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 術語解析:
[2.1] RAMDAC
RAMDAC是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or的縮寫,即隨機存取內存數字~模擬轉換器。RAMDAC作用是將顯存中的數字信號轉換為顯示器能夠顯示出來的模擬信號,其轉換速率以MHz表示。
計算機中處理數據的過程其實就是將事物數字化的過程,所有的事物將被處理成 0和 1兩個數,而後不斷進行累加計算。圖形加速卡也是靠這些0和1對每一個象素進行顏色、深度、亮度等各種處理。顯卡生成的信號都是以數字來表示的,但是所有的CRT顯示器都是以模擬方式進行工作的,數字信號無法被識別,這就必須有相應的設備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而RAMDAC就是顯卡中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的設備。
RAMDAC的轉換速率以MHz表示,它決定了刷新頻率的高低(與顯示器的「帶寬」意義近似)。其工作速度越高,頻帶越寬,高解析度時的畫面質量越好.該數值決定了在足夠的顯存下,顯卡最高支持的解析度和刷新率。如果要在1024×768的解析度下達到85Hz的解析度,RAMDAC的速率至少是1024×768×85×1.344÷1.06≈90MHz。
目前主流的顯卡RAMDAC都能達到350MHz和400MHz,已足以滿足和超過目前大多數顯示器所能提供的解析度和刷新率。
[2.2] S端子
S—Video的簡稱,視頻信號專用輸入輸出介面。可用於輸出視頻信號至電視,S端子採用亮度和色度分離輸出設計,克服了視頻節目複合輸出時的亮度和色度的互相干擾,提供較高清晰度的輸出效果。
[2.3] T&L
T&L(Transform and Lighting,變形與光源處理),nVidia公司為提高顯示質量而研究出來的一種技術,可以取代在3D圖像處理過程中,原來由CPU負責的"幾何轉換"(Transform)和"光照處理"(Lighting)處理過程,消除CPU瓶頸對電腦3D圖像處理性能的限制。同時,顯卡的硬體T&L有更強大的多邊形生成和"光照處理"能力,能使3D遊戲中的人物和光影場景更真實能。
[2.4] 多邊形生成率
3D晶元每秒能畫出多少骨架(三角形)。由於3D貼圖,效果渲染都需要在這些骨架上進行。所以多邊形生成率越高,3D晶元/卡能提供的畫面越細膩。
[2.5] 解析度
顯卡輸出到顯示器的可視信號,是由一系列的點構成的。解析度就是指顯示卡所能在顯示器上描繪的點的數最,通常以"橫向點數×縱向點數"表示。由於顯示器呈長方形,所以一般來說水平點數大於垂直點數。例如"1024×768",就表示在顯示器上橫向有1024個點,縱向有768個點。
[2.6] 介面類型
介面類型是指顯卡與主板連接所採用的介面種類。顯卡的介面決定著顯卡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最大帶寬,也就是瞬間所能傳輸的最大數據量。不同的介面能為顯卡帶來不同的性能。,而且也決定著主板是否能夠使用此顯卡。只有在主板上有相應介面的情況下,顯卡才能使用。顯卡發展至今共出現ISA、PCI、AGP等幾種介面,所能提供的數據帶寬依次增加。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作為介面的。AGP的意思是圖形加速介面,也稱AGP匯流排。AGP可直接向圖形分支系統的存儲器提供高速帶寬。PCI Express是新一代的匯流排介面,而採用此類介面的顯卡產品,已經在2004年正式面世。早在2001年的春季「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英特爾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術取代PCI匯流排和多種晶元的內部連接,並稱之為第三代I/O匯流排技術。隨後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內的20多家業界主導公司開始起草新技術的規範,並在2002年完成,對其正式命名為PCI Express。
