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光明頂
瀏覽地址:http://cclw.net/gospel/new/bcfzz/index.html
下載地址: http://cclw.net/gospel/new/bcfzz/bcfzz.zip
(一)
方舟子從一九九零年代初期開始,在ACT和南開大學聖經版,開始提出聖經的錯誤。通常被一些網上基督徒稱為老三篇。自從他的這些謬論面市以來,每次有人想要對付基督教,總是把他的文章貼出來。其實網上基督徒早就多方駁斥了他的論點。但是從來沒有一點一點逐條駁斥。讓方舟子得意洋洋。
我開始看見方舟子的「錯誤百出的聖經」,是在一九九五年主持華通時事論壇的時候。幾年之間也陸陸續續的把他的一百條加以駁斥。正如我看見方舟子的文章,每次都是分成幾條被人引用出來,所以我的駁斥,方舟子也沒有都看到。他說,我只回了四十幾條。其實我早就回全了。只是網上文化,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人是第一天看見了頭十條,另外一個人是第三天看見了中間的廿條。而華人基督徒網路使團的存檔欄,在方舟子去看的時候,還沒有把我的每一個存檔都放進去。現在我正式把所有的都集中在一起。盼望方舟子不要再片面之詞,從門縫裡把基督徒看得扁扁的。
他既然這麼大棘棘的說我沒有寫全,那麼我就把全文都集中在一起,再一次正式反駁。如果方舟子願意,不妨來個正式響應。
方舟子說:我在網上宣揚了一下進化論,揭穿了某些神創論者的把戲,很讓有些人頭疼。有信徒來信指教我:"不管你怎麼說,進化論與聖經不符,所以一定是錯的,因為聖經記錄的是上帝的話,一句頂萬句,句句是真理。你現在膽敢為進化論辯護,乃是犯了大罪,將來是要下地獄的,趕快懺悔,皈依我教,或許還有得救的可能。要皈依我教,第一步就是要讀聖經。聖經的作者有四十幾位,但是實際作者只有一個,那就是上帝。所以聖經的成書雖然長達一千多年,卻首尾一貫,前後呼應,沒有一絲一毫的紕漏,這正是上帝存在的最好證明啊。"說得我砰然心動,趕快借了本聖經來讀。這一讀不得了,人家說沒有一絲一毫的紕漏,我怎麼盡看到前後不一致、自相矛盾、違反常識的錯誤呢?屈指一算,有好幾十處。定是我弱智,沒能領會上帝他老人家的意思。我知道網上聖經專家不少,特提出我的疑問請專家們指正。
●光明頂反駁:
不錯,確實有很多基督徒,特別是初信的基督徒,面對這些似是而非的難題,會覺得無從回答。但是他們相信神,不全依靠聖經,他們的信心,是基於聖經的真理,用自己親身的經驗去證實。用不著全部聖經都研究清楚,他們已經得到足夠的證據,可以相信神了。所以他們和方舟子對話,除了強調自己相信聖經之外,不能正面回答方舟子的論點。
方舟子說得很好聽:「特提出我的疑問請專家們指正。」但是當專家提出各種論點駁斥他的時候,他的反應卻是惱羞成怒,完全不接受「指正」。我們在宗教論壇正式交鋒,方舟子完全不能正面和我談論我所提的駁斥。反而找了一個理由,說他有權不守版規,版主不得刪除他的帖文。如果版主膽敢刪除任何他的帖文,他就不再出來反駁。任何明眼人,都會看出他已經覺得自己理虧,所以找個台階下台。這是死不認錯。我說這是人性弱點:罪性不改。寫信評論方舟子的人說得不錯。如果方舟子頭腦清楚,他早就應該認罪悔改,皈依真神。
方舟子說:
1、上帝先造動物還是先造人?是同時造男造女還是先造男后造女?
說法一:〔創1:23〕"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是第五日。""於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是第六日。"說法二:〔創 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耶和華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都帶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麼。""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
比較一下,我們發現,"創世紀"第一章、第二章有關上帝創造萬物的順序的說法截然不同:第一章:天地光→空氣水→植物→日月星→動物→人(有男有女) 第二章:天地→男人→植物→動物→女人神創論者是試圖用"創世紀"來代替進化論的,但這第一章和第二章自相矛盾,不知道我們應該相信哪一章?
