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俄羅斯警覺「去紅軍化」 斥責西方國家插手干涉

[複製鏈接]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華 發表於 2007-5-22 16: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視野編者按:5月9日是蘇聯(現獨聯體各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60多年前,這場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英雄的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為戰勝法西斯主義立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然而,由於蘇聯的解體、東歐劇變,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一些獨聯體國家和東歐一些國家紛紛加入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由此,在西方某些大國的背後煽動和操縱下,一股歪曲和否定「二戰」歷史的歪風在一些國家蔓延開來。4月底發生在愛沙尼亞拆除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的事件,就是這個政治背景的產物。更為可笑的是,由於俄羅斯總統普京對美國等北約國家的挑釁提出批評,西方一家報紙竟然以美、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國進行所謂「民意調查」的名目,對敢於對抗西方大國的普京總統,表示「不信任」,是對世界的所謂「威脅」,同時,則吹捧一向對西方大國奉行妥協投降政策的前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是什麼「比普京更好的領導人。」(2006年7月18日中國新聞網)
    美國的挑戰,北約的東擴,軍事的包圍,經濟的衰落,生活的困苦等等嚴重的態勢,教育了俄羅斯和獨聯體各國人民。他們開始奮起抗爭了。本刊綜合的這組報道,就充分說明,歷史是歪曲不了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恣意干涉別國內政的侵略政策是不得人心的,人民的力量和正義的事業是不可戰勝的。

                   俄羅斯認為「去紅軍化」與西方大國不無關聯

    俄羅斯政府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7日指認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縱容一些國家藐視蘇聯紅軍官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的犧牲,以圖達到篡改歷史的目的。
    駐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美聯社記者史蒂夫•格特曼報道說,拉夫羅夫這番言辭顯現「憤怒」,是俄羅斯官方對愛沙尼亞4月底拆除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以及一系列後續事件的最新表態。
    在俄羅斯看來,近期與一些周邊國家表露出「去紅軍化」傾向,與一些西方大國以及西方國家組織的支持不無關聯。
    拉夫羅夫對歐盟和北約的指認發表於歐洲國家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前一天和俄羅斯紀念同一場戰爭勝利前兩天。
    東歐如今加入西歐行列,把8日定為紀念日。俄羅斯則沿襲蘇聯時代的傳統,把9日定為紀念日。
    拉夫羅夫7日發表講話:「在某些國家,企圖對歷史加以嘲諷,正在成為外交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件工具。」
    「不幸之處在於,」俄羅斯新聞社援引拉夫羅夫的原話報道說,「多個機構,如北約和歐盟,正在縱容這類企圖」。
    據俄武裝力量軍人紀念中心最新統計,二戰中蘇聯紅軍官兵886.04萬人陣亡,214萬人殘廢。

                          誘因:愛沙尼亞拆遷紅軍銅像

    俄羅斯方面之所以警覺「去紅軍化」,起因是愛沙尼亞政府4月27日拆除首都塔林市中心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和拆遷蘇聯紅軍青銅塑像。
    在愛沙尼亞現有130萬總人口中,大約30萬俄羅斯族人把蘇聯紅軍塑像視為蘇聯各民族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犧牲以及法西斯主義最終崩潰的象徵,而一些愛沙尼亞族人卻視之為俄國人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徵。
    認知的差別在塔林觸發大規模抗議和騷亂,致使1名俄羅斯青年喪生。在莫斯科,多個俄羅斯青年團體5月2日發起示威,連日對愛沙尼亞駐俄羅斯大使館實施圍困。
    繼而,歐盟3日對愛沙尼亞大使館的安全表示「關切」,北約則把示威稱作對愛沙尼亞的「脅迫」。
    俄羅斯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代表阿列克謝•博羅達夫金迅速回應,斥之為歐盟和北約對事態「漠視和縱容」。
    美國國務院公開表示,贊同愛沙尼亞方面的認定,即拆除紀念碑和拆遷青銅塑像屬於「內政」。

