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虛雲大和尚 拯艱濟世的大德高僧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4-27 1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代中國禪宗第一高僧」虛雲(1840-1959),湖南湘鄉橫鋪人,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後裔。虛雲出身於官宦門第,年幼時喜好釋經,十九歲在福州鼓山出家,其一生「坐閱五帝四朝,受盡九磨十難」,身在佛門,而以天下蒼生為念,弘法利生,愛國濟民,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以一個出家僧人的身份,成就了拯世濟民的大功業。

  一、賑災濟民

  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社會動蕩不安,南北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百姓處於刀兵水火災難之中?熏「長夜難明赤縣天」。

  民國十一年(1922),虛雲駐錫在雲南昆明碧雞山雲棲寺。他恪守百丈祖師傳下的清規,主張「農禪並重」,經常告誡弟子:「鋤田種地,擔水劈柴,都是修行。」並親自率領僧眾進行生產勞動,做到供養自給。虛雲又奉行佛教「凈心第一,利他至上」的大旨,持戒精嚴,廣行布施,救濟百姓。凡鄉民有疾病即施以醫藥,有饑饉即濟以粥飯,遇事故紛爭即幫其排難解紛,尋聲救苦,關懷備至。

  某日虛雲帶領僧眾在後山深林中採伐木料時,拾到一個包袱,裡面有金銀幣等值二十餘萬元。在場僧眾都說常住僧人生活困難,這拾款可歸常住寺僧。虛雲對大家說:「佛家戒律有『戒貪慾』、『勿妄取』二條,且常住僧人沒有糧食可去募化。」他提議將此拾得的財金送交政府,用來賑濟那些鰥寡孤獨艱難困苦的百姓。

  民國十五年(1926),雲南戰事頻仍,亂兵占民房搶民糧的事端屢屢發生。這年秋收,眼見莊稼成熟,鄉民卻不敢下田收割。虛雲見此情況,便下山到軍部商定凡僧人與鄉民進行秋收,兵不得阻。虛雲又讓數千鄉民來寺里一起就餐,粥飯吃完就一同食糠,僧民一起勞動,同甘共苦,相依度日,到軍事停息,鄉民返家安居才停止。

  1939年正是抗戰相持階段,從各地湧來許多難民來寺求予救濟。虛雲告誡寺中弟子:「念佛不忘報國,值此國難之時,凡佛門弟子應每日禮懺兩小時薦亡息災,減省晚食節糧賑災。」又率眾重修幾所寺院以廣接軍民,並將弟子及善信所捐贈的二十餘萬元全數送交廣東省府,作賑濟災民用。

  1944年12月,某駐防司令部官兵運輸軍需時,在乳源途中遭流匪搶劫,損失慘重。當局大為震怒,下令搜剿雲門山區四十餘個鄉村,其時鄉民被拘捕幾十人,牲畜財物也被抄沒,數千鄉民躲入深山。鄉中耆老急來寺中求虛雲商救。虛雲當下到縣城軍營據理相爭,幾經周折,被囚鄉民終於獲釋,畜物發還,軍民立了規約,平息了事端。

  乳源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有一位日軍軍官信佛,某日那軍官入寺,求見虛雲。虛雲義正詞嚴告誡日軍官「戒殺」、「諸惡莫作」,並令嚴飭部屬,又令將安民,布告分貼各處,鄉民因此多賴保全。時有逃難百姓湧來去棲山寺,虛雲令寺僧接濟粥飯,並容留其中的工匠在寺中建築勞作,發給工酬,鄉民賴以存活者甚多。

  二、平亂息兵

  辛亥革命之時清帝退位,各省先後獨立。當時雲南省掌新軍兵權的是協統李根源,他率領兵馬赴各山寺逐僧毀寺佔住山頭,見虛雲在僧眾中很有號召力,就指名要逮捕,各山寺僧聞風逃遁。時虛雲居雞足山祝聖寺內,寺僧百餘人惶惶欲去。有人勸虛雲躲避,虛雲決意維護宗門保全僧眾,化解這場劫數。

