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走俏俄羅斯(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5-5 1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4月06日 大連晚報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照

  中國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日前在俄羅斯第一頻道結束了最後一集的播出,上了年紀的俄羅斯觀眾對這個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但在電視上看到5個女兵犧牲的場景還是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是繼去年5月9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該劇被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購買播出之後第二次與俄觀眾見面,也是為了配合胡錦濤主席訪俄以及「中國年」而進行的系列活動之一。記者昨日從導演毛衛寧處了解到,由於劇中角色純正的俄語同期聲發音讓俄羅斯觀眾接受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他們很難相信這原來是一個由中國導演拍攝的電視劇,用《俄羅斯真理報》轉達的觀眾的話說,「該劇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早在2005年,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央視和中視影視從全國範圍內挑選了導演毛衛寧來拍攝20集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也是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後,第二部由中國創作者改編、製作,全部由外國演員出演,在俄羅斯境內拍攝的電視劇。接到任務后,導演毛衛寧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用俄語同期聲進行拍攝,當時很多人都說他瘋了,你一個中國導演,去指導俄國演員用俄語表演,能有幾分把握?毛衛寧身上有著四川人的一股拼搏勁兒,想好了就要做,不懂俄語的他硬是在18位跟組翻譯和俄羅斯姑娘小伙的不停「折磨」下,用俄語同期錄音完成了這部電視劇的拍攝。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作為前蘇聯衛國戰爭文學的經典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俄青年,由於其對戰爭的人性化描寫而成為軍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由其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但由中國人來將其改編成電視劇確實屬於一個大膽而冒險的嘗試。早在開拍之初,俄羅斯從文化界到普通觀眾都頗為懷疑,中國人到底能不能拍好這部俄羅斯「紅色經典」,連81歲的原小說作者瓦西里耶夫都用懷疑的口吻說道,「說實在的,我真不知道中國人會把它改成什麼樣」,但當看到毛衛寧拍攝的版本時,他們都很震驚,「看了一集之後,感覺幾乎就是俄羅斯人自己拍出來的」。

  該劇在北京的收視率達到了三點多,在俄羅斯也獲得了觀眾極高的評價,《俄羅斯真理報》說,「第一頻道早間節目中出現了幾名身著學生制服的年輕姑娘的身影,一瞬間,俄國人豁然開朗,原來該劇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5-5 15:33 | 只看該作者

俄羅斯人滿意中國版「黎明靜悄悄」

2007年03月30日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劉 妍


                                              中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劇照

  中國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正在俄羅斯第一頻道電視台播出。這部根據蘇聯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2005年就在中國拍完並播出。在得知這部電視劇將在俄羅斯播出后,許多俄羅斯人曾產生過疑問,中國人居然拍攝關於俄羅斯5名女炮兵手的故事?中國人可以嗎?中國人經常這樣做嗎?他們都想知道中國導演為什麼把這部小說改編成電視連續劇。

  3月21日上午10時20分,原本要播出另一部電視劇的一頻道開播了中國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部戲就這樣「靜悄悄」地開播了。該劇原來有19集,在俄羅斯播出時被精簡為12集。俄羅斯改進協會電影製片人亞歷山大·柳波莫夫解釋說,祖國保衛戰對每個俄羅斯人來說都是神聖的,為了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和考慮俄羅斯觀眾的感受,「我們刪除了原劇中一些帶有喜劇色彩的情節,以及一些俄羅斯人看起來不大會相信的場景」。

  當俄羅斯觀眾在劇中看到清一色的俄羅斯演員,聽到純正的俄羅斯口音和自然真實的俄羅斯背景時,許多人都很驚訝,他們難以相信中國人能把俄羅斯題材的影片拍得這麼有水平。有觀眾說,開始以為會拍得不倫不類,但是看了一集之後,感覺幾乎就是俄羅斯人自己拍出來的。雖然影片當中出現了幾個小小的錯誤,但作為外國人拍攝外國題材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環球時報》 (2007-03-28 第12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3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5-5 15:35 | 只看該作者

為了祖國的獨立自由而戰死的英雄們永垂不朽!