                              危機:俄愛兩國交惡

    與俄羅斯的爭端,堪稱愛沙尼亞自1991年獨立以來面臨的最嚴重外交危機。
    俄羅斯議會和各政黨相繼向總統普京提出各種制裁建議,包括斷絕與愛沙尼亞的外交關係和抵制來自這一波羅的海國家的商品。
    愛沙尼亞與喬治亞互表「同情」,聲稱兩國將團結一致,應對俄羅斯「威脅」。愛沙尼亞與喬治亞的相同之處,是如今與俄羅斯關係緊張;兩國的不同之處,是前者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而後者依然還在爭取加入的過程中。

                            反應:波蘭拆除計劃緩行

    俄羅斯《生意人報》7日報道說,總統普京本月將簽署一項政令,設立一個由7個代表處組成的機構,負責清查和維護二戰紅軍官兵墓地。
    報道說,7個代表處預定大部分設在中歐地區,包括波蘭、匈牙利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
    多名波蘭政府官員當天說,波蘭政府原打算上星期向議會提交與拆除二戰紅軍紀念碑相關的一項議案,現已決定暫緩提交,等待「進一步協商」。
    波蘭《共和國報》在一篇編者按中給予認同:「俄羅斯人把德國人趕出了我們國家。僅僅出於這一點,我們也應該報以感激和尊重。」
    就此而言,俄羅斯對「去紅軍化」的警覺,似乎已經產生效果。徐勇(新華社專稿)
   
                              俄羅斯紅場舉行閱兵

    俄羅斯9日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62周年。普京在閱兵式上發表講話稱,誰褻瀆二戰英雄紀念碑,誰就是在各個國家及其人民之間製造糾紛與新的不信任。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也紛紛舉行活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
    莫斯科時間9日10時許,閱兵儀式正式開始。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乘敞篷轎車在紅場繞場一周,向受閱部隊官兵致以節日祝賀。
    隨後,由莫斯科軍區司令巴津指揮,莫斯科衛戍部隊近7000名官兵分列不同的方陣,在雄壯的軍樂伴奏下邁著整齊的步伐走過紅場。由9架蘇-27和米格-29戰機組成的飛行編隊從紅場上空一掠而過。激動不已的二戰老兵在克里姆林宮對面的觀禮台觀看了閱兵式。閱兵式持續了約1小時。俄羅斯各大電視台直播了此次紀念活動。
    衛國戰爭勝利日對於許多俄羅斯人而言,代表了這個國家最光榮的歷史。62年前,蘇聯軍民經過4年浴血奮戰,以犧牲2700萬人的代價,終於戰勝了德國法西斯。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自1945年起,蘇聯將5月9日確定為衛國戰爭勝利日。

                                 普京發表講話

    俄羅斯總統普京9日在莫斯科紅場閱兵儀式上發表講話,向衛國戰爭中的犧牲者表示緬懷和敬意,向俄羅斯國民致以節日祝賀。
    普京說,在紀念衛國戰爭勝利之日,世界的命運、穩定與安全總是令人深思。隨著時光流逝,二戰帶來的教訓越發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影響。
    普京說,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日,不僅使俄羅斯人,也使獨聯體各國人民更加親近和團結。俄羅斯再次向反法西斯同盟國家表示敬意,俄羅斯不會忘記他們為戰勝法西斯做出的貢獻。普京強調,誰試圖貶低獨聯體各國人民的先輩團結互助戰勝法西斯的寶貴經驗,誰褻瀆二戰英雄紀念碑,誰就是侮辱自己的人民,就是在各個國家及其人民之間製造糾紛與新的不信任。
    普京說,不應忘記,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對立和極端的意識形態,當前這樣的威脅並未減少。只有共同的責任和平等的夥伴關係才能應對這些挑戰,才能對製造武裝衝突、破壞世界和平的一切圖謀給予相應的回擊。
    閱兵式結束后,普京看望了部分受閱官兵,同他們握手併合影留念。當天,俄羅斯全國各地也以各種形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日。

