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返樸歸真 --CSLewis --第三章 基督徒的為人

[複製鏈接]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5-15 09: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三章 基督徒的為人

1. 德行一二三


  說是有人問一個學生,他想像的上帝像什麼。他回答說,據他所知,上帝喜歡打探人間活動,要是有誰貪玩,好吃懶做,他就會來禁止。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腦海中的"道德"的含義:干涉我們,不讓我們享樂人生。事實上,道德規律是人這部機器開動的方向,每一條規律不外為預防機器出毛病而設。這是為什麼驟眼看去,道德規律似乎處處和我們天然的傾向作對,就好像你跟師傅學習操作機器,師傅會不斷地說,"不可以,別那麼做",因為有了部機器在手中,你會自以為是,想出一些方法,毛手毛腳來開動,結果當然是出亂子!

  有的人喜歡高談道德"理想",不談道德規定:喜歡談道德的"理想主義",不談道德的履行。不錯,要做到道德完美的確屬諸"理想",因為人做不到。在這意義上,凡是完美,不問是那一種,對人類來說都屬理想。我們駕車,無法做個十全十美的駕車人;打網球也好,繪畫也好,也是一樣。你能畫出一條美到十足的直線嗎?辦不到。可是從另一種意義來說,要把道德的完整稱之為理想,也是容易讓人誤會的。比方說,有個男人說某個女人,某幢屋子,某條船或者某座花園是他的"理想",他當然不是說,除非他是個笨蛋,人人都像他一樣,視此為他們的理想。在這一類的事上,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喜好,從而有不同的理想。可是,將一個極力遵守道德律的人,說它是"有崇高理想的人'"卻是很危險的事,因為會誤導他人,以為道德的完整屬個人的喜好,別人用不著去理會,去遵守。這種錯誤會導致大患。我們做人無法做到十足完美,就像(在汽車沒有自動排檔的時代)駕車換排 無法做到十足理想一樣。

  可是人這部機器的本性,要求人人都須有個為人的理想,就像汽車的構造要求所有駕車的人,在換檔這件事上都應有個完美的理想一樣。而更危險的莫過於視自己為"有崇高理想的"人,因為我努力做到絕不說謊(不是只說一兩個謊),絕不犯姦淫的罪(不是偶一為之),絕不逞凶欺侮他人(不是有時也手軟),會讓你變成所謂道學之士,自以為很特別,值得人家為你的"理想主義"歡呼。在現實世界里,這就好像你做一條算術,努力把答案做對,希望人家向你歡呼一樣。不錯,要條條算術答案都做得正確,是個"理想",計算時你總會犯點錯誤。你做加法時,步步富心,不讓錯誤出現,本屬應該有的態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有愚人才不會這樣做。做演演算法時,中送出的任一個錯誤,都會影響答案。同樣,我們做人若犯上道德的錯誤,每個錯誤都會招來嚴重後果,影響自己,也很可能影響人家。不談道德'"理想"和道德"理想主義",只談道德規律和這些規律的遵守,可以時刻提醒我們留心到上面說到的事。

  現在,讓我們作進一步的探討。人這部機器容易在兩條路上犯錯誤。一是人人各自為政,你欺我詐,你推我撞,造成大家的損傷。一是人裡頭發生問題;人裡頭的功能,慾望等等,各行其是,互相干預。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情形。試以一個船隊為例,船隊航行要成功,第一,必須互不碰撞,各船在自己的航道上行駛。其次,每隻船須經得起風浪,機件須運作正常。事實上,二者相互為用,缺一不可。要是船與船撞個不停,很快只只船都會破損到不適航行。又或這些船的方向盤出了問題,就難保不相互碰撞。你也可以將人類當作一個樂隊來看。要樂隊奏得出色,須保證兩件事:各種樂器的調子必須一致,輪到那個樂器出奏時,必須準時奏起,這樣,樂隊才能協作;樂器雖多,有如一體。

  不過,還有一點我們沒有觸及,我們沒有問這個船隊駛往什麼地方,或者這個樂隊奏的是什麼歌曲。樂器可能調子都校對了,而且在應該奏的時候都準時奏起,但如果應該奏的是舞曲,奏出來的卻是死亡進行曲,這個樂隊當然不能算成功。又以船隊來說,無論配合得怎麼好,要是應該駛往紐約,卻駛到印度的加爾加答,這當然不是成功的航行。

