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督教右翼與美國政治

[複製鏈接]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7-5-16 10: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aizhi.org/book/book4/rightwing.txt
2000年初,五名人士參加了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其中包括受基督教會支持的
家庭研究中心的現任主席加瑞·鮑厄,來自猶他州的摩門教徒兼參議員奧林·哈奇,原外交
官阿倫·基斯則因因頻頻呼籲用基督教道德來重塑美國社會而在電視辯論中屢居上風。喬
治·布希聲稱耶穌·基督為人類歷史上最令他敬佩的哲人,並前往南卡羅來納州的鮑勃·瓊
斯大學發表競選演說,教教會大學明文規定不同種族之間的學生不許戀愛。以溫和派面目出
現的約翰·麥凱恩隨即指責共和黨已經成為「以帕特·羅伯森和傑瑞·法爾威爾為首」的「頑
固組織」的「人質」。麥凱恩所指的頑固組織就是以基督教聯盟為主的美國宗教右翼組織,
而羅伯森和法爾威爾正是基督教聯盟的領袖。
  右翼的概念相當寬泛,視著重點的不同可分為幾派。贊同於自由競爭原則的保守派要求
政府對經濟做最小程度的干預,他們往往與大企業和財團保持密切的聯繫;意識形態上的極
端右翼包括提倡白人種族優越論的三K黨和新納粹黨等,但對社會文化和生活影響最大的則
是基督教右翼,本文就在於研討一下基督教右翼的起源和發展,以及他們對於美國政治的影
響。
  在討論基督教右翼勢力之前,有必要審視一下美國基督教徒的人口比重。95%的美國
人自認為是有神論者,而基督教徒佔80%。然而,有著「民族大熔爐」之稱的美國在宗教
派別上也相當紛雜,50%至60%的信徒從屬於新教(衛理公會、長老會、路德教派和主
教派)或天主教,這些教派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員的分散促使以後的基督教信徒需要求同存
異才能發出統一的聲音,壯大聲勢。1979年的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80%的美國人認
為宗教對他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或者相當重要的影響。雖然美國憲法規定政教分離,但基
督教徒人數之龐大使宗教對於社會生活以至國家政治的影響舉足輕重。

基督教右翼的起源和演變
  最早移民至美國的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恪守《聖經》的訓誡是這個教派的重要特徵。
十七世紀的美國新教徒將自己看作是亞伯拉罕的最後傳人,而美洲大陸是他們的「新以色
列」。他們不僅認為自己受到上帝的偏愛,而且有責任將新大陸建成某種基督教共和體的模
板(Miller, 1953),以此領導世界。在不遺餘力剷除異己的同時,教徒們還努力開墾疆土,
以尋找「希望之地」(Bellah, 1975)。創業精神普遍受到敬重,貧窮不僅被視為個人經濟生
活的失敗,同時也是道德不良的表現(Lienesch, 1983)。這種傳統促使發達的資本主義經
濟與濃厚的新教倫理相互並存,使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民族特徵明顯有於其它西歐國家。
與此同時,福音人士將自己看成是美國社會的「監護人」,視傳播福音和維護公共道德為自
己的雙重責任,要求取締賣淫,提倡節慾。宗教界的自由派人士還不遺餘力地為推翻奴隸制
而呼籲(Hudson, 1961:84: Marty, 1970:88-90)。
  十九世紀末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猛烈進程進一步加劇了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分化,
自由派開始關注城市裡出現的貧困和種族間的不平等現象,而保守派則對這一切茫然失措,
他們甚至倡導對政治不聞不問,退出公眾生活。
  二十世紀初,一些英美的宗教學者出版了系列小叢書《基本教義》,這套叢書使保守派
重新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監護人」的責任,開始為振興傳統的鄉村和小鎮價值觀而努力,
