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督教右翼之暴政

[複製鏈接]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7-5-16 0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耶律大石…    文章來源:耶律大石    點擊數:321    更新時間:2006-12-20

該文節選自米雪兒-古德伯格(Michelle Goldberg) 所著<<天國的來臨: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崛起>>(Kingdom Coming: The Rise of Christian Nationalism)。



基督教右翼之暴政



米雪兒-古德伯格

每當我與朋友談起福音派右翼不斷膨脹的實力時,他們總是問同樣的問題:我們能做什麼呢?通常我是用一個玩笑來作答:收拾好你的行李,隨時把護照帶在身上。

我並非真的那樣想,但我的焦慮是實實在在的。政府蔑視公民自由是一回事,畢竟美國以前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挺過來了。但出現群眾運動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舉國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群眾運動--此運動不惜侵害其同胞的權利。憲法保護少數群體的權利,但這個保護並非絕對的;如果得到多數人足夠的同情,或即便是他們的冷漠對待的話,一個組織嚴密的派別是可以繞過這樣的憲法原則的。

我所講的這個群眾運動,其根本目的是要用其所謂的「基督教世界觀」來取代啟蒙理性。「基督教世界觀」這一敘事是建立在這樣一個信仰之上的:真正的基督教必須統治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所有方面,而且政治、科學、歷史、文化等範疇都必須按照聖經來理解。不容置疑,聖經對於許多問題都有正確的解讀,象同性戀婚姻、收入稅率等等,且這些都需要具備正確世界觀的人來發現。但群眾運動的基督教是一個整全的意識形態--我把它叫做基督教民族主義。這是一個被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所追捧的意識形態,而其中的某些人還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這即是引起有關宗教、科學、性、多元化等眾多爭論,並進而造成諸多社區分裂的背後推動力。

我並不是要暗示美國的宗教暴政即將到來。我們的民主正在被腐蝕,許多權利也正在消失,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包括那些極力反對基督教民族主義日程的人,在可預見的將來,生活還是最有可能照常繼續。對於那些珍惜世俗社會的人來說,對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擔憂就顯得有些微妙。就像放在鍋里的龍蝦一樣,水的加熱是如此之慢,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掉。

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政治生活中的分離和惡毒氣氛必然會加劇。其中部分原因在於,隨著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擴張,世俗主義也會擴張,而溫和的基督教則必定衰頹。根據紐約城市大學研究中心對宗教身份認同所做的系統調查,自認為基督徒的比例在近年實際上有所下降,從1990年的86%降到了2001年的77%。調查發現最大的增長,無論是絕對數字還是百分比,是那些不認同於任何宗教的群體。

他們的人數翻了一番多,從1990年的一千四百三十萬(佔總人口的8%)增加到了2001年的二千九百四十萬(佔總人口14%)。「美國的宗教市場上獲利最多者為這三類:福音派基督徒,無派別基督徒,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群」,調查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其他小宗教的百分比仍然很低,不到總人口的4%)。

這可是造成兩極化的好配方。隨著基督教民族主義越來越軍事化,世俗主義者和宗教少數派必定會動員起來進行反對,從而加劇雙方的敵意。因此我們很有可能看到中間地段的萎縮,而敵對雙方則彼此投以困惑和蔑視的目光。

在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同性戀群體、婦女和宗教少數派在過去幾十年中贏得的權利會逐漸被蠶食。隨著布希任命兩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後,墮胎的權利會受到限制;如果布希再任命第三位大法官的話,那就意味著羅伊-魏德法案的終結。可以預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反對同性戀者領養孩子,以及試圖解僱學校的同性戀教師。福音派的領袖正督促他們的信眾對孩子的同性戀傾向保持警惕,否則會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青少年被強行「改造理療」以讓其回歸正常。(「聚焦家庭」號召家長們在男孩僅僅五歲的時候就考慮向他們尋求幫助,如果這些男孩有「易哭的傾向,不愛運動,不喜歡對別的男孩來說都沒問題的艱苦的居住條件。」)

基督教民族主義的象徵符號和意識形態會越來越多地佔據公共生活。除了教育方面的鬥爭以外,會有更多的運動要求學校教授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歷史。「公立學校聖經課程全國協會」(一個右翼福音派組織)所設計的一門選修課,已經在36個州的300多個學校開設。基督教民族主義對公立學校、大學、法庭、社會服務和醫療診所的影響,將會嚴重損害美國的生活方式,使其變得扭曲、刻薄和分裂。