  這樣看來,與道德有關的有叄件事。第一,人與人間相處須公平,須和洽。第二,人裡頭必須整齊清潔,協調一致;第叄,人生應有一個總的目標:人造來做什麼;船隊朝什麼方向駛去;樂隊的指揮要奏什麼調子。

  你也許已留意到,現代人想來想去的幾乎都是第一點,完全忘記了其餘兩點。你讀日報,讀到許多人說自己致力達到基督信仰的道德標準,他們指的一般都是國與國間、階級與階級間,還有個人之間的公道與仁愛相待之道。講來講去都是第一點。要是有人要作一件事,他說"這件事與人無損,不會是壞事",他腦里想到的只是第一點。他的船裡頭的情況怎麼樣,不關他的事,只要船不撞到別的船就行了。講到道德時,我們很自然地也是從第一點出發,所關心的只是社會關係。這當然是因為壞的不道德的舉止,其影響在人際關係上最容易看出,諸如戰爭、貧窮、貪污、謊言以及假貨等等,天天引起我們的注意。何況,談道德若只談第一點,殊少爭論,差不多大家不論何時都得同意(在理論上)做人應該誠實,慈愛,互相扶持。

  可是,講到道德時,我們從這點開始雖是很自然,但若只講第一點便停在那裡,倒不如乾脆別講。除非繼續講第二點,也就是將每個人裡頭打掃乾淨;否則,只是自欺欺人。

  要是船隊的船破舊不堪,根本不宜航行,那麼教這些船怎樣好好駕駛,以免互撞,又有什麼用處呢?要是我們明知自己的貪婪、懦弱、壞脾氣、自欺等等,使我們做不到與人正確相處的標準,那麼,把這些標準、這些規律寫出來,只是一紙具文,又有什麼用呢?請別誤會,以為我不贊成改善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我要說的是,除非我們人人有道德勇氣,能不自私,去努力使這些制度正當運作,否則,改善云云只是捕風捉影,空談無補實際。要將現有制度裡頭的某些貪污賄賂,某些恃強凌弱剷除並不難,可是只要人心裡的詭詐、暴戾一天不除,又會在新制度底下玩出舊花樣來。單靠法律不能叫人做好人,沒有了好人那能有好社會,這是為什麼在第一點之後必須考慮第二點,也就是人裡頭的道德。

  但是,做到了這一點仍舊不夠。我們現在已到達一個層次,我們對宇宙的不同信念,把我帶向不同的行為標準。驟眼看去,我們最好停在第二點那裡,別再探索下去;我們最好逗留在大家都能同意的地方便算了。但是做得到嗎?我們應記住,宗教信仰裡頭有一連串的關乎事實的陳述,不是真便是假。如果是真,從這真的陳述出發,我們可以得出一套結論,指出人的船隊應該走的航道。如果是假,便會得出另外一套結論。比方說'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那個人,他認為做人只要不損及別人便不會錯,他很懂得在航行時不撞握他船的道理,他也認為他怎樣對待自己的船則是他自己的事,與人無關。可是,要是這條船不是他自己的財產,情形豈非大大不同?要是我不是我自己的心志和身體的主人,只是一個僱工,須向主人負責,情形豈不大異?要是造我的是別人,為了他自己的目標而造我,我當然須盡許多義務和責任;這些責任本來不用我負擔,要是我屬我自己的話。

  基督信仰認為,每個人都會永存下去。這是一個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的陳述。要是一個人最多只能活到七十歲,有許多事根本不用去擔心。要是一個人會永活下去,卻不能不留意一些本來可以不理的事。也許我的壞脾氣,我的嫉妒,漸漸變得越來越甚,這些變化太"漸漸",七十年中還看不出什麼來,但若積存起來,經過一百萬年,不難變得壞到像地獄。事實上,如果基督信仰所說的是真的,人的確可以變得像地獄一般壞。