提倡「正派、愛國和雄性氣概」。基督教右翼勢力重新抬頭,並顯示出參政的慾望,這就是
二十世紀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的起源。在實踐上,他們要求學校停止教授進化論,以《聖經》
的神創論取而代之,但這個倡議反而凸顯了右翼勢力在民眾眼裡的極端形象(Marsden,
1980)。為了抵抗知識界的人文主義風潮,右翼派建立了諸如達拉斯神學院和鮑勃·瓊斯大
學等學術機構。這期間的著名風波還包括剝奪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紐約大學的授課權,
主要理由在於他的無神論觀點。教會分裂更趨頻繁。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也被歸咎於社會
道德的敗壞。當時羅斯福新政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大大加強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是設立了勞
保制度,右翼組織對此發起了猛烈攻擊。
  1941年,「美國基督教委員會」得到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許可,開始通過電台進行福
音傳教。次年,全美福音協會成立,影響迅速增大,包括了22個基督教派,參與人員約有
一百萬,遠遠超過了基督教委員會鼎盛時期的20萬成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西方格局形成,冷戰開始。福音協會反對政府給予公共學校的
額外撥款,認為它「將加強華盛頓的中央控制,將教育權奪走,使後代受到自由派路線的影
響」(Robnett, 1945)。他們還反對杜魯門政府簽署的旨在消除種族歧視的《公平就業法》,
聲稱它將強迫教會僱用無神論者(Blackmore, 1949)。
  現代通訊工具的快捷和簡便使右翼組織認識到電台傳教的重要性。為了確保廣播時間,
他們竭力融洽與政府的關係,並聘請專職律師,與全國通訊委員會打交道。成功的公關使福
音廣播成為最有效最普及的傳教方式。1960年,美國通訊協會發表聲明,鼓勵廣播系統
將空中時間出售給宗教團體。除了講解《聖經》之外,帕特·羅伯森的基督教廣播網路還於
六十年代初開設了政治評論節目。
  五十年代初,來自威斯康星州的參議院約瑟夫·麥卡錫開始了對共產主義的清洗運動,
右翼組織開始介入了這場運動。他們指責自由派教會裡混進了共產黨人,理由是他們所屬的
全美教會協會承認聯合國,而聯合國包括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對於贊同於保守觀點的政客來說,教會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權
運動中,馬丁·路德·金和麥爾肯姆·X就是動員自己所領導的宗教團體成員。教會為政治
運動提供了領袖,同時也提供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宣傳人員,而這些人員往往能夠帶
動一大批追隨者。雖然右翼組織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對美國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但他們並沒有過度地介入黨派競爭。自六十年代以後,黑人發起的民權運動以及婦女平權的
進步加劇了社會意識的分化。這一切使右翼人士認識到,光靠自己恪守經書並不能對社會施
加太大影響,他們也需要通過參政使自己的呼聲傳達得更為有效。
  雖然基督教右翼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基層力量,但需要某些社會議題使他們的力量得到整
合。六十年代興起的民權運動和性解放運動引起了一系列社會變化,婦女平等就業權、流產
權、社會福利體系(對以黑人為主的貧窮家庭的經濟資助)和同性戀者權益等方面取得了重
大進步。除此之外,右翼勢力還認為「世俗人文主義」通過媒體和影視向大眾灌輸「通姦、
苟合、變態等可憎之事,總之一切都是罪惡」(Wacker, 1984)。右翼勢力覺得自身與社會現
