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度回顧前蘇聯T-72主戰坦克研製內幕(組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4-27 0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年04月27日  《國際展望》雜誌


    我們沒有必要因為T一72簡單、廉價、實用而過分誇大T一64的缺點,實際上它們是卡爾采夫和奠洛佐夫不同設計思想的產物,毫無疑問。他們都是成功的。


    T-64A可以認為是T一64家族的第一個實用型號,它的設計思想和採用的技術都是劃時代的,西方第一種能與之抗衡的坦克——德國豹一II——其生產型直到1979年才交付。之前的10年左右時間T一64是無敵的

  2006年4月,俄羅斯正式關閉了T-72主戰坦克生產線,然面對於這款經典戰車的爭論可能仍會持續很久。它不是那個時代蘇聯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但它誕生的內幕就足以成為一段傳奇!

  冰熊

  1953年,蘇聯哈爾科夫的莫洛佐夫設計局開始研製一款全新概念坦克,項目代號「43032程」。而日後誕生的,在冷戰中曾經長時間讓西方裝甲兵恐懼的T一64主戰坦克也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來的。不過當時「430工程」的競爭者就一直很少人提及,它就是卡爾采夫設計局的「140工程」,「430工程」樣車表現出來的性能和發展潛力,再加上莫洛佐夫自己的影響使蘇聯軍方最終選擇了它。結果同樣表現出色的競爭者就這樣被暫時埋沒了。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被否決出局的設計先後兩次「借屍還魂」,而且性能一次比一次強。

  一切的開始一一「140工程」

  1954年,下塔吉爾設計局在總設計師卡爾采夫的領導下,開始了代號「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試驗樣車的研製。這是一種結構新穎的坦克。採用全新設計的行走機構,經過改進的柴油發動機,新設計的車體和炮塔,裝備一門新研製的D一54TC線膛坦克炮。還安裝有全新的行星機械傳動裝置。另外,「140工程」新研製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也有效減輕了駕駛員工作負擔。後來「140工程」試驗坦克的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行走機構在內都被「155工程」試驗坦克(後來的T一55主戰坦克)和「167工程」試驗坦克所採用。

  因為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設計,「140工程」試驗坦克跟「430工程」試驗坦克一樣,可靠性較差,且性能上跟T一54/55主戰坦克並沒有拉開足夠差距。實際上「140工程」比「430工程」還是要保守一些。經過對兩個設計方案和樣車進行詳細和嚴格的比較之後,蘇軍選擇了概念更超前、發展潛力更大的「430工程」作為日後新一代坦克的研製基礎。

  前奏一一T-62曲折的發展歷程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競爭失敗並沒有讓其設計人員氣餒。卡爾采夫決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經定型並且準備批量生產的T一55主戰坦克的底盤來研製一種新坦克。該方案代號為「165工程」。但在整個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設計人員發現,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動安裝到T一55底盤上技術難度太大。比較合理的方案是對T一55底盤進行修改,其好處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裝上去,而且能順便修正一些T一55底盤本已存在的缺陷。為此,設計人員首先加大了底盤炮塔座圈的直徑,並適當延長了底盤長度。相應地,負重輪之間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調整。採取這兩項措施還帶來一個好處——大大增加了戰鬥室空間。對於習慣了蘇式坦克狹窄戰鬥室的坦克兵來講該措施無疑受到了廣泛歡迎。「165工程」上還安裝了新研製的自動彈殼拋棄裝置。當火炮射擊完畢之後,該裝置能夠自動將彈殼通過炮塔後部的一個小窗口拋出車外。採用該裝置后火炮進行射擊時在戰鬥室內產生的有害氣體大幅度減少了。

  到1958年11月,蘇聯已先後生產了3輛「165工程」樣車。嚴格的測試表明,該型坦克的設計是成功的。雖然「165工程」在當時依然未能引起蘇聯裝甲兵總局的關注,但其基本設計得到了認可,並且坦克樣車還曾向政府高層作過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對「165工程」和後來的「166工程」有著深遠影響的事情發生了——戰略火箭兵總部向政府高層展示了新研製成功的T—12型牽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該炮獲得了高層領導的充分肯定,相關部門向裝甲兵總局要求研製出裝備該型火炮的坦克。為此,裝甲兵總局專門召集專家開了一場特殊會議。在會議上以卡爾采夫為首的總設計師們據理力爭,會議最後做出了一個多方妥協的決定——不研製裝備T一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一12火炮基礎上研製適合坦克裝備的新型滑膛炮。這次會議之後,卡爾采夫認真總結了會議內容,馬上對「165工程」方案

