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共歷史研究的若干難點熱點問題 之七: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社會主義改造問題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7-5-12 12: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七、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社會主義改造問題
這個問題的爭論就比較久了,從八十年代一直爭論到現在。官方有一個結論,就是肯定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三大改造。
歸納起來,可以概括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完全按照當年那個調子,全盤肯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三大改造;第二種觀點是認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沒有錯,失誤在於過急,開始過渡的時間提前了,過渡時期的時間縮短了;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中國根本就不應該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從學術界看,相當多的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三大改造。
這裡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毛澤東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關於未來中國社會曾經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即在中國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政治上組成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經濟上實行五種經濟成分並存,文化上提倡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毛自己反覆強調過,這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既不同於歐美的資產階級專政,又不同於蘇俄的無產階級專政;還強調新民主主義的政策將要實行一個很長的時期。但是,執政以後不到四年,毛就開始醞釀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從而放棄了原來的新民主主義的制度設想,結束了短暫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
毛為什麼放棄他自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制度設想?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有很多看法。
一種看法說,毛新民主主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構想完全是一個策略,他從來就不準備真正實施。理由很簡單,因為處於在野黨的地位,要成為執政黨,需要有一個贏得社會各階層廣泛贊同和擁護的綱領,新民主主義就是為了這個實現目標提出的一個策略甚或只是口號。一旦目標實現了,策略就可以放棄。
第二種看法,歸結為外部因素影響,即來自蘇聯和斯大林的意識形態壓力。斯大林、聯共中央本來就不承認中共的新民主主義,在斯大林看來,毛這些人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只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用斯大林的話說是「半個鐵托」。這給中共很大的壓力,所以,中共執政之後不久就要走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種看法,認為中共執政后所採取的工業化戰略和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放棄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關鍵原因。中共的工業化戰略,效仿了蘇聯斯大林模式,採取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而擠壓農業、輕工業的方針,這種模式實際上是政府主導型的工業化模式,它要求政府集中和控制各種資源。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將各種所有制經濟統統納入計劃的軌道,對非公有制經濟實行改造。
第四種看法,是認為毛自己的思路發生了變化。新民主主義設想原來的確是一個戰略,但是到了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二年以後毛開始變了。導致毛思想變化的因素有三點:(一)國民經濟在三年時間裡迅速恢復,比原先估計的三到五年更快地實現了經濟恢復的目標,這使毛覺得既然經濟可以如此迅速地恢復,經濟的改造也可以更快地實施;(二)中國公、私營經濟比例在一九五二年有了一個倒置性的變化,一九四九年私營經濟的比重占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到了一九五二年公營經濟則佔到了三分之二還多;(三)一九五一年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的興起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毛認為農民中「蘊藏著極大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有走集體化道路的要求和願望。
第五種看法,認為毛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本身就有局限性,比如,沒有明確新民主主義是一種社會形態,從而忽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長期性;還比如,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判斷,是一種「二元論」,一方面說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中心,另一方面又說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兩者在邏輯上發生抵牾;再比如,從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條件,強調政治力量對比發生改變,而忽略物質基礎這個最根本的條件。這些局限導致了實踐上的失誤。
毛什麼時候開始考慮放棄新民主主義制度設計的?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是一九五二年,根據就是這年九月毛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的講話。這樣說當然是有根據的,毛的講話也已經公布。但是,放棄原來的設想,在毛又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有一個從模糊到愈來愈清晰的漸變過程。從文本看,一九四八年九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初露端倪。現在能夠看到最早的材料,一九四八年九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毛原來認為中國應該搞「新資本主義」,到1948年這次政治局會議前一直是這麼說的。到這次會議,他不再提「新資本主義」了,反而批評「新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他肯定中國革命勝利后,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這意味著他根本不會搞「新資本主義」。毛的思想發生這個改變,原因恐怕在於國內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一九四八年九月時,中共武裝力量準備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能夠進行決戰,當然是雙方力量對比有了重大變化。一九四五年中共召開七大時,毛對未來形勢的估計是困難重重,認為中國很可能要走一段聯合政府的道路,跟國民黨共同組建一個聯合政府,而共產黨在聯合政府的比重會非常小。到這時,共產黨跟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中共可以完全獨立執掌政權,用不著再搞新民主主義了。
這樣才能解釋他為什麼在五十年代初對劉少奇不滿。一九五〇年,劉少奇對東北局有個批評。東北局要把老區的互動組提高一步,要削弱、動搖農村的私有制基礎。劉少奇認為高崗他們違反了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說現在不是搞社會主義、走集體化道路的時候。毛當時沒有表態,據簿一波的回憶,高崗說劉少奇把這個報告給了毛,毛就批給了陳伯達,當時毛的表情是面露慍色,但是沒有說話。一九五一年,山西省委有一個關於長治地委報告的批語。長治地委的報告和山系省委的批語跟東北局的政策主張是一樣的。華北局和劉少奇都認為山西省委的這個批語是不對的,劉少奇還是說現在我們不能動搖農村的私有基礎,搞社會主義還是一個很遠的事情,說它違背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這回,毛沒有沉默,批評了劉少奇。他找了劉少奇、周恩來、薄一波、劉瀾濤,說馬克思也說過,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早期也有工場手工業階段,工場手工業階段通過簡單的協作分工,也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力。劉、周等人接受了毛的批評和意見。
關於新民主主義問題和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最近這幾年最大的爭論發生在一九九八年底到二〇〇〇年。一九九八年,胡繩在湖南的一個學術討論會上發言,題目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再評價》,認為毛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允許資本主義在中國存在和發展,並且最早批評了中共黨內的民粹主義思想。但是,五十年代初,毛自己沒有堅持新民主主義理論,反而染上了某種民粹主義的色彩。在他看來,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物質基礎極大豐富后,才能搞社會主義。中國五十年代搞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後來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搞「窮過渡」,批判「資產階級法權」,否定商品生產、貨幣交換,實際上就是超越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這個階段,倒回去了,落入了俄國的民粹主義窠臼。一九九九年,胡繩的發言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共黨史研究》雜誌,引起廣泛反響。
第一個出來批判胡繩的是沙健孫。沙健孫說胡繩的意見,不僅是針對毛澤東的,而且是針對第二個歷史問題決議、針對鄧小平的有關論述的。沙認為,胡繩提出的與歷史決議、鄧小平論述相左的觀點,不僅事實上站不住腳,而且還可能在政治上思想上引起混亂。沙說:「事實告訴人們,不是領導中國人民搞社會主義改造的毛澤東等在搞民粹主義,而是指責毛澤東等的人自己陷入庸俗生產力論的泥潭了。這種庸俗生產力論並不是馬克思主義,而不過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的歪曲。」
從此,贊同和反對的意見打了好一陣筆墨官司,聲勢不凡,以至驚動高層,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了結。
震驚的70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