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然》:河北發現中生代哺乳動物新物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4-28 1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圖片說明:該復原圖展示了科學家新近發現的1.25億年前的哺乳動物Yanoconodon。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

一個由中美兩國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小組近日在中國河北省境內發現了一種距今1.25億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新物種。該發現為研究哺乳動物中耳結構早期進化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相關論文發表在3月15日《自然》雜誌上。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NSF)地球科學部項目主任H. Richard Lane表示,「此次關於早期哺乳動物耳結構的發現意義重大,可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一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的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近代考古學家用其進行語言對照研究)相媲美。它支持了複雜身體結構的發展進化可以通過保存完好的化石來解釋的觀點。」

由於該化石發現於河北燕山化石豐富的義縣構造,該哺乳動物被命名為Yanoconodon allini。這也是在河北省境內第一次發現的中生代哺乳動物。



圖片說明:古生物學家發現的Yanoconodon化石
(圖片來源:ZHE-XI LUO/CMNH )

中耳結構是哺乳動物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通過對Yanoconodon的頭骨進行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中耳結構,恰好是從哺乳動物的近親——哺乳形動物(mammaliaform)到現代哺乳動物中間的一環。

該論文的作者、美國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羅哲西(Zhe-Xi Luo)表示,「新化石為深入了解哺乳動物耳部結構的進化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證據。而耳部進化對於弄清哺乳動物的關鍵適應性至關重要。」

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比,哺乳動物有著極其敏銳的聽覺,因此,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哺乳動物耳部結構進化起源的線索。

哺乳動物敏銳的聽覺來自中耳的3塊微小骨骼——錘骨、砧骨和鐙骨加上骨膜環。這些中耳耳骨是從它們爬行類近親的顎骨進化而來。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就試圖通過找到顎骨從顎部分離並轉移到中耳位置的一種動物,來理解整個進化過程。羅哲西說,「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確切的證據——一塊分佈在兩片岩石上,保存完好的化石。Yanoconodon清晰地展現了這一中間環節……科學家現在可以弄清早期哺乳動物的形態學進化的發育機制。」

Yanoconodon大約有15厘米長,體重在30克左右。它的牙齒很特別,是典型的三尖齒類,以昆蟲和蚯蚓為食。它的身體較長,而短短的四肢和爪子十分適合挖掘和在地面生活。

除了獨特的耳部結構,Yanoconodon還擁有26根肋骨和腰椎,這也相當令人吃驚,因為多數陸生哺乳動物一般只有19到20根。更多的椎骨使得Yanoconodon體形更長,這與它相對粗短、相對原始的四肢和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該項研究得到了美國NSF地球科學部和環境生物學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國家地理協會的共同支持。論文的合作者中還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的Peiji Chen和Gang Li。

更多閱讀(英文)

《自然》報道全文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8: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