PCI Express採用了目前業內流行的點對點串列連接,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計算機匯流排的共享并行架構,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專用連接,不需要向整個匯流排請求帶寬,而且可以把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頻率,達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帶寬。相對於傳統PCI匯流排在單一時間周期內只能實現單向傳輸,PCI Express的雙單工連接能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和質量,它們之間的差異跟半雙工和全雙工類似。
PCI Express的介面根據匯流排位寬不同而有所差異,包括X1、X4、X8以及X16(X2模式將用於內部介面而非插槽模式)。較短的PCI Express卡可以插入較長的PCI Express插槽中使用。PCI Express介面能夠支持熱拔插,這也是個不小的飛躍。PCI Express卡支持的三種電壓分別為+3.3V、3.3Vaux以及+12V。用於取代AGP介面的PCI Express介面位寬為X16,將能夠提供5GB/s的帶寬,即便有編碼上的損耗但仍能夠提供約為4GB/s左右的實際帶寬,遠遠超過AGP 8X的2.1GB/s的帶寬。
PCI Express規格從1條通道連接到32條通道連接,有非常強的伸縮性,以滿足不同系統設備對數據傳輸帶寬不同的需求。例如,PCI Express X1規格支持雙向數據傳輸,每向數據傳輸帶寬250MB/s,PCI Express X1已經可以滿足主流聲效晶元、網卡晶元和存儲設備對數據傳輸帶寬的需求,但是遠遠無法滿足圖形晶元對數據傳輸帶寬的需求。 因此,必須採用PCI Express X16,即16條點對點數據傳輸通道連接來取代傳統的AGP匯流排。PCI Express X16也支持雙向數據傳輸,每向數據傳輸帶寬高達4GB/s,雙向數據傳輸帶寬有8GB/s之多,相比之下,目前廣泛採用的AGP 8X數據傳輸只提供2.1GB/s的數據傳輸帶寬。
儘管PCI Express技術規格允許實現X1(250MB/秒),X2,X4,X8,X12,X16和X32通道規格,但是依目前形式來看,PCI Express X1和PCI Express X16將成為PCI Express主流規格,同時晶元組廠商將在南橋晶元當中添加對PCI Express X1的支持,在北橋晶元當中添加對PCI Express X16的支持。除去提供極高數據傳輸帶寬之外,PCI Express因為採用串列數據包方式傳遞數據,所以PCI Express介面每個針腳可以獲得比傳統I/O標準更多的帶寬,這樣就可以降低PCI Express設備生產成本和體積。另外,PCI Express也支持高階電源管理,支持熱插拔,支持數據同步傳輸,為優先傳輸數據進行帶寬優化。
在兼容性方面,PCI Express在軟體層面上兼容目前的PCI技術和設備,支持PCI設備和內存模組的初始化,也就是說目前的驅動程序、操作系統無需推倒重來,就可以支持PCI Express設備。
[2.7]色深
色深(Color Depth),也稱之為色位深度,在某一解析度下,每一個像素點可以有多少種色彩來描述,它的單位是「bit」(位)。典型的色深是8-bit、16-bit、24-bit和32-bit。深度數值越高,可以獲得更多的色彩。
[2.8]視頻輸出/輸入
這類視頻介面並不是必須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顯示信號輸出到外部設備上,或收集外部採集的視頻信號。帶有視頻輸出的顯卡通常造價要稍高一些,而您如果根本就不需要它,那在購買的時候還是挑選不帶視頻輸出的型號,他能夠省下不少錢。
[2.9]刷新頻率
圖像在屏幕上更新的速度,也即屏幕上的圖像每秒種出現的次數,它的單位是赫茲(Hz)。刷新頻率越高,屏幕上圖像閃爍感就越小,穩定性也就越高,換言之對視力的保護也越好。一般時人的眼睛、不容易察覺75Hz以上刷新頻率帶來的閃爍感,因此最好能將您顯示卡刷新頻率調到75Hz以上。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顯示卡都能夠在最大解析度下達到75Hz以上的刷新頻率(這個性能取決於顯示卡上RAMDAC的速度),而且顯示器也可能因為帶寬不夠而不能達到要求。
[2.10] 顯存
顯示卡的主晶元在整個顯示卡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顯存的大小與好壞也直接關係著顯示卡的性能高低。顯存也存在速度的差別,顯存的速度直接關係到顯示卡的整體性能。使用相同晶元的顯示卡,顯存越快,顯示卡的速度也就越快。
[2.11] 像素填充率
