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國首例中醫師冠名中醫藥「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4-10 02: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17315.com.cn/news.asp?id=9954
  
[ 來源:SOHU  發布時間:2005-9-6 09:41:08  

記者9月5日從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獲悉,以我國已故老中醫張仁濟的名字冠名的第一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2005-2006年度「仁濟杯中醫藥國際貢獻獎」已於9月2日正式簽約。「中醫藥國際貢獻獎」又被中醫界權威人士稱為中醫藥「諾貝爾獎」。 據了解,這也是迄今我國首例以中醫師個人名字冠名的中醫藥國際獎。按照有關協議,張仁濟生前的100萬元個人積蓄將全部用來支持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的評選活動和獎勵。「中醫藥國際貢獻獎」設立的宗旨是什麼,首屆評選有何重要意義,如何評選,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為何以張仁濟的名字冠名?9月5日,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該獎項的主辦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振吉教授。
  中醫藥國際化發展迅猛

  李振吉說,近年來,中醫藥國際化呈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和醫學科學的特色,由於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臨床療效,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藥自身的科學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中醫藥學在國際上廣泛傳播的基礎。

  李振吉介紹,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20個國家和地區,在一些國家迅速普及。據了解,全英國約有中醫診所3000多家,僅在倫敦地區就有私人中醫診所600家,每年大約有250萬英國人採用中草藥、按摩、針灸等傳統的中醫療法,支付醫藥費用9000多萬英磅;法國有中醫診所2600多個,針灸師7000—9000人;荷蘭有中醫診所1500多家,接受針灸治療的人數占荷蘭總人口的15%左右;美國中醫針灸師已經超過兩萬人,僅加州就有中醫針灸診所800多家。全美有中草藥專營公司400餘家,每年有100多萬人接受中醫針灸療法;加拿大有中醫針灸診所3000多家,每年銷售中草藥額達一億多加元,分佈在全加各大城市的銷售點多達500多個;澳大利亞有中醫針灸診所2000多個,每年至少有280多萬人次接受中醫針灸治療。

  李振吉介紹,在世界範圍內中醫教育發展迅速。澳大利亞、英國和泰國共有7所正規大學設立了中醫針灸專業。世界上至少有40個國家開設了中醫針灸學校;如美國就有70餘所中醫針灸學校,目前在校生8000餘人,其中有40餘所中醫針灸學校已被政府承認。中醫藥廣泛的國際傳播,中醫藥醫療、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中藥的研發、生產與供銷,已造就了人數達幾十萬的國際中醫藥專業隊伍。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李振吉介紹,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正是中醫藥國際化、中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產物。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簡稱「世界中聯」,英文縮寫WFG—MS),成立於2003年9月,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在中國註冊、總部設在北京的國際學術組織。現擁有50多個國家(地區)的150多個學會團體。世界中聯致力於推動中醫藥學在國際間的發展、交流與傳播,是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的研究基地,推行中醫藥國際行業標準的基地,中醫藥學術、信息、人才、產品交流的基地。

  李振吉本人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就一直從事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戰略研究。他曾歷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副院長、中國中醫研究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等職。2003年9月,李振吉被推選擔任世界中聯副主席兼秘書長。近幾年來,李振吉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如何鼓勵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方面做出積極貢獻的人與團體,使中醫藥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全世界熠熠生輝,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更積極的影響。這就有必要設立一個中醫藥國際貢獻獎,這是中國現有的各種國家級獎,以及中醫藥方面設立的各種社會獎項無法覆蓋和替代的。但這在世界中聯成立之前是無法辦到的,因為沒有評獎的載體和名分。而世界中聯成立后,使該獎的設立和評選成為可能。

  李振吉指出,世界中聯是由各國中醫藥代表組成的中醫藥國際性學術組織,現有各國代表150名、理事77名、常務理事42名、副主席16名、主席1名。有了世界中聯,中醫藥國際貢獻獎也就有了載體和名分。由於世界中聯總部設在中國,在中國開展有關活動,就必須符合中國法律。為此,中醫藥國際貢獻獎須向中國政府申請評獎事宜。中醫藥國際貢獻獎2004年由世界中聯申報,2005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批准(國際獎社證字第0122號)。「中醫藥國際貢獻獎」屬社會力量設獎,不分等級,獎勵周期為每兩年一次,主要獎勵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為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傳播做出貢獻的成果、團體或個人。