網友 於 2007-03-30 14:25:09 就 俄羅斯人滿意中國版「黎明靜悄悄」

網友:畢謙益 2007年3月30日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如果我沒有記串的話,它是描寫在過去的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中士,帶領五名高射炮兵女戰士,在和部隊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和法西斯敵人奮力戰鬥,最後這五名英雄的女戰士,相繼為了祖國的獨立自由而犧牲的事迹。

若干年後,偉大的蘇聯人民,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戰勝了德國法西斯,把敵人驅逐出國境,並且一直打到了柏林。在勝利后的一天,那位經過戰爭的洗禮,奇迹般的生存下來的中士,帶領一些孩子來為這五位女英雄掃墓,給孩子們講述她們英雄的故事,告誡後人不要忘記那些為了祖國的獨立自由、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
有可能是我經過抗日戰爭,參加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鬥,所以《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部電視劇,當時一看就對我特別有親和力,看后已經許多年了,但我一直記著它的劇情概貌。儘管事件發生在當時的蘇聯,是一個蘇聯的英雄群體,但我依然崇拜她們、懷念她們,永遠記著她們!

人民網>>國際>>環球資訊欄,刊載了《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劉妍 題為「俄羅斯人滿意中國版『黎明靜悄悄』」的報道,述說了我國的影視工作者把《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一劇,重新拍攝為電視連續劇,在俄羅斯放映受到廣泛歡迎的情況。這也是一種交流。是藝術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的共同懷念,像懷念卓亞和舒拉,我國一些學校的老師給孩子們講述她們的故事;像趙一曼、楊靖宇的英雄事迹在俄羅斯群眾中廣為傳誦一樣;歌頌為了人類的美好生活而做出犧牲奉獻的人們,是無國界的!

為了人類的自由解放做出奉獻,甚至犧牲了生命的英雄們、戰士們,永垂不朽!他們永遠活在世界人民的心裡!

網友:畢謙益 2007年3月30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4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5-5 15:36 | 只看該作者

毛衛寧作品《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揚名俄羅斯

2007年04月06日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本報記者 彭志強為您報道

  讓國內觀眾喜歡一部電視劇不難,讓國外觀眾喜歡的中國電視劇卻屈指可數,但是,成都導演毛衛寧做到了。前日,剛剛從俄羅斯回到成都的導演毛衛寧向記者透露,由他執導的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繼在中央電視台贏得高收視率后,最近在俄羅斯電視台第一頻道播出,也受到俄羅斯觀眾的垂青。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作為前蘇聯衛國戰爭文學的經典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俄青年,由於其對戰爭的人性化描寫而成為軍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由其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導演毛衛寧告訴記者,俄羅斯電視台第一頻道於3月19日播出了由他執導的電視連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該劇俄語版被安排在俄羅斯「中國年」期間播出,得到了很多俄羅斯觀眾的好評,角色純正的俄語同期聲發音讓俄羅斯觀眾接受起來完全沒有問題,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時竟然會忘記,這原來是一個由中國導演拍攝的電視劇。該劇在俄羅斯獲得當地觀眾極高的評價,《俄羅斯真理報》說,「第一頻道節目中出現了幾名身著學生制服的年輕姑娘的身影,彷彿一瞬間,俄國人豁然開朗。原來該劇沒有什麼可挑剔的。」「連小說原作者瓦西里耶夫也對這部中國成都造電視劇表示滿意。」毛衛寧說:「這部電視劇之所以能受到俄羅斯觀眾的歡迎,和俄語的同期聲有很大關係,俄語保證了這個發生在俄羅斯大地上的故事的原汁原味。」

  中國電視劇在外國播出的很少,受到好評的更是少之又少,這次「黎明靜悄悄」在原著國受到好評,其實有著非凡的意義,對嚴肅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是很大鼓舞,用導演毛衛寧的話說,「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相當於一個俄羅斯導演拍了一部描寫中國八路軍的戲,中國觀眾認同了。」俄羅斯觀眾的評價給了毛衛寧極大的鼓舞,他下部將要開拍的電視劇是《死水微瀾》,同樣是重拍經典,因此這兩部戲有同樣的創作思路,有了這次的經驗,他說他要拍成四川話同期聲版,而且會首先考慮四川籍的演員,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5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5-5 15:37 | 只看該作者

