大道理。
  菲立普有一次應邀演講,談的題目叫《外國人眼裡的中國人》,中國聽眾們聽后覺得他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人。這恐怕與竹君的開化和宣導分不開。菲立普談到,中國的主管們在開會時有時像「牆頭草,兩頭倒」,似乎沒有原則。而美國人個性直率,有稜有角,對與錯,當場辯論,像是一邊吵,一邊找答案,吵完,會後再握手。中國人開會,當場沒有意見,怕得罪人,會後再私下溝通、協調,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外圓內方」,「彼此留有餘地,下次還要見面」。以前總以為「對事不對人」,其實事是人做的。菲立普自己也悟得,只要事情解決,又有融洽氣氛,這種中國式的溝通也有好處。中華民族是最有彈性、頭腦最靈活的民族,好像一切都「不一定」、「隨便」,一切看情況而隨時調整,雖不給你一個確切的回答,其實是給彼此更廣大的自由空間去思考。中國人也高深莫測「很難說」,所以必須動之以情「好好說」。



  因為中國人自尊心強,所以一定會把份內的事做好。因為做事有彈性,許多棘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看,中國人好像沒有什麼邏輯,其實不然,好比台北的街道,亂中有序,每個駕駛人都胸有成竹,往自己要去的方向行駛,個個達到目的地。中國人愛面子,就算犯錯,不能當眾指責,否則他們會強辯到底。所以當菲立普的瑞典籍老闆問他,對中國人的管理原則是什麼?他回答說:「中國人不能去管他,只要讓大家各自發揮所長,隨時關心他們,他們是相當優秀的民族。」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顏,但我可以展露笑容,我不能控制別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樣樣第一,但我可以事事儘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5: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