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多維專訪:築一條通往中國的的哈佛絲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5-16 0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3./gb/Consumer/education/2007_5_14_17_44_50_402.html
-- 2007年5月15日5:44:50(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多維社記者呂賢修報導/2007年4月,紐約時報雜誌曾以「新教育」(Re-education)為題,長篇報導中國教育改革現狀。2年前被哈佛大學錄取,畢業於復旦附中的湯玫捷,以及06年夏天她在上海策劃的「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HSYLC,讀為H-SILK),成為報導的焦點,似乎也為中國的「素質教育」開闢了一條新思路。對此,多維記者來到哈佛進行專訪。()

「哈佛不只是美國的大學」()

湯玫捷、於洋洋、李員健、李露詩,4個中國女孩,2005年秋天同時成為哈佛新生。在學校餐廳、保齡球館,以及打掃宿舍的勞動服務中,她們不期而遇。這個修築新絲路的故事,也自此展開。()

9月的劍橋,空氣中已帶有些涼意。剛開學,校園裡形形色色的學生社團正忙著招兵買馬。走了一圈,湯玫捷聽了很多介紹,覺得都很有意思。但她也發現,這其中沒有社團從事哈佛教育經驗的推廣。對此,雖然哈佛有著世界上最充沛的資源,但未被妥善利用,她感到很可惜。「為什麼不自己創個社團?」她自問。()



右起湯玫捷、李員健、於洋洋、李露詩、印羽中、滿浩天(二排)。(多維記者呂賢修攝)

()

「哈佛不只是美國的大學,而是世界的大學。如果只為美國服務,那也不會成為今天的哈佛……把哈佛的學術、課外活動,帶到中國,與中國教育相補助……這樣的峰會能凝聚一批全國最優秀的高中生,與哈佛最優秀的學生接觸……把中國最優秀的學生聚在一起,就像哈佛把全世界最有才華的學生聚在一起……」在咖啡店裡,4個女孩越聊越興奮。轉眼間,7個小時過去了,眼前的筆記本,堆滿了一條又一條的構想。()

於洋洋,目前主修生化。青島出生,2歲就來到美國,對於中國教育,印象里幾乎是一片空白。只記得7年級曾回國一次,表姊跟她說了自己學校的狀況。每天背課本,上課要默寫。但在哈佛,同學常聚在一起,感覺特別有熱情。她認為,這種經驗值得帶回中國。對於湯玫捷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李員健,成長於北京。主修地球空間科學及經濟的她發現,哈佛的小班授課,可以與知名教授近距離接觸,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新體驗。當時湯玫捷對此顯的很興奮,連帶也帶動了大家。此外,哈佛的學生喜歡組織各種課外活動,但中國缺少這種風氣。如果能給學生們這種平台,他們可以在課外學到更多事物。()

李露詩,主修社會學,重慶出生,7歲來美。曾在中國小學讀過一個學期,印象至今仍很深刻。她認為,其實在美國讀高中,每天反覆類似的課程,也是類似的經驗。但進了哈佛,可以和老師、同學討論各種有趣話題,頓時感覺海闊天空。()

回憶2年前高中剛畢業,在哈佛人生地不熟,每天只是忙著修課。聽到這個構想,她的第一個念頭:這是件大事,我們幾個才18、9歲的女孩,怎麼扛得起來?記得那餐飯,大家吃了3、4個小時。後來的幾次開會,時間更是有增無減。但經過持續討論,逐漸地,她對這個原本認為不可能的計畫,有了信心。()

不久,2位新成員加入。滿浩天(Nicholas Mansre),來自威斯康辛,2年級,主修政治與東亞研究。上大學后才開始學中文,他希望能藉參加活動,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印羽中,北京出生,2歲來美,目前2年級,主修經濟。他申請擔任峰會授課人,想把自己進哈佛后所學到的說服技巧,教給中國學生。()

贊助中國教育創記錄()

不可避免地,因為投入這項工作,幾乎所有人的成績都受到影響。李露詩回憶,自己常在最後一刻才把作業寫好。因為與中國電話聯絡,有時差因素。每星期至少有1、2天,大夥都在圖書館的小房間里整夜打電話、發郵件。多半都是下午2、3點進去,隔天早上7、8點出來。「那是每個禮拜我唯一吃早餐的機會,但我覺得,這件事比考滿分更有意義。」()



