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歸子女中國就學的趨勢與優勢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5-14 0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 ... 12_12_35_20_21.html

-- 2007年5月13日0:35:20(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多維社記者呂賢修報導∕對於許多有意海歸的華人家長而言,子女的教育,似乎總是影響自己抉擇的關鍵因素。然而,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在中國國際化的腳步中,多所陸續在上海開辦的國際學校,已經感受到這股需求,並積極提供相對應的課程設計。這其中,復旦大學附中國際部,透過申尼邦德諮詢公司的居間引薦,自06年開始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以及紐約Bank Street School合作,可說是其中居領先地位的個案。對此,多維記者專訪合作計畫設計者之一的國際部顧問倪劍女士。()

多維:談談你參與這項計畫的過程?()

倪劍:我在2001年回國,當時孩子已經要升小學4年級,所以特別關心在上海孩子的就學問題。上海市政府鼓勵學校協助外商,以及海歸家長解決這項教育問題,因此批准了近10所學校成立國際部,招收持非中國護照的學生,比如上海中學、華東師範大學二附中、復旦附中等。()

在上海、北京等外商雲集的城市,國際學校越來越多。這其中,有些的確有特色。比如美國學校、日本學校、法國學校等,雖然都在探索一種相容的模式,但課程還是以完整轉移自己國家的教育為主,無法滿足我的期盼。()

我想尋找一個有在教學上重視中文、中國和亞洲文化、數理基礎,同時也兼具美國活潑、有創造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的學校。但了解過許多學校后都不滿意。多數老師,缺少在海外長時間生活、學習的經驗,所以他們不知道,像我們這樣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家長,需要什麼。常看到的情況是,中國老師,拿著外文教材在教,還是照本宣科,教學考核方式都是中國式的。()



小班教學是復旦附中國際部的特色之一,目前師師生比例約為1比5。(復旦附中國際部提供)

()

復旦附中其實蠻早便做過嘗試,大約在4年前開始招收韓國學生,給予中文教育。這其中,許多韓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中國受教育、學中文,加上港澳台也有些學生想考復旦大學,也被送到復旦附中。因此,校方已有國際班的概念。但我期待的是,除了中文課之外,應是一個完全英文化的教學環境。這點,不但對附中,對上海所有的國際中學,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學生的背景不同,有留學歐美的華人子女,還有日本、韓國、港澳台的學生。中文、英文程度差異極大,需要重新量身定做最合適的教材。()

因為我是復旦大學畢業,加上復旦附中是上海最好的中學,所以我與校長長期有接觸,並交換彼此對教育的看法。過程中,發現校方也有這種理念,但缺少外界資源,尤其是教學模式、教材及師資。這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與復旦附中合作,探索這種可能性。為了結合外籍、本國老師各自的長處,做妥善的組合、運用,我與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接洽,將這些資源帶來上海,復旦附中國際部就這樣開始進入另一個新層次。()

多維:學校現況與課程特色?()

倪劍:計畫從06年9月開始,目前國際部有100多名韓國學生,200名港澳學生,以及數十名其餘歐美國家的學生。師生比例約為1比5,老師主要來自美國,畢業於耶魯、紐約大學、哥大等名校。()

上海現在已經變成國際尋夢者的天堂,許多外國老師考慮來上海工作。因為復旦大學的國際影響力,他們較願意選擇復旦附中。這些優秀的老師願意來,這證明了學校的校風與他們的事業理想相符。當然,校方也提供較好的待遇。()

復旦附中已有50多年歷史,本身中文、數學、英語教學都很強,學生做實驗的條件也領先國內所有學校,超過國際上大部分學校。我更看重的是,學生可以分享許多復旦大學的資源,比如圖書館、資料室等。此外,國際部的校舍也是在復旦校區中。()

附中的管理、教學紮實,這些風格,都直接帶到國際部。其中,我最滿意的是師資。比如中文老師是復旦大學的中文碩士,授課靈活,包含傳統的論語,或經典暢銷的文學作品,學生不只可以學到語言,還可以學到文化。歷史老師是耶魯大學歷史系畢業,她年輕時曾在日本的國際學校就讀,因此非常了解國際學生的需求,東亞歷史尤其是其專長。英語老師則畢業於著名的Middlebury College英語系,美國探索頻道打算為這位老師的教學,拍一部紀錄片。()

附中的校長謝應平先生,是著名數學教師,而負責國際部副校長吳小新則是著名的中文老師,他們都有著非常崇高的職業理想。在目前復旦附中已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中學時,他們希望用五至十年的時間將復旦附中打造成國內最著名的國際中學。他們不僅將保留復旦附中在中文、數學的原有強項,並且將用非常開放的心態接受歐美式教學方法的各種挑戰。來複旦附中教學的外國教師們都感受到校方對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尊重,這也是我們留住外國優秀教師的原因。()

課程基本參考美國的設計模式,由哥大專責制訂中美國小學課程的教授,以及哈佛大學課程設計教授擔任顧問。在中國,國際學校課程由校長決定。目前的美方校長,曾在華府Sidwell Friends School擔任國際交流部主任,柯林頓的女兒,高爾的兒子都畢業於此校。在過去,復旦附中已與該校有10多年師資、學生的交換經驗,所以這次聘請她來中國,帶回整套經驗,與哥大、哈佛的2位教授討論之後,安排課程。()

整體而言,課程設計傾向美國,但加入了東亞歷史、文化。此外,配合學生畢業后的生涯規劃,對於有意赴美升學者,提供AP課程;原哥大教育學院招辦副主任將在復旦附中國際部擔任專職升學指導教師,我們的升學指導方案為學生量身定做,從9年級到12年級,是很完整的一套。英國、澳洲學生,有IB課程;有意留在中國者,則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編排一套中文教材,加強中文學習。至於數學,特色是按照美國標準,但融入中國教學方式,兼顧二者長處。()

