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疆藝院大學生用3萬廢棄瓶子資助近200貧困生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7-4-18 0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疆藝術學院愛心社大學生撿破爛
   
    用三萬個廢棄瓶子資助近兩百貧困生
   
    實習生 王雪迎 本報記者 劉冰
   
    「您好,我們是愛心社的,請問有廢棄的飲料瓶嗎?」「謝謝,打擾了,我們每周四晚上都會過來收瓶子,請您為我們留一下好嗎?」……每到周四,張湘賓就會準時和「愛心社」的成員們一起在學生公寓樓內挨個敲門,回收大家手中的飲料瓶。
   
    這周和往常一樣,幾十個宿舍收下來,大編織袋裡已裝了大半袋,張湘賓估算了一下:「有將近300多個了。」她笑得很甜,兩個淺淺的酒窩兒掛在嘴角,「一個瓶子賣一毛錢,3周收的瓶子就可以資助一個貧困生」。
   
    每次收完瓶子,「愛心社」的成員就會把碩大的編織袋拖到學校專門配的一間儲物室,看著裡面堆成小山丘一樣的瓶子,張湘賓總會有種滿足感:「瓶子最多的時候,有8000多個,場面很壯觀!」
   
    就是用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成果」、甚至遭人非議的工作,張湘賓和她的「愛心社」用3萬個廢棄瓶子換來的錢,捐助了178名貧困生。
   
    「我要創辦『愛心社』,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2004年9月的一天,新疆藝術學院團委辦公室主任馬媛像往年一樣,為新生召開社團納新活動,會上,馬媛問道:「在座的同學中,有沒有想創辦自己的社團的?」一陣沉默之後,一位個頭矮小、皮膚白皙的女孩站起來說:「我要創辦『愛心社』,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現場有人不屑地笑了起來:「在這樣一個充滿個性的學校,要創辦一個公益性的社團簡直是天方夜譚,誰理誰啊?」
   
    馬媛當時也覺得這樣一個社團不會存活太久,但她決定讓這名新生試試。
   
    「愛心社」在大家並不看好的狀態下成立了,社長就是那個目光堅毅、皮膚白皙的女孩,她叫張湘賓,文化藝術管理專業04級學生。
   
    她創辦「愛心社」的念頭源於報到前一個月在河南農村的代課經歷。當年8月,已被大學錄取的張湘賓來到河南省泌陽縣太山鄉王莊村叔叔家玩。一天下午,張湘賓獨自出去轉悠,穿過兩側綠油油的麥田和草垛,她發現前方不遠處一面破舊的紅旗迎風飄揚。「這裡還有學校?」張湘賓決定為這個學校做點兒事,她要給孩子們教課。
   
    班裡有個女孩引起了張湘賓的注意,她總是大早上到班裡補作業,有一天下課後,張湘賓留下她問是怎麼回事。「老師,我不是故意的,下課後,父母還在地里幹活,我要照顧弟弟,還要做飯。」女孩的話讓張湘賓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臨走時,榮庄小學的孩子們不舍的眼神深深地刻在她的腦海里,孩子們送的筆記本、筆及祝福的話語讓張湘賓知道,這些質樸的孩子不懂那些華麗的辭藻,只會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表達謝意。
「收破爛的來了」
   
    「愛心社」成立了,聽張湘賓講述了榮庄小學的情況,班裡同學被她特殊的經歷和溫暖的話語打動了,全體加入了「愛心社」。
   
    張湘賓很想為榮庄做些事,就和校長張賢軍聯繫,挑選了5名家庭非常貧困的學生定期資助。社員自發地拿出自己的零用錢,每月定期給每個孩子50元。
   
    校長和孩子們的來信總是會讓張湘賓激動不已,他們真摯感謝的話語讓張湘賓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公益旅程。
   
    奉獻愛心是好事,但資金從哪裡來?不可能次次讓大家湊吧,大家拿的可都是父母的血汗錢。怎麼才能靠自己的雙手賺錢呢?一天,張湘賓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宿舍樓、校園內到處散落著飲料瓶,她靈機一動:「這些廢棄物不正好可以賣錢嗎?」
   
