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罪困擾天主教

[複製鏈接]

995

主題

4748

帖子

15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ebling 發表於 2007-4-2 13: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艾略特的這句奧妙無窮的詩句格外適用於近兩個月美國天主教會的處境。4月16日,羅馬教廷發出緊急通諭,召集美國所有紅衣主教和大主教,前往梵蒂岡與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共同商討美國教會令人絕望的現狀。

兩個月來,美國天主教神職人員性騷擾兒童的醜聞接連被披露,從波士頓教區一路數下去――路易斯安娜、加利福尼亞、馬薩諸塞、佛羅里達、新墨西哥、康涅狄格、華盛頓、德克薩斯、緬因……幾乎所有教區上演的劇情都驚人地相似:有人指控天主教神職人員對孩子們進行性侵犯,而教會卻想方設法掩蓋這些罪行。到目前為止,大約已有2000多名神父被指控,接受投訴的熱線電話幾乎每天都被憤怒的受害者打爆。美國各大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教士們已經失去了令人信服的道德力量」,「如果大家連教會領導階層都無法信任,幾百年來的傳教成果就會很快葬送殆盡」,「大家都希望教會來拯救我們,可又有誰來拯救教會?」

醜聞

憤怒的火焰起燃於今年2月,《波士頓環球報》報道說,神父約翰?喬治翰因為猥褻一名10歲男孩而被判以10年有期徒刑,此人被指控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從未停止過對未成年人進行性騷擾,被他騷擾和強暴過的孩子達130個之多。這則報道還提到,儘管教會內部對此人罪行了如指掌並記錄在案,波士頓大主教管區紅衣主教伯納德?勞卻在1984年將其派往另一個教區,試圖幫助其掩飾罪行。此事公開后引起爆炸性效果,波士頓300多名教徒代表3月9日與伯納德? 勞進行對話,希望伯納德?勞引咎辭職。但勞沒有任何認輸的意思,「我決不會辭職」。在一封私人信件里,他這樣寫道。隨後,在全美各大教區,越來越多的受害者站出來,揭發他們曾經愛戴的神父犯下的罪行,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就這樣籠罩了美國天主教會。

天主教庫什華研究中心主任R.斯高特認為,這次事件對美國天主教會影響深遠:「這已不再是僅僅涉及到少部分人被指控性亂,美國天主教會已經走向了大範圍信用危機,而且這場危機會一直延伸到教廷高層。」美國佐格比(Zogby)調查公司的民意測驗表明,在堅持每天做彌撒的最虔誠教徒中,已經有56%的人對教會產生了不滿,而教徒們對美國主教的支持率,已經從去年10月的85%下降到了68%。「現在我很難對孩子們說,『去吧,去到神父那裡懺悔』。而在 20年前,這是多麼自然的一件事情。」一位55歲的婦女說。她的話可能代表了現在許多美國天主教家庭最現實的焦慮。

弗蘭克?馬迪奈里的經歷頗具代表性。40年前,當他還是一名14歲的敏感男孩時,他就一心嚮往崇高的神父生涯,並開始修習神學。後來,他被勞倫斯? 布賴特神父編入學習小組。一天,布賴特神父將弗蘭克帶到自己住所,撫摸他的身體,並要求他為其口交。神父告訴男孩,這是和神交流的一種途徑。當時弗蘭克又羞又怕,完全不能理解眼前發生的一切。40年後的今天,弗蘭克已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終究沒能成為神父,而是在自己所在的教區為一家福利團體做顧問工作。令他不解的是,他的意識深處總是充斥著無法排解的混亂、憤怒、失望以及對信仰的懷疑。直到有一天,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在電話里向他談起幼年時被布賴特神父性侵犯的痛苦經歷,弗蘭克才大夢初醒般地意識到自己痛苦的根源。於是他一紙訴狀將布賴特和布里奇布特教區告上了紐黑文的聯邦法院,不久之後,他又把矛頭對準了包庇布賴特的紅衣主教愛德華?艾根。

艾根於1990年接管布里奇布特教區。對布賴特的性亂現象,教區在1964年就已知曉,但他們並未對外界透漏半點消息,僅把布賴特調到教會郵政部門工作。出於對布賴特的個人好感和對其工作能力的肯定,艾根上任后又義無反顧地恢復了布賴特在布里奇布特教區的神父職位。1992年布賴特再次東窗事發, 1997年法庭終於勒令教區作出近百萬美元的賠償,並要求解除布賴特的神父職務。但教區上訴后原判決被推翻,這場官司一直拖延下來,迄今仍無定論。

直到目前為止,布賴特依然在從事他的神父生涯,愛德華?艾根則被教皇任命為紐約教區紅衣主教,並很有可能成為下任教皇。對於弗蘭克和其他受害者而言,失去的重心仍未得到平衡,「賠償金的問題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要一個公開的道歉。」弗蘭克說。

從原欲到原罪

「那時候我的工作從周一滿滿地排到周日,每天都超要過16個小時。」對自己生命中那段為期30多年刻骨銘心的神職生涯,神父A這樣回憶道。90年代時,他因為被指控對17個年幼無知的孩子進行性侵犯而鋃鐺入獄。如今他年逾古稀,對不堪的往事除了日夜懺悔外已經別無他法。不願公開姓名的他現在樂意向公眾講述自己的經歷,「也許這對其他人會有幫助」,他說。