當然,這種受損的民主制度和真正的神權政治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除非美國公眾僅存的共識再經歷幾次大的危機,否則宗教法西斯主義不會成為可能。這意味著世俗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不必歇斯底里,但也不要自鳴得意。

基督教民族主義仍然受到憲法、法院和溫和的民主反對派(偶爾正好是民主黨)的遏制。它也受到資本主義的限制。很多企業集團樂見其政治盟友利用基督教右翼走卒的憤怒和激情,但文化產業反感政府的審查制度。同性戀恐懼症對生意也不利,因為許多公司需要僱用同性戀員工,也要爭取同性戀客戶。生物技術公司不會錄用對進化論不甚了解的畢業生,所以經濟壓力會多少抵消公立學校中創世論的侵蝕。



奪得江山



正如福音派的派翠克-亨利學院院長邁克-法瑞斯所說的那樣,只有在國家經歷若干次災難以後,所有這些防護堡壘才可能都倒塌掉,基督教民族主義者也才可能真正「奪得江山」。歷史上來看,極權運動只有在當權者無法應付災難--象經濟崩潰、國家安全不保、軍事失敗等--而且老百姓也對現存體制的合法性失去信心時,才可能奪得國家政權。



這樣的災難在美國當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卡特琳娜颶風的後果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社會秩序瞬間崩潰以後的可怕景象。如果恐怖主義份子再次成功襲擊的話,我們將可能會看到持不同政見者的言論自由受到嚴重侵蝕,同時右翼(包括宗教的和世俗的)的好戰情緒也將陡然上升。



體制本身的解體也將更加微妙。許多專家已經警告,美國的債務無法再維持下去,經濟危機可能即將來臨。如果出現硬著陸的話--由於油價的飆升,房產泡沫的破裂,美元的大幅貶值,或者其他的危機--利率就會瞬間竄升,使得許多人無法償付浮動利率的分期房款和信用卡賬單。資產重組和破產隨之而來。造成的怨怒將點燃或左傾或右傾的極端群眾運動--更有可能是右傾的,因為它在美國大部分地區擁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基礎。



軍事災難也有可能加劇類似的情緒。美國的伊拉克戰爭看起來將以不體面的結局收場。真正的受害者將是伊拉克,但是很多美國人會覺得憤怒和羞辱,並同情右派為解釋布希失敗的冒險而散播的「背後捅刀子」的說辭。畢竟,正是因為一戰的失敗,才為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成長創造了條件。



也許美國會很幸運,並不知不覺地度過目前的危機。如果那樣的話,基督教民族主義在美國政治中的影響仍將會持續增長,雖然其擴張可能會相對溫和,相對循序漸進。



全國的人口變化趨勢有出現運動的苗頭。超級教堂文化正迅速擴張。宗教保守主義興旺的遠郊區都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地區;在2004年,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100個縣中,有97個投了共和黨的票。遠郊區之間的互不相連使得傳播基督教民族主義的虛擬現實變成可能,因為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與它發生矛盾。



如果一個運動是其成員的社會生活世界的全部,那麼它的控制就很難鬆動。漢娜-阿倫特在其<<極權主義的起源>>中是這樣說的,「社會原子化和極端個人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群眾運動。比之於傳統黨派中社會化的、非個人主義的成員,這種運動更容易也更早吸引那些徹底無組織者和典型的『不參預者』,這些人由於個人主義的原因總是拒絕承認社會紐帶或義務。」



美國的深刻裂痕



那些想與基督教民族主義鬥爭的人得要有一個長期的多樣化的策略。我認為應由三個部分組成--選舉改革,使城市中心區在聯邦政府中享有合理的代表;草根組織,幫助人們在基層與基督教民族主義作鬥爭;媒體動員,以提高公眾對右翼運動的真正企圖的意識。



我無意於尋求妥協或調停。如果某位領袖能體察雙方的不滿,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停戰,並癒合美國的裂痕,那再好不過了。基督教民族主義的風靡之下所隱藏的焦慮--對社會崩潰、婚姻不穩和文化衰退的恐懼--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並著手處理。但只要基督教民族主義運動的目標是破壞世俗社會,並將其神學用政治手段強制執行,我們就應該戰鬥,而不是安撫和取悅。



雖然我支持自由陣營為經濟正義所作的鬥爭--更高的工資,全民醫療保險,可負擔的教育,和退休養老金--但我並不認為經濟民粹主義能有效遏制宗教右翼。文化利益是真正的利益,而且有些驅動力比物質的驅動力更強。正如阿倫特所指出,極權運動往往使那些試圖用階級分析方法看問題的觀察者感到困惑。