                       波蘭舉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活動

    新華網華沙5月9日電(記者 徐玲德) 波蘭華沙蘇軍戰士墓地9日舉行儀式,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
    紀念活動由波蘭老兵協會和俄羅斯駐波蘭大使館聯合舉辦。波蘭和俄羅斯的二戰老兵、部分外國駐波使節、波政府代表和社會各界群眾數百人參加了紀念活動。
    莊嚴肅穆的蘇軍戰士墓紀念碑前軍樂齊鳴,波三軍儀仗隊士兵肅立一旁,波蘭、俄羅斯等國家的國旗在空中迎風飄揚,人們列隊向紀念碑敬獻鮮花,向為解放波蘭而獻身的英烈們表達敬意。
    波蘭老兵卡林諾夫斯基說,他每年都參加這一活動,來到這裡總有一種特別的感動,眼前浮現出的是幾十年前與戰友們共同抗擊法西斯的艱難歲月。
    一位叫阿格涅什卡的老人對記者說,紀念碑建在這兒近60年了,這裡已成為一塊聖地。「安息在這裡的蘇聯紅軍戰士與我們波蘭人一起解放了我們的祖國,值得我們感激和尊敬」。
    二戰期間,300萬蘇聯紅軍進入波蘭與希特勒法西斯軍隊作戰,其中60萬人為解放波蘭而捐軀。華沙蘇軍戰士墓是波蘭最大的一處蘇軍墓地,這裡長眠著兩萬多名紅軍將士。
( 新華網 )

                    保加利亞老兵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

    5月9日,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兩名老兵向無名烈士墓獻花。當天,保加利亞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活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2周年。 新華社發(保通社)

                              法國:希拉克獻鮮花

    8日,74歲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二戰紀念活動。希拉克首先乘坐吉普車前往凱旋門,向無名烈士墓敬獻了鮮花,並點燃了無名烈士墓前的火焰。
    希拉克向參加紀念活動的二戰老兵揮手致意,並走向廣場邊的學生,與他們交談。陪同希拉克參加紀念活動的還有總理德維爾潘、國防部長米歇爾•阿利奧-瑪麗等人。這是希拉克上台以來第12次,也是最後一次以總統身份參加二戰紀念活動。下周,薩科齊將從希拉克手中接過總統大權。

                             比利時:首相表示道歉

    比利時首相伏思達8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紀念二戰結束62周年的儀式上說:「比利時是幾個曾向受害者表示道歉的國家之一,今天我願意再一次向他們表示道歉。只有承認當年比利時當局的責任,我們才能夠避免重蹈覆轍。」
    據當地媒體報道,二戰初期共有5.6萬名猶太人生活在比利時,其中2.5萬人被流放到奧斯威辛集中營。有關專家在今年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比利時在這些人的流放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伏思達在談到這份報告時指出,納粹佔領期間比利時執政當局太懦弱了,更糟糕的是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甚至助紂為虐,流放和追捕在比利時的猶太人。
    另外,伏思達指出,從2001年到2006年,比利時有關部門共接到納粹大屠殺受害者提出的5640個賠償要求,賠償工作將於今年年底全部完成,賠款將由比利時猶太教基金會轉交給受害者。

                           愛沙尼亞:老兵緬懷戰友

    9日,參加過二戰的老戰士們和部分市民來到塔林軍人公墓紀念二戰勝利日,緬懷烈士英靈。
    塔林軍人公墓始建於1887年,這裡埋葬著二戰期間在愛沙尼亞國土上為抵抗法西斯侵略和解放愛沙尼亞而犧牲的各族人民。4月30日,愛沙尼亞政府將位於塔林市中心的蘇軍解放塔林紀念碑主體建築戰士銅像遷到軍人公墓。9日,這裡成了人們紀念二戰勝利日的主要場所。
    人們不斷地從四面八方趕來,走到戰士銅像前,將手中的康乃馨輕輕放下,凝視著「戰士」的面頰,訴說心中對犧牲在戰場上的先烈們的哀思。
    參加過二戰的近百名紅軍老戰士身穿當年的軍服、戴著戰鬥勳章,精神矍鑠,走向紀念碑銅像。一位叫伊萬諾維奇的71歲老戰士說:「今天,戰爭將不會再有,人們嚮往和平,期望生活和睦幸福。」這位老人呼籲人們放棄挑釁、放棄衝突。