實脫節的同時,感到有道德責任將社會拉回到傳統的價值體系中。他們對於這些社會政策的
反對不僅停留在口頭上,而且希望通過影響地方以至全國政壇的決策,使自己的道德觀念在
法律和社會生活中得到表述。
  1972年3月,婦女組織經過多年的遊說,終於使參議院以壓倒多數通過了《平等權
利》修正案,以憲法規定不得對婦女的就業權加以歧視,尼克松總體也對此表示贊同。修正
案必須徵得至少38個州立法機構的同意才能被列入國家憲法。至1973年初,共有30
個州採納了平等就業法。看來該修正案的設立已經水到渠成(Mathews & De Hart, 1990)。
  就在這時候,一位名叫菲利絲·什拉福萊的女士成立了一個名為「停止《平等就業法》」
的民間組織。什拉福萊聲稱手下有五萬名志願者,這些人在各州開始了逐層遊說,並與其它
右翼組織組成同盟(比如在佛羅里達州反同性戀者權益的鄉村歌手安尼塔·布萊恩特)。雖
然他們的主張並沒有反映出大多數美國人的意願,但其影響卻遠遠超過人數上的少量,令一
些女權組織措手不及。反對人士聲稱,《平等就業法》將強迫婦女參軍,並將所有廁所變為
男女混用。當時美國剛剛取消種族隔離政策不久,種族平等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很多白人
仍然不習慣於與有色人種同用公共設施,因此此番斷言在一些未受過良好教育但具有強烈宗
教的公民中引起很大反響。什拉福萊則聲稱,《平等就業法》是聯邦政府試圖奪取各州立法
機構在離婚、兒女監護權、財產繼承、社會福利和勞工方面的立法權力,並將強迫離婚婦女
進入勞工市場,以剝奪她們對兒女的監護權和對贍養費的正當要求。
  反《平等就業法》使一直受到正統基督教會排擠的摩門教會首次踏入右翼組織的門檻。
猶他州及其鄰州內華達等地一直有身為摩門教徒的政府官員,雖然這些官員中不少人原本贊
同婦女的平等就業權,但摩門教會於1976年10月發布了反對《平等就業法》的公開聲
明,並同時敦促各地擔任政府職位的信徒們按照聲明行事(Mauss, 1994)。雖然摩門教只在
猶他州佔據人口優勢,但他們此舉卻有效地阻止了《平等就業法》在內華達、佛羅里達、喬
治亞和弗吉尼亞等州的通過,並在伊利諾斯和密蘇里州施加了相當的影響。1982年修正
法通過的期限來到時,全國只有35個州的立法機構通過了《就業平等法》,比法定的州數
少了三個。女權組織本來以為穩操勝券的此項修正案胎死腹中。
  除了反對婦女平等就業權之外,對流產權和同性戀者權益的反對也成為右翼力量的整合
力。七十年代初以來,很多州取消了雞姦法,美國精神病學會和美國心理學會也將同性戀剔
除疾病分類,並呼籲消除對於同性戀者的各方面歧視,同性戀者也沿著六十年代民權運動的
路線,要求爭取平等權益。1977年,哈維·謬克競選舊金山市政督察職位獲得成功,成
為第一名公開的同性戀政府官員,西雅圖、舊金山和華盛頓等二十個城市通過了保護同性戀
者的法律條文。同一年,佛羅里達州的戴德地區設立類似條文,此舉掀起了全美有史以來最
大的反同性戀浪潮。
  著名鄉村歌手安尼塔·布萊恩特聲稱這些保護條款「侵犯了我的權利,也侵犯了那些有
著正直道德的體面公民的權利」。她設立了「救救孩子」組織,徵集到六萬五千個簽名,要
求舉行公民投票,取締有關保護同性戀者的條款。她宣稱「同性戀者不能生育,所以她們必
須招募新人」。在佛羅里達州參議院的聽政會上,一名議員通過誦讀《聖經》中的《利未記》
片斷來作為反對同性戀的理由。在公民投票前的星期天禮拜會上,當地的天主教會主教公開
動員信徒們投反對票。6月7日,戴德地區的公民投票結果表明,四分之三的公民支持取締
保護同性戀者的條款(Miller, 1995)。
  布萊恩特的努力標誌著反同性戀正式成為右翼組織的活動目標之一。繼佛羅里達州的成
功之後,「救救孩子」組織轉向加利福尼亞,要求州方設立法規,禁止同性戀者在公立學校
任教,雖然此舉未獲成功,但「救救孩子」動員了教會內部反對同性戀的力量,為以後進一
步組建宗教活動團體做好了準備。
  流產權是右翼組織的另一攻擊目標,它使右翼組織和一直不相和諧的天主教會找到了共
同語言。197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羅對韋德」一案做出裁決,正式承認婦女有選
擇墮胎的權利。這場爭論的根本在於:究竟誰有權決定生命的開始,由婦女自己,由教會,
還是由政府或立法機構?雖然最高法院裁定了婦女的選擇權,但共和黨議員亨利·海德提出
有關法案,禁止聯邦政府資助貧窮婦女接受流產手術。1979年,一批右翼參議員提出《家