  不道德的行為積累起來,和道德的行為越拉越遠,就像極權孩民主間的差距一樣。

  要是一個人只活七十歲,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種文明卻可以活一千年,後者當然都比個人重要。如果基督信仰是真,個人可以永活,那麼,個人不止比其他的更重要,而且重要得難以比擬。又因為他永存,國家或文明的壽命和他相比,只不過頃刻。

  這樣說來,除非不講道德;要講必須同時注意這叄者:人與人的關係;人裡頭的東西;人與造他的力量間的關係。在第一層次上,我們大致都能做到合作和協。一到第二個層次,意見便有了分歧。這分歧到第叄個層次便十分嚴重。基督信仰的道德主張和非基督信仰的道德主張間的主要區別,就在這第叄個層次上。

  本書以後要講的都是從基督信仰的觀點出發,並在基督信仰為真的基礎上來看全面。

--------------
這是前面幾章的內容:


第一章 從是與非探求宇宙的意義
1.天理與人理
2. 不盡同意
3. 這律的確存在

4. 在"人理"後面是什麼?
5. 我們內心不安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2

第二章 基督徒信的是什麼

1. 兩個不同的上帝觀
2. 登陸地球
3. 教人吃驚的替代
4. 十全十美的替罪者
5. 腳踏實地作結論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Servant 於 2007-5-15 09:39 編輯 ]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沙發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5-16 10:56 | 只看該作者
2. "基本德性"


  前面一章原來是為了電台廣播而寫,必須短而精。 若只給你講十分鐘,為了簡短,許多話都不能盡說。我把德性問題的探討分成叄部份,主要就是受到廣播時間的限制,每一部份只能在極短時間內探討這問題的一方面。

  本章希望介紹先哲們分析德性的方法,因為太長,沒有在廣播中講。他們的方法實在很好,所以留在這裡介紹。

  根據他們的分法,德性可以分為七種,四種叫做"本德",叄種叫做"聖德"。本德是文明人類都承認的人的基本德性,聖德通常只有基督徒才講。聖德部份留到後來再談,現在只講本德,它們是謹慎、節制、正直和堅毅。

  謹慎指腳踏實地,做一件事之前肯用腦想一想,想想會有什麼後果。現代人大多不把謹慎當作一種"德性"。由於基督說過,人若不像小孩子,不能進它的國,許多基督徒以為,只要人"良善",做做傻事沒有關係。其實,許多兒童也有辨識力,不會凡是自己喜歡的便不顧一切地去做,他們也會冷靜地想一想。何況使徒保羅也告訴我們,基督不是要我們在知識上永遠做小孩子'它要我們有長進。它不但告訴我們要"馴良像鴿子",也要"靈巧像蛇"。它要我們有像兒童一般的心,但也要有成人的頭腦。她要我們像小孩子般單純、純潔、有愛心、肯接受教訓,但也要我們為人有諸般的知識,能警惕,隨時作好應變的準備。你把錢捐出來行善,應該查清楚這個受惠的人或者機構是不是可靠。你以上帝自己為念(例如你禱告的時候),不等於說你的想法只要像個五歲大的孩子那般幼稚便夠了。這當然不是說,你若不幸,生來頭腦便很遲鈍,上帝便不那麼喜歡你,不那麼用你。他愛一切的人,包括智力差的人,但他要求人盡其才。我們的座右銘不應該是:"可愛的童女,做個純良的入,總不聰明由它去罷。"而應該是,"可愛的童女,做個純良的人,但得記住,同時也要有智慧。"(作者在此用的是《馬太福音》二十五章耶穌所講十童女的比喻。她們都純良,但純良而又有智慧的五個童女預備油點燈,才得到與新郎(基督)--同坐席的機會一譯者)。上帝不喜歡因循怠惰的人,要人作好準備。你若希望成為一個基督徒,我得提醒你,做基督徒得全身全心投入。不過,你若誠心誠意想做個好基督徒,你的頭腦會清明,智慧會加添。這是為什麼做基督徒用不著先受一番特殊教育的一個理由,因為基督信仰本身就是上好的教育。