                             德國:柏林建紀念館

    二戰時期,很多同情猶太人的普通德國人從納粹手中解救出很多猶太人。為了紀念這些無名英雄,柏林市計劃修建一個「無名英雄紀念館」,該館預計在2008年正式建成並對公眾開放。
    紀念館將建在一個二戰時期生產掃帚和刷子的舊廠房所在地。這間舊廠房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魏德特的普通德國人,他當年冒很大風險將廠里的猶太工人藏在一間密室里,偷偷帶給他們食物,幫助他們偽造身份證,並成功將一位猶太女性從集中營內解救出來。
    新紀念館將採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向公眾展示拯救者和倖存者的故事,並通過紀錄片展示這些普通德國人當年在保護猶太人時所面臨的巨大風險。
    歷史學家圖赫爾說,目前在柏林,二戰中倖存下來的猶太人約有1700人。(新華 王輝) (來源:2007。5。10京華時報)

                                總統令即將出台

    愛沙尼亞遷蘇軍銅像喚起了俄羅斯人對海外蘇軍遺迹的關注。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5月底簽署相關命令,俄羅斯將在全世界14個國家設立蘇軍烈士陵園保護中心。
    據報道,每建設一個保護中心,俄羅斯預計每年將投入近百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墓地、紀念碑和紀念雕像的登記和保護。每個中心將配備4至6名工作人員,人數取決於其工作量大小。
    俄羅斯國防部透露,上月發生的愛沙尼亞蘇軍銅像搬遷事件促成了該總統令的出台。目前,匈牙利和德國已經確定開設這一機構。而羅馬尼亞、中國和捷克也將陸續開設。據悉,駐中國代表處將輻射朝鮮、韓國、日本和蒙古,捷克代表處則負責捷克與斯洛伐克。

                              中國承諾保護蘇軍墓

    俄羅斯媒體此前報道稱,4月28日,中俄兩國在北京簽訂了蘇軍墓地整修的政府間協議。協議規定,中國境內的蘇軍墓地和紀念性建築物的拆遷,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並在徵得俄方同意後方可進行。
    俄羅斯駐華大使謝爾蓋•拉佐夫和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出席了協議簽字儀式。拉佐夫在簽字儀式結束後向俄記者表示:「我想,毋庸置疑,在5月9日勝利日前夕,特別是在愛沙尼亞政府近日企圖將歷史一筆勾銷的背景下,中俄兩國簽署這一文件具有特殊意義。」
    拉佐夫說,根據此協議,中國方面將採取措施保證蘇軍墓地完好無損,並承擔蘇軍墓地維護、綠化和清掃的所有開支。此外,中國方面將向包括領事館等俄羅斯機構以及希望祭掃蘇軍墓地的俄羅斯公民提供必要的幫助。據悉,中國境內目前埋葬著近14500名蘇聯戰士的遺骸。中國45個城市中共建有至少50座的蘇軍烈士紀念碑。

                              俄一致贊同普京此舉

    俄羅斯社會自上而下一致贊同此舉。俄羅斯人異常在乎其在國外的二戰遺迹,特別是在普京上任后,俄羅斯國力得到恢復,斯拉夫人的自尊心也得到恢復。一些自古臣服於俄羅斯的「小國」得益於歐盟的庇護不斷拿歷史說事,這讓俄羅斯人很不舒服。
    另據報道俄羅斯9日宣布,對一座連接俄羅斯和愛沙尼亞的橋樑實施交通管制,俄方解釋說,這主要是考慮到這座橋已年久失修。俄方8日還決定取消一趟由聖彼得堡開往愛沙尼亞的客運火車班次。由於俄愛兩國近來正因愛政府遷移蘇軍銅像一事交惡,有媒體認為,「閉橋撤車」可能與此有關。據《重慶晨報》