●光明頂反駁:
首先,聖經如果真是錯誤百出,並且在創世記就有那麼多方先生可以找出的錯誤,那麼現在那些基督徒都是傻蛋。所有的美國基督徒都是白痴。現在科技進步的領導,應該是方先生所屬的科學領導群。大家完全用不著眼痴痴的一心想要留學美國。留在中國的發展,一定遠比美國大得多。因為中國人至少都像方先生那麼聰明。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治學首重誠懇真誠,凡事要誠誠實實。看到一,就是一,看到二就是二。看到解釋對,就要謙卑的承認自己不對。看到真理,就要低頭承認自己無知。不要在明明看出自己有錯之後,另外找一個,另外開一個頭,表現出死不認錯的頑劣。這種死不認錯的個性,不知道害死多少中國人。也不知留下多少進步的障礙。中國落後,主要就是這種不誠實的個性害人。因為作學問,完全是一個磚一個磚砌起來的。如果不誠實,不小心在一些關鍵性的學問上作假,學術到了一個地步,就沒有辦法再假下去了。所以有很多中國學者,在美國混得很不好。當然也有很出色的。那是誠誠實實作學問的結果。創世記第一章是記載詩人對創造的概略看法。首先要了解,當年的聖經作者,不是科學家。他的目的,是要表現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特徵。次序問題不是詩人的重點。關於方先生提出的次序,創世記確實是這麼寫的:
第一章:天地光→空氣水→植物→日月星→動物→人(有男有女)
並且其中已經有問題:為什麼植物在沒有日月星之前就被造了?我個人覺得詩人一定是觀察當時的情形寫的。也就是說,在第六章諾亞洪水之前,地球被一層厚厚的雲遮蔽,沒有人看見過日月星。所以詩人就用他的觀察所得,寫下了當時人所了解的事實。至於方先生指出第二章的次序,完全沒有顧到文法。連中文都看得出來,神是把從前用土所造的走獸飛鳥,都帶到他面前,讓他命名。英文聖經更加清楚。用的是過去式。而希伯來文則用了一個不完全式。解經學者指出,這個記載,因此與第一章完全沒有衝突。作者所用的描寫方式,是典型的閃族史學家的文筆,就是先把主詞放前面,再把其它和他發生關係的名詞放在後面。所以才會有亞當在前面,野獸在後面的情形。用英文翻譯,最好寫成:God brought to Adam the beasts which He had formed.用中文說就是:「神把他先前所造的野獸,都帶到亞當面前。」
(參閱C.F.Keil-F.Delitzsch 合著舊約註釋第一卷87頁)
2、蛇吃土?
〔創3:14〕"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不必是動物學家,一般的人也知道蛇不吃土,難道上帝的咒詛一點效用都沒有?
連方先生自己都說:「不必是動物學家,一般的人也知道蛇不吃土。」所以聖經作者當然不是真的說,蛇是靠吃土生活的。解經學家說,這作者是表達蛇原來應該服在人手下。但是現在蛇當了人的導師,自高自大,自以為聰明。連神的話也要懷疑。所以以後蛇要低到不能再低,就是用肚子走路。並且因為用肚子走路的原故,終生都要灰頭土臉。如果方先生不相信用肚子走路終生吃土,不妨請教一下那些四肢癱瘓的病人。如果他們沒有人幫助,不小心跌倒地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滿嘴都是泥沙。香港有很多乞丐,(或者是假裝乞丐)他們天天都要爬在地上,他們的問題,也是泥沙滿面,骯髒異常。創世記裡面有很多比喻性、象徵性的隱喻。要了解文字學的隱喻,才能明白。中國語文,其實也有很多這種隱喻性的文字。只有中國人知道。外國人學中文,不管學得多精,看到這些跟民族性緊緊相聯的隱喻,也只好張口結舌,沒有辦法。好比和打傘、塞翁失馬、破釜沉舟、眼高手低。外國人一點也不明白。但是學習真誠的學者,一定要謙卑,多學學希伯來人的隱喻。然後才能明白聖經的意思。
隱喻是英文Metaphor的翻譯。為了怕不了解,所以特地使用中文的和尚打傘,破釜沉舟,塞翁失馬等成語作例子。再講講吧!你想想,從前毛主席會見一位外國記者,記者問他,「如果毛過世之後,中國會是什麼樣子?」毛回答說:和尚打傘。這個外國記者懂中文,所以沒有經過翻譯。回去之後,就說他問了毛這個問題,毛回答說他好象一個在雨中緩行的老和尚。他完全不明白所謂和尚打傘是說無發(法)無天的意思。其實就算毛明說了「無法無天」這個外國記者也不定就明白。再一例吧!塞翁失馬,我們通常說這是說有損失不一定是件壞事。但是外國人看到這句話,可就丈二金剛了。(你懂不懂丈二金剛是什麼意思?--摸不著頭腦的意思。也就是說連抓抓腦袋錶示不懂的機會都沒有。這又是另外一個隱喻)
好比中國發大水,某地方領導發表談話說:「雖然發了大水,但是塞翁失馬,得到解放軍的幫助,把幾年都沒修的路給整好了。」外國記者聽了,把這話翻譯作英文說:Even thought therewas flood, It is just like a stupid old man lost hishorse, because the army came to help us, andrepairedthe high way for us.