哈佛小組課程成員攝於天壇。(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提供)

()

李員健表示,一開始,父母認為,參加一個關於中國的活動,蠻好的。但後來有一天,她早上7點打電話回家。「這個時候你怎麼會醒著?」父母開始擔心,每次見到她,都覺得她瘦了。但叫她哭笑不得的是,其實自己一點都沒瘦。最後,經過努力,成績還是進步了,父母於是放心讓她暑假回中國。()

去中國?湯玫捷分析,哈佛有100多個學生組織,資金是共通的挑戰。她回憶,校方在11月才認可這個組織及項目,接著是大考,然後是聖誕節長假,大夥1月回到校園,2月才真正開始工作。但3月份,活動消息已在中國傳開,8月將舉辦的活動,6月就要先到中國。籌備資金的時間有限,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贊助者?如何說服他們這有助企業形象?在當時,可說是最大的壓力。()

經過研究,她們發現高盛基金會近年大力投資中國大學教育,並在美國資助高中生培養領導力與創業精神,這與她們的目標相符。此外,有一位顧問團成員是高盛駐中國代表,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幫她們遞上了計畫。3月份春假,湯玫捷與高盛基金的倫敦總部有個電話會議的機會。「這次交流,可說是成就成,不成就不成。」湯玫捷說。()

春假前,4人把電壺帶進圖書館,每晚煮咖啡。先查出高盛近期所有投資數字,逐案分析。用1個星期,寫出了1份100多頁的報告。電話會議后,高盛基金回應,這是基金會一直想在中國進行,卻始終沒開始的事。接下來,提案改寫了5、6次。由於金額較高,必須等6月董事會通過。當時,幾個人已飛到中國,每天心情七上八下地等電話。()



活動照片

()

6月9日,湯玫捷接到電話,8天的活動,得到20萬美元的贊助。以單天計算,可說是高盛對教育最高的投資紀錄。緊接著,又得到美國航空的贊助,大幅降低了活動的交通成本。「雖然我們說自己幸運,但我們想把事情做地更專業的熱情,是許多其它機構無法比的。」她說。()

絕對的自由()

「xixi」,去年所有報名峰會的中國學生,都要以此為題,寫1篇中文作文。沒有任何提示,有人寫故事,有人寫散文,解釋各不相同。「什麼是對你最有意義的事?」「如果你能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會是什麼?」湯玫捷表示,透過這類的問題,可以看出申請者的創意。審核申請,不問成績,有人發明創新的大掃除辦法,還有人自認是植物學家,都能為活動帶來新視角。()

「如果我能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我會摘一顆美麗的櫻桃種下,200年之後,還有人繼續為這棵樹澆水。這不會改變歷史,也不影響世界經濟,這不是件偉大的事,但能給當時及未來的人,帶來一些小小的快樂。」一位中國學生寫道。()

比照哈佛作法,審核小組一遍遍看過這些資料,寫下綜合印象,不漏掉任何1個學生。李露詩指出,這其中有許多全國奧林匹克、省、市比賽金牌得主、學生會主席、三好學生等。也有些學生,沒有比賽經歷,但走遍全國。這與她過去從西方人得到,東方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的看法不同。()

參加峰會,需繳50元人民幣報名費,2000元食宿費。300多名來自全國的學生中,有40多人得到全獎,及交通補助;50%得到獎學金。獎學金的發放政策,也與哈佛相同。()



活動照片

()

8天的活動,皆在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舉行。包含15人的小型課程等哈佛最經點的項目,共有4個大類,涉及歷史、經濟、外交、文化、政治等36個選題。從哈佛120多名申請者中,峰會選出40名授課學生。自行與教授討論,設計課程及教材。所有教材,先以快遞寄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先準備。課堂之外,也邀請著名人士演說。如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高盛銀行前主席John Thornton等。()