即每秒鐘顯示晶元/卡能在顯示器上畫出的點的數量。像素填充率的最大值為3D時鐘乘以渲染途徑的數量。如NVIDIA的GeForce 2 GTS晶元,核心頻率為200 MHz,4條渲染管道,每條渲染管道包含2個紋理單元。那麼它的填充率就為4x2像素x2億/秒=16億像素/秒。
[2.12] DVI DVI全稱為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它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爾)、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數字顯示工作組)推出的介面標準。它是以Silicon Image公司的PanalLink介面技術為基礎,基於**S(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最小化傳輸差分信號)電子協議作為基本電氣連接。**S是一種微分信號機制,可以將象素數據編碼,並通過串列連接傳遞。顯卡產生的數字信號由發送器按照**S協議編碼后通過**S通道發送給接收器,經過解碼送給數字顯示設備。一個DVI顯示系統包括一個傳送器和一個接收器。傳送器是信號的來源,可以內建在顯卡晶元中,也可以以附加晶元的形式出現在顯卡PCB上;而接收器則是顯示器上的一塊電路,它可以接受數字信號,將其解碼並傳遞到數字顯示電路中,通過這兩者,顯卡發出的信號成為顯示器上的圖象。
目前的DVI介面分為兩種,一個是DVI-D介面,只能接收數字信號,介面上只有3排8列共24個針腳,其中右上角的一個針腳為空。不兼容模擬信號。
另外一種則是DVI-I介面,可同時兼容模擬和數字信號。兼容模擬幸好並不意味著模擬信號的介面D-Sub介面可以連接在DVI-I介面上,而是必須通過一個轉換接頭才能使用,一般採用這種介面的顯卡都會帶有相關的轉換接頭。
顯示設備採用DVI介面具有主要有以下兩大優點:
一、速度快
DVI傳輸的是數字信號,數字圖像信息不需經過任何轉換,就會直接被傳送到顯示設備上,因此減少了數字→模擬→數字繁瑣的轉換過程,大大節省了時間,因此它的速度更快,有效消除拖影現象,而且使用DVI進行數據傳輸,信號沒有衰減,色彩更純凈,更逼真。
二、畫面清晰
計算機內部傳輸的是二進位的數字信號,使用VGA介面連接液晶顯示器的話就需要先把信號通過顯卡中的D/A(數字/模擬)轉換器轉變為R、G、B三原色信號和行、場同步信號,這些信號通過模擬信號線傳輸到液晶內部還需要相應的A/D(模擬/數字)轉換器將模擬信號再一次轉變成數字信號才能在液晶上顯示出圖像來。在上述的D/A、A/D轉換和信號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信號的損失和受到干擾,導致圖像出現失真甚至顯示錯誤,而DVI介面無需進行這些轉換,避免了信號的損失,使圖像的清晰度和細節表現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2.13]幀率(Frames per Second)
每秒的幀數(fps)或者說幀率表示圖形處理器場景時每秒鐘能夠更新幾次。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一般來說30fps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將性能提升至60fps則可以明顯提升交互感和逼真感,但是一般來說超過75fps一般就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如果幀率超過屏幕刷新率只會浪費圖形處理的能力,因為顯示器不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更新,這樣超過刷新率的幀率就浪費掉了。
[2.14]深度複雜性(Depth Complexity)
深度複雜性是用來度量場景複雜程度的指標。它指每個顯示幀處理過程中像素需要渲染的次數。舉例來說,,在場景中僅有一面牆的情況下,深度複雜性為1。如果牆的前面站有一個人則深度複雜性為2,如果有一隻狗在人和牆的中間則深度複雜性為3,以此類推。深度複雜性的存在需要更強的渲染能力以及帶寬以對像素進行渲染。當前圖形應用程序中平均濃度複雜性大約在2到3之間,這意味著你看見的每一個像素實際上被圖形處理器渲染了兩到三次。
[2.15]紋理貼圖(Texture Mapping)