  進行修改,並將整個項目重新命名為「166工程」。「1663工程」最重要的改進就是通過換裝口徑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線膛炮。該炮的研製就是按照軍方提交會議的相關內容和意見,根據《軍事工業委員會決定》里相關的研究計劃要求的,當中還包括配套的火炮穩定器等相關設備。1959年,「166工程」的幾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在隨後1960年進行的測試中,「166工程」表現讓人滿意。這主要是因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設計基礎上通過漸進改進而來。一些當年「140工程」計劃採用的新部件現在已相當可靠。但是新研製的火炮雙向穩定器故障率仍然較高,這個問題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為T一62主戰坦克,並且投入批量生產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解決。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視,當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產。因為這個問題蘇軍內部也爭論不休。但當西方國家裝備105毫米主炮的主戰坦克已服役的情報傳回蘇聯之後,一切爭論結束了。因為蘇軍檢視自己的所有坦克后發現,手頭上居然沒有一種能與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為T-64坦克)離成熟和完善還太遙遠,完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讓軍方安慰的就是,他們還握有一個能夠立即投產並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號——「166工程」。來自軍方高層的強大壓力迫使裝甲兵總局迅速將「166工程」定型並投入生產,這就是T一62主戰坦克。但是裝甲兵總局依然只是將這個型號視為過渡型號,因為在性能上T一62仍然無法對西方取得壓倒優勢。蘇軍只是希望它能暫時頂住鐵幕另一邊的壓力(同時也頂住政府高層的壓力),好為劃時代的「432工程」——後來的「王者」T一64服役爭取時間。

  由於大口徑滑膛炮是第一次裝車,性能是否真的沒問題,裝甲兵高層對此還不是很放心,作為替補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並投入生產,軍方代號T一62A。不過這時候的T-62A與原來相比已經做了不少改進,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強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D一54TC坦克炮。T一62A生產裝備數量很少,原因是裝甲兵總局發現自己對1 15毫米滑膛炮的顧慮是多餘的,遂向政府申請停產T一62A並獲批准,T一62A在蘇聯龐大的坦克裝備體系中就象流星一樣,一閃而過。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4-27 08:54 | 只看該作者

1961年T-62主戰坦克獲得批量生產資格


                                         客觀的說脫胎於T一72的T一90綜合技術水平甚至不如T一80U

  承前啟後的「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半死不活、前途未卜的時候,以卡爾采夫為首的設計人員並沒有泄氣。既然「166工程」的設計無法打動裝甲兵總局,卡爾采夫索性決定在「166工程」基礎上再研製一種新坦克,項目代號「167工程」。1961年夏2輛樣車先後被製造出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T一62獲得了批量生產資格。

  「167工程」的底盤設計方案相對於「166工程」做了進一步修改。新的懸掛系統和行走機構源於「140項目」。也是兩邊各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扭桿和減震器等部件得到改進。四衝程水冷柴油機更換為功率更大的700馬力型號。「167工程」的機動性獲得提高就是得益於上述兩項措施:其最大公路時速從T一62的50公里/小時提高至64公里/小時。最大公路行程提高至550公里。炮塔則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設計,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動拋殼系統在內的整套武器系統。研製後期設計人員在炮塔後方加裝了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作為輔助武器。並且對火控系統做了相應修改。後來,卡爾采夫設計局又在「167工程」基礎上研製出使用燃氣輪機的新型試驗樣車,項目代號「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動力系統。

  經過一系列測試后,「167工程」的總體性能讓人滿意。但就象以前的「166工程」一樣,整個項目在完成研製和測試工作之後就沒有了下文。雖然廠方和總設計師多次向高層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戰坦克裝備部隊。但是裝甲兵總局一直不為所動。原因很簡單,「167工程」跟後來定型並裝備部隊的「432工程」相比在技術水平上完全處於下風。當初裝甲兵總局決定將T一62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完全是被客觀現實所逼。現在「432工程」即將定型服役,而T一62主戰坦克已經較好地填補空白,再生產一種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顯然不合適。