談到申請過程,印羽中回憶,先提教學計畫,審核組會看申請者個人愛好、修過哪些課,接著面試。在面試中,他被問到:如果有學生不愛發言,你會如何幫他?活動中,結束了前2天的講課,印羽中在第3天將學生分組,各給1種可再生能源,讓學生在圖書館里找資料,上課時介紹這項能源的優、缺點,如何對中國有幫助。以類似辯論的形式,說服其他人這是最好的能源。()

李員健說明,8天峰會,6天有課程。由於中國學生要參加高考,一般選課空間不大。但這次峰會提供選修的權力,讓學生可以接觸自己感興趣,但過去沒機會上的課。學生每天上3個小時、3門不同的課。每天都有作業,與美國類似,學生要自己研究、寫報告、上台發表。此外,還有創意英文寫作課、戶外探險、模擬聯合國活動。()

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接著是嘉賓演講、上課、午餐、上課、晚餐、課外活動時間。睡前還可以與哈佛學生吃點心、開小會。在這些之後,學生才開始做作業,通常都已是10點半。但既使是半夜,有時同學們仍非常激情地繼續討論。由此可看出,學生雖然覺得很累,但也樂在其中。那幾天,不但工作人員不睡覺,學生也不睡覺。()

湯玫捷表示,給他們絕對自由,在校園裡,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學生們興緻都很高,所以宿舍沒有熄燈時間。有人問:要不要理床?她說:想不理床,就不理床!想多晚睡,就多晚睡!她回憶,晚上11點,電腦房裡還燈火通明。也有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圈圈地在操場上散步談心。很多美好的事,因為這次活動而誕生。()

不自知的熱情()

回想這次中國行,李員健印象最深的是,多數時間,是為了通宵工作,每天吃速食麵。充分體會到,中國各式各樣的速食麵,真是好吃。她笑著說,現在每次吃速食麵,都會想起那段在上海的日子。()

同樣不睡覺,跟著大家吃速食麵。滿浩天為了避免父母擔心,選擇不告訴他們自己在中國的一切,只說中國是非常好的經歷。去年夏天,雖然他的中文還不夠好,但他喜歡以英文與學生聊中國、美國的政治問題,很驚訝聽到許多人對美國有不同的看法。喜歡外交,將來想為美國政府工作,這趟中國之行,他認為了解中國人的思維,對自己的未來十分有幫助。()



「從這次峰會,可以證明,中國學生的創造力、世界觀,已不能與10年前相比。」(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提供)

()

談到收穫,於洋洋表示,看到那麼多中國孩子與美國孩子熱烈地交談,話題超越學校的功課。她發現,原來中國孩子,對政治、文化也有各種的看法。相信這對許多參與活動的哈佛學生,也是很大的啟發。()

印羽中回憶,在飯廳里,有個學生告訴他自己想建一個多國族的網站,讓大家來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當時他覺得這似乎很危險。但後來發現,這個學生能跳離框架思考。讓他不得不反省,自己對中國的成見。這也讓他體會到,這項計畫未來的潛力。()

雖然在中國讀的小學,同樣地,經由這次活動,李員健也改變了自己對中國的印象。原本認為中國學生很傳統、重視分數,但回去才發現他們具備著創業精神,他們有夢想,也想尋找資源實現夢想。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喜歡社交。這樣的活動,鼓勵學生交流、思考。像是觸電一樣,激發了許多人原本不自知的熱情。看到他們的表現,她覺得自己的辛苦很值得。()



課堂之外,也邀請如李開復、馬雲等人演說。(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提供)

()

湯玫捷認為,美國人對於近年中國教育的改變,依然受到冷戰後媒體的影響,覺得多數孩子還是綁著枷鎖在學習。從這次峰會,可以證明,學生的創造力、世界觀,已不能與10年前相比。「我們不查作業,但學生們自願不睡覺做作業。那怕不吃飯,也要與哈佛的學生們交談。這樣的經驗,比我在哈佛學的還多!」她笑道。()

閉幕式,安排了一段投影秀,內容是每個學生被錄取時,審核組認為他最出色的地方。許多學生看了,都覺得很驚訝。也發現這是在活動中,別人對自己印象最深處。()