    隨即,一場「聲勢浩大」的收廢棄飲料瓶運動展開了。
   
    倡議一發出,立即遭到部分人的反對:「我加入社團,不是來撿破爛的!」部分人相繼退出。
   
    毛洪軍是最早一批加入「愛心社」的成員之一,他和許多敢於挑戰自我、真誠奉獻愛心的同學一起「挺」了過來,「萬事開頭難,你去收瓶子,一些人會用蔑視的眼光來看你,他們會說,『你們怎麼做起撿破爛的事?''」
   
    有幾個宿舍大老遠聽到是毛洪軍他們來收瓶子了,便會大聲地喊叫:「收破爛的來了!」
   
    「我們壓力都很大,更別提張湘賓了。但她卻經常安慰我們,給我們鼓勁!」毛洪軍說。
   
    漸漸地,次數多了,大家也都習慣了。知道「愛心社」的來意,很多宿舍會把飲料瓶收好,等「愛心社」成員來收。
   
    毛洪軍現在還十分懷念剛起步的那段時光,「雖然艱難,但日子過得充實!」
   
兒童村義演的感人一幕
   
    從小,張湘賓就有個夢想———去幫助那些困難的人。
   
    她如願去了烏魯木齊的兒童村,這個注重細節的女孩兒發現孩子們住的房子和各項設施都很好,但他們的拖鞋大都斷了底,襪子不是前漏腳趾,就是后漏腳後跟,毛巾也硬邦邦的。
   
    回來后,張湘賓想了很久,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更多的關愛呢?由於當時收瓶子還處於起步階段,收入很少,她決定在校園內搞一次募捐義演。
   
    2004年12月2日,學生們把音樂階梯教室的300多個座位擠滿了,一些人還站在過道上看,兒童村5個孩子站成「心型」,手持蠟燭唱歌。看著可愛的孩子們,許多人都感動得流淚了。
   
    當主持人宣布募捐時,人群開始騷動,大家踴躍地往募捐箱里塞錢。回來一數,張湘賓發現竟然有一張50元的,「大家都很感動,這可是學生一星期的伙食費啊!」當晚,包括團委老師捐的100元,此次共籌得善款856.4元,為兒童村的114名孩子一人買了一條毛巾、一雙襪子、一雙拖鞋。
   
    愛心接力棒在傳遞
   
    張湘賓和她的「愛心社」利用收廢棄瓶、義賣賺的錢,每年在校內挑選出1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他們發放補助100元,至今已舉辦了兩次,共資助20名學生。
   
    2006年3月,在一次捐助衣物活動中,張湘賓了解到,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許多孩子缺乏工具書,她和夥伴們隨即用拾廢棄瓶和義賣的錢,買了價值600多元的英語詞典和作文書,送給了那些孩子。
   
    2006年5月,新疆藝術學院組織處級以上幹部與喀什地區疏勒縣塔孜洪鄉喀什庫爾十四村的貧困兒童結對子,張湘賓和社員們也主動每人每月拿出5元錢,救助5名貧困兒童,為期兩年……
   
    許多接受過「愛心社」幫助的貧困生也紛紛加入這個公益社團的拾瓶大軍。
   
    如今,張湘賓已經把「愛心社」的接力棒交到了比自己低一屆的李娟手中,她自己則當上了學校社團聯合會主席。
   
    「愛心社」的隊伍越來越龐大,當初對其不抱太大希望的馬媛老師,看到「愛心社」發展成為學校最有影響力的社團,高興得合不攏嘴:「『愛心社''讓學校的公益事業形成了一種氛圍,一種大家非做不可的事。」中國青年報烏魯木齊4月16日電

247

主題

5438

帖子

1421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21
沙發
區分小大寫 發表於 2007-4-18 09:10 | 只看該作者
歡迎您lnl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7: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