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密個人投資理財領域潛規則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7-4-19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潛規則,無疑是近期社會上的一個熱門名詞,在個人投資理財領域也有「潛規則」。與其他領域的不同,投資理財領域的「潛規則」指的是被人們所忽視的一些條款。

  投資新基金 小心被「套牢」

  「幾秒鐘就賣完了」,談起近期新基金的火爆行情,許多銀行工作人員不由感嘆地說。回收豬年的基金市場,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特別是近期募集的四隻股票型基金,在募集首日剛開始便完成了目標上限,許多人甚至是將自己的定期存款,在損失利息的情況下,提前支取以投資基金。在感嘆普通百姓投資理財意識日益加強的同時,一些業內人士也擔心新「基民」對於基金投資的風險了解太少。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選擇新基金確實有費率上的優勢:由於基金公司都較為重視新基金的首發規模,因此新基金的認購費率一般都較老基金的申購費率低很多;另外,由於申購費按照申購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而老基金由於份額凈值較高,相應的每份的申購費也會高一些;從這個角度看,買新基金的初始成本要比老基金低很多。

  但是投資人應該認識到,基金也會出現虧損的狀況。2006年基金收益大漲,把大量資金吸入市場。在這個時候買基金是對的,但人們最好還是要搞清什麼樣的基金更適合自己,不是非買新基金不可。他說,基金的走勢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市場的趨勢,即如果股市大跌,買基金也會賠錢;二是基金管理人的水平。相關研究顯示,在市場處於上漲階段的時候,老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一般會明顯高於新基金,而在市場處於調整或下跌階段的時候,新基金的表現則會優於老基金。

  更會被基金投資者所忽視的是,基金不是一種適宜「快進快出」的投資方式。因為基金申購、贖回是以1%至2%的比例計費的,而股票的手續費用只有千分之幾。通過「快炒」賺錢並不划算,投資者最好在投資基金時效仿國債和儲蓄的方式,長期持有至少3年以上,不要經常做短期贖回。認購新發行的開放式基金,基金成立后基金份額才能正式確認。申購已開放的開放式基金,T+2日基金份額正式確認;贖回開放式基金后,資金到賬時間一般為T+5。如果以「今天買,明天賣」的方式進行投資,很容易出現虧損。

  

  權證可轉債 可能變「廢紙」

  3月1日,當陳先生像往常一樣去營業部看機場權證行情時,才發現已經停止交易了。營業部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他賬戶里機場權證價值近乎為零,行權日即將到來,但他行權會導致更大損失。

  陳先生投資權證失敗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許多人都認為,權證的不設漲跌限制和T+0交易是雙刃劍,不但增加了獲利機會,也加大了投資風險。權證有到期日,屆時如無行權價值則就成為廢紙。根據交易所規定,初次進行權證交易的投資者必須簽署風險揭示書,但一般投資者多未仔細閱讀,對其中內容的具體含義並不熟知。在權證交易的最後關頭,很明顯的沒有任何行權價值的權證還像這樣高價交易,。這也是使得權證變成「廢紙」的重要原因。

  與權證類似,曾被投資者認為是「上不封頂」的可轉換債券,在投資上也有「潛規則」。在正股持續上漲的時候,發債公司按規定要多次公告警示,並留有足夠的時間給持有人轉股或賣出轉債。一旦忽視了這些警示,就會導致強制贖回,損失將會非常可觀。以上半年的絲綢轉債(2)為例,其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正股收盤價均大於轉股價(3元/股)的130%,即3.90元,觸發了贖回條款。最後交易日正股收於4.38元,遠大於3.90元,轉債收盤於140.50元,投資者無論轉股或賣出轉債都能獲得豐厚的收益。轉債摘牌后,被公司以101.44元贖回,此時竟還有45.86萬張轉債被強制贖回,每張轉債損失達39.06元。

  預期收益率 基本都落空

  近日,上海銀監局發布的一份《上海市商業銀行個人外匯理財市場發展報告》給正為外幣兌人民幣持續貶值而煩惱的投資者心頭又平添了一絲涼意。報告顯示:2006年8-11月間到期的2萬元1年期的5款產品中,有兩款的收益率為2.152%和1.05%,低於同期的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水平;某銀行已到期的40期匯率掛鉤型產品中,有8期產品的實際年收益率小於1%,17期的產品年收益率低於美元1年期存款利率為3%。」

  近年來,銀監會以及下屬機構已經多次提示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就在2006年10月份,中國銀監會還發出了消費警示:預期收益是銀行認為的在「正常」的市場走勢下獲得的收益。銀行都不具有保證支付義務,最終的實際收益率可能與最高或預期收益率出現偏差。個人在購買前,應要求銀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預期收益率估計依據。

  銀監會之所以接二連三地發出這樣的警示,並非空穴來風。許多普通百姓,對銀行有一種特別的信任,認為只要銀行推出的產品都是能夠達到預期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隨著個人理財市場的日趨成熟,各類理財產品紛至沓來,其中最大的賣點就是比銀行同期儲蓄利率高得多的預期收益,但是從實際收益來看,卻不容樂觀。

  之所以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會產生如此大的偏差,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理財產品本身有許多風險是普通投資者所不知道的。綜觀目前的個人理財產品,主要有兩類:固定收益以及掛鉤理財產品。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看上去比較簡單,銀行往往會在產品的宣傳資料上給出預期收益的具體數額,但實際上銀行拿這些錢主要投資央行的票據業務,而隨著銀行幾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些票據的收益率肯定會發生變化,最終會影響到實際收益。

  至於掛鉤類理財產品,更複雜風險也更大些。綜觀目前的一些掛鉤理財產品,其掛鉤的往往是一個區間,這就導致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並不是因為掛鉤產品漲得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大。一些與匯率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還存在著隱性風險,像有些美元理財產品與歐元掛鉤,到期后的收益和本金都是歐元,即使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相同,但是由於美元本身匯率的下跌,投資者還是發生了隱性虧損。
2009,我等你……

4

主題

632

帖子

13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2
沙發
ecore 發表於 2007-4-20 00:21 | 只看該作者
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6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5
3
shan99 發表於 2007-4-21 23:37 | 只看該作者
樓主辛苦了,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