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之音 物權法是非功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4-1 0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天的對比新聞,我們要對比介紹圍繞中國人大高票通過的《物權法》在海內外引起的激烈爭論。



  首先讓我們看中國官方媒13年的醞釀和廣泛討論,創造了中國立法史上單部法律草案審議次數最多的紀錄。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部法律被認為對於推進經濟改革和建設法治國家都有重大意義,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政治文明邁出了重要一步。

  物權法的通過,在海內外媒體引起巨大反響。下面我們就介紹海外媒體和輿論對中國通過物權法的反應。



  紐約時報報道說,在中國實行了以市場經濟為方向的經濟政策以及創紀錄的高經濟增長率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中國人大通過了中國第一部明確表示保障私有財產的法律。物權法由於受到社會主義知識分子重新抬頭以及共產黨內部的左派老人的激烈反對,被迫延遲了一年,這部法律被它的支持 者看作是為中國的私營企業家以及城鎮中產階級的房地產和汽車擁有者建立了一個新的,同時也是更加穩定的法律基礎。

  紐約時報的文章說,這部法律在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的花瓶的全國人大被推遲,以及這麼一部影響重大的法律在全國的新聞界和輿論界被禁止討論,引起了外界對這部法律背後的意圖何在,以及對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風格的疑問。

  紐約時報注意到,儘管這部法律引起中國知識分子,企業家的高度興趣,儘管這部法律在去年的人大會議議程上在最後一分鐘被撤了下來,但是胡錦濤和溫家寶在公開場合都很少涉及這部法律。

  紐約時報注意到,人大開幕後,溫家寶所作的兩個小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到物權法。這部法律沒有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通過的。胡錦濤和溫家寶的沉默說明,他們意識到這部法律在黨內現任官員和退休幹部當中,以及一些共產黨主要理論工作者當中遭遇到極大的阻力,這些人批評中國現行的經濟政策導致腐敗現象越演越烈,同時造成中國社會精英迅速在老百姓貧困的基礎上積聚財富,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紐約時報還援引中國人大一位教授的話說,胡錦濤和溫家寶低調處理物權法,是使這部法律得以通過的最佳手段。在人大召開期間,一些左派知識分子表示他們受到來自上級的極大壓力。一些對物權法持反對意見的大學教授被校方警告要在人大期間保持沉默。中國的財經雜誌因為在人大期間報道了有關物權法的消息而受到宣傳部門的懲處。一些老幹部和左派知識分子在網上簽名,寫公開信給中央,反對物權法,結果這封公開信在網頁上只存在了兩三天便被封禁了。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決定,儘管遇到阻力仍然要通過這部法律是經濟改革以及走向法制的一個巨大的象徵性勝利。很顯然,執行物權法對中國三十年令人讚歎的經濟起飛的持續是至關重要的,但條件是經濟騰飛引起的緊張和矛盾能夠被控制在不發生大規模暴亂的條件下。

  經濟學人雜誌說,中國每個月都發生成千上萬起群體事件。貧苦的農民因為他們的土地被徵用或者只得到很少的補償感到憤怒。在城市,很多最近購買了住房的中產階級希望能夠通過法律保障他們的產權,並把這些房地產傳給他們的後代。希望對土地擁有支配權的農民以及希望房產得到保障的城市中產階級組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在任何其他國家,這個集團都會形成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並且導致社會不可阻擋地走向多元化。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警告說,不要在中國指望太高。最新通過的法律只不過是中國緩慢地走出毛澤東主義黑暗小巷的第一步。中國共產黨在2002年做出一項巨大的改變,允許私人企業家加入共產黨,從而導致所謂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爭先恐後地鑽入有機會成為老闆的網路。2004年,中國修改了憲法,承認私有財產。但是憲法的修訂僅僅是文字上表述而已,對中國不斷急劇發生變化的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個著名期刊指出,這次最新通過的物權法,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全面的產權革命。實際上,這部物權法並不能滿足各方的需要。這部法律甚至保護那些既得利益者已經攫取的財富。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這部法律也無法解決一個最模糊不清的問題:到底誰擁有什麼?這一點特別是在農村土地問題上最為顯著。另外,中國企業的所有權很難用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個人所有來界定。一些所謂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在和私人企業老闆攫取個人利益方面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一個農民用新通過的物權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可能註定要失敗,因為中國的司法不獨立,司法部門幾乎以保證他的訴訟是在浪費時間。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國人大在1967年到1976年期間,只通過了一項法律,而現在通過了很多法律,但是僅僅通過法律並不意味著法制。