懷念蘇維埃--《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導演闡述

2007年04月06日  新浪娛樂

  毛衛寧

  藝術家應當承擔近似上帝的使命,藝術創造不是自我表達或自我實現,而是以自我犧牲創生另一種現實、一種精神性存在。

  ――俄羅斯著名導演 塔爾科夫斯基

  關於我們的主題

  我2004年3月第一次為此片抵達莫斯科,當我看到離莫斯科17公里德軍侵入點標誌時,我突然想起我非常崇敬的俄羅斯導演塔爾科夫斯基的這段話。

  當我在葉卡捷琳堡最偏遠的小村看到遍布俄羅斯的無名烈士紀念碑時,我不能不為一種責任和使命而震懾。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夏伯陽》之外,當推這部1972年由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導演瓦西里耶夫在這部影片中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衝突。

  正如作品所描述的那樣,它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它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

  就象我們所看到並要再現的那樣:臨死的麗達在聽了華斯科夫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后,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在這次戰鬥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華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

  這部影片是我們要學習和超越的經典。

  整個蘇聯電影都是我們的榜樣。

  關於蘇聯電影及紅色經典

  西方人一提到蘇聯,想到的就是古拉格,大清洗,房子一樣大的斯大林像。而中國人對於一提到蘇聯,想到的則是白樺林,山楂樹,布瓊尼的騎兵,火車最後一節車廂上兩個快樂地拉著手風琴的紅軍士兵,那是一種優美而大氣的文化風姿。蘇聯電影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則更為深遠,

  蘇聯是一個電影奇才輩出的國家,愛森斯坦,普多夫金這些人甚至是電影藝術上的奠基者之一。格里菲斯創造了成熟的蒙太奇手法,而真正使蒙太奇從技藝走向藝術的則是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號》的輝煌自不必說,而《伊凡雷帝》在畫面的設計方面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

  隨著10月革命一聲炮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了。關於10月革命前後的故事,也被前蘇聯電影大師米哈伊·羅姆拍成了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前蘇聯表演藝術家史楚金在這兩部電影中塑造的列寧形象不僅影響了前蘇聯觀眾,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觀眾。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80年代,中國觀眾接觸到無數優秀的前蘇聯電影,像《夏伯陽》、《鄉村女教師》、《靜靜的頓河》、《雁南飛》、《牛虻》、《戰爭與和平》、《一個人的遭遇》、《辦公室的故事》……,當然更包括這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從小就聽父輩講述前蘇聯電影的故事,我記得我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是《列寧在十月》,後來便知道了許多蘇聯優秀的電影大師如導演愛森斯坦、格拉西莫夫、邦達爾丘克、梁贊諾夫;還有演員如史楚金、瑪列茨卡雅、烏里揚諾夫……

  直到現在許多前蘇聯電影里的經典段落還為我們津津樂道,許多蘇聯電影里的經典台詞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

  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也許不會忘記瓦西里的這句著名台詞:「麵包會有的。」這是那個非常時期僅存的希冀,因此人們記住了瓦西里,記住了《列寧在十月》等一系列蘇聯的紅色電影。人們浸染其中,從中找到了理想,看到了希望,也發現了愛情。「娜塔莎」這個俄羅斯民族普通女姓的名字,似乎成了純潔愛情的象徵。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的複述前蘇聯電影的歷史是因為除了我們即將向前輩致敬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個同樣問題――即紅色經典

  蘇聯成立后,紅色經典電影題材應運而生,成為蘇聯電影的主旋律。有意思的是,這段時期的電影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均提供了營養。社會主義國家看到的是紅色經典電影的內容,成千上萬的人們從電影中得到了鼓舞,激昂了精神;資本主義國家卻從這些紅色經典電影的表現手法中找到了新鮮的電影理論。