  這正是為什麼像本仁約翰那樣未受過什麼教育的人,卻能寫出震憾古今的巨著《天路歷程》的道理。

  節制這個字的英文是temperance,現在多用來指戒酒;可是此字用指第二種德性的時候,指的不只是飲酒,也包括對各種酒食徵逐的節制。節制是"適可而止"。做了基督徒能淡酒濃酒都不沾唇,當然最理想。有的人一沾酒便醉,有的人因朋友酗酒,為了勸他戒酒自己也不喝。重要的是,他為了十分正當的理由,雖然不增厭某件事,而且不反對別人去享受,自己卻能戒除。壞人之所以懷,是他戒除不了的事,也不願意看見人家戒除。這當然不是基督徒的為人方式。

  基督徒由於特別的緣故,認為應該放棄許多事,諸如結婚、肉食、酒類或者電影,可是一旦他說這些事物本身是壞的,又開始瞧不起人家採用這些事物,他便走偏了。

  我們將英文temperance這個字用來專指戒酒,實在是個大玩笑,因為令人誤以為除了飲酒之外,其他都不用節制。一個人喜歡打高爾夫球或者騎摩托車,嗜之如命;一個女人成天只顧穿衣打扮,養洋狗,打橋牌,其不節制就像晚晚喝得酪酊大醉一樣,只不過不像酗酒那樣一眼便看得出。嗜打高爾夫球或者橋牌,不會叫你爛醉如泥倒在馬路上。但上帝不看人的外表。

  "正直"指的比法庭上的公正嚴明要多得多,它的 圍包括公平、誠實、守信、互讓一類的美德而"堅毅",則包括兩種勇敢:勇於面對危險而不懼,勇於忍受痛苦而不屈。事實上,若無堅毅不屈,即使有其他叄種德性,那些德性也維持不了多久。

  還有一點與德性有關的事,須在此一提。一個人作一件正直或者節制的事,和為人正直或節制,其間是有不同的。一個網球打得不精的人,也會偶然打出幾手出色的球。網球好手不同,他的眼力、肌肉和神經都飽經訓練,可以打出無數好球,上陣有把握;即使不打球時,他也保持一種網球健將的氣質,就像數學家,他的頭腦里有一種習慣,有一種眼光,即令不做數學時,也存在那裡。同樣,一個作事經常持守正直的人,久而久之會養成正直的品格與美質。我們講到"德性"時,指的不是一個人的某一次行動,而是指這種美質。

  這種分別很重要,要是講到德性指的只是某次行動,可能產生叄種不正確的觀念:

1.我們會認為一個人做事,不問有意或無意,不問出諸悲憤或高興,或者害怕人家說壞話,只要做得正確,可以不問手段,不問理由。但是我們可以為錯誤的理由去做正確的事,這對建立內在德性的美質毫無助益;而人之所以為人,重要的是有此美質。(一個打網球的人,不問是不是需要用力擊球,只因為脾氣大發,盲目地將球重重擊出。他這一擊,可能運氣好,給他贏了這場球,但決不能幫他成為有得勝把握的好球手。)

2.我們會誤以為上帝所要求於我們的,只是遵行某一套規矩;而它實際上要求的是具有某一定品質。

  3.我們會誤以為,一個人只在今生要有德行,若進入來生,因為既不用與人爭吵,正直派不上用場;又因為沒有危險,也用不上勇敢,所以可以毋需德行。也許,在來世中可以毋需正直或者勇敢的行為,但卻隨時隨地需要正直與勇敢的人。要具有這種美質,必須在今生不斷操練。這不是說,你若未具備某些美質,上帝便不准你進入她永遠的國度;而是一個人裡頭假如這一類的美質一點都沒有,單靠外在的條件,無論多麼好,都造不出個"天堂"來,也不能讓人幸福,享受到上帝要我們得到的那種深刻、堅強,不能動搖的真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5-18 00:34 | 只看該作者
3. 社會道德


  談到基督教的道德,也就是人與人間相處之道,基督在世上的時候並沒有教導任何全新的道德,新約中的金律(你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先要怎樣待人)只是人人在心底下都已知道的當行的事。偉大的德行教師從來不提出新的道德教訓,只有假師傅,或者狂人才這樣做。約翰遜博士說得好,"人所需要的是提醒,這比教導重要得多。"每位道德教師的工作,其實是不斷帶我們回到古舊的簡單明白的原則上,而這些原則正是我們千方百計不想見到的東西;就像騎匹馬一再要馬回到它不肯跳越的籬笆旁,又像要一個小孩子一再回到他想逃避不做的功課上一樣。

