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域經營2000年看南沙新加坡重要性

[複製鏈接]

167

主題

1303

帖子

44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nandshine 發表於 2007-5-15 1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冷煙雨

     國人常欲鼓吹漢唐盛世,而這種盛世的表現之一,就是遠征絕漠,四夷賓服。自漢武帝以降,2000年來中原王朝一般都以謀求對西域的控制權為職志之一,總體來看存在著戰略上的規律:第一、漢唐控制西域的成功,並不在西域本身;第二,這種成功並非完全由實力所致,政治技巧更重要;第三政治、經濟文化走廊的重要性;第四戰略確定時間不長,實施時間則會長達數千年。
    中國成功經營西域的歷朝,其實際駐紮西域的軍力其實並不強大,原因無他,西域地產並不豐厚,屯墾則受制於當地自然條件,難以支持農業文明的龐大軍隊給養。但漢唐屬於「有豐富統治經驗的帝國」,正史中都詳細記錄天山南路各城邦物產、人民、勝兵、與長安距離;並且善於利用各城邦之間的矛盾,執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這被證明是一個特別重要且成功的戰略。建立大功的班超,極善於借用當時各城邦的兵馬,而自率的漢軍其實並不多;班超曾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可見到這實際是一次軍事冒險:當時他帶的漢軍力量很弱,而敵人甚強,否則不必說「入虎穴」。
    六世紀突厥興起和八世紀伊斯蘭教的傳入,在西域歷史上具有本質的轉折點:前者逐漸將所有居民突厥化;後者則在文化和宗教上予以統一,改變了之前多元化的面貌。這本身也給當時唐朝的分而治之策略製造了困難,並首次出現強大的軍事力量——回紇帝國。而中唐的一系列重大失敗則加速了這一轉變:751年唐軍在怛羅斯戰敗,喪失中亞;755年安史之亂開始;更致命的則是吐蕃的崛起。由於吐蕃的軍事力量改變了青藏高原的力量對比,並進而威脅長安,唐朝力量被迫收縮,河西走廊和安西四鎮大部落入吐蕃手中。
    河西走廊的喪失,是一個尤其重大的災難,這是八百年來漢族首次喪失這一地區的控制權。西晉滅亡時,河西曾保留大量漢魏文化,為華夏文明延續作出重大貢獻;但唐喪失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后,敦煌歸義軍已經成為一個苦苦支撐的孤島,並最終被西夏滅亡。
    這一點對西域命運的影響並不下於上述的幾個歷史事件。由於河西走廊的喪失,宋朝朝向內陸的孔道完全關閉,至此,漢唐面向中亞內陸進取的精神受到重大挫折,宋朝的版圖退回到農業文明地帶,到南宋,完成經濟中心向南方的轉移,對外交通轉向海外,東南閩粵一系的航海活動開始興起。到明朝,雖然勉強保有河西走廊,在當時的格局下,卻已經成為無用之地,由此可以看到南沙群島和馬六甲海峽(新加坡)的戰略價值。
    天山南路的綠洲號稱肥沃,實際上地產並不豐富。其輝煌的古代文明和令人驚嘆的創造力,都得益於順暢的貿易和不斷的交流。周圍諸大文明的興衰,猶如遙遠的波濤,遲早都會蕩漾到這個池塘里來。伊朗的伊斯蘭化對西域的影響就是一例。
    天山南路的綠洲城邦,自古以來一向人種複雜,文明多樣,且彼此相距遙遠,很難統合為一個單一的勢力。古代即使龜茲這樣的大國意圖建立霸權,也都多次以失敗告終(這與歷史上的東南情況相類似)。但中唐以後該地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完成了以前一直沒能達到的民族和文化的統一,遂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使分而治之策略難以執行。
    北疆是制全疆的關鍵所在,而漢族勢力欲進入這一核心區域,則首先面臨的就是必須擊敗北方草原的霸權。如果漢朝不擊敗匈奴、唐不擊敗突厥、清不擊敗漠西蒙古,而想進佔西域,控制全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宋、明喪失對西域的控制權,無疑也和他們不能擊敗北方契丹和瓦剌的勢力有關。840年,回紇被黠戛斯擊潰,逃到天山南路的綠洲里,並逐漸成為定居的農業居民。一百多年後,他們拒絕了契丹邀請他們回歸蒙古高原故鄉的邀請,使得蒙古人興起時,發現大草原上再沒有可以阻止他們的勢力存在。而860年,龜茲古國滅亡,標誌著這片土地的創造性活力從此消亡。而之所以由輝煌歸於暗淡,歸根結底是絲綢之路貿易孔道的關閉,這是最為致命的。
    天山南路的綠洲文明在三千年內屢次遭受入侵,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防衛上的困難。從現代軍事意義上來說,西藏和新疆的邊防都是艱苦的負擔。
    清代進軍西域時,天山南北路又出現多種民族的局面。但清軍打擊漠西蒙古過甚,以至於有大小和卓木之亂。從清朝當時的策略來看,對回歸的土爾扈特蒙古人尚且防範有加,分而治之,對天山南路各族當然更是如此。維族雖然人數最多,但直到民國,治疆大臣一般提到新疆各族,次序仍是「漢蒙回纏」(纏指纏回,即維吾爾族,「維吾爾」的標準寫法是1934年才啟用的)。
    清朝對新疆實現的控制,到晚清民國,已經危如累卵。民國時代的30多年內,新疆孤懸在外,基本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結果,軍費開支常年達到收入的四五倍!這已足夠造成財政上的災難。1928年,新疆督撫楊增新在被刺殺前不久對來訪的徐旭生坦白:「我這空城計唱了17年,已經快唱不下去了。」現在看來,新疆能在如此危殆的情況下,竟然沒有淪喪,對中原政權而言直是幸運之極。當時英俄在中亞爭霸激烈,都欲染指中國西部。以當時中央對新疆西藏的控制之弱,若非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列強重挫,則新疆西藏必定淪喪。甚至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一戰提早到1906年爆發,則外蒙古或許也能保全在中國版圖內。而一戰最得益的日美兩國,卻是太平洋國家,對西部鞭長莫及。這大概也算「外族盛衰連環」之一證吧?
    從國人經營西域所得到的經驗,對於東南經營戰略的形成具有參考意義:第一、東南控制的成功,並不在東南本身,這點從歷史上佛教、伊斯蘭教的影響和近代世界列強(包括今天的美國和日本)對東南地區的影響可以得到體現;第二,這種成功並非完全由實力所致,政治技巧文化認同都很重要,對於其中的國家糾紛(特別是新加坡與周邊國家的糾紛)要給予充分的關注;第三南沙、馬六甲海峽就是今天的絲綢之路,維護這個政治、經濟文化走廊具有極大的重要意義;第四要作好戰略實施時間長達數千年的心理準備。

292

主題

3015

帖子

931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1
沙發
mengxxy 發表於 2007-5-15 16:41 | 只看該作者
要作好戰略實施時間長達數千年的心理準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