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媒揭密:中國導彈防禦計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4-11 15: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導彈試驗場方面:「640工程」中的反導彈試射靶場地址不詳。1970年在甘肅酒泉的西北基地建設完成,這個基地主要負責戰略導彈的試驗工作。華北基地(山西五寨?)於1966年上馬,主要負責中程彈道導彈的全程飛行、洲際與固體導彈試驗等任務。1967年3月東北基地上馬,主要用於中遠程導彈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5月太原基地上馬。
  在核彈頭方面:反導系統使用的核彈頭沒有公開資料,但核彈頭小型化是這種武器系統的關鍵。中國在1972年1月7日用強五強擊機空投氫彈成功。強五的標準載彈量在一噸多,因此估計中國此時已經實現了核武器的小型化。中國在1976年1月23日進行2萬噸級的核試驗,這一時期的其它核試驗的當量從100萬噸級到2千噸級,估計使用在反導彈??的核試驗重點是實戰型核武器試驗,以及東風系列導彈彈頭的改進與裝備測試試驗。至於反導核彈頭是否進行了試驗則不得而知。
  在衛星測控網方面:工程最早於1965年上馬,主要用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701工程」,整個工程於1970年完工。一期工程包括:用於地球軌道測量的154-2乙型單脈衝雷達、701-5型無源引導雷達、多譜勒頻移測速儀、比相干涉儀、光角望遠鏡、160型電影經緯儀、150型光學經緯儀等;用於微波遙測的930時統、717計算機數字處理機;用於指管通情(C3I)的控制中心,108乙型計算機等。
  七十年代中期,用於中、低軌道測控的測控網二期工程完工,其中包括「遠望」號測量船上的新型180單脈衝精確測量雷達、331激光電影經緯儀、120微波遙測、雙頻測速設備等等。
  在導彈方面,考慮到使用中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巨浪一號」潛射導彈到1978年還沒有解決發動機的技術問題,因此估計「640工程」中使用的反擊系列攔截彈均為液體燃料。其中:「反擊一號」是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概念大約類似蘇聯的「橡皮套鞋」反導彈系統,飛行速度在5馬赫以上;「反擊三號」屬於高層攔截彈,而且居然還使用了美國前不久才提出的「雙層攔截系統概念」(即保證在第一枚攔截彈沒有擊中目標的情況下,還有時間再發射第二枚攔截彈,以保證攔截效果),顯然大大超出中國的技術水平。「反擊二號」是低層攔截彈,接近目前俄羅斯的S-300V防空導彈。顯示出「640工程」的總體概念相當超前,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的導彈防禦體系也沒有超出「640工程」的規劃範疇。

  中國曾經在七十年代中期先後數次使用「紅旗二號」防空導彈進行反導彈試驗,擊落了 「某型」近程地地彈道導彈(估計是東風一號或二號)。「紅旗二號」的飛行速度是1150米/秒,估計與反擊系列攔截彈有不少關聯(攜帶核彈頭的「紅旗二號」?)。有資料顯示,「反擊二號」低層攔截彈與中國在七十年代發展的「紅旗三號」有相當的技術重合,但奇怪的是,「紅旗三號」在1974年完成定型后中止發展,也許是因為有了更新的計劃,如「紅旗四號」?「紅旗三號」屬於高空遠程防空導彈,使用雙推力液體主發動機,並有固體發動機助推。
  縱觀整個「640工程」可謂是蔚為壯觀,在許多方面已經解決「有無」的問題,其技術瓶頸實際在導彈與航天技術上。整個計劃的發展雖然混亂,但其探索精神讓人無可厚非。「640工程」最終徹底失敗了,但是後來的「863計劃」中的導彈防禦規劃仍然在繼續「640工程」的概念。
  對一個大型的國防工程而言,其發展過程大體說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技術研究與可行性分析等預研階段、工程研製階段與裝備使用階段。「863計劃」屬於技術儲備與可行性探索的初級階段,可算是以退為進。通過「640工程」和 「863計劃」已經可以讓中國解決在反導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個別領域甚至是「好不好」的問題。當然是否會進入到工程研製階段,則屬於國家政策問題,個人無從猜測。
