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關係:乍暖還寒 繼續發展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7-4-14 09: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訊╱題:中日關係:乍暖還寒 繼續發展 作者:金熙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

  2006年10月,持續五年的中日「政冷」局面迎來了「回暖」的轉捩點。從那以來,中日關係在「乍暖還寒」中前行,而隨著溫家寶總理的訪日,中日關係將逐漸進入「暖春」時節。

  潮落後的新一輪潮起

  2006年,小泉首相孤注一擲,進行了「八一五參拜」,使中日政治關係陷於最低谷。物極必反。經過五年多的小泉式「劇場政治」,「改革疲勞」和「參拜疲勞」的癥狀已在日本社會顯現。9月底安倍晉三接任首相時,面對的是對內人心思安,對外人心思變的日本現實。

  安倍首相順乎了潮流,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上任伊始,安倍就定下了把中國作為首站出訪國的方針,為此不斷向中方發出友善的信號。在9月底中日副部長級戰略對話中,雙方就消除小泉參拜造成的「政治障礙」達成了共識。在10月初的國會答辯中,安倍在關於歷史問題的表態上實現了重大轉變,表示將繼承歷屆內閣關於反省侵略歷史的承諾。

  10月8日到9日,安倍首相應邀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等中國領導人分別與安倍會見並舉行會談。通過安倍成功訪華,中日首腦互訪中斷五年、首腦會談中斷一年半的政治僵局被打破,中日關係實現了重要的轉圜。2006年11月18日,胡錦濤主席在越南河內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再次同安倍首相舉行了會晤。2007年1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菲律賓宿務出席東亞系列峰會期間也再次與安倍首相舉行了會晤。安倍再次邀請溫家寶於今年春季訪日,溫家寶表示感謝並接受了邀請。

  2007年1月25—27日,中日第七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在此次對話中,日方向媒體露出「笑臉」,並同意將「綜合政策對話」的叫法改為「戰略對話」,從而使這一對話名副其實地成為兩國間「戰略對話」。2006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助理章沁生中將訪問日本,與日本防衛廳事務次官守屋武昌舉行了中日第七次防務安全磋商,就推動兩國國防部門高層對話和艦艇互訪等問題進行了磋商。按照安倍訪華時達成的共識,中日共同歷史研究雙方專家小組已於2006年12月26—27日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會議。

  中日政黨間交流十分活躍。2006年12月中旬,自民黨前幹事長、眾議員加藤紘一等議員代表團訪華。2007年1月初,日本執政兩黨之一的公明黨派團訪華,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公明黨黨首太田昭宏時強調,要保持中日關係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1月20—23日,日本執政聯盟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國會對策委員長二階俊博和漆原良夫訪華,就組織2萬民間人士互訪一事進行磋商。1月15日,中聯部部長王家瑞率中共代表團赴日,與日本民主黨舉行了兩黨定期交流機制第一次會議。2月初,日本自民黨眾議員、日中協會會長野田毅訪華。

  中日政治關係升溫,使兩國民間交往出現更好局面。中日已商定,將以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為契機,通過舉辦「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大力開展兩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交流,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兩國互派青少年代表團的活動正在繼續進行。日本提出了2007年實現中日500萬人往來的目標。

  中日關係又見潮起。然而,此潮起非彼潮起。雖然中日關係開始轉暖,但不會簡單地回到1972年後曾出現的「蜜月期」,而是將在螺旋式上升后的更高層次上開始新一輪的發展周期。與上世紀70—80年代相比,國際環境、中日國內諸項條件以及兩國間相互作用方式都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經過冷戰後「重新調整的十年」和小泉執政時期「失去的五年」,中日關係正在由低谷逐步回升。可以說,安倍訪華后的中日關係,正在進入1972年以後「友好高漲期」和2001年以來「政冷低谷期」之間的第三時期——「合作與競爭並存期」。

  「戰略互惠」將成主旋律

  安倍首相上任伊始就提出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這是日本最高決策層首次在對華關係上明確使用「戰略」一詞,因而是其對華政策宣示上的重大轉變。

  日本曾長期拒絕在中日關係上使用「戰略」一詞。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日前在擬定《中日聯合宣言》的過程中,日方就曾拒絕採納「中日戰略夥伴關係」這一用語。據當時日本各界反應,「戰略」一詞只能用於日美關係,而不能使日中關係與其平起平坐。近幾年,日本政府又曾執意把中日「戰略對話」降一格稱作「綜合政策對話」。由此可見,安倍上台後提出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無疑是顯著提升對華關係定位檔次的重要決斷。據報導,連日本政府主管部門也對此缺乏心理準備。顯然,如何使這一新的定位從字面落實到實踐上,是擺在今後中日兩國面前的共同課題。

  探索和落實「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將成為今年中日關係的主旋律。中日走向「戰略互惠」,關鍵在於「戰略」和「互惠」這兩點上。推動「戰略」關係,就不應只推動經貿與民間交流,而應推動包括政治與安全關係在內的全方位、全局性的合作關係。「互惠」,就不應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損。為此,就應在考慮本國的政治與安全利益時,還要照顧到對方的政治與安全利益,實現「雙贏」或「共贏」。