  初創時期的紅色經典電影分為兩條軌跡:一是維爾托夫所提倡的「電影眼睛」理論。主張只用「實況拍攝」的方法,即以紀錄片的方式再現紅色故事,這就有了為中國人民所熟悉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蘇維埃國家》等影片。二是以「蒙太奇」理論的倡導者愛森斯坦為代表的電影實踐。他主張用電影語言來詮注他所理解的紅色電影。繼《戰艦波將金號》由於「具有一般影片所不具備的完美性」而獲得極大的成功后,《總路線》更是成為愛森斯坦的里程碑。

  從這部影片開始,除了完美的蒙太奇和構圖及強烈的「雜耍」鏡頭之外,愛森斯坦還顯示他比以前更加註重造型,如對主題的反覆表現、形式的變化、形象的對位法及廣泛隱喻的對位法等。此片奠定了愛森斯坦電影藝術大師的地位,這也是他離開蘇聯前往好萊塢的墊腳石。

  從此,蘇聯的紅色經典電影就試圖在政治主題詮釋,以及生活和人性再現兩條路中間尋找平衡和契合點,這也是蘇聯電影工作者的努力方向。1933年攝製的《烏克蘭》用一種簡潔生動的手法,敘述了一個家庭在戰爭和革命中的生活。直接的敘事方式和細膩的心理描寫使這部影片成為一部屬於人道化潮流的影片,被蘇聯定義為優秀影片的共同特徵。

  在我看來,蘇聯的紅色經典電影就象50年代耳熟能詳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所表達的那樣,莫斯科象徵政治、革命;郊外的晚上卻是人性、溫馨與浪漫。因此蘇聯紅色經典電影的這種努力應該對我們這部紅色經典影視起一個指導性作用。

  正如高爾基曾說:就藝術而言,只有兩種風格,那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而我理解的紅色經典的座右銘則是:「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

  這也是我們重拍這部影片的藝術原則。

  關於我們的視聽要求

  我們回顧一下原片――這部拍攝於1972年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優秀影片的藝術特徵。

  儘管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鬥,但是它採用了獨特的蒙太奇手法,尤其讓我們記住的是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穿插了姑娘們戰前夢幻般的愛情和生活,用樸實的黑白表現戰爭的殘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調來表現女兵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弔的時候,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留下熱淚。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華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以上都是原片的精華,我們要記住並再現這些。

  從影調上具體而言,兩種影調的的變化我準備反過來:戰前回到黑白,但它是加柔光的軟調黑白。

  這是基於還原戰前的可操作性和今天觀眾的審美習慣。

  而戰爭部分是反差強烈的弱彩處理,類似於俄羅斯近幾年所拍攝的反映衛國戰爭的《不穀鳥》《1944年》和《星》。

  戰後則是高清晰的自然還原和色彩震撼。

  在鏡頭的運用上我和攝影師已勾通過多次,「像大多數畫家一樣,優秀的攝影師們總是力求儘可能在構圖上擺脫銀幕的兩次無限制。但是他們並不僅限於通過物體同物體之間的關係來造成縱深感。他們也可以通過運動與運動的關係,或運動與物體的關係,或兩者的關係來做到這一點。」之所以再次引用巴茲爾.賴特的話,還是希望強調本片能呈現出我們長期所追求的全片畫面的縱深感和運動感。因為觀眾常常會在欣賞這類片子時願意越過表層進入畫面內部的某處,並總在期望運動著的下一個畫面能給他帶來驚喜或驚奇。

  當然,斯坦利.所羅門也指出:有的導演可能覺得他的某種特殊風格特別適合不斷運動的攝影機,但是,如果他的風格不僅僅是為了顯示他的神經堅強有力的話,它就必須提出適合這種風格的電影觀念來證明他有理由這樣做。

  因此除了我要求的長鏡頭和蒙太奇的兩極結合以外,我想再強調這一點:蘇聯人的長鏡頭觀念是建立在自己的愛森斯坦蒙太奇基礎上的,不是為了紀實而是為了表現,所以體現出來的是鏡頭內部的蒙太奇觀念,也就是用一個鏡頭來完成原來蒙太奇剪接的效果。所以在那個鏡頭中每當機器運動到一個局部,就會有一組戲出現。

