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發展模式讓世界都受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4-19 01: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斯蒂格利茨4月17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新經濟模式將使各方受惠」,文章摘要如下。

中國能成功向市場經濟轉型,主要是建立在適應性的戰略和政策基礎之上。在各個問題得到解決之際,新的問題湧現,為此必須設計出新的政策和戰略。這一進程包括社會創新。中國認識到它根本無法照搬在其他國家奏效的經濟制度。至少,在他處成功的東西不得不加以調整,才能適應到中國獨有的問題上。

今天,中國需要一個「新的經濟模式」。當然,舊的經濟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中國知道,要想持續增長,它就必須改變。

在每個層面上,大家都知道環境的局限,並且認識到現在美國接受的資源密集型的消費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就必須讓這些城市宜居。這就要求認真的規劃,包括公交系統和公園。同樣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正在試圖擺脫它和其他亞洲國家一直實行的出口帶動型增長戰略。這一戰略支持了技術轉移,幫助彌補知識差距,並且快速提高了製成品的質量。出口帶動型增長意味著中國可以在不必擔心國內市場的情況下發展經濟。

 刺激消費與提升社會服務

但是全球性的反彈已經發生。甚至是看起來致力於競爭性市場的國家也不喜歡在製造業上被擊垮,而且時常發起「不公平競爭」的指控。更重要的是,即使各國市場在許多方面都並不完全飽和,維持兩位數的出口增長是困難的。

因此就必須予以改變。中國一直在搞所謂的「賣方融資」,也就是提供資金支持美國的財政和貿易赤字,讓美國人進口更多的產品,其數量大於其出口。

但這卻是一項離奇的安排。那就是說,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在資助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以及給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中最富有的人減稅。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巨大的需求表明在消費和投資上還有巨大的擴張空間。

實際上,中國為了迎接重組經濟、從出口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中轉移開來的挑戰,就必須刺激消費。中國的儲蓄率超過40%,當世界各地努力提高儲蓄之時,中國卻在竭盡所能讓人們更多地消費。

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醫療、教育以及養老)將會減少「預防性」儲蓄的需要。給中小企業更多的融資機會也將會有所幫助。而類似對二氧化碳排放徵收的「綠色稅收」將會改變消費模式,與此同時還可以抑制能源密集型的出口。

在中國從出口帶動型增長中轉移之際,它就要在不斷增長的企業界中尋找新的能動資源,這就要求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的創新體系。中國多年來一直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上投入巨資,現在,它正在努力建立世界水平的體制。

 中國取得成功 大家都會有收益

但是,如果中國想要一個充滿活
力的創新體系,它就應該抵擋住西方國家要求它採納不平衡的知識產權法規的壓力。相反,中國應該實施一種「平衡的」知識產權制度。由於知識本身是知識生產中最為重要的投入,規劃不良的知識產權制度會阻礙創新。

西方的技術創新對減少經濟增長的環境影響關注得太少,而對節省勞力關注太多———而中國的勞動力卻很豐富。所以,中國將其科技力量集中到使用較少資源的新技術上來,是有道理的。

但是,建立一個確保知識進步得到廣泛應用的創新體系是重要的。這就會要求創新型的措施。這些措施與建立在私有化和知識壟斷基礎之上的知識產權體系大為不同,跟隨這一體制而來的是奇高的價格和利益受到限制。

太多的人認為經濟學是一種零和遊戲,也誤以為中國的成功是以世界其他地方為代價的。但是經濟學的確是一個正和遊戲。不斷繁榮的中國不僅增加了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而且,它還提供了讓西方保持低物價的產品。這一壓低價格的壓力讓西方的中央銀行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鞏固了高就業率和經濟增長。

我們都應當期盼中國新的經濟模式取得成功。果真這樣,我們大家都會大有收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