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危機即轉機?泡沫造就美國傲人經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5-24 0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濟泡沫一向讓人恐懼,避之惟恐不及。不過現在有專家持相反論調,認為正是一個接一個的泡沫,帶領美國走向今天的經濟成就。

  據CNNMoney.com網站指出,《泡沫有益經濟的原因》一書作者DanielGross近日撰文表示,一般人對泡沫的認識過於片面,若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沒有這些泡沫,美國無法有現在的經濟發展。想想看,當你用著內建wi-fi的筆記型計算機,利用Google(GOOG-US)查找YouTube上面的分享視訊,你覺得是什麼帶來了今天Google、wi-fi、YouTube的成就?事實上,如果沒有1990年代dot-com風潮崩盤所留下的遺跡,使網路遍布全球、網站架設容易,還有更多異想天開的失敗經驗,現在就不會這麼方便。因此,一味注意到泡沫經濟破滅造成股市崩盤、公司倒閉,其實忽略了泡沫經濟的正面意義-美國人就是從泡沫的增長、破滅、和重建的過程,發展出新的經濟成就。

  看看美國的經濟發展史,每次新科技的誕生,都帶來市場上的過度預期及投資熱潮,而盲目投入大量資金,展開激烈市場競爭,進行各方面的建設,這些建設也成了未來發展的基礎。在每個年代,這種預期心理都就造了新一代泡沫,公司不斷地吸金、擴張、再擴張,許多商業的基礎建設,都在此時完成,就像現在的乙醇工廠、網路設施,他們不但造就新的硬體,而且發展了Gross稱為心智基礎的建設-相信人們會打網路電話,用電報預約旅館房間、利用鐵路而不是輪船來運送穀物。

  結果,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無法從中獲得合理的回報,終於現實面戰勝想象面,出現破產、損失、自憐、指責,產生顯而易見的危害。但泡沫經濟崩盤后的實質獲得,包括經濟、社會、文化上的進步,也是難以估算的。同時,他們也是真的,而不僅僅是想象而已。

  從1840-50年代電報誕生、1880-90年代鐵路發展、股市的興盛、1920年代信用的建立,無一不是這種規則的最佳例證。今天美國的經濟,實際上發展自1840年代,從電報的興盛開始。1846-1852年,整個電報的數量從2000英哩暴增十倍,達到23000英哩,等到泡沫化之後,所留下的大量電線,讓芝加哥交易所可以藉由電線進行金融交易。現同的情況,鐵路的興起和崩盤,也發生在1880-1894年,但之後消費者和企業界都可藉由廣大的鐵路分佈,進一步減少運輸業的成本。許多今天的大公司,都是靠當時便利的商品流通而崛起,就像TheKrogerCo.(KR-US)、Coca-Cola(KO-US)。

  這種模式到1990年仍持續影響,儘管在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AlanGreenspan的悉心保護下,避免了網路泡沫是直上直下的硬著陸,而且,這些泡沫直接轉向而造就近來的房地產泡沫。不過現在的矽谷公司,還是得利於九十年代建構的光纖網路架構,直接發展Web2.0的新時代。

  在泡沫增長的期間,出現了太多的e商店,蓋了一堆鐵路卻沒有那麼多顧客,甚至為了搶生意削價競爭,同時刺激了消費。特別是基礎建設,無論是房屋、無線電報、光纖纜線、鐵路,在當時的經濟泡沫破滅之後,卻留給後代更多方便的利器。此後的商業,就可以在更進步的基礎建設下,編織新的夢想,用低的成本、更佳的資本結構,提供嶄新的服務和企業,滋生新的泡沫,帶給市場上新的活力。

  看看Google,所利用的是數十萬個便宜的伺服器,對全美1.72億的網站進行搜尋,並得到在線廣告商的贊助維持運作。回頭來看,這類商業的基礎,所刺激的經濟增長,所定義美國的廣告模式,都是來自網路泡沫的遺產。的確,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並讓人們受到傷害。不過美國人常像是拳擊場上的選手,被一記重擊打倒后,又趕忙扶著新科技的美國夢,慢慢編造創新的技術和夢想。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的泡沫,美國人不能抱著過去的遺產,一再重建新經濟,也就看不到過去150年間的經濟發展。

星島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