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果是中國人

[複製鏈接]

506

主題

1329

帖子

70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kfnew 發表於 2007-4-22 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李慧玲
聯合早報

  弗基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案發生后,我們正好要到明尼蘇達大學和幾位新聞從業員進行圓桌會議。出發前我們一行在飯店大廳,有人說美國媒體報道行兇的槍手是中國人,清晨五點多鐘通訊社也發了這條消息,大家心裡抽了一下。但是馬上就有人澄清說,剛剛從房間下樓前,電視新聞里的記者會證實不是中國人了,是韓國人。大家心裡又鬆了一口氣,雖然也為死了30幾條人命而感到訝異,但「不是中國人」似乎又讓人釋然。

  曾幾何時,「中國人」也成了一種負擔?如果是中國人乾的,除了從做報紙的角度有更接近本國讀者的角度外,只有讓人憂心的後果。萬一真是「中國人」,彷彿就會影響中國的國家形象,並且令全世界的華人蒙羞,得共同為「中國人」殺人扛罪,為這樣變態的行為進行文化反思;還有更現實考慮的,包括為中國留學生的處境擔心,想到美國留學的中國人會不會簽證出問題;中國外長李肇星和美國國務卿賴斯通了電話,但假設是傳言中的中國年輕學生連殺30幾人,中美關係會否因此拉緊?

  這是一些中國人的思路。我們在圓桌會議上提出時,當地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聽,很感意外。他們有來自報紙、公共電視和電台等等,關注的是這個槍擊案悲劇本身,很多學生質疑的是學校太晚發電郵,警惕學生校園內發生槍擊案。當然,對於槍殺動機和飲彈自盡的槍手,人們充滿不解,希望知道更多。但是「中國人」?如果是中國人乾的,這個種族會否因此受到歧視?中美關係會否受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似乎沒有這麼想過,反倒顯得中國人的聯想力太豐富了。

  對於最先傳出來的是兇手是個亞洲裔的男生,當地最大報紙的頭版編輯說,媒體常常在報道的時候,突出新聞人物的性別和膚色,用描述性的語彙來形容。但是如果性別和種族不是促成他們犯案的導因,為什麼要突出他們的性別、種族等呢?他反對記者這麼做,因為這隻會加強先入為主的觀念。報紙要賣,但作為一個中層管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維護的原則是什麼,不讓自己的記者隨波逐流。

  傍晚回去飯店,在網上還看到中國當局譴責美國媒體報道不實消息違反職業道德,要求消除惡劣影響的新聞。觀看電視,轉幾個頻道都是在播放槍擊案續聞。媒體確實要常常自我反省,我對一些訪問者引導受訪學生說的話有意見,但是有一點卻是明顯的:沒有人針對兇手來自韓國而作文章,甚至也沒有針對他的父母親窮追猛打。他的姐姐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目前在國務院合約公司工作的消息,也是到很后的幾天才浮出水面的。事實是,我們都一直沒有看到他的家人的照片出現。

  我再倒回來想關於那個開始的傳言和人們的反應,包括知道不是中國人後中國人很受委曲,理直氣壯的反應。「愧對列祖列宗」是我們常常在電影電視里聽到的台詞。是中國人一種「子不養,父之過」的心理,是強烈的集體意識,使到全村人都覺得出了事會讓大家丟面子嗎?還是因為中國崛起之際,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的形象,因此特別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極度需要感覺自己受到尊重?一旦認為自己處在有理的一方,大氣反而少了。常常需要「嚴正」、「嚴重」、「強烈」表態的背後,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心理?又或者是還有一些歷史的因素隱約作祟,留下了陰影?我想到林維喜之後,中國人打死西方傳教士的後果。這當然是不可和現在發生的事情相提並論的,但過去的那些經驗和後果在對中國人碰到涉及外國,特別是西方大國的事件時,有怎樣的影響?

(作者為本報採訪主任)
愛江山,更愛美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