紋理貼圖是將2D圖形(通常是點陣圖)蚋射到3D物體上的一種技術。紋理貼圖可以在不增加多邊性數量的情況下大大提升真實視覺效果。因為它可以大大增強真實感覺同時只需要不高的計算能力的開銷就可以得到,因此它是最常用的用來表現真實感3D物體的技術方法。為了渲染帶有紋理貼圖的像素,這個像素的紋理數據會讀進圖形處理器中,從而導致存儲帶寬的消耗。
[2.16]填充率[補充](Fill Rate)
填充率是指像素寫入顯示幀緩衝區的速率。填充率是用來度量當前3D圖形處理器的像素處理性能的最常用指標。填充率通常採用每秒百萬像素的方式表達(Mpixels/sec)。在1997年,50-70Mpixels/sec的填充率就是較高的水平了,但是到了2002年,領先的圖形處理器可以達到超過1200Mpixels/sec的能力。這種改進可以說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但這僅僅剛剛能夠滿足創建引人注目的3D場景的需要。以如此高的填充率渲染像素需要消耗大量的存儲帶寬。
[2.17]T-buffer
T-buffer在硬體上完全支持全屏幕抗鋸齒,即使在640×480這種相對較低的解析度下也能得到最佳的顯示效果。T-buffer是顯卡用來提高圖像質量的重要措施,而配合強勁的顯示晶元和高頻率CPU,這些特效可以全部打開,並獲得更精細的畫面。T-buffer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景深處理",這個特效可以加強3D畫面的層次感,比如說視線由清晰到模糊的過程及與之相反的變化;二是"全屏幕抗鋸齒";三是"動態模糊效果";四是"反射與柔和陰影,其實質是光影效果的處理。
[2.18] FSAA 全稱是Full Screen AntiAliasing,中文名稱叫做全屏幕抗失真。它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夠通過晶元內部的特別處理電路或者軟體的轉換,使遊戲畫面中的3D物體和場景中失真的像素盡量減到最低的程度來達到平滑的效果。
[2.19] Bump Mapping
Bump Mapping(凹凸貼圖)是一種在3D場景中模擬粗糙外表面的技術,它用來表現輪胎、水果等物品的3D表面時特別有用。如果沒有完整的凹凸貼圖,在描述這些細節很多的物體時將是很耗費資源的事情,比如人皮膚上的皺紋,如果用傳統的方法構建3D模型,然後用像素去填充,那麼執行的效率就實在太低了。Bump Mapping將深度的變化保存到一張貼圖中,然後再對3D模型進行標準的混合貼圖處理,即可方便的得到具有凹凸感的表面效果。
[2.20]Texture Mapping
如果沒有Texture Mapping(材質貼圖),3D圖像將會非常的單薄,就像一層紙一樣沒有質感。而Texture Mapping可以把一張平面圖像貼到多邊形上,這樣渲染出來的圖像就會顯得很充實。
[2.21]Vertex Shader 在構建3D圖形的三角形中有三個頂點,利用這些頂點在3D場景中進行著色是很方便的事情。NVIDIA在GeForce 3顯卡開始,採用了一種叫"Vertex Shader(頂點著色引擎)"的新技術,這種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可編程性",讓設計人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出有特色的3D人物或者進行特別的光源處理,這樣創造出來的3D場景才有特色,且更加真實。 13、Z-buffer
Z-buffer(Z-緩衝)的作用是用來確定3D物體間前後位置關係。對一個含有很多物體連接的較複雜的3D模型,能擁有較多的位數來表現深度感是相當重要的。有了Z-buffer 3D物體的縱深才會有層次感。
熱門技術醒目-SLI技術詳解
SLI的全稱是Scalable Link Interface(可升級連接界面),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介面連接方式,在一塊支持雙PCI Express X16插槽(注意這裡只是插槽而不一定都具有16條PCI Express Lanes)的主板上,同時使用兩塊同型號的PCI Express顯卡,以增強系統圖形處理能力。