從終極意義上講,與基督教民族主義的鬥爭就是與內在於民主制度結構中的對城市偏見的鬥爭。因為每個州有兩名參議員,所以生活在地廣人稀的17個州、只佔全國7%的人口竟控制著國會上院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保守的州在選舉人團中也佔有了過多的代表席位。



根據「選舉和民主中心」的斯帝文-希爾的統計,蒙大拿、懷俄明、內華達、北達科他、南達科他、科羅拉多、內布拉斯加、堪薩斯、俄克拉荷馬、亞利桑那和阿肯色諸州的總人口等於紐約和麻薩諸塞州的人口,但前面那些州在選舉人團中卻多了九張選票(在參議院中更擁有五倍以上的席位)。美國的保守主義者的的確確更作數。



自由主義者應該力爭廢除選舉人團,並平衡參議院的組成,也許得通過分解大州的方式。(倡議給予紐約市以聯邦州的地位可能是一個好的開端。)這將是一個艱苦卓絕的任務。鑒於保守派已經沉浸於他們是東北部精英分子的犧牲品的幻想之中,需要有一場歷史性的運動來削弱他們的權力。只有在藍州有足夠的人制止右翼嘲笑他們與「真正美國人」隔絕,並對孤陋的反動派統治他們而感到憤怒的時候,這樣的運動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畢竟,美國的中心地區並不具備道德權威。那些選民最執迷於「道德價值」的州實際上擁有最高的離婚率和青少年懷孕率。擁有最佳公立學校的五個州--麻薩諸塞,康涅狄格,佛蒙特,新澤西,和威斯康星--全都是進步陣營的堡壘。擁有最差公立學校的五個州--新墨西哥,內華達,亞利桑那,密西西比,和路易斯安那--全都投了布希的票。



有關文化戰爭是「精英分子」和「普通美國人」之間的鬥爭的謊言掩蓋了不同群體的普通美國人之間的裂痕,每一個群體都覺得受到了別的群體的異類價值的威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自由主義者受了右翼的蠱惑,真的開始了脫離人民的思考。他們不是思考什麼樣的政治能讓生活更美好,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國家,想要代表什麼樣的老百姓--以及怎樣贏得別人的支持--而是試圖用他們的理念和象徵符號去贏得想象中的中部地區的支持。這是自貶身份。



關注地方



自由陣營要掀起一場運動的同時與基督教民族主義鬥爭,辦法之一就是把精力集中在地方政治上。為了借鑒,他們只需向「基督教聯盟」看齊就行了:直到比爾-柯林頓當選總統並把福音派右翼從華盛頓的權力中心驅逐出來,「基督教聯盟」才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選舉組織。



基督教右翼非常善於在州法律和修正案上動心思,聯合其鐵桿支持者,並迫使對方防衛看起來很極端的立場。例如,要求青少年墮胎得有家長同意的倡議獲得了壓倒性的公共支持,迫使「支持選擇」派運動節節敗退,而給予「支持生命」派寶貴的政治經驗。自由派也可運用這個戰略。他們可以藉助一些議題以打擊對方的極端主義,贏得幾個政治勝利,並且在全民面前邊緣化基督教民族主義者。進步陣營可以通過選票策略訂立地方和州法律,禁止給予有宗教歧視的組織任何公共基金。因為很多以信仰為基礎的基金都通過州一級來撥發,這樣的法律可以部份終止用納稅人的錢支撐的救世軍和其他宗教慈善機構的偏見。托布希的福,現在很少人知道,以信仰為基礎的機構可以一方面拿納稅人的錢,而另一方面卻明確拒絕僱用猶太人、印度教徒、佛教徒或穆斯林。這個問題需要公眾的注意,並得有一場或數場政治鬥爭才能得到解決。 更好的話,這個運動能幫助創立草根組織--一個有政治經驗和矢志於多元化的人群網路。



進步陣營也可以力爭通過法律,要求藥劑師提供處方避孕藥。(這樣的法律已經在加州,新澤西,內華達,和西弗吉尼亞成為現實。)市場自己可能實際上會起草這樣的法律。只消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一對夫妻與其醫生談話以後決定不能再要孩子,醫生給他們開了一張避孕處方,妻子拿著處方去找藥劑師,而藥劑師在給她一番宗教說教以後把她打發走了。這個運動可以採用墮胎支持者所創設的最成功的口號之一:「誰來決定--你還是他們?」