  兩國關係正欲「回暖」,而日本國內傳來的不和諧音卻讓人感到絲絲「寒意」。日本右翼勢力並沒有放棄推動安倍在2007年內參拜靖國神社的努力。中日間一系列實質性的棘手問題依然擺在那裡,有待進行艱難的對話、談判和磋商。中日首腦會晤和外長會談餘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過頭來就分別在國內演講和出訪途中一路渲染「中國威脅論」,揚言要建立日美澳印「價值觀聯盟」和歐亞大陸「自由與繁榮之弧」,不厭其煩地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還要在2007年與美國大搞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軍事演習。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日本對中國採取著「合作與防範」並舉的「兩面下注」戰略。對這些加深相互間「安全困境」的思維和做法,中國有理由嚴重要求日本予以澄清,中日戰略對話也應把排除這些障礙納入議題。日本對「戰略互惠」的態度是否真誠,也將在戰略對話中得到徹底驗證。

  中日兩國應堅持安倍訪華時達成的「消除政治障礙」的共識,提升安全對話與軍事交流的檔次,緩解乃至解決領土與海域問題,開展大型經濟項目合作。另外,中日還應共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朝核等地區熱點問題上堅持勸和促談的立場,推動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建立,強化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在解決環境、貧困等問題加強雙邊與多邊合作,在更廣泛的國際問題上加強政策協調。

  必須看到,目前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民眾感情和輿論氛圍還是相對脆弱的。惟其如此,應當對剛剛出現的回升勢頭倍加珍惜和維護。日方不應把「戰略互惠」用作輕描淡寫「參拜」問題、掩蓋「圍堵中國」戰略的煙幕彈,不應使剛剛出現的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可見,目前中日關係的總體溫度是「乍暖還寒」,其前景將是既有「陽光」、又有「陰影」,其基本樣式將是既要發展共同利益,又要調整相互矛盾。中日關係此番潮起的基本目標,將是力求實現合作大於競爭、共同利益大於相互矛盾的局面。

  近期內中日關係的議程

  2007年是中日復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變」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這種特點,使今年的中日關係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前幾年,日本領導人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曾使「歷史問題」成為惡化中日關係的主要原因。今年,中日雙方應把紀念復交和總結歷史教訓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真正體現到未來兩國關係之中。

  中國領導人訪問日本,將成為這一年中日關係的重頭戲。中日高層互訪能否經常化,是值得關注的一大焦點。中日政治關係如能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安倍首相就有可能在近期內再度訪華,胡錦濤主席的訪日也將提到議事日程。

  「中日戰略對話」有待於超越相互試探階段而進入名副其實的「戰略」對話階段。這意味著兩國圍繞雙邊與多邊問題的對話應得到進一步深化,其目標應是推動兩國形成新的戰略合作框架。

  中日安全對話和軍事交流能否得到實質性進展,將是檢驗2007年中日關係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中日已就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今春訪華和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今夏訪日以及中國艦艇今夏訪日和日本艦艇明年訪華進行了磋商,其實現前景值得關注。

  東海問題磋商也將借政治氛圍改善之東風而嘗試新的突破。目前,「共同開發」東海油氣資源已成為中日兩國的共識。能否鞏固這一成果、進一步擴大共識,是下一步中日磋商的關鍵。而積極開展能源合作,則將是為兩國「共同開發」創造良好政治氛圍的重要途徑。

  隨著中日政治氛圍轉暖,日本經濟界重新燃起了在如中國版「新幹線」這樣的大型經濟建設專案上一展身手的熱情。中日能否共同啟動重大經濟合作專案,將是考驗新型合作關係的重要試金石。

  今年,近年來由兩國青少年交流等掀起的民間交流高潮有望繼續得到推動。「漢風」和「和風」如能日益強勁,將能掀起兩國文化交流的新一輪高潮。

  中日政治關係持續改善,有望開創一個「雙邊促多邊、多邊促雙邊」的良性互動局面。根據中日首腦會談達成的共識,今後兩國有望在防核擴散、反恐、防災、防海盜、衛生與保健、環保與能源合作等廣泛領域不斷增進共識,提高合作層次。在地區與世界範圍內應推動建立何種秩序,這是中日兩國共識較少、分歧較大的領域。如何在這一領域擴大共識,也將是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日關係的此番潮起,是經歷了潮落後的又一次回升,因而格外令人期待,同時也給人以諸多不確定感。今後,如果日本高層在歷史、台灣、領土與海域等問題上做出強硬舉動,就有可能再度激起中國民眾的反感和反彈。當今的中日關係本來就是合作與競爭的複合體,其改善進程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將伴隨曲折與起伏。但是,既然兩國領導人已就發展「戰略互惠關係」達成了共識,兩國利益與情感的鐘擺開始向良性互動回擺,那麼未來中日關係將有望繼續保持潮起勢頭。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4月號,總第112期)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8: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