  李振吉指出。中醫藥國際貢獻獎有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口徑大、數目少。口徑大,是指其評獎範圍廣泛,可以是人,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成果或項目;數目少,是指要評「精品」,首屆只評3個獎。第二大特點,是既要求成果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學術價值或理論價值,得到社會認可;又要求有國際化的傳播,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李振吉介紹,中醫藥國際貢獻獎資金總額為100萬元人民幣,其中30萬元作為獲獎者獎金及受獎者出席頒獎大會相關費用;30萬元作為評獎活動費用;40萬元為召開頒獎大會及宣傳費用。評獎採取自己報名、社會推薦與社會各界廣泛評議,最後由世界中聯理事以網上投票通過的辦法。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頒獎大會將於2006年上半年舉辦。為了豐富頒獎活動的科學、文化、產業內涵,首屆頒獎大會舉行的同期還將舉辦「首屆中醫藥產業論壇」。

  李振吉指出,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的設立,具有開創性意義,是迄今國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的中醫藥領域惟一的國際獎項。該獎的評選和頒布,將對中國傳統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產生積極影響,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為此,評獎過程一定要保證科學性和公正性,要有社會廣泛參與,這既包括政府層面,也包括其他廣泛的社會層面,還包括世界中聯50多個國家的150多個學會團體。評獎后,還要宣傳有關獲獎者對中醫藥國際化的貢獻與辛勤勞動,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推動中醫藥學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

  仁醫濟世 貢獻社會

  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是以我國已故老中醫張仁濟的名字冠名的。

  張仁濟原名張秀岩,1915年3月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祖上大量藏書,尤其喜讀醫書。16歲考入河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37年,他棄教習醫,考入北平大學醫療系。1941年,又改學中醫,考上華北國醫學院,並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名醫之一、華北國醫院院長施今墨的入室弟子。1941年4月,在張仁濟向施今墨拜師典禮上,施今墨對張仁濟說:「『秀岩』有點像女人名,我給你改名為『仁濟』吧。醫者,以仁義之心施仁醫濟世也。」以後,張仁濟又東渡日本,學西醫兩年。深厚的中西醫底子,為張仁濟一生堅持走中西醫治癌道路奠定了基礎。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張仁濟發現有54種中草藥具有治癌作用,如果將它們適當配伍,定能得到奇特的功效。1980年4月,張仁濟創辦了北京坤鶴百草腫瘤醫學研究院(原名「百草抗癌中心」)。「百草」研究院獨闢蹊徑提出的「百草中醫抗癌免疫康復療法」,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百草中醫抗癌免疫康復療法」在歷經25年研究后,已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經臨床實踐證明的成功有效的治療方法,至今已有15萬多人次的海內外各類癌症患者接受了該療法的治療,患者遍及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我國港、澳、台地區,同時還醫治了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和美國等地的癌症患者,在國際上蜚聲遐邇。而「仁心仁術,濟世濟人」也一直成為「百草」服務患者的醫訓。

  今年58歲的張仁濟的女兒張大寧,畢業於北京市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她一直跟隨張仁濟戰鬥在抗癌第一線,並擔任了北京坤鶴百草腫瘤醫學研究院院長。1998年張仁濟辭世后,張大寧繼承併發揚了先父中醫治癌的精髓,並牢記先父「仁醫濟世」的教誨。今年五、六月間,當張大寧得知世界中聯將舉辦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的評獎消息后,不禁心潮澎湃,她想起了先父張仁濟一生仁醫濟世為癌症患者排憂解難的一個個動人故事,也想到了先父張仁濟將中醫藥在國際上發揚光大的遺願。這時,一個念頭突然浮現在她腦海並逐漸堅定:何不將父親一生行醫積蓄的100萬元人民幣貢獻社會,全部投入用以支持2005—2006年度的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以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也以此了卻了父親一生的心愿!

  談到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的冠名,李振吉談了為何選擇「張仁濟」的問題。

  李振吉指出,世界中聯為非營利性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因此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的評選也是一種非營利性的中醫專業活動,而張仁濟本人也是中醫師,並在國際上頗有影響。選擇「張仁濟」就是要突出這次評獎的公益性、淡化商業色彩。以有名望的中醫專家的名字冠名,是與這項中醫專業活動的宗旨與目標相吻合的;此外,「張仁濟」的名字「仁濟」,即「仁醫濟世」的意思,既是張仁濟個人及其創辦的「百草」的醫訓,也是中醫藥事業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中醫藥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中醫藥國際貢獻獎要積極倡導的一種精神。因此,以「仁濟」冠名,與這次評獎的宗旨與目標也是相吻合的。首屆中醫藥國際貢獻獎以「仁濟」冠名,無疑也為該獎今後的評獎活動的開展起到一種很好的示範作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