  這就導致了最後一個障礙。沒有可靠的行政部門,司法系統的必要改革根本不可能發生。

  正像中國通過物權法所表示的那樣,共產黨偶爾也顯示出這個黨比過去能夠對公眾意見作出反應,但是,這個黨的最佳執政方式仍然是窒息不同政見的聲音,嚴格控制新聞媒體,並且用金錢所能買到的最奢侈的方式和技術來管束網路媒體。物權法是一個開端,但是只有容忍不同意見的政策以及相對自由的媒體才能夠保證這些法律是可以執行的。

  經濟學人雜誌還表示,(通過物權法),中國今天並沒有發生革命。反對物權法的中國左派有充足的理由來憂慮通過物權法之後中國會走向什麼局面。他們認為這部法律將強化那些把國家資產轉化為個人私有財產的腐敗官員的地位。他們也意識到,這部法律的所有細節都和這個共產主義政府格格不入。

  中國左派的理論來源不是孔孟的儒教,而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如果馬克思今天繼續寫作的話,他會預言中國將等待著一場,也許是兩場革命的發生。一場是中國新法律所支持的正在興起的擁有財產的中國中產階級所領導的革命,另一場是中國廣大農村出現潛在的不斷冒煙的憎恨最後的爆發,也許是出自對這一法律的不足的困惑。

  經濟學人雜誌還表示,物權法是這場革命的根源。在人民大會堂里打盹的人大代表們所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三月份啟動了一個過程,在將來的某一天將會徹底改變這個國家。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提到中國宣傳部門在人大期間禁止左派發表反對物權法的言論指的是北大教授鞏獻田發起的一封由三千多人聯署的公開信。

  鞏獻田在中國左派網站上發表文章抱怨說:這是只在烏有之鄉和毛澤東旗幟網站存在了兩三天的一封有三千多人署名的信,該信不但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符合中國共產黨的黨章,而且其主旨和本意正是維護我國憲法和黨章的。這封信2月17日上網,2月18日、19日就由於某種原因從網上撤下。

  這封公開信的題目是:強烈籲請全國人大做出決議:堅決糾正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違憲行為,依法嚴厲追究侵犯公共財產的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社會主義根本制度。

  公開信援引吳邦國十年前的一段講話說:「私有化不能解決中國這樣一個後起的發展中大國的快速發展問題,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勢必導致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和社會危機,廣大人民群眾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公開信說:但是,在上述《講話》后的十年中,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違反國家的基本法和黨的基本政策,未經人大授權和廣大職工同意,在改革的名義下,擅自將資產幾億、幾十億元的國有企業賣給外國戰略投資家或國內富豪,或讓國企內部的管理層化公為私,據為己有。國有企業私有化之風越刮越嚴重。

  公開信說:國有企業是全國人民的財產,來之不易。它是建國前幾千萬英烈流血犧牲推翻三座大山得來的,是建國后億萬勞動人民艱苦奮鬥、忘我勞動用血汗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不容貪官、富豪、蛀蟲和跨國公司肆無忌憚地巧取豪奪,化為私有。對於這種違憲不法行為,決不能繼續縱容下去。

  公開信呼籲全國人大毫不遲疑地採取行動,捍衛憲法、捍衛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公有制經濟,堅決制止和糾正私有化。



  一些專家在海外發表文章,對鞏獻田的反對物權法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

  海外中國問題觀察家馬悲鳴發表文章把物權法比喻成美國微軟發布的視窗系統操作系統DOS第一版,認為雖然不能達到各方滿意,但是畢竟提供了一個以後不斷修訂的基礎。

  他在文章中說: 其實支持和反對《物權法》的人都有道理。支持者是希望用立法來保護升斗小民的微薄利益不受政府侵犯。反對者是反對有錢人借《物權法》將不義之財合法化。 雙方意見都有道理。關鍵是看該法究竟是如何訂的和如何執行。

  馬悲鳴在文章中說:最近微軟公司推出了新的視窗系統 Vista。可別忘了,微軟是從DOS version I 開始做的。然後一版一版地修改,經過六個DOS版本,然後是視窗 I 到 III 三個版本,然後是視窗95,98,2000,XP 直到今天的 Vista。 中國的《物權法》有如微軟的DOS I,先有了再說。以後慢慢修改。 《物權法》 Version I 有了總比沒有強。很多所謂民運精英人士總想一步到位,使中國一步就躍進到美國這般民主法制和自由人權的地步,而實際是做不到的。不但成不了事,而且肯定會弄得天下大亂。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政治秘書鮑彤認為,物權法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1953年提出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那條《總路線》,以及它的全部理論和政策的最終破產,意味著在折騰和徘徊了半個多世紀,轉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圈子之後,中國依舊回到了原點。

  鮑彤在為自由亞洲電台寫的評論中說:「有人一貫主張『有法總比無法好』,但我歷來不敢苟同。今天這個物權法,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到底能起什麼好的作用或壞的作用,我不敢言之過早。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5: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