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秘的民國四大家族後人聚首上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7-03-29                 新民周刊

  陳林穎曾透露,公公陳立夫並未留下多少遺產。「公公在台灣天母曾有座房子,是早年蔣經國先生陪他去看的。但買地和造房子的錢由他的4個子女通過每月分期付款支付,婆婆過世后,在1992年,公公將房子賣掉,並把賣房的錢歸還給孩子們。」

200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民國「四大家族」的後人聚首上海。

一個甲子前,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權傾一時;如今,蔣家凋零落寞,而宋家、孔家、陳家的後人,則十分低調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們來自「四大家族」,卻刻意迴避「豪門」背景。對於先人功過的種種爭議,他們也坦然處之。

時過境遷,這些家族的後人,如今對那些歷史人物的回憶常常只是衣香鬢影;可喜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檔案材料浮出水面,四大家族神秘的歷史正逐漸豐富與充實。



▲上世紀60年代,宋子文與外孫馮英祥在紐約寓所。

宋家:故紙堆中還原歷史



▲1942年,宋氏兄弟及其夫人在美國華盛頓共度聖誕節時留影。左起:宋子安與夫人吳其英、宋子良夫人席曼英、宋子文與夫人張樂怡、宋子良。

「我感到非常榮幸今天能夠來到這座城市——上海,這座城市曾是我的家族生活的地方。儘管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先生是海南人,但在上海,在這座他出生的大都市,他成為中國20世紀很有能力的金融家和政治家之一。」2006年6月19日,身材高大的宋子文的外孫馮英祥用英語為「宋子文與戰時中國」學術研討會致開場白。作為宋家親屬代表,帶著兩個兒子從紐約飛抵上海的馮英祥,與宋子文的弟弟宋子安的兒媳宋曹王利璇的出現無疑成為亮點。馮英祥父子均出生在美國,因為不懂中文,父子三人需要依靠同聲傳譯來理解與會者的表達。

宋子文

期盼葉落歸根

宋氏家族長久以來被視為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最有影響力的家族。宋子文的父親宋耀如擔任傳教士,且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支持者,母親倪桂珍是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後代。宋子文的大姐宋靄齡為孔祥熙夫人,二姐宋慶齡為孫中山夫人,三妹宋美齡為蔣介石夫人,宋子文的大弟宋子良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和總務司長、廣東省政府委員,還擔任過中央銀行理事、交通銀行常務理事,是宋子文在金融實業上的主要助手;小弟宋子安曾任過國貨銀行、廣東銀行董事,較少參政。宋子文與夫人張樂怡有3個女兒,分別為宋瓊頤、宋曼頤和宋瑞頤,49歲的馮英祥是宋子文長女宋瓊頤的兒子。

宋子文的9個外孫中只有馮英祥與兄弟馮英翰住在美國,故而孫輩中,馮英祥與宋子文最為親密,他從小跟外祖父宋子文生活,直至14歲。「我的外祖父宋子文在紐約的生活很簡單,他吃的東西、用的車子都非常一般。外祖父的生活很有規律,喜歡早起,吃完早飯後他就直接去辦公室。他很喜歡散步,通常午餐以後散步一小時,外祖父不多的娛樂方式是與他的朋友一起打撲克牌。」

宋曹王利璇是宋子安次子宋仲虎的妻子,在她的描述中,大伯宋子文不太喜歡講話,但很有幽默感,他喜歡跟老朋友聊天,喜歡喝酒,是一個美食家。後來,宋曹王利璇逐漸理解了大伯宋子文,「他更像一位深思者,雖已退休、身處美國,我相信他的頭腦中並不會忘記那種使命感,所以他在生活中仍經常思考國家的處境。」

1975年,馮英祥就讀賓州大學時,外祖父宋子文業已辭世,那時的馮英祥開始對外祖父的歷史感興趣。他攻讀了政治學。目前,馮英祥在瑞士信貸銀行從事管理,與父親馮彥達一樣,他選擇的事業是與銀行相關的理財投資規劃。他從未看重自己來自一個像宋家這樣的家庭。「我繼承的是父親的事業,其實跟母親所在的宋家並沒有什麼關聯。美國的企業界,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來自宋家,更重要的是要靠個人後天的努力。」

關於宋子文富可敵國的猜測曾經讓這個家庭的後代備受壓力。但在馮英祥看來,外祖父宋子文生前很沉默,沒有跟任何人談過關於財產的事情,他的遺產是一些美國股票,讓所有的孩子平分。身處異鄉的宋子文生前仍然期盼葉落歸根,「他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國,但最終未能如願。」馮英祥喟嘆。

坦然面對家族歷史

宋家六兄妹中,最早辭世的是小弟宋子安,1969年,62歲的宋子安在香港病逝;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美國猝然去世,終年77歲;此後的1973年10月,宋靄齡病故於紐約;1981年5月,宋慶齡在北京逝世;1983年,宋子良在紐約辭世;20年之後,宋美齡離世。