  幾日後李根源率兵入山,搗毀了佛殿及銅像。眼見事勢危急,虛雲獨闖軍門來謁見李協統,門衛識得虛雲,勸其趕快逃離,不然禍將臨頭,虛雲卻徑直闖入。其時李根源與前四川布政使趙藩正同坐大殿內議事,虛雲上前行禮,李竟不顧。趙藩問虛云為何而來,虛雲陳述了事由,並聲明李協統必須收回成命。李根源厲聲說:「佛教有何用?信之有何益?」虛雲從容回答:「聖人設教,總是用來輔世教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善去惡。從古立國,都是政教並化,政以濟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根本,根本得其正,萬物得安寧,而天下太平。」李協統聽后臉色稍緩,又手指佛像問:「要這泥塑木雕作甚?」虛雲對答: 「法相令人起敬畏之心,人心若無敬畏,將無惡不作而成禍亂。即以世俗而言,尼山塑聖,丁蘭刻木祀親,中國各宗族祠堂,以及東西各國領袖英雄之銅像等,也是令人心有歸依,起敬信,功效自不可思議……」李根源略現悅色,呼左右擺上茶點,又問:「為何和尚也有不良?」虛雲又答:「和尚有聖凡之別,不能因一二不肖之徒而棄全僧。即如先生,統領兵弁,雖軍紀嚴明,難道人人都如先生之聰明正直?海不棄魚蝦,所以成大海,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李聽著臉色大悅,與虛雲再作深談。虛雲言愈暢而理愈深,李時而恭聽,時而接話,自悔以前魯莽之舉,對虛雲深為感動敬信,而後帶兵撤去,寺院僧眾得以免此大難。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4-27 13:01 | 只看該作者
  滇中賓川縣兵荒馬亂,盜賊甚多。知縣張某不問曲直,捕辦苛嚴。後來賓川縣地方大亂,百姓群起而圍攻縣署,知縣張某守著城署,遣人去搬救兵。虛雲目睹此情,便下山趕到縣署。圍攻者見虛雲大師來,就叫:「這個張某惡極,請虛公誘他出來殺了,以平民憤。」虛雲見著為首的人,對他說:「懲辦張某不難,但邊地大局未定,你們圍城戕官,倘若他有一支救兵來,你們就難保了。」為首者問怎麼辦才好,虛雲說:「我聽說前四川布政使王公已到大理,你們可以去訴張某之罪,那樣張某受法辦,你們也無事。」為首者就讓眾人停止了圍攻。虛雲進得署內,時張某佩槍帶兵正要出戰,他對虛雲說:「我將赴義,遺骸托虛公為我在雞足山覆一扌不土,死也足矣。」虛雲說:「不要這樣,這裡的士紳張靜軒頗得人望,快去請他來。」張靜軒趕到,虛雲與其商量,張靜軒依言向圍署人眾作勸解,圍攻者被說服,就退回去了,事態得以平息。后張知縣的兒子來信給虛雲說:「公不只是救了我生父,且是造福賓川一縣。不然冤冤相報,地方就不安寧了。」

  民國成立初年,西藏王公活佛憑恃境域險遠,不肯易幟歸服,將行叛亂。中央鞭長莫及,便命滇駐軍出兵兩個師前往討伐,以殷叔桓為總督。前鋒抵達賓川,虛雲見到,思慮邊釁一起,則國無寧日,就偕同前鋒趕到大理,去見殷總督。虛雲對殷說:「藏人素來崇信佛法,可派遣一位明佛理者前往商談,不勞興兵。」 殷就封虛云為宣慰法師。虛雲又說:「我一個漢人,恐有不便,此去麗川有喇嘛東保,年高有德,藏人敬信,曾授四寶法王,他去事必有成。」殷總督便備文派員陪虛雲謁見東保。東保先以年老體衰相辭,虛雲對東保說:「當年趙爾巽用兵,藏人至今寒心。公難道顧惜三寸之舌,而殘數千萬人生命財產么?」東保於是應承,與老僧法悟隨虛雲入藏。三位高僧對王公藏民曉以大義,解釋約法,斡旋數次,終於達到溝通。於是藏人歸心,滇師罷兵,邊境遂得安寧,成統一之局。

  虛雲身為佛門一僧,而以天下事為份內事,行賑災濟民之義舉,立平亂息兵之事功。他以護寺安僧為懷,維護宗門;以農禪並重為旨,勤儉自強;有至大至剛之勇,臨危不懼,見義勇為;有愛國愛民之心,顧全大局,維護穩定,救百姓於水火,弭大患於無形。虛雲至德有道,輔世安民,倡導了「佛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也是對佛教「慈悲為懷」、「普濟眾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踐行。虛雲法師樹立了做人的風範,建立了濟世的功德,不愧為中國佛教最傑出的高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