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什麼是《日知錄》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5-24 0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

  《日知錄》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顧炎武曾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于山」。現在,人們仍然常常用顧炎武「采銅于山」的比喻,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日知錄》的思想也超越了當時大多數學者,其中尤以區分「保國"與"保天下」為最.「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內容宏富,貫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繫。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四庫全書總目》則分作十五類,即經義、政事、世風、禮制、科舉、藝文、名義、古事真妄、史法、注書、雜事、兵及外國事、天象術數、地理、雜考證。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並說這書只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採用其說,會大有益於「世道人心」,如果僅嘆服其考據的精闢,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後者則偏重其學術意義,劃分雖更為細緻卻不免得其體而遺其神,評價也與前者相左,盛稱顧氏考據之學而貶低其經世思想,認為「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關於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他說:「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餘卷。有王者起,將以見諸行事,以躋斯世於治古之隆。」撰寫《日知錄》,「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夏,啟多聞於來學,待一治於後王」。這說明,《日知錄》是寄託作者經世思想的一部書,內容大體分為三類:經術、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  

  《日知錄》中的經世思想是豐富的。顧氏提出社會風氣的好壞決定社會興衰的觀點,說:「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他認為「風俗衰」是亂之源,並列舉大量事例,說明奢靡浮華的社會風氣,是導致國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說評價君主的功績首先要看社會風氣:「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從政治上提出了整頓「人心風俗」的具體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貴廉、提倡耿介和儉約等,還從經濟上分析了「人心風俗」敗壞的原因,認為要使風俗變好,必須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物質條件:「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後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導培養人心風俗、加強禮治,他還強調法制,主張嚴懲敗壞世風的貪官奸臣,說:「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勿貪,不可得也。」  

  顧炎武看到了「勢」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張進行社會變革,提出要順勢而行,「物來而順應」的變革思想。對於君主的地位,君主與臣下的關係,顧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釋。在《周室班爵祿》條中,他說,天子、公、侯、伯、子、男,並不是天生的尊貴,他們管理國家事物,與老百姓一樣,也是靠勞動吃飯。「祿」是他們為老百姓工作,取之於百姓的報酬。所以,君主不應該肆虐於上以自尊,不應該厚取於民以自奉。他列舉出大量的歷史上「稱臣下為父母」、「人臣稱人君」、「人臣稱萬歲」的例子,以淡化至高無上的君權,為建立新型的君臣關係提供歷史根據,表現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歷史人物一樣,顧炎武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較濃厚的封建正統意識和狹隘的民族觀念;他提出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帶有不少宗法色彩。這些在《日知錄》都有所反映。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對待《日知錄》,也應如此。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4

主題

998

帖子

20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7
沙發
jiang_55 發表於 2007-5-24 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