宋仲虎和宋曹王利璇有5個孩子。在孩子年幼時,宋曹王利璇將孩子們送到公立小學就讀,為的是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擁有與左鄰右舍小孩嬉戲的童年,直到孩子們上了初中以後,才將他們送入私立中學。「在那時,我們才告訴他們,究竟他們來自一個怎樣的家族。可是他們完全是美國小孩式的想法,當我第一次跟他們講宋家的背景時,每個小孩子居然都跟我說,那又怎樣?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宋家就將宋子文檔案捐給胡佛研究所,宋曹王利璇接受委託、以家屬代表身份擔任篩選宋檔的工作。宋曹王利璇第一次到胡佛研究所上班時,胡佛研究所檔案室主任給了她一個說明,告訴她對所有檔案都不應拿掉某一段,但可以保留隱私。她花了3個多月時間將剩餘的宋檔過了一遍,「宋檔多為公文或電報來往,是歷史詳盡記錄,我明白抽掉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將不完整,都會影響史學家研究。我做這個工作開始是有受人所託的責任感;第二階段我就入迷了,開始激動起來;到了第三階段時,我開始感覺這是一個還原歷史的工作,比如宋子文檔案出來后,很多人對中國近代史會有不同看法。」



▲2000年在紐約第五大道孔家,李龍鑣(左一)偕夫人與孔令儀女士(左三)及丈夫黃雄盛。

孔家:烏衣巷口夕陽斜

香港商人李龍鑣1956年畢業於台灣陸軍軍官學校預備軍官第四期,73歲的李龍鑣潛心研究孔祥熙家族十餘年,並與孔祥熙的大女兒91歲的孔令儀交往頗多。自從宋美齡病逝后,孔令儀成了「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中最為年長的長輩。在李龍鑣的描述中,孔令儀在美國的住宅坐落於紐約曼哈頓區最貴地段第五大道,與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住在同一條街。

裊裊茶香中,李龍鑣向記者娓娓講述孔家大小姐孔令儀的近況——

孔令儀很喜歡懷舊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給孔令儀和她先生黃雄盛上校寫信,黃雄盛先生後來給我打電話,約我吃飯。我們第一次見面就在令儀紐約的家中喝下午茶。孔令儀最經常的穿著是高跟鞋配旗袍,旗袍一律為法國絲綢質地。60歲左右時,她會穿帶紅色花紋的旗袍;現在,她會穿白底深藍花紋旗袍,看起來很素雅。在家請客時,孔令儀往往會在旗袍上別上白金鑽石胸針,抹上口紅,烏黑短髮一絲不亂——小小細節上自有她的堅持,看來十分得體。

孔令儀的先生黃雄盛今年88歲,是東北人,曾在美國受訓、開轟炸機,曾擔任過蔣介石先生的英文秘書,年輕時當然很英俊,看得出來大小姐很喜歡他,他對孔令儀也很體貼,比如在令儀入座前他會很紳士地擺正坐椅。從1945年之後,孔令儀幾乎都在美國生活。孔令儀是基督徒,不熱衷社交,為人低調且遵守中國人固有的禮節。她常常散步,不多的娛樂方式是打麻將;她養了條狗,我有次去她家時正在打雷,狗嚇壞了,她就將狗抱在懷裡。

她很喜歡懷舊。有一次,孔令儀跟我講到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鐵獅子衚衕過世時的情形,孫中山先生去世的晚上,孔令儀的母親宋靄齡知道宋慶齡特別難過,就叫令儀陪二姨慶齡一起睡。宋慶齡問孔令儀,你現在睡的地方是你姨丈曾睡過的,你怕不怕?孔令儀說不怕。但她跟我說,其實她當時心裡很害怕。她講這番話的時候神態彷彿十幾歲的女孩,很生動。

財務顧問幫忙打理財產

1967年,孔令儀88歲的父親孔祥熙病逝於紐約;1973年,85歲的母親宋靄齡病逝於紐約;1975年,小姨丈蔣介石去世;弟弟和妹妹孔令侃、孔令偉、孔令傑也相繼去世;2003年10月24日,孔令儀小姨宋美齡去世……

親人們的相繼去世無疑給孔令儀造成很大打擊。孔家現在就剩下孔令儀和外甥孔德基,孔令儀沒有孩子,孔德基是孔令傑唯一的兒子。去年,孔令儀一直等孔德基來,想讓他把父親孔祥熙的檔案交給胡佛研究所。孔令儀現在年齡比較大了,不太關心外面的事情。

宋美齡在世時,孔令儀經常去看她,她們住得不太遠,開車大概15分鐘。以前是孔家二小姐孔令偉照顧宋美齡,1994年,孔令偉因直腸癌過世后,孔令儀承擔了照顧小姨的責任。跟宋美齡一樣,有時太緊張、壓力太大,孔令儀就會皮膚過敏。在操辦宋美齡的喪事時,她就皮膚過敏。我去過宋美齡安葬地——紐約郊外的芬克里夫墓園,孔令儀經常帶著鮮花在宋美齡墓前悼念。