庭保護法案》,要求限制同性戀者權益和流產權,並為那些妻子不工作的家庭提供稅收優惠。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沙發
 樓主|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7-5-16 10:28 | 只看該作者
在經濟政策方面,右翼組織贊同於古典經濟學派的「不管」政策。
早於1953年,在右翼組織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基督教經濟學》刊登了經濟學家佩西·格
里夫斯撰寫的《經濟平等》一文。
    「富人的財富除了滿足自己的享用外,還有剩餘;窮人
  不斷需要生活必需品來過上起碼的文明生活。那麼政府利用
  自己的獨斷權力,將財富從富足有餘的人手中拿走,分給那
  些收入不足的人,這樣是否人人都會過得好一些呢?」
    「許多追求經濟平等的人都認為這樣做可以改善窮人的
  生活水準,但他們錯了。事實上,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所造
  成的不平等正是改善窮人生活的良方。」
    「許多人對財富再分配的要求無異於偏離基督精神的貪
  婪和對經濟學的無知。如果我們允許那些能力較強、勤奮好
  干且智力聰慧的人通過降低市場價格來與他人分享勞動的創
  造,每人的處境會更好。窮人仍然只是享有自己的勞動所得,
  但別人變富只是因為他們在總體上創造了更多的財富以供消
  費。」
  右翼勢力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的兩項重要成果在於就業非歧視法的通過和對貧窮家庭的
經濟資助,政府還舉辦一些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幫助無技能的低收入人群脫貧。為了鼓勵有色
人種和婦女就學和就業,《鼓勵性積極計劃》(Affirmative Action)於七十年代初出台。在
實施過程中,各大學和企業採取了份額制,以百分比來確定對有色人種和婦女的僱用人數。
右翼勢力認為這些政策帶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有悖於自由競爭和「適者生存」的社會達
爾文主義原則,因此表示強烈反對。右翼參議員傑西·赫爾姆斯曾說:「基督從來沒有提到
過任何政府主辦的福利項目」,法爾威爾也認為任何救濟項目應該由教會來出面,而不應該
由政府來承擔(Lienesch, 1982)。右翼組織在經濟政策上贊同對政府干預的限制,這為以
后聯合共和黨打下了重要基礎。

右翼組織與黨派競爭
  雖然在七十年代末期,右翼勢力已經在意識形態和行動上取得了相當一致,但他們基本
上還處於針對某個議題而展開行動,並沒有建立統一的行動綱領。美國政教分離政策不允許
基督教會組黨,因此他們採用了特洛伊木馬的策略,通過鑽入共和黨來對政治施加影響。
  1976年,福音傳教士傑米·卡特競選美國總統時,給福音傳教人士打了強心劑,他
得到了福音派56%人士的支持,而他的競爭對手吉拉德·福特則得到43%的選票
(Phillips, 1978)。但作為民主黨人的卡特並不熱衷於推行右翼組織的信息,使後者再次
倒向共和黨,在弗吉尼亞和明尼蘇達等州為共和黨人競選州長和國會議員席位起了極大的幫
助。原先在加州反對同性戀的教會人士成立了「基督教之聲」,開始就流產等議題為每位競
選職位的候選人打分,作為選民投票指南。16名國會議員還組成了「基督教之聲國會諮詢
委員會」。1979年,「基督教之聲」聲稱在全國擁有13萬名成員,來自募捐的第一年的
預算為一百萬美元。
  同一年春天,由共和黨議員組成的國會保守派前往弗吉尼亞州的林企斯堡,拜會了浸洗
教會福音傳教士傑瑞·法爾威爾,希望利用後者的巨大影響和龐大的教眾基礎建立一個名為
「道德多數」的組織,來為共和黨1980年的總統競選助陣。一年之內,「道德多數」聲
稱擁有40萬成員,預算資金達150萬美元。與此同時,帕特·羅伯森創建的「耶穌的華
盛頓」在每次周日祈禱中吸引了20萬福音人士參加。除了鼓動追隨者投票給指定的候選人
以外,右翼組織還派遣人員出席政黨的組織大會,甚至親自出面參加競選。
  1979年,羅伯森和法爾威爾等人與共和黨總統競選人舉行了多次會談,里根成為他
們最青睞的人選。同一年,卡特政府決定召開「白宮家庭會議」,就孤兒撫養至同性戀者權