李露詩回憶,去年自己負責管理工作,沒有太多時間與學生接觸。8天活動結束,閉幕式時,終於可以喘一口氣。突然看見,台下有幾個學生與哈佛學生抱頭痛哭,才意識到這項活動的意義,遠超出自己想象。原來自己做的一件小事,能給別人這麼大的影響。()

通往成功的不同道路()

對於中國的教改,湯玫捷認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是非常積極,而且有希望的。尤其是學生自己課外的探索,在發達地區,是很有效的。以自己為例,從小學1年級開始,就跟上素質教育實驗的第1年,可說是跟著教改長大的。但即便在上海、北京,資源上仍不及哈佛充沛,無法提供這種一個夏天讓學生自己發揮的舞台。峰會從美國帶去的,與目前中國的教改方向一致。此外,學生髮自內心,對於不同教育體制的渴望,配合家長選擇,再加上峰會這樣的實驗性活動,給大家探索的機會與啟發,幾種力量合併,可以有更顯著的成果,甚至影響政府政策。()

「哈佛如果只為美國服務,也不會成為今天的哈佛。我們基於自己對中國的理解,把這種資源引入中國,想為中國學生做一點貢獻。」她強調。()

由於第1次活動的成功,高盛基金與美國航空都將繼續贊助今年的峰會。至於舉辦地點,將移至復旦附中。對於今年的活動,李員健笑道「希望能給學生更多自由的時間,大家就不用老在半夜寫作業了!」 此外,今年的主題是「通往成功的不同道路」。她說明,因為許多人都有感覺,中國家長對成功的定義較窄。因此,想通過嘉賓論壇演說,以及哈佛學生的親身故事,加上同學間的互動,讓大家體會,只要有夢想,成功的路不只一條。

去年的活動,發現有許多人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因此,今年峰會將提供1個實驗平台,名為「明日行動」(Action forTomorrow Venture Competition)。學生們自由組成小組,找1位哈佛學生擔任指導,做1件他們認為對社會、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可以是1家小公司,或1個小型非營利組織。最後的展示會,學生可對所有人說明自己的構想,以及準備如何實現,由來自各界的嘉賓對這些計畫評價。峰會最後將給最有可能成功的計畫,包含資金,以及學術、實業界的資源,一直支持到他們完成計畫。()

「因為我們覺得,當自己還是大一學生時,因為得到支持,經過舉辦這個活動,學到很多。所以,也想讓更多人得到類似體驗。」李員健說。()

今年的報名比預料中火爆,官方網站剛開放幾天,以中國的大學生志願者為例,已有超過200人報名,這是去年同期的20倍。李露詩,7月中旬將至中國做最後準備。她介紹,今年的小型課堂,目前已有超過130名哈佛學生報名,可說非常積極,屆時將選出44人擔任授課者。而目前已知將包含芭蕾舞歷史、20世紀紐發展,以及生化科學道德等課程。此外,還有1位來自歐洲的學生,本身是奧運代表,想從運動員的角度,與中國學生分享自己從小長跑的的經驗。()

滿浩天,今年夏天將到北京學中文,希望屆時有機會能去上海。與去年有許多未知相較,他認為自己今年有經驗多了,預期會有更多收穫。印羽中,今年不是小組領導,將走向幕後學習管理。於洋洋,暑假要到澳洲做研究,希望屆時有時間去一趟中國。李員健,6月將在美國中西部做研究。如果如果有機會,還是希望能讓學生包圍自己。()

「再多做點實事吧!」湯玫捷說。去年能激發300個學生的熱情,體會到不同的學習。今年各方面都更成熟,她正在思索,如何擴大影響。比如幫一些學校建立更好的英文學習項目,或以固定的資金贊助每個從峰會走出去、但有困難的學生上大學。()

去年,哈佛的核心成員只有不到10人,今年已有50人。她期盼這樣的活動能一直辦下去,讓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訪談畫面近期將於多維電視播放,網址http://tv./哈佛中美學生領袖峰會網址http://www.hauscr.org/wp/ (chinesenewsne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沙發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7-5-16 12:31 | 只看該作者

了不起啊.這也應該說是發明創造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4: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