  我們現在來談談光:拍攝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它取決於導演的趣味和本能。眼睛是裁判,但重要的是要了解光的本身如何能左右整個影像的衝擊力(情緒的和理性的)。例如光的強度能改變顏色的深淺;光的方向能改變物體和人的形狀;光的性質能在一個畫面里表達出豐富而複雜的關係。總之,我們的片子有了精妙的光效,那麼他不僅創造出情調,更重要的是使本片的內部衝突的到了一種外部表現。

  有關美工,化,服,道等部門的要求特別簡單和具體,即模擬原片。先解決像不像,再說好不好。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

  關於聲音,除了台詞,一切都將是同期的要求。

  台詞的處理因為要做中文版,需要後期配音,但我希望那是一個集結了一批中國優秀演員的再創作,而不是僅僅是配音。

  關於備受爭議的裸體鏡頭我是這樣考慮的:電影里那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但我始終記住一位著名的藝術家的話:這簡直是藝術奇迹,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這將是我們的準則。

  關於角色和表演

  這部片子將全部由俄羅斯演員扮演,他們來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故鄉,又演繹著他們熟悉的歷史,但這也給我們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關於人物,我很贊同作者的分析,附錄如下供演員參考:

  華斯科夫(菲道特·葉甫格拉費奇·華斯科夫):

  准尉。32歲,長相彷彿有40歲,山羊鬍子總是倔強地翹著,濃密的鬍鬚掩住了厚厚的嘴唇,不管怎麼看去,他更像一個穿著軍服的集體農莊的農民。他有良好的軍人素質,上過前線,得過勳章,和平的後方讓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讀過3年書,卻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唯一的文化修養是對《軍人操典》了如指掌。

  前妻的背叛,使他對女人心灰意冷,避之唯恐不及。長期和女房東瑪麗婭生活在一起,瑪麗婭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生活,使他對女人的柔情有所滋生。

  突如其來的女兵部下搞得他焦頭爛額,不知道怎樣指揮這些花一般的女孩,他擺出冷冷的面孔,扮演著一個倔老頭的角色,但是骨子裡對女人的愛護,又讓他甘心情願為女兵們服務,被女兵們支得團團轉。

  戰鬥開始后,他擺脫了在後方所有的困擾,重新變成了一名驍勇善戰、沉著冷靜的指揮官。戰鬥把他內心對姑娘們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拚了命想保護姑娘們,姑娘們一個個在他面前倒下,他痛苦萬分,瘋狂地與敵人作戰,他歇斯底里的仇恨最終戰勝了敵人。

  他其實不老也不醜,他不木訥也不冷漠,他所有的愛深藏內心,對祖國人民和姑娘們。

  麗達(穆施達可娃·奧夏寧娜·麗達、瑪格麗達·斯傑潘諾夫娜)

  外形特徵:成熟、脫俗、柔中有剛

  22或23歲,她的漂亮幾乎可以和冉卡相比,她把美麗深深隱藏起來,隱藏在肥大的軍裝和清冷的面孔下。但是,戰爭剝奪不了青春和美麗。她冰封起來的愛美之心和對生活的熱愛在熱情本色的冉卡面前慢慢融化了。

  她是女兵中真正體會過生活的人,結過婚,有個3歲的兒子。她曾經有過浪漫的愛情,她和邊防上尉奧夏寧的愛情那麼純潔美好,那樣的愛情是所有姑娘的夢想。戰爭奪走了她視為生命的愛情。她對生活的渴望比其他姑娘更加強烈,她不願接受丈夫犧牲的事實,總在盼望著奇迹出現,希望有一天丈夫忽然從戰場上回來,她隨身帶著的家門鑰匙寄託著她的全部希望。她把對丈夫的愛、對家的渴望放在了兒子身上,她在夜裡長途跋涉,只為看上兒子一眼,她的溫情、柔弱只有在和母親、兒子在一起的時候才有。

  她曾經是害羞的、柔弱的,她在戰爭中變得堅強和幹練起來。

  雖然沒上過戰場,但是,她比其他姑娘更刻苦地練習過軍事技能,她在戰鬥中表現得更成熟、果敢。她比一般女人更堅強,當冉卡為保護她犧牲后,為了不再連累戰友,她選擇了自殺,她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命,這種堅強是超乎尋常的。

