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法律要靠文件來執行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4-25 1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om  2007年04月25日09:48   南方新聞網    作者系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繼東莞法院「賠償換減刑」、海南法院「賠償可輕判」之後,雲南省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也出台了一個《關於將財產刑的執行情況作為罪犯減刑條件之一的實施意見(試行)》,根據這一規定,罪犯主動、積極履行財產刑的,可以作為減刑、假釋條件之一(《法制日報》4月24日)。

「賠錢換減刑」的是與非,以及被媒體簡化成這五個字本身是否已屬誤讀,已經在前兩輪的評論熱潮中被充分展開。筆者想討論是,這林林總總的《意見》或《規定》本身,在我們這樣一個以成文法為主要淵源的國度里是否必要?



從玉溪中級法院的《意見》來看,所謂「罪犯主動、積極履行財產刑的,可以作為減刑、假釋條件之一」其實是有法可依的。已於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範圍問題的規定》第4條規定,「被告人已經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雖然這並非國家層面的立法,而只是司法解釋,但畢竟在審判領域有其效力。假如玉溪中級法院只是想要「將財產刑的執行情況作為罪犯減刑條件之一」付諸實施,似乎完全用不著制定一個《實施意見》(而且還是「試行」),因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規定得很清楚,作為下級法院必須遵照執行。

事實上,從縣、市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法院和檢察院,近年來都在不遺餘力地炮製各類內部規程,我們只要隨手翻翻手邊的報紙就能輕易找到幾則最新的例證。這些以文件、意見、規定、指示、解釋、通知、經驗材料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部規程,多未經有權機關正式制定頒布,而更重要的是,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對現行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的簡單重複。當然,它們也只能重複法律的內容,因為根據《立法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只有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才擁有司法解釋權。換句話說,當下這些由省、市、縣司法機關「出品」的內部規程如果超越了現行法律的規定,那麼應歸於無效。絕大多數內部規程的制定和出台,顯然都漠視了「誰才是立法主體」這一基本的法治常識。

當然,各地司法機關之所以爭相出台內部規程,並利用媒體大力宣傳,也有其複雜的根源。有的內部規程只是為了向外界、尤其是向它們的上級展示,對於最新的司法政策他們高度重視,反應及時,且已經形成了書面材料。制定機關相信,這些所謂的《意見》或《規定》將成全他們對某某政策已經制度化了的政績秀。也有些內部規程的出台,主要是因為它所套用的某項法律在以往不知何故沒有得到或沒有很好地得到執行,因而制定機關認為必須採用這種三令五申的方式,來推行所謂的法律制度化,讓本應得到遵行的法律能藉助於外力的作用得到切實的執行。

以文件貫徹文件,以制度貫徹制度是行政領域中的一大弊病。當司法實踐中我們也習慣了用司法解釋來貫徹法律,再用各地司法機關的內部規程來貫徹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時,這樣的司法將是脆弱而危險的司法。

稿源:南方都市報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8: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