  「863計劃」的許多內容仍然嚴格保密,不過其中一些計劃的名稱已經透露出來。在此本文將根據一些已經透露出來的信息,再通過與美、俄(蘇)的反導彈系統的對比來評估一下中國反導技術發展的大致水準。
  蘇聯的「橡皮套鞋」反戰略彈道導彈系統於1953年提出設想,56年開始研製,61年在試驗中擊毀了R-12彈道導彈,整個系統於1964年開始部署,72年完成。其攔截彈的核彈頭當量100?200萬噸級,有效殺傷半徑6?8公里,射程350?640公里,射高320公里。對付每個方向有8枚導彈,2發連射,間隔5?30秒。導彈由載重車運載,存儲在發射筒內。預警搜索雷達採用「雞籠」相控陣雷達,搜索距離6000?7300公里,指揮中心處理后能夠提供10?15分鐘的預警時間。「狗窩」相控陣雷達負責距離2800?3000公里範圍的目標跟蹤,到1500公里以內後由「脫萊艾德」雷達跟蹤,最後由「契科夫」 制導雷達引導攔截彈擊中目標。
  美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實施導彈防禦計劃,迄今已經花費了1200億美元,卻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裝備,目前的導彈防禦計劃NMD和TMD也決非可以很快投入實用的。
  一般而言,導彈防禦體系的內容包括:探測系統(包括全天候監視、探測、預警、分析等)、攔截武器、C3I系統、反衛星武器、動能彈(地基、空基、天基)、定向能武器、核武器、主動電子或光對抗等等。
  美國於八十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SDI)的內容包括:監視、捕獲、跟蹤、殺傷判定、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等關鍵技術計劃,以及系統分析與作戰管理等內容。「星球大戰」計劃細分為紅外、激光、微波雷達。天/空/地基激光、天基粒子束、核定向、動能武器、天/地基導彈、末端反導與戰區導彈防禦(TMD),以及後來布希總統提出的「智能卵石」計劃等。
  在探測方面,中國的衛星比較令人失望,大型衛星的研製還是任重道遠。雖然中國已經在CCD相機、合成孔徑雷達等方面有所突破,但即使有了技術,離轉變為工程產品還有一段距離。中國目前仍然缺乏實用的探測衛星。
  相比之下,中國在地基雷達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大型雷達研製還是需要解決「好壞」的問題。後向散射超視距雷達(OTH)能夠探測到電離層以下目標以及隱形目標,可以提供導彈發射的預警信息。OTH雷達佔地大,使用維護複雜,主要的技術難點是目標分析,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美國的OTH雷達的探測距離是800?3300公里;俄羅斯是925?3300公里;而中國是700?3500公里。中國的大型相控陣與單脈衝中程預警雷達「好壞」問題還有待解決,6000公里以上的遠程警戒雷達中國還沒有。近程制導雷達方面則幾乎沒有問題,近幾年如潮水般湧來各種雷達型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
  在軌道監視方面,美國的1米口徑光學相機能夠捕獲到4萬公裡外足球大小的目標,此外還有多譜勒效應無線電干涉儀測量衛星,估計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不大。
  在核武器系統方面,中國的核專家一再聲稱:「當前中國核武器的設計水平與國際水平處於同一檔次。」比較引人注意的是電磁脈衝核彈,它可以用於電子戰、定向等離子武器等,但都有一個定向問題,技術難度較高。美蘇都試驗過核爆激勵X射線激光武器,但定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離實用距離相差太遠。比較現實的是傳統核武器,例如一枚100萬噸級核爆炸可以使上千公里的無防護的衛星毀壞或失去作用。
  至於美國以往試驗過的上升式用動能彈、共軌式反衛星,太空雷,甚至於「智能卵石」概念武器等,在中國實現「921」載人航天工程以後可行性也大大增加,大的技術困難已經沒有。載人飛船還可以進行軌道監測和預警,必要時,甚至可以攻擊衛星。「921工程」是「863計劃」的一個巨大成功,中國早在六十年代就成功地將狗送入太空,七十年代也準備過載人航天,但直到今天才算是接近成功的最後一步。