大家都很關心孔家目前有多少資產,孔令儀請了專門的財務顧問幫她打理財產。她現在住的房子屬於公寓式,估價差不多為800萬到1000萬美元。她家屬於中西合璧的風格,沙發是西式的,也有古董傢具,她從山西運了一個3米多高的屏風過來,紅木鑲嵌著紅寶石,很漂亮。細節可以看出主人的身價,她有顆翡翠白菜,跟真白菜差不多大,價值不菲;有一個花瓶,花瓶上有1000個「壽」字;還有一塊四方的玉,陳列在黃金架上,宛如一塊小屏風。

宋美齡生前在美國住的房子原本也屬孔家資產,宋美齡去世后,孔令儀以大約130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這座房子。孔令儀還有處房子在長島蝗蟲谷,孔祥熙和宋美齡都曾居住過,有35畝地,裡面大到足夠跑馬。



▲1945年,陳立夫全家攝於公館。  

陳家:豪門只在傳說中

「蔣、宋、孔、陳,他們也是凡人,都有過錯,如今功過均交由歷史評說。他們的沉默里涵蓋著無奈,他們的沉寂亦是對歷史的交代。」陳立夫的三兒媳婦陳林穎曾平靜講述昔日家族歷史。陳林穎曾是台灣著名國學大師林尹的女兒,也曾是陳立夫的「乾女兒」,現任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陳立夫打著領帶餵雞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浙江省吳興縣人,歷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組織部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等職,2001年2月8日在台中逝世,享年101歲。而早在1951年,陳立夫的兄長陳果夫就因肺癌過世,終年60歲。

陳立夫有三子一女,長子陳澤安從台灣大學農學系畢業,由於陳果夫沒有子嗣,陳澤安被過繼給陳果夫,陳澤安后赴美國求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知名植物病理學家,如今80歲;次子陳澤寧從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后在一家公司擔任研發工作,如今已79歲;女兒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習音樂,如今也已72歲。陳林穎曾的丈夫陳澤寵是陳立夫最小的兒子,是普度大學航空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

1950年,9歲的陳澤寵跟隨父親陳立夫赴美。當時的陳立夫已退出政壇,在美國新澤西經營一家養雞場。「公公的雞場開了好幾年,被燒掉過兩次,還遭遇雞瘟。當時李敖質疑,陳立夫先生怎麼可能打著領帶去餵雞?我先生跟李敖說,你實在不了解我的父親,他相當注重禮儀,又常有人去農場拜訪他,他總不能衣衫不整地接待客人,所以他才經常打著領帶做農活。的確,當時孔祥熙、宋子文等很多人都曾去看望他。姐姐澤容訂婚時,爸爸媽媽親手用雞蛋做了蛋糕,招待了150多位客人,還有很多人喜歡我婆婆做的辣椒醬,真材實料、價廉物美。」

在陳林穎曾的印象中,陳立夫在美國的雞場經營得並不好,先生陳澤寵念的是美國公立學校,直到在普度大學求學時都是半工半讀,並依靠哥嫂資助才完成學業。1977年,陳澤寵與林穎曾結婚。1982年,他們回到台灣定居,陳澤寵開始創業,開辦自己的電器工程代理公司。

陳家後代沒有再從政

在陳林穎曾看來,公公陳立夫晚年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早晨5點起床,然後是寫毛筆字、看書;他很保守,如果有10元錢,往往只做七八元錢的事情。夫人孫祿卿的離去顯然對陳立夫的影響最大。「婆婆畢業於上海美專,喜歡理家,是標準賢妻良母。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公公常講,『愛其所好,敬其所異』。」陳林穎曾說。

陳林穎曾透露,公公陳立夫並未留下多少遺產。「公公在台灣天母曾有座房子,是早年蔣經國先生陪他去看的。但買地和造房子的錢由他的4個子女通過每月分期付款支付,婆婆過世后,在1992年,公公將房子賣掉,並把賣房的錢歸還給孩子們。」

「我們一家都沒有再從政。陳立夫先生沒有明說不讓後代從政,但他主張讓孩子的興趣自由發展。我先生回台灣時,蔣經國曾找過他,問他是否有興趣為民航局服務,擔任高層職務,我先生表示自己對環境不熟悉——實際上,陳家並非認為為官就是榮耀。」陳家第三代孫輩目前共12人,分別在金融機構、醫療工程機構和高校任職。

去年7月,陳澤寵帶妻兒到北京旅遊,其間身感疼痛,8月初陳澤寵住院體檢並接受腫瘤切除手術,術后病情惡化,最後不治身亡。先生陳澤寵的突然辭世,讓54歲的陳林穎曾難掩憂傷,面對記者時甚至幾次淚水盈眶。「我先生本來想兩年之後退休,現在卻突然離去,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恍然一夢。」失去主心骨的家庭瀰漫著酸楚氣息。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8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