                           俄管制直通愛沙尼亞橋樑

    俄羅斯當局9日宣布,將對一座連接俄羅斯和愛沙尼亞兩國的橋樑實施嚴格的交通管制,禁止載重能力超過3.5噸的卡車通過。
    俄當地政府發言人瓦倫丁•西多林說,受到管制的橋位於俄愛兩國邊境河納爾瓦河上,連接俄方伊萬鎮和愛沙尼亞城市納爾瓦。
    這座橋是俄愛兩國一條主要跨國公路的組成部分,受到管制后,許多貨運車輛將不得不繞行通過。
    西多林說,這項交通管制措施由俄聯邦當局下達,主要是考慮到這座橋已年久失修,需要徹底檢修。西多林沒有提到交通管制將持續多長時間。
    俄方8日還決定取消一趟由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開往愛沙尼亞的客運火車班次。
    由於俄愛兩國近來正因愛政府拆除市中心蘇聯紅軍解放塔林紀念碑一事交惡,有媒體認為,「閉橋撤車」的決定可能與最近的事態有關。作者:綜合新華社、中國日報特稿

                             美歐攻擊普京「好鬥」

    4月27日,普京在新聞發布會上強烈譴責美國在中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稱這一動作使俄與西方之間「共同毀滅」的可能性「增大了許多倍」,西方媒體對此的激烈反應隨即爆發。美聯社4月28日的文章由該社駐莫斯科記者站站長伯奇親自撰文,標題就叫做《俄羅斯總統越發好鬥和目中無人》。
    伯奇在文中引用卡耐基莫斯科中心的學者特雷寧的話說:「與美國打交道,在戈爾巴喬夫時代可以總結為試圖通過讓步來合作,葉利欽時代是通過屈服來合作,而普京想把合作建立在競爭之上。不過,到了普京第二個任期,他開始公開而堅定地抵制美國了。」伯奇在文中曆數了普京之前對美國的種種「挑釁」,比如令美國難堪地數落布希的伊拉克政策,用掐斷能源供應來教訓親美的獨聯體國家,等等。

                              回到「冷戰時期」?

    這位美聯社的資深記者寫道,從蘇聯解體到普京第一個任期結束時,北約東擴到中東歐地區和波羅的海,俄羅斯「除了抱怨之外能做的很少」,但這一切「從2004年普京再次當選以後就改變了」。文章宣稱,近來普京亦與西方的衝突,顯示在東西方關係上,世界開始進入一個「互相攻擊」的新時期。這些分歧看起來是在「走入歧途」,像要回到「冷戰時期」。
    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28日也對俄與西方的關係表示擔憂。文章說,儘管美國批評俄對反導系統反應過激,普京還是以「冷戰語言」表現出與美國對著乾的態度。此前普京還威脅凍結履行《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分析家們擔心,這一決定可能迫使一些中東歐國家要求美國派兵保護他們的安全。而可以預見的爭吵將使俄美關係「跌入新的深淵」。
    據德國媒體4月29日報道,普京的一系列言辭和舉動讓德國政治家「感到不理解」,德國負責協調德美關係的官員弗伊格特認為普亦對美國的批評「完全沒有根據」。4月27日德新社曾發評論說,葉利欽剛剛下葬,普京就把葉利欽與北約建立的和平政策給「埋葬」了。評論還說,普京有一句名言,「誰軟弱,誰就被消滅」。在他最後一個執政年度,他將「不惜一切代價顯示他的強硬」。(據《環球時報》)
    (環球視野綜合)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5-22 18:23 | 只看該作者
俄羅斯樹敵太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9: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