  冉卡(冉卡·康梅麗珂娃):

  外形特徵:清純與性感兼備

  昵稱冉妮卡。19歲,女兵中最漂亮的,超然脫群,魅力十足。有著純真又高傲的臉龐和魔鬼般誘人的身材,白得透明的皮膚,一頭金色長發,仙鶴般的長腿,是那種男人見了骨頭都酥的女人。她的完美軀體是敘事的一部分,她用自己的身體阻止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即使在戰爭年月,即使穿著軍裝,她也要穿得十分得體、十分熨貼,她的到來如一股清風,吹開了女戰士們愛美的心扉。

  她敢愛敢恨,率真可愛,熱情本色,個性十足,她的身上滿是人性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她是第四師師長的女兒,受父親影響,她擅長騎馬打槍,她把父親生前的部隊當成自己的家。她並不理會別人對她和上校的誤解,依然我行我素地生活,她把對家人的愛寄托在上校身上,並把這份愛埋在心底,獨自品味著愛情的快樂和痛苦。

  父親戰死沙場,她親眼看到母親和弟弟妹妹被敵人殺害,對德軍有著刻骨的仇恨,所以她在戰鬥中勇往直前。但她畢竟是年輕的女孩子,面對敵人和死亡,她表現出的女性柔弱使人物更加豐滿可愛。

  她還有一點任性和魯莽。

  她的犧牲最悲壯,為了掩護華斯科夫和受傷的麗達,她把敵人引開,壯烈地死在敵人的槍口下。她轟轟烈烈地生,轟轟烈烈地死,她的勇敢和高傲在生前和死後揮灑。

  她是殘酷戰爭中女性美的化身,也是所有人性美好的化身,戰爭戕殺了美好。

  里莎(里莎·勃利奇金娜):

  外形特徵:青春、健壯、有活力

  她是看林人的女兒,胖姑娘,有著一張純樸的面孔,比起一般的姑娘,她略顯的胖些,但因為渾身上下胖的勻稱,讓人感覺到在她身上透出一股青春的力氣。

  她的媽媽去世后,爸爸成了酒鬼。森林裡的生活讓她壓抑,她沒見過外面的世界,森林帶給她的有美好,也有窒息。她為了離開壓抑的環境,來到部隊。

  她是淳樸的、羞怯的,很難把心裡的愛戀說出來,遭到作家拒絕後,她有了心理障礙,所以,她暗戀著華斯科夫,卻從沒說出來。她在心裡構造的二人世界應該是在大森林裡的,是與世隔絕的。

  對華斯科夫的迷戀,使她會捨生忘死地完成華斯科夫交給她的任務。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看到的是朗朗的天空,可是她的心裡應該是她的愛情。

  索妮婭(索妮婭·古爾維奇)

  外形特徵:清秀、纖細

  猶太人,明斯克人,醫生的女兒,莫斯科大學的高材生,她文靜秀氣,眼神迷茫、無辜,酷愛文學。她的世界是詩的世界,詩讓她遠離了戰爭和苦難(猶太人在二戰中的苦難是超乎想象的),詩使她的世界充滿了愛情,充滿了憧憬。她從沒有戀愛過。只有在犧牲前,有一個不知姓名的、和她同樣愛詩歌的、同樣稚嫩的男孩,送給她一本《普希金文集》,這是她全部的愛情經歷。

  詩也教給了她正義感,教會了她對敵人的憎恨,對弱者的同情,在她眼裡,人都是善良的,即便是敵人,在沒有舉起屠刀的時候,她仍然無法相信是敵人,當敵人的刺刀戳穿了《普希金文集》,她感到了震動,但是一切都晚了,刺刀刺穿了她的心房。

  嘉爾卡(嘉爾卡·契特維爾達克)

  外形特徵:小巧玲瓏

  昵稱嘉麗亞,外號小可憐

  她身材平庸,個子矮小,在孤兒院長大,她沒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資本。

  棄嬰的身世使她有著古怪精靈的性格,為了參軍她隨口說出自己的母親被德國人殺死,她不願別人知道她的身世,就編造各種謊言,她不斷對人說她的媽媽是歌星,贏得姑娘們尤其是里莎的羨慕。其實那一切都是她的美好的願望,她心裡的希望。