nVIDIA的SLI技術與早先3dfx的SLI雖然縮寫相同,其實已經是全新的技術,不但工作原理不同,甚至名稱都不相同,3dfx的SLI(Scan Line Interleave,雙掃描線交錯技術)是將畫面分為一條條掃描幀線(Scanline),兩塊顯卡對奇數幀線和偶數幀線分別渲染,然後將同時渲染完畢的幀線進行合併后寫入到幀緩衝中,接下來顯示器就可以顯示出一幅完整的畫面。而nVIDIA的SLI則有兩種渲染模式:分割幀渲染模式(Scissor Frame Rendering,SFR)和交替幀渲染模式(Alternate Frame Rendering,AFR),分割幀渲染模式是將每幀畫面劃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主顯卡完成上部分畫面渲染,副顯卡則完成下半部分的畫面渲染,然後副顯卡將渲染完畢的畫面傳輸給主顯卡,主顯卡再將它與自己渲染的上半部分畫面合成為一幅完整的畫面;而交替幀渲染模式則是一塊顯卡負責渲染奇數幀畫面,而另外一塊顯卡則負責渲染偶數幀畫面,二者交替渲染,在這種模式下,兩塊顯卡實際上都是渲染的完整的畫面,此時並不需要連接顯示器的主顯卡做畫面合成工作。
在SLI狀態下,特別是在分割幀渲染模式下,兩塊顯卡並不是對等的,在運行工作中,一塊顯卡做為主卡(Master),另一塊做為副卡(Slave),其中主卡負責任務指派、渲染、後期合成、輸出等運算和控制工作,而副卡只是接收來自主卡的任務進行相關處理,然後將結果傳回主卡進行合成然後輸出到顯示器。由於主顯卡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渲染任務之外,還要額外擔負副顯卡所傳回信號的合成工作,所以其工作量要比副顯卡大得多。另外,在SLI模式下,就只能連接一台顯示器,並不能支持多頭顯示。
SLI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最初對平台硬體有許多限制,例如必須使用完全一樣的顯卡(同一個廠家同一個型號的顯卡,甚至顯卡BIOS也必須相同),而且在兩塊顯卡之間還必須使用SLI橋接器,支持SLI的也只有Geforce 6800 Ultra/6800 GT和6600GT三款顯示晶元等等。現在組建SLI則可以使用不同廠家的採用相同顯示晶元的顯卡,低速顯卡可以不必使用SLI橋接器(不過性能要比使用SLI橋接器時有所降低),支持SLI的顯示晶元也擴大到了除開Geforce 6200/6200TC之外的所有Geforce 6系列以及所有Geforce 7系列等等,不過,由於各個主板的兩個PCI-E插槽的間距不是固定的,因此不同主板的SLI橋接器一般是不能替換的。
SLI技術理論上能把圖形處理能力提高一倍,在實際應用中,除了極少數測試之外,在實際遊戲中圖形性能只能提高30%-70%不等,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根本沒有性能提高,而且目前能良好支持SLI的遊戲還不太多。當然,隨著驅動程序的完善,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應該能得到逐步解決。
主板晶元組根據其對兩塊顯卡實際提供的PCI Express Lanes,支持SLI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採用PCI Express X16加PCI Express X4的,也有採用雙PCI Express X8的,nVIDIA自己的nForce Pro 2200+nForce Pro 2050以及nForce4 SLI X16和nForce4 SLI X16 IE則實現了真正的雙PCI Express X16的SLI。
第三部分:顯卡後綴名詳解
3.1nVidia
3.1.1.Vanta:字面意思不明,按照nVidia的說法,表示相應晶元的簡化版本。只在TNT時代出現過幾面。所以就不多介紹了
代表作:TNT2 Vanta
3.1.2. Pro: 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加強』的意思,只要有它出現就代表著相應晶元的比較高端的版本。最初在TNT2系列有過,最後一面是出現在Geforce2系列,現在已經幾乎成了ATI的專利。
代表作:TNT2 Pro,Geforce2 Pro
3.1.3. Ultra:字面意思『激進,極端』的意思。事實也如此,在nVidia的產品中也是如此,只要後綴帶了這個傢伙,一定是那類晶元中最牛x的,細數NV的歷代王者,基本都能看到它熟悉的身影。還有這個詞的讀音,很多人會發成『ultra』但實際發音是發 『altra』
代表作:TNT2 Ultra,Geforce2 Ultra,GeforceFX5200Ultra,
GeforceFX5600Ultra,GeforceFX5700Ultra,GeforceFX5800Ultra
,GeforceFX5900Ultra,GeforceFX5950Ultra,Geforce6800Ultra