  下塔吉爾人又一次經歷了挫折,但是包括總設計師在內的工作人員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又一次滿懷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製工作中去。日後的事實證明,他們笑到了最後。

  在設計局研製「167T工程」的同時,卡爾采夫就開始考慮如何提升T一62主戰坦克的性能。他委託卡瓦列夫為首的設計小組為T-62主戰坦克研製自動裝彈機,並一再強調要注重裝彈機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裝彈機可靠性差的覆轍。最後經過討論決定研製一種裝填分裝式115毫米彈藥的新型自動裝彈機。在對該型自動裝彈機進行了嚴格測試之後,事實證明這種採用彈夾式結構的自動裝彈機不僅結構相對簡單,而且非常可靠。原來T-62坦克上面採用的自動彈殼拋棄系統被有機地結合進了自動裝填系統里。後來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又在該型自動裝填系統的基礎上,研製了裝填125毫米彈藥的改進型號。其後,下烏拉爾坦克製造廠研製出裝備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裝有該自動裝填系統的T一62主戰坦克改進型試驗樣車。該樣車引起了裝甲兵總局高層的注意,特別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然而這也並不代表他們想要生產並裝備部隊這種設計上已經「落後」的坦克。

  笑到最後一一T-72誕生

  從「172工程」到「172M工程」

  幸運之神就是喜歡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很快,被T一64主戰坦克可靠性搞到焦頭爛額的裝甲兵總局向卡爾采夫下達了一個重要任務——「研製一種性能可靠的T一64簡化型坦克」。相關人員還帶來了6輛T一64A主戰坦克的樣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軍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一64A的原型車才剛完成設計並且只生產出小批量樣車。)供設計人員了解其結構和進行相關試驗。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號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實就是在T一64主戰坦克基礎上換裝B一45發動機和前面所說的自動裝彈機(就是後來T一72的自動裝彈機)。然而,「172工程」在經過充分嚴格的試驗之後,實際情況卻並不如當初設想的那麼順利。這時候,卡爾采夫果斷決定拋棄在T-64基礎上研製新坦克的計劃。特別是對送來的T一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進行大量試驗之後,卡爾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一64的設計,而且認識到T一64的許多技術是相當不成熟的。許多超前的設計正是T一64主戰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頭,即使能夠有效改進部件的可靠性,系統總體可靠性也未必理想。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爾采夫對T-64許多設計的厭惡感,而且使身為總設計師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實際上是失敗的,以T一64為基礎研製一種性能和可靠性均讓人滿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設計一種坦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要完成上面下達的任務只有一個方法——另起爐灶。

  卡爾采大決定在他所設計的「167工程」基礎上,結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經過試驗證明成熟的技術來研製一種全新的坦克,該項目代號「172M工程」。雖然是全新的設計,但是為了獲得研製經費,卡爾采夫玩了一個花招,以「172M工程」的名義讓裝甲兵總局以為該項目只是172工程」的改進型號。結果,卡爾采夫順利地得到撥款,也順利地把它們花光了,但最關鍵的是,他確實造出了一輛好坦克。雖然後來裝甲兵總局派人來測試坦克的時候發現「172M工程」根本就與「172工程」沒關係,但是新坦克表現出來的良好綜合性能最終讓事情皆大歡喜。而「172M工程」的試驗樣車也就是後來T-72主戰坦克真正的原型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3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4-27 08:55 | 只看該作者

前蘇聯T-72基本型主戰坦克技術特點


    換裝北約120毫米炮的T一72—120,具有諷刺意昧的是它並不來自下塔吉爾,而是過去的競爭對手哈爾科夫,T一64因為一直沒有出口,在這個被硬通貨主宰的時代反倒不如T-72有生命力。

