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老祖宗的玩意兒失傳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5-5 2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別讓老祖宗的玩意兒失傳

帶有「中國製造」字樣的玩具,並不都是廉價的大量出產的塑料製品。在北京,手工製作玩具的悠久傳統仍然有人在傳承,那些已經為數不多的手藝人在做這件事,他們製作有獨特造型和色彩的風箏、形狀各異的布玩具和手繪的泥人,這些並不僅僅是孩子們的玩具,也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精華。

多好的「中國名片」呀

據《時代周刊》亞洲版Jennifer Chen報導說,4年前,梁大興的一名朋友讓他看了一張把普通布枕頭改成布老虎玩具的照片。照片中的玩偶讓連回想起了過去在東北的貧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歲月里,他被送往東北接受再教育。現年59歲的梁大興現在是一名裁縫大師。本來,在他看到那張照片以前,已經打算退休了。但是,他突然從照片得到了一個新的啟發,他決定要繼續他的剪裁和針線活,要要回到老光景,再操起老手藝,用多餘的碎布手工制玩具的。

布老虎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玩具。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據說有驅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如今,在梁大興位於北京東城歷史文化區的孔子廟對面一家像鴿子籠大小的店鋪里,店鋪起名「凈土藝坊」,出售凝結著他的特殊勞動成果的各款布老虎。

梁大興的作品,與北京潘家園(Panjiayuan)市場上賣的那些個簡單、機器製造的玩具不同,他的玩具全都經過精心設計,全都是北京城裡獨一無二的。

梁大興的作品,有傳統的虎枕,小的幾寸,大的幾尺;有時下市場少見的蛇鼻虎和螃蟹虎,仰面朝天的坐虎,鼻子是一條花蛇,威武而神秘,還充分顯示了布藝針線的功夫。有組三色虎,原是民間給孩子們的玩具:黑的威嚴,紅的喜慶,黃的溫順。三隻虎,尺寸相同,造型一樣,就是布色不同。這三色虎放到一塊兒,格外惹眼。往往是第三隻虎還差著針腳,買主就等上了。

店鋪拆了,祖上傳的功夫還在

據中國一家媒體的記者報導,梁大興說,那年冬天,一個挺冷的日子。還未開門,門前早就停著一輛車,站著兩個人,說是等了半個鐘頭了。其中一位介紹:這是咱們駐美國領事。他在電視里看了介紹,專門來看實物。總領事對一屋子民間藝術品讚不絕口。多好的「中國名片」呀!景泰藍、瓷器、綉品是好,可這些布制民間精品,是新面孔,對國際友人更新鮮,更能引起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興趣,而且物美價廉,物超所值。當即請同來的辦公室主任買下一批。還推薦把這些工藝品收入外交部禮品採購的展室,供駐外機構買禮品時選擇。

梁大興說,許多外國朋友,不止是買東西,還跟他交流切磋。國子監衚衕西口住著一位法國女士,非要交學費學藝。日本的一位小姐,把咱們的民俗布藝介紹到東瀛。南京的一位外教阿列特先生,來過一次,轉過年,帶來三四十個外國學生,他們把小店的東西搶購一空。打那以後,他每年來兩回,有時自己來,有時又帶一撥新學生來。

據《時代周刊》的報導,梁大興說:「以前,只有外國人才對這些玩具有興趣。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顧客上我這兒來,比如,那些想慶祝孩子出生的年輕夫婦。」

不過,梁大興的店鋪很快就要被拆除,努力要蓋一座新大樓,梁大興的手藝品店鋪很快也會成為北京的又一個歷史。

不過,梁大興並布準備就此放棄,就算被拆除了店鋪,他依然會在家按客戶的要求手工製作布老虎。只要給他去個電話8351-4421就好了,但是,外國人要去,一定要帶上一名翻譯。

泥塑的生命也靠創新

離梁大興店鋪一條街以外,在國子監的38號,有一個家庭經營的盛唐軒(Shengtangxuan),電話是8404-7179。小店裡頭布滿灰塵,收藏了數量不多的小型、精緻的服裝和紙風箏和京劇面譜。而最知名的收藏品,是滿族泥娃娃。這個唐姓家族製作玩具的手藝活已經承傳了5代,至今,仍然沿用了祖上傳下來的獨門技法。在他們擺在客廳貨架上的收藏品中,有的搖頭獅子和自明朝起就受人供奉的兔兒爺泥娃娃。小孩子們非常喜歡這些泥娃娃,成人也對這些精緻的手工品非常有興趣。