你看了,是不是覺得可笑?這是外國人不懂中國隱喻。創世記的蛇吃土,是用蛇吃土表示這個引誘人犯罪的責任很重。所以刑罰特重。要降低到不能再低。要常常灰頭土臉。經文可不是討論蚯蚓吃不吃土,也不是討論河馬是不是活在水裡經常與泥漿為伍。只是要用人的心情,體會一下灰頭土臉是會讓蛇很不好受的刑罰。你要注意,創世記寫作的時候,文字才剛剛發明。這位寫創世記的作者,一定要非常有想象力,才能把一個複雜的思想,用蛇和果子寫出來。
3、蝙蝠是鳥?
〔利11:13〕"(上帝對摩西、亞倫說)'雀鳥中你們當以為可憎不可吃的,乃是雕、狗頭雕、紅頭雕、鷂鷹、小鷹與其類;......戴任與蝙蝠。" 〔申14:11〕"(摩西重複上帝的教導)'凡潔凈的鳥,你們都可以吃。不可吃的是雕、狗頭鷹、......戴任與蝙蝠。"今天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蝙蝠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鳥,當時的人不知道不奇怪,但是上帝居然不知道!
●光明頂解釋:
連方先生自己都說:今天「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蝙蝠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鳥。為什麼說恐怕呢?因為這種知識是最近一百年才開始的。現代人在最近一百年才規定天空中飛行的動物,有些不是鳥。從前人從來不這麼想。即使在現代,連小孩子都知道,鳥的定義就是天空飛行的動物。誰說哺乳動物不能是鳥?還不是生物學家規定的?所以這個「恐怕」,真是用得妙。方先生如果誠實求知,就應該到一些大一點的圖書館去,把一百年前的字典找出來,看看鳥的定義是怎麼寫的。創世記是幾千年前寫成的書,怎麼可能合乎現代人的新規定?
4、兔子反芻?
〔利11:1〕"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你們曉諭以色列人,在地上一切走獸中可吃的乃是這些:凡蹄分兩瓣、倒嚼的走獸,你們都可以吃......兔子,因為倒嚼不分蹄,就與你們不潔凈。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倒嚼,就與你們不潔凈。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凈。"莫非當時的兔子乃是反芻(倒嚼)動物,現在進化了?另外,今天的基督徒還有多少人遵循上帝的教導,不吃兔肉、豬肉,甚至連摸一下都不可以?
●光明頂解釋:兔子反芻嗎?絕對不是。方舟子非常清楚聖經學者無法反駁這一點。因為他學過生物史,知道兔子不反芻的規定,是在什麼時候才推出來的。
第一次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犯了錯。有人指出來,說「倒嚼」這個字,就是反芻。並且引用了十幾種不同的聖經譯本,指出英文的"to chew the cud"就是反芻。
好!我就去查了一下英文字典。進到網頁里,韋氏英文大字典已經上網: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http://www.m-w.com/cgi-bin/dictionary
填入ruminate,這個字是標準的現代用語,用來稱呼反芻。得到的結果是:
Etymology: Latin ruminatus, past participle of ruminari to chew the cud, muse upon, from rumin-, rumen rumen; perhaps akinto Sanskrit romantha act of chewing the cudDate: 1533
一看之下,發現上當。這個字是在1553年才發明的。意思是在1553年之前,人根本不知道反芻這個字。他們只知道「倒嚼」也就是to chew the cud。好!那麼to chew the cud又有多久的歷史呢?chew 同樣的利用韋氏大字典:
Main Entry: 1chewPronunciation: 'chüFunction: verb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chewen, from Old English cEowan; akin to Old High German kiuwan to chew, Russian zhevat'Date: before 12th centurytransitive senses : to crush, grind, or gnaw (as food) with or asif with the teeth : MASTICATE intransitive senses : to chew something; specifically : to chew tobacco
- chew·able /-&-b&l/ adjective- chew·er noun- chewy /'chü-E/ adjective- chew the rag or chew the fat slang : to make friendly familiarconversation : CHAT
如果不懂英文,看了這一大片英文,真是頭痛。好!讓我把這一條說明一下。Main Entry 的意思是說我填入要搜尋的字是chew中文就是「嚼」。Pronunciation是發音。讀作「丘」Etymology是語源學。意思是說,這個英文字,是從那一國的語文轉變過來的。字典說,在中古時期,英文叫chewen。那時沒有這個chew 字。這個字更古一點叫cEowan。這個字最早的時候和古代高德語里的kiuwan相似。與俄語的zhevat'相近。
時間呢?字典說早於十二世紀。但是前面已經說了,中古時期沒有這個字。那時的人說chewen。那麼再早也早不過第十世紀。因為「中古」就只那麼早。
以下的說明是講到這個字的意思。最後列出四個不同的轉變形式。但是網上韋氏大字典沒有把這個字所有的片語都列出來。所以找不到to chew the cud。如果誰靠近那一間大學,不妨去找找看,看看to chew the cud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但是我們的討論,只要看到「早於十二世紀」遲過第十世紀就夠了。因為聖經的「兔子倒嚼」記載的摩西五經,寫作年代早於公元前也就是耶穌之前第十世紀。就算那些想批判聖經的不信派,最遲也沒有把摩西五經的寫作年代,定在公元前第三世紀之後。無論如何都早過英語里開始使用to Chew the cud.