  「172M工程」的底盤設計基本上源於「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車首上裝甲的傾角、駕駛員中置和雙側傳動變速箱就是吸收自T一64。火控系統是在T-64A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動力艙布局也不同於「167工程」。「172M工程」的發動機採用B-45的增大馬力改進型B一46。行走裝置大部分與「167工程」相同,每側6個人直徑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不過扭桿和液壓減震器更換成新的型號。這是因為「172M工程」的戰鬥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噸。火力方面,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獲得M一60A1主戰坦克后,通過實車檢測,蘇軍發現115毫米坦克炮無法跟西方的L一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抗衡。在這之後,蘇聯就決定研製125毫米坦克炮以與西方坦克抗衡,並將該口徑定為制式口徑。所以,作為新型號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須裝備新的大口徑炮的,這並不是繼承T一64主戰坦克的設計。事實上T一64也是直到T一64A才裝備125毫米炮,之前蘇聯裝備的T一62和T-64坦克裝備的仍是115毫米炮。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設計的流線卵形炮塔,在縱向剖面上雖然跟T-64A很象,但實際外形跟T一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帶菱角的炮塔是不一樣的。從正面或上方觀察很容易通過炮塔區分出兩者。由此可見,所謂外界風傳的T一72主戰坦克是T一64主戰坦克簡化型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不過卡爾采夫確實採用了很多簡化設計(並不一定簡化自T一64)來降低坦克的生產成本和難度。例如:火控系統採用的是機械彈道計算機。雖然與T一64的機電模擬彈道計算機相比功能單一且性能相對落後,但成本低廉。炮塔裝甲採用鋼鋼複合結構,兩層裝甲板之間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結構上比T一64A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複合裝甲簡單。同樣,車首裝甲的結構和成分也比T一64A簡單。

  當整個研製工作進入尾聲的時候,卡爾采夫從總設計師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總設計師韋涅季托夫繼任並接手整個項目。「172M工程」樣車被製造出來之後,各方面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其中許多測試是十分嚴酷的。「172M工程」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表現出較好的可靠性,並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後來在裝甲兵總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一64A主戰坦克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在可靠性上T一64A雖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雖然「172MT工程」的總體性能遜色於T一64A,但是其各項設計比T一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結構也相對簡單,這樣的結果是「172MT工程」比T一64A更加容易生產。裝甲兵總局也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選擇性能還是選擇可靠性。最後的折衷方案是同時列裝兩種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獲準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軍方編號T一72。一代名車T一72主戰坦克就此誕牛。

  後記

  T一72主戰坦克的設計可以說是成功的。除了前蘇聯/俄羅斯自己裝備外,T一72主戰坦克還大量出口到國外,並且允許外國依據許可證生產。繼T一54/55主戰坦克之後,又一種T族坦克在世界範圍內泛濫。時至今天,當T一64主戰坦克已經停產多年,連它的後代T一80主戰坦克也面臨嚴酷生存問題的時候,T一72主戰坦克卻依然在生產。雖然2006年俄羅斯國內的T一72主戰坦克生產線關閉,但是在國外依然有兩條生產線(一條在伊朗,一條在塞爾維亞,即M一84坦克)在繼續生產包括改進型在內的T一72主戰坦克。其實說俄羅斯停止生產T一72主戰坦克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因為T一90主戰坦克這個原名為T一72BY的T一72改進型正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駛下,除了裝備俄軍外,還出口到印度,並允許印度根據許可證生產!俄羅斯當年是為了刻意區分,並且擺脫T一72主戰坦克因為海灣戰爭帶來的壞名聲(在這場戰爭中T-72聲譽的敗壞原因很複雜,在這裡不予討論),才將T一72BY改名為T一90主戰坦克,只是「T一72」這個名字還是離我們而去了。目前為了生存,莫洛佐夫設計局也打起以前對手產品的主意,至少推出了3種T-72主戰坦克改進型,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雖然在跟莫洛佐夫的較量中屢戰屢敗,但是卡爾采夫笑到了最後。他設計的T一72主戰坦克將會和他一樣,成為坦克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4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4-27 08:56 | 只看該作者
  2006年4月,俄羅斯正式關閉了T-72主戰坦克生產線,然面對於這款經典戰車的爭論可能仍會持續很久。它不是那個時代蘇聯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但它誕生的內幕就足以成為一段傳奇!


    已退出現役的T一55主戰坦克,其研製項目「155工程」的許多技術直接來自「140工程」,卡爾采夫的坦克傳奇也正是從「140工程」開始的。


    T一62是「165工程」和「166工程」的最後成果,雖然裝甲兵總局只是在壓力下『被迫」讓其服役.但它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簡單實用的特點使其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改進型號在役,我軍在珍寶島作戰中還曾繳獲過一輛T一62。



塞爾維亞授權生產塞版T-72改型M84坦克



伊朗陸軍根據許可證生產的伊朗版本T-72坦克


[ 本帖最後由 白頭翁 於 2007-4-27 08:5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3: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