3.1.4. MX:字面意思無,nVida的計劃中是代表平價版,大眾類的意思,nVidia專用。後綴帶它的卡在世面上估計佔有率高高在上。
代表作:Geforce2 MX,Geforce2 MX100,Geforce2 MX200,Geforce2 MX400
Geforce4 MX420,Geforce4 MX440,Geforce4 MX440-8X,Geforce4MX460
Geforce4 MX4000
3.1.5.GTS:字面意思:『氣輪』,估計跟nVidia的說法沒關係,GTS只出現在最早的Geforce2產品中,代表當時的最高端的Geforce2。當時的性能是十分恐怖的。可惜是短命英雄。
代表作:Geforce2 GTS
3.1.6.Ti:字面意思是『Titanium』的縮寫,也就是那個太空金屬 『鈦』,在它出現的地方一般就是代表了nVidia的高端版本。在Geforce3中初現,後來又加入了Geforce2 Ti,最後在Geforce4系列中達到頂峰,大家一定不會忘記那個絕世經典-Geforce4 Ti4200
代表作:Geforce2 Ti,Geforce3 Ti200,Geforce3 Ti500,Geforce4 Ti4200,Geforce4 Ti4400
Geforce 4 Ti4600,Geforce4 Ti4200-8X
3.1.7.XT:重點要說就是這個,因為在nVidia的解釋裡面和ATI的解釋裡面是完全唱反調的,特別混淆視聽,所以重點講一下。XT按照nVidia的說法應該是降頻版的意思。而在ATI的字典裡面就代表了高端 『eXTreme』,所以nVidia這招純粹是在戲弄ATI。
代表作:GeforceFX5600XT,GeforceFX5900XT
3.1.8. LE:意思應該是 『Lower Edition』的意思,ATI也用過,不知道和XT有什麼區別,感覺是一樣的意思,5700LE就是 5700標版停產後用它來和ATI的Radeon9550爭奪市場的一款產品,性價比比較高。還有一款就是最新的6800LE了
代表作:GeforceFX5700LE,Geforce6800LE
3.1.9.ZT:字面意思不明,nVidia用來推廣Doom推出之作,在XT基礎上再次降頻以降低價格,如果不是有6600的話,它的壽命應該會比較長了,所以它只能長嘆 『既生瑜,何生亮』
代表作:GeforceFX5900ZT
3.1.10.GT:字面意思不明,NV最新的產品中用到的,表示晶元中介於標版和Ultra版的產品,屬於比較高端的一類,個人認為是原來GTS的延續。
代表作:Geforce6600GT,Geforce6800GT
3.1.11.SE:也是一種簡化版,只在Geforce4系列中用到,其降頻版。很少見的
代表作:Geforce4 MX440SE,Geforce4 Ti4800SE(4600的8X版本)
3.2 ATI
3.2.1.LE:『Lower Edition』的意思,ATI顯示晶元中帶有它的就表示比較低端的版本。從Radeon7500時代開始出現。
代表作:Radeon7500LE,Radeon8500LE
3.2.2.SE:廉價版本的意思。ATI的大部分晶元都有SE版本。
代表作:Radeon9200SE,Radeon9600SE.Radeon9800SE,Radeon X300SE
3.2.3.Pro:『加強版』的意思,在該類晶元中屬於高頻一點的版本,是ATI後綴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貫穿了ATI命名的始末。
代表作:Radeon9000Pro,Radeon9500Pro,Radeon9600Pro,Radeon9700Pro,Radeon9800Pro,
RadonX700Pro,Radeon X800Pro,Radeon X850Pro
3.2.4.XT:『eXTreme』的意思,正好和NV的相反,ATI命名系列中現在成為了最重要的環節,基本上所有的高端都有XT字樣。
代表作:Radeon9600XT,Radeon9800XT,Radeon X600XT,RadeonX700XT,
RadeonX800XT,RadeonX850XT
3.2.5.XT PE:『eXTreme Platium Editon』有就是所謂的至尊版,有他在就代表高頻率,高性能,高價格。是旗艦產品。
代表作:RadeonX800XT PE,RadeonX850XT PE
3.2.6: XL:這個....還目前是最高的版本……ATI最新推出的R430中的高頻版
代表作:RadeonX800X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