  她是姑娘們中最稱不上英雄的,她最好地證實了「怯懦是戰爭的毒藥」這句話,她自私、膽怯,她張揚、虛榮,可是她畢竟年輕,她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戰爭剝奪了一切,包括她生的權利。戰鬥中,她是因為膽怯付出了生命。她犧牲得並不壯烈,但是,她的生命是被那場戰爭剝奪的。

  對於演員的表演我們應該在一個世界範圍內找到我們的坐標體系。

  「現代電影人物是矛盾和二重性的,是種種細微差別和難以捉摸性的結構體,現代演員本身必須對這些矛盾敏於感應,而且必須善於傳達這些矛盾。」(瑪麗.奧勃萊恩《為攝影機進行表演的技巧與歷史》)。我們片子中的所有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備了這一點,麗達如此,冉卡如此,里莎如此,索尼婭和加爾卡也如此,華斯科夫更是如此。不過其實最典型的應該是吉梁諾娃。

  關於演員如何去演繹這些角色,我很想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觀點來和俄羅斯同行共勉

  他強調戲劇的尊嚴,要求演員「愛你心目中的藝術而不是愛藝術中的你」,有才華的演員要達到藝術榮譽的寶座,除開他真正的藝術天賦以外,還必須成為一個理想的完人。

  高爾基曾經這樣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我想你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你是一個有天才的人,不會錯的,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你是這樣準確地從生活中抓住了它的微笑——它那嚴峻的臉上的悲傷而慈祥的微笑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抓住的微笑,不只是舞台上演員的表演,而是生活中逼真的現實,真實性是聞名於世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主要原則之一。

  對我自己的要求

  作為導演我一直以來非常喜歡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一段話,這是我的座右銘:「一個導演是一種生產思想和趣味的機器;一部影片是一系列創作和技術上的決定,導演的任務是儘可能作出正確的決定。」(約瑟夫.戈爾米斯:<<電影導演是超級明星>>1970,第314頁)

  結束語

  我認為我們的片子應該是「既唱人道主義輓歌,又唱英雄主義贊曲」。

  這是基於我們對俄羅斯文學藝術的認識。

  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說過「俄羅斯的文學有一種偉大的特質,這是法國文學所不具備的。」這個一直標榜「書只有寫得好不好之分,沒有道德不道德之分」的作家都居然這樣認為,那麼用「偉大」一詞形容俄羅斯精神很恰如其分。同樣的,諸如「殉道者」、「苦難」、「被踐踏的基督」這些字眼你盡可以往俄羅斯文學乃至俄羅斯一切藝術種類上用。前蘇聯的電影也是如此,它們普遍具有一種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電影都沒有的東西——厚重感。

  儘管今天的俄羅斯已經不再是前蘇聯,我們在目睹著一種叫做信仰的東西慢慢倒塌了,而那靠信仰支撐的很多希望也就此徹底的破滅。 但也許在很多年後,會讓人們記得,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飽受滄桑的靈魂曾經如此堅定得相信著什麼。

  俄國人的電影里也許會有卑微如螻蟻的小人物。但卻從來沒有輕薄如紙的人生。

  我們的片子也希望如此,懷念蘇維埃!

  2004.3-5於莫斯科-葉卡捷琳堡-布拉格維什斯克-北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6
zgb9333 發表於 2007-5-5 16: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7
laodai 發表於 2007-5-5 17:26 | 只看該作者
看過,這些俄羅斯演員(還有烏克蘭的)相當不錯,就是為它情節的拖沓感到遺憾。壓縮成12集就緊湊多了!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040

帖子

41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6
8
搗鼓 發表於 2007-5-6 00:50 | 只看該作者
偉大的民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89

主題

3562

帖子

251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4

積分
2514
9
gskhg 發表於 2007-5-6 01:04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多雪的冬天,白輪船,等等等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344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89
10
hdxk 發表於 2007-5-6 10: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