  第二點要說清楚的是,基督教從未有過,也未宣稱過有--一套詳盡的政治方案,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向特定的社會實施"先要怎樣待人"的金律。它不能有,因為這條律是為全人類普遍遵行而設,要是不適用於一地一時,便不能用於另一時地。而且,這也不是基督信仰的運作方式。它教你應給飢餓的人吃,但不會教你怎樣煮飯。它教你應閱讀聖經,但不會教你學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這兩種是聖經原文用的文字一譯者),也不會教你英文文法。它決無意取代或者跨越我們日常的藝術和科學:它充當指揮,只要我們願意聽它指揮,它就會分配我們應守的崗位,供應我們得到新生命的力量。

  有人說,"基督教會應該領頭帶路。。如果他們希望走正路,當然說得對;但若希望走錯路,這就說得不對。"教會"的意思指的是全體實行基督教訓的基督徒結成的總體。他們說教會應該帶頭,意思應該是說,有些基督徒,也就是那些有適當才能的人,應該做經濟學家,做政治家,而所有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都應該是基督徒,他們在經濟上,在政治上的整個努力,都應履行"先要怎樣待人"這個目標。如果實現,而我們也真的願意接受,那我們很快便找到了基督教解決我們的社會問題的方法。可是,大多數人要的帶頭,其實只是要求教會的神人員提出一個政治方案。這便很可笑了,因為職人員是教會整體中某一特定部份,他們受有特殊訓練,從信徒中分別出來,專門照顧我們這些被造物永活下去的需要。而現在卻要求他們去做一件他們從未受過訓練去做的工作。這件工作應該落在我們信徒的肩上。將基督信仰原則應用於工會,教育等等的責任應該由基督徒工運者和基督徒校長來肩負,好像基督教文學應由基督徒小說作者和劇作家來創作一樣,不應該由主教們利用業餘時間聚在一道來為。

  同樣,新約雖未詳論,卻給了我們一個清楚的輪廓,描繪出一個完全基督化的社會應該像什麼樣子。所要求的也許高過我們能做到的。在這個社會裡不應該有吃閑飯的人或者寄生 :人若不作工,便不應該吃飯,人人都應該親手作工,而且每個人作工都應該有良好的效果。不應該生產無謂的奢侈品,又用更無謂的廣告去勸我們購買。不應該有擺架子,吹吹捧捧,不應該故弄玄虛。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基督化的社會有點像我們英國人稱為左派的理念。但在另一方面,基督信仰堅持信徒對上帝的順服──一種外在的尊敬的表現,就像我們對官方委派的地方官,孩子對父母,以及妻子對丈夫(恐怕有些人不高興我這麼說)的那種敬重。第叄,基督化的社會是一個快樂的社會,到處歌聲洋溢,一片歡樂;認為人不應該擔憂,不應該為明天發愁。禮貌是基督徒的美德之一;新約不喜歡吃閑飯、管閑事的人(參帖后3:11;彼前4:15)。

  要是世上真有這樣一處社區,而你我會去訪問過,我相信我們會帶著一種奇怪的印象回來。我們會認為這種社區的經濟生活很具社會主義色彩;從這意義說,也很進步。但是它的家庭生活,儀制度則相當古板、老套,甚至可以說是一派老紳士氣息,萬分拘泥。我們會喜歡其中某一些,但沒有誰願意全盤接受。要是基督信仰成為人類社會機制的整個方案,恐怕其受歡迎的程度也是這樣。我們已經離開了這個大方案,程度不同,形式不同,並且都希望將自己的修訂方案代替原來的大方案。你會發現,凡是真正基督教的事物都成為這個樣子:人人都給某一小部份吸引住,願意採取這一小部份,放棄其餘部份。這也正是我們走不了很遠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所爭取的本是與基督信仰相反的東西,卻能說他們在為基督信仰奮鬥。

