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球糧價飆升 引發亞洲通貨膨脹

[複製鏈接]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華 發表於 2007-5-25 1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年2月初,糧價的上漲促使印度通貨膨脹率增長至6.73%,達到兩年多來的最高點。

  而糧價的上漲是世界性的。但最受關注的是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因為這些國家的糧食價格持續上漲。

  糧價在上漲

  2006年,世界小麥價格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水平。

  預計2007年世界小麥價格將持續上漲。

  儘管去年12月份以來,印度政府採取了提供庫存小麥保證市場供應等措施,努力遏制小麥價格上漲,但印度小麥價格的漲幅仍達到20%。

  而在埃及,報刊都用「瘋狂的價格」來形容食品的漲幅。牛肉價格兩年間漲了一倍。原來一袋5張裝的大餅賣不到1埃鎊(1美元合5.7埃鎊),現在漲到了1鎊半。埃及食品協會的艾哈邁德博士說:「食品漲價是自然現象,全球都這樣。在埃及,政府對大餅這樣大眾化的主食補貼很多,因此也造成了浪費糧食的現象,不漲不行,但漲幅太大也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韓國等國的食品價格也正在經歷著多年來罕見的躍升。在曼谷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的娜通莎小姐說,她們公司門口的可可奶點心兩個月前還是10銖一個,現在已經漲到了15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翻番了,泰國的食品價格就像坐上了火箭!」而印尼的消費品生產商,主要是食品與飲料生產商,自2月起將產品價格普遍調高了5%至15%。

  逐漸恢復元氣的俄羅斯目前完全實現了糧食和飼料自給自足,每年還能靠出口1000萬噸左右的糧食換取外匯。但莫斯科人在吃的花銷上,感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滋味:1公斤西紅柿的價格漲到約合9.6美元、1公斤黃瓜約合8美元,這些都印證了莫斯科成為世界物價最貴的城市之一。漲價最多的是大米,每公斤合2.9美元,比去年上漲了50%多。在有的餐館里,一小碗米飯都會賣到5美元。麵包的價格,在最近4年至少也漲了70%。

  在德國柏林,現在幾乎所有食品都漲價了。每公斤大米這幾年每年都要漲10歐分,1公斤土豆,5年前需1.8馬克,現在至少得1.5歐元,相當於3馬克。

  上漲原因何在

  迄今為止,經濟專家們並未擔心糧價,因為糧價上漲看來主要是惡劣氣候造成的,是暫時的。

  南部非洲很多地區今年遭受了乾熱天氣,造成農業歉收,這將使數百萬人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大飢荒正在逼近人類,這是一些研究氣候變暖問題的科學家最近發出的預警。伴隨著預警而來的是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作為世界「糧倉」之一的澳大利亞,今年的收成預計比往年會有所下降。因為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警告說,除非近期天降大雨,否則當局就將切斷該國主要農產區的灌溉用水。霍華德說:「因為面臨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澳大利亞主要的農產區-墨累·達令盆地面臨著空前的缺水危機,有限的水資源將只能用於保障城市的最低用水需求。」他承認,這一措施將為澳大利亞農牧業帶來巨大災難,因為墨累·達令地區的農產品產量佔澳大利亞總產量的40%,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糧倉」。

  南非的玉米產量也因天氣乾燥而減少。而世界各地的糧商和食品製造商們早就聞風而動,開始不斷哄抬糧價了。對於全球糧價上漲的原因,各種各樣的分析都有,當一些科學家在抱怨「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糧食減產」時,病中的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則把矛頭對準了美國,他在3月底、4月初連續寫文章,批評美國大力發展乙醇燃料的政策是與發展中國家爭奪糧食。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全球食品問題中心的學者也認為,只要美國和歐洲停止使用生物燃料乙醇代替汽油,世界的糧食和食品價格就會下降。因為生產生物燃料會耗費太多的土地。對耕地的需求看上去在增加,可按照美國農業部的保護儲備計劃,2007年美國玉米休耕地面積達到640萬英畝,創了近5年來的新高。

  玉米的價格已經上漲至歷史最高水平,這與乙醇生產需求增加有直接關係。目前美國有上百家工廠生產乙醇燃料,預計2008年它們將耗費大約1.3億噸玉米,相當於全國玉米產量的一半。

  發展生物燃料具有世界性影響效果。美國的玉米產量佔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佔世界玉米出口總量的70%,因此美國玉米出口量的些微減少都會對全球玉米價格產量影響。