多維:課程如何與國外銜接?如何協助日後升學?()

倪劍:在課程銜接上,比如小孩在美國讀到5年級,父母因工作必須短期回中國。除了中文,課程水平應該是與國外一致的。中文課程,我們有CSL老師,從拼音開始加強。中國學生比較刻苦,在這樣的學習環境熏陶下,2、3年後回到美國,孩子應該會超越同級生水平。好比有些來自美國私立學校的交換學生,原本在美國名列前茅,但來附中后只算中等。()

在課外活動方面,學校有經驗,校長也很重視,加上校友圈廣闊,今年開始,許多上海市政府的活動,將開放復旦附中國際部的學生參與。此外,也有模擬聯合國活動。今年哈佛將有50位SAT滿分的學生,來附中國際部教學生準備考試。07年暑假,還有哈佛學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學生領袖高峰論壇。這些,國際部的學生都能參與。()

最近紐約時報雜誌剛刊登長篇報導,介紹復旦附中及其國際部。其中湯玫捷是附中2年前畢業生,參加國際學生交流項目,到Sidwell Friends School作交換學生,後來更憑這段經驗進入哈佛。這是復旦附中的好處,一般學校,如果不是成績頂尖,很難有當交換學生,或是參加比賽的機會。但在附中,學生可以自行報名任何機會。我們每年都有3至5名學生,送到世界一流的私立高中當交換學生,還有幾十位學生到世界各地學校交流。今年開始,美國多所著名的私立學校也送學生來附中交流,、像The Taft School,Sidwell Friends School等,互相承認對方學分,就像大學生一樣。附中和國際部不僅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掌握,更關心他們潛質的發揮,未來事業、人生的把握。()

美國的學校挑選合作對象,十分謹慎。所以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的機會也不多。對學生的好處,讓學生在高中時,就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世界,也為學校引入不同文化。此外,學生將來申請世界一流大學時也有幫助。事實上,這幾年來,中國留學生正逐漸排擠美國本地華人學生的升學名額。比如耶魯大學校長曾說過,同樣是招收具有中國背景的學生,他選擇在來自中國,而非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加上許多其他著名大學有都有過類似的說法,所以我認為,讓孩子回中國讀書,是符合這項趨勢及優勢的。()

在復旦附中,每年畢業前,哥大都會派專人來提供職業性向、升學輔導。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近百所大學的招生辦公室負責人,包含哈佛、耶魯等,到附中來招生、訪問。這些,也都是附中特有的。去年附中有3位學生獲得斯坦佛的錄取,今年又有了3位拿到耶魯的錄取。其中有一位女生拿到了除哈佛之外所有長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接觸過湯玫捷的人都覺得她特別優秀,這樣的學生在附中很多,因為學校鼓勵他們張揚個性。()

多維:國際中學在中國教改是何角色?()

倪劍:中國的教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復旦附中國際部的小學部,完全向美國Bank Street School學習。這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專業少兒教育學校,負責編寫美國小學的教材被大部分學校採用,講求活學活用。目前校方準備將這套教材,以及教學方法中文化,然後介紹給中國其他學校。此外,也有許多學校派員來觀摩。這些,相信日後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多維:學校的入學標準、費用?()

倪劍:目前學校只有7至11年級,都接受插班。07年9月,將加入1、2年級。08年1月,1至12年級都將具備。學校標準是800名學生,招生額滿后,申請就需排隊。美國目前申請私立學校需排隊3至4年,相信屆時復旦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學生入學附中國際部前都要接受考試,目的不是拒絕學生,而是安排適合的課程。至於學費,目前每年1萬美元,在上海算中間偏低。以上海的美國學校為例,1年約2萬5千美元。()



復旦附中結合外籍、本國老師各自的長處,妥善的組合、運用。(復旦附中國際部提供)

()

多維:觀察自己孩子進入復旦附中國際部之後的變化?()

倪劍:孩子剛回中國時,就讀另一所非常不錯的國際中學,有1000多名學生。但我發現,雖然老師很認真,但教學方法還是中國式的。參加家長會時,我提出反映,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也是我不願意的,我希望他能學到將來對他有用的東西。選擇轉學到復旦附中國際部,一開始丈夫也反對,說這是新成立的計畫,學生人數也不夠多,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做試驗品。但我全心參加這項計畫,了解學校的情況,所以很有自信。入學不久后,家人們都可以感受到他明顯增加的自信,我們認為這是來自美國式的教育的正面結果。孩子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把握,他幾乎每周回來都會主動和我討論他的學習目標和計劃,雄心勃勃,這是我們以前所從來不曾見過的。我現在擔心他的目標是否定得太高,從以前一個貪玩的小男生變得自律和有理想,這個變化能保持多久?此外,班級人數少,老師可以給予較多的關注與要求。()

家長們都期望,孩子在學校快樂,而且真的能學到東西。此外,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未來,還沒有明確的計畫。到底是回出生國升學、就業,還是留在中國。因此,都希望學校能提供開放式的教育,避免過程中被定型,失去選擇。等孩子到了10、11年級,再決定大學的選擇。國際化的學校,有著多元的選擇,這也是多數家長選擇復旦附中國際部的原因。我相信,它將成為中國最好的國際學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沙發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7-5-16 13:41 | 只看該作者
誰都渴望啊,可是能辦得到嗎?中國的教師有幾個出過國門的?你讓他們怎麼有國外的經驗教這些在外國生的中國學生啊.只好努力支持他們了.但我說,期望值不能太高. 我是實話實說的.我怕誤了孩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