談起泥塑玩具,現在北京最出名的一位傳人是雙起翔,這位76歲的老北京泥塑玩具傳人前不久還被評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雙起翔的泥塑作品來源於日常生活,樸實簡約,普通的泥土到了他的手中就「化腐朽為神奇」,變成具神韻的臉譜,生動可愛的泥娃娃,京味兒十足的兔爺兒……每個作品都惟妙惟肖,給人感覺很強烈的新穎感。所創作的5件彩塑臉譜作品已經被作為禮物送給聯合國。

雙起翔會創作,特別講求精益求精。前不久中國媒體刊登的一篇對他的專訪說,雙起翔老人說,他現在做泥塑不在多,要做就做精品,有藝術價值的。要問他,做泥塑哪個環節最費心血,雙起翔回答,是創作構思,腦子裡要能勾出形象、配顏色,做出來又不斷改進,哪兒是畫蛇添足,哪兒要畫龍點睛,這個過程很辛苦,真是冥思苦想,但是作品出爐后就是莫大的幸福。()

雙起翔對泥塑的感情綿延了半個多世紀,對於雙起翔來說,像流水線那樣大量生產出來的是一般商品,精益求精的手工出的才是藝術品;他不想老做一種式樣,靠一件成熟的作品吃一輩子,越與它接觸就越把它當作鮮活的生命,總想著不斷出新玩意,留下更多更好的東西。雙起翔是旗人後代,從小在北京生活,京味文化影響他最多。不過,這些年他為了創新,也到全國各地採風。到了西安,看到當地的婦女背著胖娃娃,娃娃頭上戴著虎帽,很可愛,這個形象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後來便因此製作了泥塑《虎娃》。前年他到無錫去,許多有名的民間藝人聚在一起,有位山東朋友帶來的當地傳統泥玩具「叫虎」一下子吸引了他,因為來年就是狗年,所以他想依此改良創作一個「叫狗」,叫虎的顏色比較鮮亮,造型也比較粗獷,他想改良得精緻一點,顏色用黑色,這個創作構思和改進已近三年,還在不斷改進、求精。

雙起翔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對民間藝術特別是泥塑興趣濃厚。他說,年輕時,家人並不太同意他搞泥塑,因為這一行太苦。不過你要問雙起翔,究竟是苦多還是樂多,他一定笑眯眯回答還是樂子多。看到泥塑作品完成了,就覺得所有辛勞都值。雙起翔現在的每天的生活就是與泥塑為伴,他不覺得單調枯燥,反而是感到可以清心寡欲,不受干擾靜心做泥塑,挺滿足。

他說,自己現在覺得最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來賣自己的作品,自己以前出去給一些強烈要求買我作品的酒店送過貨,但常常要不回錢來,或者少很多,自己年紀不小了,也只能吃啞巴虧,到現在只敢給一些文化部門比如博物館或者熟悉的收藏者來做一些作品。

如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將泥塑製作祖祖輩輩流傳下去,他目前有三個徒弟,其中一個就是他的大兒子。

民間藝術會逐漸走向消亡嗎

不過,據中國媒體的報導,中國民間藝術從業者數量整體呈萎縮狀態,後繼乏人。在上海,起源於明代的上海獨門絕技露香園顧綉從業者從明代的數百人萎縮到十多人,且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在湖南,傳統織錦藝術的從業者從20世紀80年代的2000人到現在的幾十個人……

更令人堪憂的是,許多民間藝術會逐漸走向消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據悉,在寧波一個市的415項民俗類民間文化資源中,已經消亡的就有60項。北京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哈亦琦表示,目前中國的民間藝術家可能都不缺徒弟,但是能把傳統的手藝原汁原味繼承發展,甚至有超越的卻非常少,不合適的徒弟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傳人。他認為,傳統手藝難尋傳人幾乎是現代社會沒辦法迴避的問題:「現在,沒有多少人願意潛心學這種複雜的手藝。可是現在孩子們的娛樂活動很多,電腦、電視……選擇消遣的方式多,更不容易對傳統的藝術培養起興趣來了,有興趣吧,功底又不一定到位。」

還有就是大批的仿製,失去知識產權保護的手工藝術在凋零。目前有些工藝美術製品的廠家,往往購買民間藝術家作品后,稍作改動就大批量生產,由於手工製作價格偏貴,大概是同類機器製品的十倍以上,手工製品更是沒了市場。

同時,一些學者認為,手工藝者和市場本身也有方面要改進。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主任王松林認為,民間藝術無法走進普通人的生活,這容易使一些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自生自滅。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民間藝術應該在保持手工藝術品製作的同時,由藝術家本人監督生產一部分流水作業的產品,既有珍貴的收藏品,也有大眾的高檔消費品。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鄭土有也表示,上海很多民間藝術自生自滅的原因就是脫離大眾:「民間藝術的第一性能是實用性,一旦實用功能消退,就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0

主題

2040

帖子

41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6
沙發
搗鼓 發表於 2007-5-8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3: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