  還有一點,古代希臘異教徒曾給我們一個小小的忠告,這個忠告也見舊約中猶太人的教訓和中世紀偉大的基督信仰教師的訓語中。但這個小小的忠告卻為現代經濟制度所完全忽略,並完全違反。這些古人都告訴我們借錢給人不可收取利息,可是借錢收利息也就是我們叫做投資的行為,已成為我們整個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們不能由此推論,說我們的經濟制度是錯的。有些人申辯過,說摩西和亞里士多德和基督徒主張禁收利息(聖經把這些叫做"取利"─"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利25:37。原文且有"剝削。的意思)的那個時代,沒有料到會有今天這個樣子的股份公司,證券交易,而他們心目中的借錢也只是私人之間的金錢往來。因此,我們用不著理他們什麼。他們這樣申辯是不是有理,非我能決定,因為我不是經濟學家,我根本不知道我們今天的這種投資制度是不是應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景況負責。這是我們需要基督徒經濟學家的地方。不過,我得老老實實指出,世界上叄大文明都同意(至少一眼看去是如此)應該譴責這種已成為我們整個生命所依憑的取利行為。

  再說一點,說完就可以結束了。新約聖經說到人人都應該作工時,提出的理由是:"可以補他人的缺乏"。慈善事業─周濟窮人─是基督信仰中的一大德行。新約中耶穌所說的綿羊和山羊的比喻(在基督再來的審判中,那曾幫助過需要的人的信徒(綿羊),才可以承受天父所預備的國[見《馬太福音》25:31─46],那不肯如此作的(山羊),"要往永刑里去。一譯者),那驚心動魄的景象,指的應該就是這個。現在有人提倡,毋需什麼慈善事業,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社會,根本沒有窮人,也就沒有周濟窮人的必要。他們當然振振有詞,但若以此為理由,現在就用不著施,用不著給,那就離基督教的道德要求太遠了!

  我不敢說一個人要施給多少才算夠,唯一保險的辦法,是給出去的應該多過你能省下來的。換言之,要是我們花在生活享受上的錢,花在奢侈品、娛樂等等上的錢,和與我們的收入相等的人一樣多,那就證明我們施捨得太少。要是我們給出去的錢不會叫我心痛,也無妨舒適的生活,那就說明給的太少。

  一定要給、要施到一種程度,有些我們希望要的東西因此要不到,得不著。

  我講的是一般的慈善工作。若遇到你自己的親友、鄰舍、僱員有急需,天父要你特別注意時,你要拿出來的應該比一般更多,甚至叫你自己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岌岌可危。對我們當中大多數人來說,行善的大障礙不在我們貪求奢侈的享受或者賺更多的錢,而在我們擔心害怕失去生活上的保障。這種擔憂應該也是一種對信徒的試探,必須抗拒。有時,我們的驕傲也成為施捨的障礙,我們會過份慷慨給小費,請客吃飯,以示我們好客,豪爽,卻在需要我們給的人身上吝嗇。

  現在,結束本章前,我想猜一猜我在這裡說過的話會怎樣影響到我的讀者。那些左一點的人會恨生氣,責備我說得不夠,應該推得更遠,更極端一些。站在和他們相反立場的也會生氣,怪我說得太過份,推得太遠。要是我猜得沒錯,便不難見出替基督教的理想社會劃一張藍圖的真正困難所在。我們當中大多數人並不理基督信仰怎樣看這件事,只是從裡頭找出點東西可以支持自己的主張和觀點。我們自己是主人,是裁判人,所需要的是一位肯支持我們的夥伴。我的立場沒有變,我仍舊是我。

  還有幾句話本來不打算說。這就是我們若不肯走多點路,這裡講過的話不會見功效。

  除非大多數人真正希望有個實現基督理想的社會,否則,這個社會不會來到。除非我們都成為十足十的基督徒,我們不曾真的需要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我可以大喊"先要善待人"的金律,喊得聲嘶力竭,但我若不能做到真的愛人如己,決無法實行這條金律;而要愛人如己之先,必須學會先愛上帝;而要愛上帝之先,必須先學會怎樣順從他,聽他的話。所以我得警告你,我們必須從外朝里走,從外在的社會的事物走入到信仰的骨髓,進到內在心靈的世界。須知回家的路再遠,仍是最短的路;要得到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沒有捷徑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5-19 00:17 | 只看該作者
4. 道德與精神分析