益等議題展開一系列聽政會。右翼組織鼓吹卡特政府試圖將未婚伴侶和同性戀者納入家庭的
範疇。他們召開了自己的研討會,抗議卡特政府對《就業平等法》、流產權和同性戀者權益
的支持。「基督教之聲」的策略專家科內爾·多那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揚言:「197
6年,基督徒幫助傑米·卡特以微弱優勢獲勝。在1980年,我們將使形勢逆轉。」在次
年的總統競選中,「基督教之聲」和「道德多數」鼓動了二百萬名福音信徒投票給共和黨,
結果里根獲得了56%新教徒的支持,而連任競選的民主黨總統卡特只獲得了34%的選
票。里根多獲的10%選票中,有三分之二來自這些白種人的福音信徒。右翼組織還通過為
教徒提供投票指南在加州和阿拉巴馬州幫助共和黨人競選國會議員成功。
  里根上台後,經濟上推行供應學派政策,通過降低企業稅收來刺激經濟增長,在外交上
則推行「星球大戰」,以摧毀東方共產主義陣營為己任。里根指派了幾名基督教右翼人士擔
任政府要職,但並不熱衷於推行他們所提倡的社會道德觀念。雖然傑西·赫爾姆斯和奧林·哈
奇等右翼參議員提出了禁止流產和允許學校進行統一祈禱的法案,但因受到在國會佔多數的
民主黨的強烈阻撓而未果。民主黨還指派自由派議員在國會司法委員會擔任要職,有效地阻
擋了一些議案遞交國會討論,而這些議案包括允許學校進行統一祈禱和禁止流產的憲法修正
案。右翼組織和共和黨所取得的唯一進展是使國會通過了倡導青少年性純潔教育的《青少年
家庭生活法案》。
  1981年,福音哲學家弗朗西斯·舍佛的《基督教宣言》出版,並在第一年中售出了
29萬冊,並一直成為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讀物。舍佛在該書中指出:美國是個立足於《聖經》
傳統的國家,但對多元化的提倡使世俗人文主義逐漸在社會政策方面佔據了主導地位。人文
主義以人為本,所以它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導向肯定不符合上帝的希冀。為了對抗人文主義,
基督徒必須採取非暴力抵抗(civil disobedience)的方式來恢復《聖經》應有的道德地位
(Schaeffer, 1981)。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美國福音傳教的鼎盛時期。七十年代,主流教會有兩百萬成員脫
離教會,而原教旨和福音教派的成員曾經了一千萬(Kelly, 1978)。1979年的蓋洛普民
意測驗表明,三千萬美國人自稱為「重生」(born-again)福音信徒,而另外兩千萬人表示
贊同或者支持福音教派。法爾威爾和羅伯森等人在每星期電視傳教中,呼籲教眾踴躍捐款,
每星期受款額高達一百萬美元(Kelly, 1978)。除此之外,基督教出版社、電台和音響製品
也構成了教會收入的重要來源。
  但八十年代右翼組織的一些過激行為使自己聲名大跌。八十年代初以來,雖然里根對於
右翼組織表示了許多口頭支持,但並沒有將禁止流產等議題納入正式的決策討論,這使一些
右翼人士深感煩躁。政治遊說和在流產診所外進行遊行示威已經不足以表現他們強烈的反對
態度,他們決定訴諸於暴力。1982年,一小群反流產人士在密歇根州綁架了一位流產手
術醫生和他的妻子。同一年還發生了幾起流產診所的爆炸案,一些診所的設施受到破壞,人
員受到死亡威脅。這些極端做法受到民眾的普遍反對。1992年,民主黨人柯林頓入主白
宮后,旗幟鮮明地支持婦女的流產權,此類暴力事件的發生更為頻繁。
  1983年,提姆·拉海耶道長受里根總統委託,開始進一步動員基督徒投票給共和黨。
1983年底,拉海耶組建了「美國傳統價值聯盟」,並從白宮領取活動資金。1984年,
該聯盟與「基督教之聲」和「道德多數」聯手舉攜共和黨候選人,使投票給共和黨的基督徒
人數增加了20萬。為了吸引更多活動經費,「美國傳統價值聯盟」與統一教會達成了協議,
允許後者委派教士主持聯盟舉行的周日電視祈禱。統一教的創始人文鮮明當時正因逃稅、做
偽證和阻擋司法調查等罪被關入聯邦監獄。雖然統一教會竭力將文鮮明描繪成受到政府迫害
的受害者,但其教義之過於奇異(文鮮明曾將自己比作耶穌再世)使許多右翼組織避而遠之,
「美國傳統價值聯盟」也因為接受統一教會的資助而聲名難振(Diamond)。
  在「美國傳統價值聯盟」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的同時,拉海耶的妻子貝弗麗創建的「婦女
