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震驚:中國從外匯儲備中拿出兩千億美元買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4-1 0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在買石油!中國在買韓國證券!中國在買穀物!中國在買福特汽車公司!中國在實安哥拉I未來幾個月里,想必會忻到許多諸如此類的話。預計全球貨幣、農礦產品和債券市場將因此而變得更瘋狂一些。中國正從其巨額外匯儲備中撥出約2000億美元建立一隻新的基金,該基金很可能開始對比美國國庫券更吸引人的東西進行投資。問題在於,儘管我們知道這可能是件大事,我們甚至連這隻基金將如何運作的最基本的情況也不知道。

  先說說我們知道的情況。過去的5年裡,中國的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到2006年年末,外匯儲備已達1.1萬億美元。我們認為在2007年至 2008年間,外匯儲備將繼續以每月2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我們預計中國的貿易順差將繼續擴大,在此基礎上,預計外匯儲備在2009年年末的某個時候將達到2萬億美元。

  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北京的一些人開始對這筆錢的管理表示不滿。有人抱怨說,收益率(美國國庫券及其他沒有風險的美國證券每年的收益率僅為4% 至5%,這類投資可能占外匯儲備的70%至80%)太低。另一些人說,考慮到增加社會支出的迫切需要,把這麼多錢投入海外毫無道理。還有人在考慮是否應該在海外開發大片的金屬礦和油田——中國缺乏這些戰略資源並且不得不為此支付高價。這些聲音匯總在一起,變成一種模糊的感覺;「必須做點什麼。」

  我最近的一次紐約之行表明,謠言已經十分盛行。跟我聊天的一個人說,他聽說中國的新基金將把1000億美元投人實物商品,600億美元投人亞洲證券,400億美元投人債券。另一個人聽說,中國巳經在購買亞洲證券。第三個人沒有看出這樣的動向。又有一個人認為,為了培養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大力購買亞洲的債券更為合理。然而還有一名基金管理者認為,這隻基金只能延續國家外匯管理局過去的投資戰略,因為如果有任何別的舉動都會對美元有不利影響。

  我認為這使我們回到最主要的問題:錢能買來幸福嗎?或者換句話說,這隻基金能實現北京的各方各面似乎想要實現的任何政策目標嗎?顯然這非常難。

  若干難題隱現

  分析一下對外匯管埋局「舊」投資戰略的三種批評,沒有一條是非常有道理的。首先,收益率低。這種批評純粹是愚蠢的。管理外匯儲備與管理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甚至養老基金不同。它的目標不應該是收益最大化,而是首先要支持選定的匯率機制,隨後再確保投資的資本價值和流動性。

  或許還可以補充一點:更高的收益只會意味著更多資本流入中國,而這是外匯管理局目前力圖避免的。如果人們真的對提高中國資本的收益率感興趣,應該從匯率本身開始。人民幣進一步升值應該會使中國人的勞動所得提高。

  話說回來,如果新基金真想提高收益,那將需要新的授資理念和戰略,需要一些經驗豐富的基金管理者。

  第二,如果需要為衛生和教育撥款,國庫內有足夠的錢這樣做。2006年年底,財政部在央行的儲蓄賬戶里有相當數量的資金,但(很奇怪)似乎不願意花這筆錢。動用外匯儲備不是什麼好的選擇——因為一旦使用外匯儲備,就必須把它們轉換成人民幣,而一切又將回到出發點,因為中國人民銀行將不得不發行人民幣購買外匯。社會支出應該在財政部的賬戶而末楚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進行。

  第三種批評更有道理一些,它涉及用外幣(不是本幣)購買海外的農礦產品。包括原油在內的某些產品的戰略儲備將是有益的。但麻煩在於這一切如何運作。首先,如果中國真的要進入石油、銅或穀物市場,它究竟如何能確保一旦此事被其他交易商察覺,價格不會變得對自己不利?第二,中央各部門和省份將紛紛遊說政府購買它們需要的資源,如何應對這種夾擊?第三,如何管理和分配買回的商品?圍繞誰掌握財權和庫房鑰匙必定會有激烈的辯論。

  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會令北京對幸福的追求複雜化。它可能在海外造成巨大的政治影響。首先是美元。至於中國自己,它仍然身陷美國前財長拉里·薩默斯曾經說的「金融恐怖平衡」,因為如果中國拋售美元,他們手裡餘下的美元的價值將下跌。

  市場一旦發現中國讓外匯儲備多元化的蛛絲馬跡,拋售美元的壓力將極其巨大——華盛頓也會有話要說。但這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不想改變,為何設立新的基金?它激勵北京要極端保守、悄無聲息、循序漸進地讓外匯儲備多元化。

  其次,考慮一下這可能造成的地區影響。如果北京購買在台北上市的大量證券,人們會如何反應?購買東京的證券又如何?如果這隻基金確實在亞洲證券市場上表現活躍,中國與該地區的關係將變得複雜得多。如果中國外匯儲備基金擁有某公司5%的股份,其他投資者會怎麼想?他們能相信,中國持有股份僅僅是出於金融方面的原因嗎?

  在運作方面還有一些大問題。如果新基金購買海外企業(比如印尼天然氣田、美國經營不善的公司、德國高端的機械工程公司)的控股權,後者的經營將如何進行?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很可能只會在本國造成不滿,給國外帶來不安。簡言之,錢不太可能給北京買來幸福,至少不能輕易買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1: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