  「640工程」還有一個動能彈的技術瓶頸,現在也已經看見曙光,可以解決 「有無」的問題了。對於動能彈精密探測與識別,美國也還沒有達到實用的水平,但如果使用核彈頭就沒這個麻煩,其副作用是對地面可能有一定影響(比如核輻射等),但中國幅員遼闊,可以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實施攔截,把副作用減到最小。
  攔截彈使用的固體燃料中國也已經在解決「好壞」的問題。「921工程」使用了小動量固體發動機陣列姿態控制,在二炮部隊裝備的東風-11彈道導彈上也有使用末制導發動機的跡象。空間變軌機動的問題很快會得到解決。
  在軍用戰略激光武器的研製方面,目前沒有任何公開資料。但一般認為中國的激光水平基本與世界同步,在一些技術領域是領先的。據說中國早在八十年代就在部隊試用了激光防護眼鏡。總而言之,在戰略級別的激光、粒子、微波武器、定向能武器等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還沒有達到實用階段,即使進入工程研製,離最後成功還很遙遠。中國在激光技術領域的領先,在於六十年代以後的決策,雖然這是一個前景極為誘人的項目,但經過多年投入血本,卻也沒有看到多少令人感興趣的東西。1997年美國以中紅外線化學激光炮兩次擊中在軌道上運行的廢棄衛星,但是離實用的戰略激光武器還很遙遠。其中的困難,一是動力源問題,需要用核能,還有一個定向問題。二是目標精確定位,這比動能彈更為複雜。
  展望中國的TMD
  1999年,中國公開了一些「640工程」的內幕,並且在考慮上馬TMD。去年??的字眼。中國在進行區域反導彈系統的可行性論證方面已經有一些年頭。最主要的目標是北京,另外可能還有珠江三角洲。
  解放軍空軍第一代自動化防空系統於1975年開始研製,已知的成果包括:中程多波束三坐標,固態一維相掃三坐標,大型三坐標雷達等,還有進口雷達的民用空管網。研製類似於S-300級別的防空導彈對於中國已經沒有多少技術困難,如中國自行研製的FT-2000反輻射防空導彈。但是要研製以色列的箭2級別的反導彈在目標定位方面還有困難。畢竟擁有技術與綜合性的工程研製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兒。
  中國要想達到成熟的TMD還有一段努力,特別是研製新導彈所需要的巨額投資。中國目前在論證的還屬於「區域防空」,而不是真正的TMD。此外,FT-2000與S-300(及其國產型號紅旗-15)在功能上明顯重疊,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是否當時中國準備利用S-300的技術發展自己的TMD導彈技術?
  解放軍海軍也有一個區域防空計劃。在海軍內部有一個「2020規劃」,中文網際網路上出口轉內銷的消息是:海軍將在2020年左右推進到西太平洋的第二島鏈,在航空母艦一時還無法形成戰鬥力的情況下,海上防空問題更加顯得突出。解放軍屆時能否推進到第二島鏈,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義重大,有了海基的TMD,台灣研製中的彈道導彈立即沒了威脅。另外,對美軍核潛艇潛射導彈的攻擊,也有了第一道防線。
  因此,解放軍海軍有充分的理由上TMD項目,並且需要類似於伯克、金剛等宙斯盾級別的大艦。海軍在167艦下水后,兩年之內沒有大動靜,估計也許不久會有大艦下水的消息。但是解放軍海軍目前的技術瓶頸還有不少。其中最致命的是導彈垂直發射技術。這種技術相當複雜,連日本都需要從美國進口。中國經過十餘年的研製,進展情況仍然不明朗。此外還有相控陣雷達以及目標信息處理方面的技術問題。因此,在近十年內解放軍海軍上TMD項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當有了優秀的平台和探測系統時,加一個動能彈就順理成章地成為TMD的框架。
  解放軍海、空軍的區域防空計劃,沒有大的技術難題,但是具體的工程研製困難不小。對於TMD系統,筆者總的來說並不看好。實際上各國的彈道導彈大多是政治武器,常規彈頭在軍事上的價值值得懷疑,相比之下巡航導彈的實用性要高很多。TMD用於防空還可以,要用來對付彈道導彈,其實也是一種政治武器,在核戰爭的條件下,摧毀TMD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導彈防禦的動能彈技術還是不成熟的,尤其是目標定位,C3I的技術難度更高,龐大的系統更是資金的無底洞。以目前現有的彈道導彈技術就完全可以撕破十幾年後才可能出現的TMD防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