關心美國」(Concerned Women for America)卻聲名大震。1992年,該組織聲稱擁有6
0萬名會員。每當某一項聯邦或者地方法案送交議會討論時,該組織會在簡報中敦促會員給
有關部門寫信,並提供信件樣本。這種策略使一些具有一定政治熱情但缺乏有關能力的家庭
婦女也施加了政治影響。1987年,貝弗麗本人作為婦女組織的領袖出席了國會對最高法
院法官的命名聽政會。「婦女關心美國」還鼓動一些父母要求在公立學校取消有關進化論的
教學。
  1988年,在帕特·羅伯森競選美國總統之前,福音教派鬧出的一系列醜聞。198
7年初,一位名叫奧拉爾·羅伯茲的福音教士在電視上聲稱,如果他在三個月內不能收到八
百萬美元的捐助,「上帝將把我帶走」。然後是從屬於「基督教廣播網」的一位名叫吉姆·巴
卡爾的教士因為受到同行的敲詐而不得不坦白自己與教會秘書的婚外戀情。1988年初,
「基督教廣播網」的另一名教士吉米·斯瓦加特也在同樣的情況下做出類似的坦白
(Diamond)。
  這一系列醜聞使電視福音傳教在短時期內聲名狼藉,並蒙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並沒
有象一些觀察家所預料的那樣一蹶不振。1988年,當一些信徒懇求羅伯森競選美國總統
時,他希望在一年之內聽到三百萬信徒的請願,並且要求每人捐贈至少100美元。雖然羅
伯森在共和黨初選中只得到9%的支持率(Moen),但他的「基督教廣播網」已經顯示出相
當的政治實力,這為羅伯森後來組建「基督教聯盟」和主導共和黨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羅伯森的競選班子總負責人馬克·納特爾應邀成為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顧問(Diamond)。1
992年,右翼人士帕特·布坎南在共和黨初選中,獲得超過20%的支持率。
  除了流產之外,八十年代中期爆發的艾滋病為右翼勢力提供了攻擊同性戀的巨猛彈藥。
艾滋病被稱為「上帝對同性戀的懲罰」,同性戀者對平等權益的爭取受到極大阻礙。199
1年,加州議會通過議案,建議禁止在就業方面歧視同性戀者。雖然州長彼得·威爾遜在競
選中曾經向同性戀社區做出類似允諾,但上任后在右翼勢力的強大壓力下,否決了該法案
(Nava & Dawidoff, 1994)。一年之後,威爾遜不顧加州共和黨的正式宣言,又允許受到歧
視的同性戀僱員向勞工部門遞交申訴。此舉使右翼勢力大感不滿,決定在威爾遜的連任競選
中將他拉下馬。
  除了將同性戀標為「罪惡」和「病態」外,右翼組織於九十年代又借用以下理由反對同
性戀:同性戀者所要爭取的是類似於賦予婦女和有色人種的「特殊權益」;反對同性戀者權
益是公民的言論自由。雖然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會等學術機構一再強調同性戀不是病
態,而且同性戀社區爭辯他們所爭取的平等的住房權、就業權和婚姻權利都是為異性戀者生
來所擁有,談不上任何「特殊」之處,但《聖經》里出現多處反同性戀的條文,這些成為右
翼組織譴責同性戀的「尚方寶劍」。由於多數民眾仍然認為同性戀不合乎道德,所以每當某
地通過有關保護同性戀者的法律條款或做出有關裁決時,右翼組織總是想方設法徵集到法定
所需的公民簽名,然後要求將有關條款交付於全民表決。1992年,右翼人士組成的「俄
勒岡公民聯盟」要求推翻州長簽署的保護同性戀者就業權的法規(Gardiner, 1992),但沒
有獲得成功。次年,右翼組織鼓動選民通過了禁止就保護同性戀者權益而立法的條文,但此
條文後來遭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否決。1997年,夏威夷法院做出了允許同性戀者取得婚姻
權的決定,但以摩門教會和天主教會為首的「夏威夷的今天與未來」組織投入大量資金,並
徵集簽名將同性婚姻議題納入公民投票,結果於1998年12月推翻了法院關於同性婚姻
合法化的裁決。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州的公民投票否決同性婚姻的表決中,摩門教會和其
它右翼組織也投入了超過一百萬美元的資金。1998年7月,十五個右翼組織在《紐約時
報》和《華盛頓郵報》等著名報紙刊登巨幅廣告,鼓吹可以通過參加基督教自助組織,在祈
禱中使同性戀得到「醫治」,此舉馬上受到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會等學術機構的批評和
