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剛生於北京市,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通過CUSPEA考試,1985年本科畢業後進入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攻讀研究生。1991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導師是本系教授克里斯托弗·戈爾咨(Christoph K. Goertz)
經過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點半左右,盧剛進入了正在進行專題研討會的愛荷華大學凡艾·倫物理系大樓(Van Allen Hall)三樓的309室,在旁聽約五分鐘后,他突然拔出左輪手槍開槍射擊,他首先擊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47歲的戈爾咨教授,並在戈爾咨教授倒下之後,又在教授腦後補了一槍;然後,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開了兩槍。此時,在場的眾多人士剛剛有所醒悟,紛紛逃離現場,這時盧剛又瞄準了當時在場的另一位中國留學生,27歲山林華博士,接連向山林華的的腦部和胸膛連開數槍。隨後,盧剛離開了第一現場到達二樓208室系主任辦公室,一槍射殺了44歲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確認尼克森死亡之後,盧剛又返回第一現場,發現幾個學生正在搶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於是又朝史密斯的腦部補發了致命的一槍。
物理系幾位比較熟悉山林華及盧剛研究工作的人都表爾,山林華在事業上比盧剛得心應手,並不只是運氣較好的緣故。一般人只能從山林華與盧剛截然不同的個性與作風去了解他們:山林華人緣好,常微笑,伸援手;盧剛則獨來獨往,作風怪異,臉上永遠是陰霾籠罩。物理系的同學則進一步從個人專業去探討兩人之間的分野。他們說山林華的研究工作不僅在系裡,即使在整個太空科學領域中都是十分出色。山林華的論文至少已有三四篇刊登在他們那一行最權威的、由戈爾咨教授所主編的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刊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