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安部新聞發言人:讓媒體說話,天塌不下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4-20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4月20日03:14   中國青年報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以媒體為代表的輿論監督都是符合憲法精神的一種制度性設計,也是表達公民意願、推行依法治國方略的應有之義。同時,媒體也要善良批評,理性建議,與政府共同營造「同向效應」——

有一種說法,媒體專給政府找茬兒,哪壺不開提哪壺,索性「防火防盜防記者」。還有一種說法,記者以尋覓社會醜聞秘聞為職業,「哪裡有記者,哪裡就有新聞」,好像媒體和政府天然對抗。這些看法的偏頗在於:在媒介化時代來臨的今天,奉行「只做不說」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有違政府政務公開的基本要求。作為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只有和媒體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良性關係,通過媒體多說早說主動說,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才能推進民主法治社會的進程。而媒體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新聞資源,才能增加自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真正成為公眾利益的守望者。



公安部發言人:讓媒體說話

在政府(及職能部門)和媒體之間,有四對辯證統一的關係需要探究和完善。

第一,博弈中的制衡。不受制約的行政權力極易產生腐敗。政府行政不僅有黨的監督、上級權力部門監督和司法監督,還有社會監督,而社會監督很大程度上要靠輿論監督。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以媒體為代表的輿論監督都是符合憲法精神的一種制度性設計,也是表達公民意願、推行依法治國方略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講過:「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無處不在的喉舌。」近幾年來,公安部黨委高度重視社會輿論和媒體對公安執法工作的監督。比如,在孫志剛事件、西安民工滯留派出所事件和來京務工人員杜寶良被罰款事件后,公安機關立即開展執法觀念的大討論,出台調整措施,以實際行動予以整改,將行政權對輿論監督權的「天然抗拒」變為「良性契合」,大大推進了公安機關向「執法為民」理念的轉變。

第二,趨同中的差異。政府由人民授權,通過行使行政權生產社會公共產品,以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為己任;媒體是社會公器,是公眾獲取知情權並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二者有著共同的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政府與媒體所擔負的社會角色各異,其運行機制、具體目標預期和內在動力又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在社會市場化的過程中,媒體既是具有部分公共權力的輿論部門,又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產業單位,在激烈的競爭中,受收視率、訂閱率和廣告份額佔有率的驅動,在具體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往往出現媒體一方「踩油門」,政府一方「踩剎車」的矛盾衝突。

比如,政府及職能部門講法定事實,講證據和程序,講保密原則,講報道的社會效果與輿論效果的統一,因而不允許對事件本身做演繹和加工,將維護自身形象作為重要的價值追求;而媒體則強調公開報道,關注社會熱點,追求事件報道的一步到位和深度開掘,講求獨家報道和內幕新聞,善於利用受眾的激情製造轟動效應。其中也有個別媒體迎合低俗需求,將兇殺案件、恐怖畫面、血腥場景、暴力事件加工渲染,將社會中的假惡醜事件和病態行為作為賣點。在湖南常德「9·1」張君特大搶劫殺人案的報道中,有些媒體就充斥著刺激感官的標題,當事人隱私的曝光,暴力崇拜的張揚,嚴重誤導了受眾。

社會前進總是伴隨著矛盾積弊的暴露與解決。如何在報道中弘揚法治,既通達社情民意,又疏導公眾情緒,這裡有一個「把握好度」的問題。政府要坦誠面對媒體,主動接受監督;媒體要善意批評,理性建議,從而與政府共同營造「同向效應」,扶正祛邪。

第三,非對稱性中的統一。政府是國家依法行政的服務部門,媒體是輿論喉舌,同處於上層建築的統一體中,媒體所具有的號召力、影響力、公信力、說服力和整合力,是政府政務工作在現代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依賴力量,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瞬間就可以「上天入地遍全球」。如果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不能在第一時間發出政府的聲音,就會被謠言和猜測左右輿論陣地,造成信息非對稱的被動局面。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新聞發言人的作用,善於利用媒體設置議程,傳播政府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增強公眾對政府工作的認知度,引導群眾參與社會管理,並在突發事件中表明態度、增信釋疑、降低社會風險,創造良好的政務工作輿論環境。

但在現實中,卻經常出現新聞資源供需的雙向不足。一方面,個別政府官員的觀念上和方法上不適應政務公開的要求,往往「以不公開為慣例,以公開為特例」,不願說,不敢說,不善說,使大量政務信息遲滯閑置,甚至在突發事件中「失語」。另一方面,一些媒體則關注腐敗醜惡事件的負面報道,而對政府的議程設置諸如勤政作風、便民措施、親民形象、政績成果的報道缺乏積極性,「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時將個別變成一般,將個案泛化,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損傷。此外,對一些在偵的刑事案件、尚未終審判決的案件,還會出現輿論定案、媒體審判的現象,形成了信息非對稱性的「新聞越位」。

上述現象,既反映了新聞產品生產過程中,政府規制與市場規制的雙重缺失,也反映了媒體正面監督與行政、司法過程公開程度的雙向不足。解決「非對稱性」的關鍵點就在於政務公開,通過新聞發言人制度,使新聞資源科學配置,實現輿論效益最大化,通過政府與媒體的溝通,促使信息內容上的對稱,視角上的換位思考,表達方式與效果的統一。

第四,互動中的雙贏。一個執政為民的政府,沒有不可為人言者。讓人說話,天也不會塌下來。政府要通過正面信息的發布,引導媒體把好新聞的「事實關」,處理好新聞真實與法律事實的關係。媒體在批評性報道中,儘可能以法律真實的標準度量新聞真實,掌握好批評性報道的尺度。本著建設性的態度,當好政府的「啄木鳥」,幫助政府發現問題,改進工作,糾正失誤。

實踐證明,政府與媒體互動會導致多贏的結果,而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如,2005年11月,公安部和信息產業部、銀監會共同召開治理手機違法簡訊息專項工作新聞發布會,此後的一個月內,各級公安機關相繼收到各類違法犯罪的舉報線索10.7萬條,對其中8.5萬條涉案線索進行了核查,破獲了一大批刑事案件。

政府與媒體間建立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傳播平台。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樹立起了自身形象,媒體也藉此擴大自身影響。政府依靠媒體,媒體服務公眾,公眾信任政府,這種共生共榮的多贏效果,實際上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作者系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

主題

840

帖子

17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4
沙發
朝暉 發表於 2007-4-22 16: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7

主題

61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7
3
漁樵 發表於 2007-4-23 10:21 | 只看該作者
別開生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4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7-4-24 16:29 | 只看該作者

但願能如此吧

"政府與媒體間建立起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傳播平台。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樹立起了自身形象,媒體也藉此擴大自身影響。政府依靠媒體,媒體服務公眾,公眾信任政府,這種共生共榮的多贏效果,實際上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51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2
5
小小飛 發表於 2007-4-25 22:26 | 只看該作者
多批評批評政府這才是真的愛國.愛人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0

帖子

2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5
6
伽瑪 發表於 2007-5-6 20:13 | 只看該作者

讓媒體說話,天塌不下來????

難說.  敢嗎?做得到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23: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