  我在前面說過,要建立一個基督化的社會,必須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接受基督信仰,成為基督徒。這當然不是說,一切改良社會的事都須暫時放下,等到遙遠的將來,等到那理想的一天來臨了再說。我的意思是可以雙管齊下。一方面找出在現代社會中實行"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先要怎樣待人"這條金律的方法,一方面讓我們成為真能執行這方法的那種人。

  現在讓我講一講基督信仰中所說的好人是個什麼樣子,也就是基督教關於人的條件。

  沒有詳述前,還有兩點比較一般的事要講。第一,基督教的道德具有領人歸正的力量,可是精神分析療法也說它具有此力量。那麼,你也許想知道,基督教的道德與這有何關係。

  我們得把兩件事清楚加以區分,一是嚴格的醫學理論及精神分析法,一是佛洛伊德那班人加在這理論和方法上的世界觀。後者也就是佛洛伊德的哲學觀,是和偉大的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吉士塔夫·容(Car l Gustav Jung)完全相反的。佛洛伊德講怎樣治療精神病患者,是以專家身份講自己的本行;但一講到哲學,他便不是專家,而是外行。因此,他講本行話,聽聽無妨;一到不是本行的東西也要誇誇其談,便很難得到我們的尊敬。這也是我的立場。我發現他離開自己有資格講的題目,走入到一個我略知一二的題目 圍中(例如語文),他的無知便暴露無遺。

  其實,精神分析學本身,去掉了佛洛伊德等人硬添上去的那套哲學理論,倒和基督信仰並不衝突,其方法且與基督教的道德觀在某些方面符合。知道一點精神分析法並非壞事,有可函,這二者所關注的對象不同,所以並不完全走在一條路上。

  一個人作道德選擇時,涉及到的有兩件事:一是選擇的動作,一是他的心理機能上出現的各種感覺、衝動之類用來作選擇的原料。這種原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稱之為正常的,也是人人都會有的那種心理感覺;一種是十分不自然的感覺,起因於下意識裡頭某些問題。害怕確會有的危險屬第一類,對貓、對蜘蛛等不合情理的恐懼屬第二類。男性對女性的戀慕屬第一類,男性對男性反常的戀慕屬第二類。精神分析學所針對的,是去除這些不正常的心理感覺,也就是給患者比較好的作選擇的原料。而道德所針對的是選擇這個行為的本身。

  讓我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設想有叄個人一同上戰場,一個像一般人那樣,出諸人性地怕危險,但他憑道德力量克服了那恐懼,有了作戰的勇氣。另外兩個人由於下意識里的問題,把戰場的危險誇大了,產生不合理的恐懼,無論有多大的道德意識,都無法將這恐懼 除。此刻,來了一位精神分析家,給二人治療,也就是將二人的心理狀態恢復到像第一個人一樣。

  就在此刻,二人的精神問題解決,道德問題開始;因為二人的病已治好,他們開始作道德的抉擇時可能有不同的決定。一個也許會說,"謝天謝地,我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都沒有了,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為國家履行公民的責任。"但另一個也許會說,"好哪,在炮火下我能鎮定了。不過,這可改變不了我顧住自己這條命的老主意,盡量讓別人去擋炮火。一個人能夠少點害怕的好處,是可以更有力量照顧自己,更有本領不讓別人發現我的壞心眼。"二人的不同處完全在道德的決定上,精神分析根本派不上用場。不管你怎樣改進一個人的原料,在這之外還有些待對付的東西,這就是他對這原料作的真正自由選擇。究竟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還是放在最後,而抉擇的自由才是道德唯一關懷的事。