反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1

主題

1558

帖子

39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7
3
 樓主| 大象無形 發表於 2007-5-16 10:29 | 只看該作者
雖然右翼組織一再將同性戀者所爭取的平等權益稱為「特殊權益」,但南非於九十年代
初實行民主化后,占人口多數的黑人執政權,羅伯森此時則開始為白人的「特殊權益」而呼
吁:「我再一次認為『一人一票』這種無限制的民主也許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現在佔少數
的白人需要某種保護,而且他們有權利要求取得這樣的保護……」
  1988年總統競選失敗后,羅伯森動員原先的選民基礎,創建了「基督教聯盟」。該
組織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基督教組織,擁有200萬名正式成員,羅伯森每星
期的電視傳教吸引了三百萬信徒觀看。除了釋解《聖經》以外,羅伯森等主持人還用祈禱等
方式為信徒「治病」。羅伯森還利用各種場合發表自己的政論。1992年,他在公開信件
中宣稱:「女權主義者的目標並不在於婦女的平等權益,而在於反家庭的社會主義運動,促
使婦女離開丈夫,殺死孩子,推行巫術,摧毀資本主義,並變成女同性戀者」。基督教聯盟
的強大影響也影響到成員所屬教會在有關社會議題上的政策。1998年,浸洗教會全國大
會通過決議,要求妻子在家裡絕對服從丈夫,並反對同性戀。
  1992年的共和黨全國大會標誌著「基督教聯盟」正式踏入政壇,聯盟在共和黨有關
反對流產和提倡所謂「傳統家庭價值觀」等方面施加了重要影響。除了幫助各教會編寫投票
指南外,「基督教聯盟」還鼓動成員積極參與地方性選舉。為了掩人耳目,他們要求候選人
不要暴露自己的聯盟成員的身份,等選舉完畢后一同「亮相」。1991年,這種「隱秘」
策略在加州聖地亞哥的地方競選中捷報迭送,從學校董事會至市政廳的競選中,參選的90
名「基督教聯盟」成員有60名獲得成功(Clarkson, 1991)。1994年,聯盟在全美各
地教會分發了三千三百萬份投票指南,而於1996年則分發了四千五百萬份指南。雖然聯
盟聲稱這些指南並不偏袒某一黨派,但其目的明顯在於為共和黨候選人拉票(Sabato &
Simpson, 1996)。
  由上可以看出,雖然美國憲法規定政教分離,但基督教傳統(尤其是新教傳統)使右翼
勢力將自己視為傳統道德的維護者,他們藉助現代通訊工具,在對公眾進行道德「凈化」的
同時,努力滲透到黨派競爭,對美國政治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參考資料:
·Blackmore, Glenwood, "What's Wrong with PEPC?" United Evangelical Action, September
15, 1949, pp. 5-6.
·Clarkson, Frederick, "California Dreaming'," Church and State, October 1991, pp
4-6.
·Diamond, Spiritual Warfare, op cit., p.69-70.
·Diamond, Sara, Road to Dominion: Right-Wing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1995.
·Gardiner, Steve, Rolling Back Civil Rights: The Oregon Citizen's Alliance at
Religious War.  (Oregan, Coalition for Human Dignity, 1992. )
·Gillespie, Michael & Lienesch, Michael, "Religion and the Resurgence of
Conservatism.", in B. Cooper, A. Kornberg, W. Mishler edited  The Resurgence of
Conservatism in Anglo-American Democrac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 1988.