  這種影響已經在美國的鄰國墨西哥顯現出來。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餅的價格經過一番狂漲之後,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在1月份對玉米的價格實行了控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說,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經導致玉米和大豆(用來生產生物燃料的兩種主要農作物)價格的上升和石油價格的變化。報告指出:「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長可能會導致玉米和大豆價格的更多上漲,並在以後向石油的價格靠近。」

  資料顯示,2007年糧食價格將保持與2006年相似的上漲水平,提高10%左右,主要是由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的上漲引起的。比如加拿大必須用36%的耕地來生產占燃料總數10%的乙醇燃料所需要的原料。

  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用玉米生產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導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糧食儲備減少的主要原因。

  的確如此,各國爭相發展生物燃料正使糧食更加供不應求。印度已有9個州和3個地區下令使用調和5%乙醇的汽油;菲律賓政府通過法案,計劃用生物乙醇逐漸替代汽油作為交通運輸燃料;泰國能源部也決定從2008年起,在銷售的91號汽油中摻入10%乙醇。汽車同人類爭奪起糧食,進一步推高了食品價格。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南美等糧食出口地紛紛從今年開始提高了糧食出口價格,亞洲進口小麥的價格自去年9月以來已經上揚了約20%。

  糧食進口國增多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埃及、印尼、印度等農業資源較好的國家,過去基本能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但最近也加入到糧食進口國的隊伍中。

  埃及是個農業國,但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埃及還是糧食凈出口國,有「尼羅河糧倉」的美譽,由於50年之間人口膨脹到現在的7000多萬,加之降雨極少,沙漠化嚴重,生產分佈不均,除了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沿岸地區,埃及95%以上的國土都是茫茫沙漠,這樣,埃及從70年代開始就成為糧食凈進口國。現在,埃及的小麥自給率為60%,玉米為56%,食油為61%,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印尼地處赤道,高溫、多雨、潮濕、微風,這些氣候特點非常適合農作物生產,稻米可以一年兩熟甚至三熟。但近年來,印尼卻要從越南和泰國等在進口來彌補國內大米供應的不足。印尼自產糧食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人口多,印尼人口多達2.3億,高居世界第四,糧食消耗量非常大;其次是農業技術落後,肥料和灌溉跟不上,很多農業地區還靠天吃飯;第三是印尼自然災害多,比如僅芒加菜一個縣去年水稻的產量就因為泥石流和洪水減少了1萬多噸。

  印度的國土有一半可以用做耕地。印度由於本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庫存降低,去年不但沒有多少出口,反而從國外進口了600萬噸小麥。造成進口的其他原因幾乎同印尼一樣。糧食消費增加,而產量卻在減少,印度等國政府正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從長遠來看,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多,對糧食需求的增加還會促進價格的上升。

  引發通貨膨脹

  在過去四年裡,攀升的油價一直對亞洲通脹構成最大的威脅,但現在,食品價格大有取而代之之勢。最近幾個月來,亞洲各國的食品價格不斷飆升,不僅讓各國政府飽受通脹壓力,在一些國家甚至引起民眾抗議活動。

  以菲律賓為例,食品價格在其消費價格指數(CPI)中所佔權重高達50%,而能源一項也不過佔7%左右。類似的,在印尼CPI中食品權重也佔到約42%。

  分析人士擔心,食品價格上升不僅會推動通脹,還會影響到其他方面,近日在印度北部省份的選舉中,食品價格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選戰議題。「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亞洲一些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緊張,通脹上升恐怕會引發薪資上調要求。」

  一位經濟學家說,糧食價格取代能源價格,促使這些國家通脹率上升。現在的問題是,糧價是否會持續上漲,從而成為誘發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儘管目前糧價上漲似乎是暫時的。

  為了平抑食品價格,緩解通脹,各國採取了很多措施。3月1日,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在提交年度預算時表示,政府已經停止了小麥等產品的國際期貨交易,與此同時,中央政府還採取了釋放小麥庫存、增加食品分銷網路等措施,以希望能夠儘早平抑市場上近乎直線上升的食品價格。

  為了控制物價上升過快,泰國商業部去年9月增加了30個商品管制項目,使項目總數達到200個,特別是針對食品、飲料、生活用品,諸如辣椒粉、蝦醬等。商業部警告全國商販,切勿囤積居奇或哄抬物價,違者最高刑罰是監禁2年並罰款40萬銖。(編輯:吳珊)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5-26 09:28 | 只看該作者
明顯感覺通貨膨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4: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