  不良的心理原料不是罪,而是一種病,不用悔改,加以醫治便夠了。不過,醫治也很重要。人憑外表來判斷他人,上帝則憑道德抉擇來判斷人。害怕貓的精神病患者鼓足勇氣捉住一隻貓,在上帝眼中,他的勇氣很可能大過一個健康的人獲頒十字勳章所表現的勇敢。一個從小便給人教壤,不把殘暴當一回事的人,居然做出點善舉,或者不顧友朋可能有的訕笑,放棄本來打算做的殘暴之舉,在上帝眼中,他做的遠勝過你我為朋友捨命。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我們當中有些看來很不壞的人,可惜不肯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所受的良好教養,結果比我們認作壞人的人更壞。要是我們受有不良心理壓力,教養又壞,但卻握有像德國心戰專家希姆萊那樣的權力,你敢說你不會像他那樣幹壞事嗎?這正是聖經為什麼訓誡我們不可以隨便論斷人的道理。我們肉眼見到的,只是一個人從他所得到的原料中作出的抉擇,但上帝並不根據他所得的原料來下判斷,而是看他用這原料作了些什麼。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大都和身體不可分,身體一死,其他也隨之而去;而那個真正的中心的人,他所選定的東西,他從原料中所選出來的最好或最壞的東西,現在都顯露出來。一切我們認為屬於自己的丰采等等佳美的東西,其實只是因為消化力強才得來,會從我們當中一些人身上消失;一切因為病痛、體弱而產生的形穢等等猥瑣,也從他人身上消失:我們這才能第一次看見每個人的真我,一定會大吃一驚。

  這就引入了我要講的第二點。人們常常把基督教的道德標準當成可以討價還價的東西,上帝不是說過"你們若遵守這些律例,就必蒙福;你們要是不遵守,禍必臨到你們"嗎。我認為這樣來解釋聖經是不正確的。我寧可說,一個人每作一次選擇,就等於把裡頭的那個中心,也就是作選擇的那個你,從原來的地方轉動了一點點。若從整個一生來看,因為作過不知多少次的選擇,你便在不斷將這個中心的你加以轉變,不是越來越成為屬天的造物,便是變得越來越像地獄般的東西;不是成為與上帝、與其他造物、與自己和諧一致的造物,便是陷入與上帝、與其他造物和自己為敵並且充滿憎恨的狀況中。成為前者,便生活在充滿喜樂、和平、知識與力量的天堂;成為後者,便生活在瘋狂、恐怖、愚昧、暴怒、無能和永遠的孤獨中。我們今天每一個人,每一刻都在朝這兩種情境中的一種走去。

  這也解答了我過去對基督徒作家常有的問題。他們好像一時很嚴峻,一時又很寬鬆。他們講到人心裡的罪時,好像重要得不得了;可是講到最無人性的兇殺和背信時,好像只要肯悔改認罪,便可以得到赦免。我現在才懂得他們是對的,因為他們所注意到的是我們的一舉一動留在我們的中心身上的記號。

  這記號今生無人能看見,但它留在我們身上,我們得永遠忍受它,或者享受它。有的人可以一怒而殺千千萬萬的人,有的人無論人怎樣惹他的氣,都能隱忍。但他們的所為會在自己的靈魂上留下一個小記號,會影響自己。若不悔改,下次要是再給人惹得發脾氣,就難隱忍不發;要是忍不住發起脾氣來,一定比上次更糟。

  但若都誠心誠意地轉而仰望上帝,就能把自己裡頭那個給扭曲了的中心再拉直、拉平;否則,到後來終必滅亡。至於從外面看去所作所為的或大或小,倒無關宏旨。

  最後一點。我曾說過,只要方向走得對,不止可得到平安,而且可以得到知識。一個人要是在道德上日趨更新,他就有力量一天比一天更看清楚仍留在裡頭的惡。要是一個人在道德士日走下坡,就會越來越看不清自己的壞處。一個不太壞的人還有力量知道自己不很好;一個澈頭澈尾壞的人反會覺得自己很不錯。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用我羅嗦。人醒的時候當然知道什麼叫做睡,但一個人睡著了,那能知道睡是什麼。一個人的頭腦清楚時,算術題做錯了自己看得出;但你做錯算術的當兒,你看不出來。人清醒的時刻,會明白什麼是醉;但喝得酪酊大醉時,怎能知道醉是什麼?善良的人能辨別善與惡,壞人根本不能分辨善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