新媒體戰略



與地方戰略相配套,基督教民族主義的反對者需要有一個新的媒體戰略。許多人認識到了這一點。負責「前進」(MoveOn, 一個支持民主黨的組織)組織公關的「范頓媒介」(Fenton Communications)最近發起了「保衛憲法運動」,一個「前進」風格的、旨在提高對宗教右翼的意識的草根組織。「前進」,擁有近三百五十萬隨時可以捐款、並為了進步事業向政治家寫信或遊說的會員,是自由陣營最接近於「基督教聯盟」的組織,但其主要集中在經濟正義、外交政策和環境保護上,而不是頗具爭議的社會問題。「保衛憲法運動」試圖建立一個類似的網路以儘力抵制基督教民族主義。



媒體戰略家們需要做的主要還是在公共教育方面。美國人需要知道「基督教重建主義」是什麼意思,以決定他們是否應該支持與神權主義者共舞的國會議員。他們需要知道,共和黨已經變成了那些極端反對公共教育者的堡壘,因為他們認為家庭婦女應該教育孩子。(在他的<<只有家庭能做到>>(It Takes a Family)一書中,瑞克-桑托魯把公共教育叫做「脫離常軌」,並且預測家庭學校必將繁榮--作為許多人的上佳選擇,它將去除鄉村長老們對公共教育的牢牢控制,並使家長辛勤哺育的花朵燦然綻放。)



當涉及到與基督教民族主義作鬥爭的公關活動時,最棘手的是公共場合的宗教象徵符號問題。關於公共廣場的耶穌畫像或學校樂團唱聖誕讚美詩的爭吵,真正關係到第一修正案的哪一方面應被遵循--對言論自由的保護還是對建立國教的禁止。總的來說,我認為最好在言論自由方面出錯。就像大部分有關第一修正案的爭議一樣,回應使宗教少數派感到被排除或被異化的言論(此指宗教象徵符號)的答案就是更多的言論--七叉燭台,佛像,(印度教)帝瓦力燈,和多語種靈修主義的象徵符號。



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捷徑可走,如果不徹底將其擊敗就不能擠出其毒素。但自由主義者該走的第一步,就是在福音派的言論自由權利受到不公正遏制的時候,站出來大聲捍衛。雖然遠比基督教民族主義者所聲稱的要少,但在某些場合,有些官員在捍衛政教分離原則時做過了頭,壓制受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宗教言論。(在2005年,有一個被右翼媒體吵得沸沸揚揚的事件就是,田納西州的一個校長不允許一個十歲大的學生在課間組織聖經學習。)我們既要從原則上反對這種侵權行為,因為基督徒跟其他每個人一樣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又要從政治角度加以反對,因為這些侵權行為會產生反作用,最終會傷害政教分離的原則。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已經在做這些了,但沒有多少人聽說過,因為世俗主義者缺乏右翼那樣的宣傳機器。自由主義者應該創建他們自己的機構以回絕別人的歪曲,同時又支持每個人的言論自由。堅定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者是很難回心轉意的,但是可以使他們的一些潛在同情者明白進步陣營並非試圖根除其信仰,從而使右派把任何政治爭議都歸結為對耶穌的戰爭的企圖難以得逞。



最終的挑戰,是要讓事實說話。如果進步陣營能夠做到這一點,美國也許就能得救。



反原教旨從國內做起



911之後不久,薩爾曼-拉什迪就撰文駁斥了左派人士把恐怖襲擊理性化為第三世界憤怒的總爆發:「原教旨主義者想要摧毀的遠不只是建築」,他寫到。「簡單說來,這些人所反對的是言論自由,多黨執政,普選權,政府透明度,猶太人,同性戀者,婦女權利,多元化,世俗主義,短裙,舞蹈,刮須,進化論,和性。」

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對刮須沒有問題,但除此以外,拉什迪所說的也可以適用於他們。



如果在海外打擊宗教獨裁主義,卻讓其在國內得勢,那則是荒謬的。現代價值與中世紀價值之間痛苦而殘酷的鬥爭給這個星球帶來了混亂、恐懼和苦難。比我們今天所經歷的衝突更糟糕的是不同原教旨主義之間的戰爭。美國必須站在自由和啟蒙的一方,站在從僵死教條解放出來的一方。它必將是理性高於聖書指令、人間大愛高於宗教至上主義的一方。否則,上帝將幫助所有的人。

5

主題

178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沙發
Elbib 發表於 2007-5-16 08:39 | 只看該作者
右翼基督教太邪惡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