為了小心,我再去找找cud.得到下面的結果:
Main Entry: cudPronunciation: 'k&d, chiefly Southern 'kud or 'küdFunction: noun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cudde, from Old English cwudu; akin to Old High German kuti glue, Sanskrit jatu gumDate: before 12th century1 : food brought up into the mouth by a ruminating animal fromits first stomach to be chewed again2 : 2QUID
基本上來講,這個字和chew字的歷史相當。這裡倒是提到它的意思,是把食物由反芻動物的第一個胃,反吐出來,在嘴裡再嚼一次。
好了,再清楚也不過了。這個反芻,是到第十二世紀才開始使用的。那時才正式承認反芻動物的第一個胃,裡面存著一些初步吞下去的食物。要反胃出來,重新嚼過。既然反芻這個字,直到十二世紀才出現,當然不能用來指正公元前十世紀摩西的說法。
但是為了小心,我再去找找看,看生物學的到底有多古老。目的是看看,方舟子用來打擊聖經記載的這些生物學的分類法,到底有多古老。能不能用界定兔子不是反芻動物,來攻擊聖經。
於是發現上當。原來念生物的人,第一年就要念生物學的歷史。方舟子的專長是生物化學,當然完全清楚是怎麼回事。
我沒有找到網上的生物學史。因為是一本大書。倒是找到了念生物史的人所講的讀後感。有一個人說,讀了生物史,才發現:原來生物學由起初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那麼多的嘗試錯誤。早年的生物學者,他們的生物歸類,和現在的發展相比,真是幼稚得可笑。
哦!我明白了。方舟子是要拿他明明知道一定可笑的古人的無知,來嘲笑聖經。他完全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我又繼續找來找去。我想網上一定有生物學歷史的簡單說明。如果生物學真的在摩西時代已經說了兔子不反芻,那麼摩西犯的錯也就大得太離譜了。終於找到一本百科全書上網。趕快登記訂閱,得到了秘碼,找一找生物學。終於得到結果。下面是我的根據: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Onlinehttp://gme.grolier.com/gme-ol/static/base/gme-srch.htm
為了免得有人說我矇混過關,我把英文附在最後面。這裡只說結論。
第一段,作者就說,生物學成為科學,最遲直到公元前幾個世紀。看了他這麼說,我真涼了半截。這不等於說,摩西寫五經的時候,生物學有可能已經在萌芽?而摩西在當時的文明古國埃及作王子,得天獨厚的留學埃及,竟然浪費光陰,沒有把兔子反芻不反芻搞清楚?
別急,繼續看下去。原來最早的創始人是亞里斯多德。而西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後二世紀,主要的形式是農業和醫學。直到十五、十六世紀,有達芬奇和米開蘭基羅,為了繪畫,研究解剖學。1543和1550年,Andreas Vesalius 把他們研究的結果寫成了 Fabrica (1543) and Fabrica, 2d ed. 兩本書,是人體解剖學的開始。 到十七世紀,William Harvey 把這些研究,用在人體血液試驗上。他的成果成為哺乳類生理學的鼻祖。
生物學怎樣系統化,真的成為一門科學?要拜Sir Isaac Newton的 Principia (1687)一書。他在這本書里描寫了一個精確的宇宙系統和一套同樣精確的分類。或許在現代人看起來相當幼稚,卻是當時最好的系統。
現代化的生物分類,要推崇Karl von Linné (Latinized to Carolus Linnaeus)為鼻祖。後來有Jean Baptiste Lamarck 將Karl von Linne的系統發揚光大,在1817年 Georges, Baron Cuvier,才正式把目前的生物分類學整頓完成。百科全書後面的說明,集中在十八、十九世紀。也就是到了達爾文的時代,當時人才忽然發現新大陸和全球各地的許多新物種。生物學真正開始發展,是到廿世紀的事。
看了生物學的歷史,我才真的覺得上當。原來方舟子又用他一貫的矇騙過關的方法,把現代的知識,用來要求三千年前的古人。就好象拿本論語,說:「朽木不可雕也?」為什麼朽本不可雕?現在不是就有些人用朽木作盆景?難道孔子不知道要環保?不知道要再生循環?