·Kelley, D. "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Still Growing".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7 (June 1978): 165-172.
·Linesch, M. Right-Wing Religion: Chrsitian Conservatism as a Political Movement.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7 (Fall 1982): 403-25.
·Linesch, M. 1982. "The Paradoxical Politics of the Religious Right." Soundings 66
(Spring 1983): 70-99.
·Marsden, George M., "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 Shap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Evangelicalism, 1870-192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84-195.
·Robnett, George W., "Out Schools in Danger of Centralized and Subversive Controls,"
United Evangelical Action, October, 1945, p.6.
·Matthews, Donald G. and De Hart, Jane Sherron, Sex,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ER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44-57.
·Mauss, Armand L., The Angel and the Beehive: The Mormon Struggle with Assimil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 p. 117.
·Miller, Neil, Out of the Past: Gay and Lesbian History from 1869 to the Present.
First Vintage Books Edition, February 1995.
·Meon, The Transformation, pp.110-111.
Nava, Michael & Dawidoff, Robert, Created Equal: Why Gay Rights Matter to Americ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Phillips, Kevin P., Post-Conservative Americ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3),
p.91.
·Sabato, Larry J. & Simpson, Glenn R. "Dirty Little Secrets: The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Schaeffer, Francis A., A Christian Manifesto (Westchester, IL: Crossway Books,
1981).
·Wacker, Searching for Norman Rockwell: Popular Evangelicalism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in The Evangelical Tradition in America, Macon, Georgi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