孔子當然不知道要環保,那是廿世紀的人發明的名詞。怎麼,方舟子覺得孔子一定要知道環保,才能顯出神的大能?如果古人不知道兔子不反芻,就是神的大能有限度?
兔子不反芻是十九世紀以後才規定的。就和蝙蝠不是鳥也是十九世紀以後才由生物學家規定的。他們自己定了規則,然後說他們之前的人沒有守他們的規定。笑古人無知,笑古人連小孩子都不如。覺得如果神全能,就應該讓古人知道蝙蝠是哺乳類。兔子不反芻。這就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如果這種思維模式正確,那麼什麼胡鬧的理論不可以用來打倒聖經?這麼說來,呀呀學語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叫原子能,也是因為神不是全能的?這麼說來,如果我學神學,卻不能當醫生給人看病,足以證明神不是全能的?人的限度是沒有神的證據?這算那門子的證據?證據,是要證明一件事存在,不是用一件不存在的事,去反證一件存在的事不存在。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台灣到一個宣教士家裡吃飯。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在外國人家裡吃東西。為了開玩笑,我定了許多可笑的規矩。好比用叉子喝湯,用刀子吃飯,把牛油直接吞下肚去......整得人不亦樂乎。最後才告訴被整的人,整件事是開玩笑。這種作法,開玩笑就無傷大雅。但是用來決定一個人要不要跟從真理,要不要委身行善,那真是太過份了。
HISTORY OF BIOLOGY
As a science, however, biology did not develop until the last few centuries BC. Although Hippocrate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edicin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apart from its role in religion, it was Aristotle, astudent of Plato, who establishe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s the basic tools of biology.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were Aristotle's observations of reproduction and his concepts for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the center of learning shifted from Greece to Rome and then to Alexandria, so did the study of biology. From the 3d century BC to the 2d century AD, studies primarily focused on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The Arabs dominated the study of biology during the Middle Ages and applied their knowledge of the Greeks' discoveries to medicine.
The Renaissance was a period of rapid advances, especially inItaly, France, and Spain, where Greek culture was being rediscovered.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Leonardo da Vinci and Michelangelo became skilled anatomists through their search for perfection in art. Andreas Vesalius initiated the use of dissection as a teaching aid. His books, Fabrica (1543) and Fabrica, 2d ed. (1550), contained detailed anatomical illustrations that became standards. In the 17th century William Harvey introduced the use of experimentation in his studies ofthe human circulatory system. His work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ammalian physiology.
Basis for Modern Systematics
Consistent terminology and nomenclature were unknown in early biological studies, although Aristotle regularly described organisms by genos and eidoes (genus and species). Sir Isaac Newton's Principia (1687) describes a rigid universe with an equally rigid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is was a typical approach of the period.
The leading botanical classification was that used in describing the medicinal values of plants.
Modern nomenclature based on a practical binomial system originated with Karl von Linné (Latinized to Carolus Linnaeus). In addition to arranging plants and animals into genus and species based on structure, he introduced the categories of class and order. Jean Baptiste Lamarck based his system on function, since this accommodated his view of the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 In 1817, Georges, Baron Cuvier, became the first to divide the entire animal kingdom into subgroups, for example, Vertebrata, Mollusca, Articulata, and Radiata.
Explorations and Explorers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numerousimportant biological expeditions were organized. Three ofthese, all British,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biology. Sir Joseph Banks, on Captain Cook's ship Endeavor, explored (1768-71) the South Seas, collecting plants and animals of Australia. Robert Brown, a student of Banks, visited Australia from 1801 to 1805 on the Investigator and returned with more than 4,000 plant specimens. On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voyage, Charles Darwin circumnavigated (1831-36) the globe on the Beagle. His observations of birds, reptiles, and flowering plants in the Galápagos Islands in 1835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s theories on evolution, later published 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