「我出生的家庭並沒有問題,我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們在這方面都很正常。我父親是一位體力工作者,性格開朗,而我的性格卻更接近母親,內向,不願把自己的事說出來。這也許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徵。

「在性取向方面,我的確有些不正常。但我沒把這事講給任何人聽,畢竟那時我的行為並沒有發展成病理學上的病態。我第一次對性有感覺的時候,我感到十分困惑,可是當時沒有人能在這方面指引我。

「後來我就進了教會學校,我相信如果僅僅在那裡呆上半年或者更短時間,我的人生就不會是這個樣子。可是我留了下來,在那裡,沒有任何性行為,對性的討論也是被禁止的,我們甚至沒法把它作為一個神學課題來研究。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夠像普通人那樣正常生活,我也許就有可能整合自己的性觀念,我的生活就可能是另一種樣子,而且比現在幸福得多。

「後來我終於走上了神職崗位。被任命為神父的那一刻,我覺得很光榮,但隨後麻煩就來了。是什麼把一切變成這個樣子?我也不知道。壓力或者疲勞應該是最直接的誘因。作為一個神父,我一天都不曾休息過,成為一個盡職盡責的神父是我所有的滿足所在。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個人生活。在許多宗教活動中,我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我喜歡他們就像他們喜歡我,開始的時候我只是喜歡親密的身體接觸――僅僅是把他們抱在懷裡,可當我發現自己撫弄到了他們的生殖器時,我知道我在犯錯了……」

一切都已無法挽回。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開,就很難再被合上。「迷戀上十一二歲的男孩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我在這上面走了整整七年之遠……」A神父說。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天主教會內,和A神父經歷類似的人還有很多。因為他們畢竟生活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在開放背景下將自己長時間壓抑之後,他們開始自覺不自覺地對未成年人,尤其是男孩,進行性侵犯。

美國天主教會醜聞危機爆發以來,輿論矛頭都不約而同指向了天主教的獨身制度。人們的分析不外乎兩點:一是獨身生活是對人性的一種背離,使原本正常的人受「原罪」驅使,傾向於侵犯無知的兒童;二是天主教帶強迫性質的禁慾生活,對那些已經意識到自身有問題的人來說其實是一種誘惑,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生活,來壓抑、扭轉,或是遺忘自己不正常的性取向。

「但事實上他們大都以失敗而告終。」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專家羅納德?蘭戈文說,「大多數懷有此種目的加入教會的人最終都會陷入更深的困境」。

蘭戈文認為,獨身生活和戀童癖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和他觀點相同的人也不在少數。羅伯特?斯塔華特是一名53歲的教士,和其他許多教士一樣,他並沒有感到獨身生活成為他的一個負擔,「如果一個人一心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如果一個人和家庭以及朋友關係良好,如果一個人把所有能量用在對真理的追求上,那麼獨身生活雖然困難也並非不可能。其實結婚也是一件同樣困難的事。」他說。

人們還討論禁慾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戀童癖的病理原因各種各樣,從酗酒到內分泌失調,不一而足。除此之外,教會學校內談性色變的氛圍也是造成未來教士們性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更甚之,研究發現許多兒時受過性侵犯的孩子長大后也會變成性侵犯者――實際上,在戀童的教士里,有70%的人也曾是性侵犯的受害者。

另一方面,天主教對自己的教士有三大要求,他們必須立誓過儉樸、忠貞、絕對服從的生活。這三項紀律鑄成了一道信仰的防線――卻也同樣形成了致命弱點。正如范德比爾特大學精神科專家凡奈?蓋所說:「那些選擇神的事業的人必須放棄自己所有個人的選擇:你一無所有,你被賜予了一個新名字,你摒棄情慾,你全然遺忘自我。」這樣的生活也許能帶來真正的神聖,但也可能帶來真正的麻煩。從聖潔到褻瀆,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不僅是「美國問題」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薄迦丘就在《十日談》里痛陳過教會內部的性亂,但以前所有的醜聞都沒能像今天一樣掀起整個社會為之動容的軒然大波,「信仰危機」這個可怕字眼已經開始縈繞在美國天主教會上空。

梵蒂岡方面第一次作出反應是在3月22日。約翰?保羅二世教皇在一次公開評論中說:「一些人屈從了『邪惡的慾念』,使所有教士蒙羞,使教會陷入一片 『懷疑的陰影』中。」約翰?保羅二世號召所有神職人員在安慰性侵犯受害者的同時,更要加倍堅定對真理的追求。除此之外,教皇對受害者及其家庭僅僅表示出 「關心」,而沒有提出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措施。在他看來,這些事情還是一個過分自由國度里的「美國問題」,梵蒂岡不會多加干涉。

直到4月份這種狀況才開始發生變化。天主教美國主教大會主席威爾頓?D?喬治亞和副主席威廉姆?S?斯蓋斯泰德來到羅馬,與教皇面對面坐著,告訴他,在主的那一片土地上,「正有無數人在默默忍受性侵犯傷害,無數人在慢慢喪失對教廷的信任,無數正直的牧師在忍受本不應由他們承擔的猜疑,以及所有人都感覺到的震驚、尷尬和憤怒。」

這些信息終於起到作用。梵蒂岡方面決定召喚所有美國紅衣主教及一些主教代表,參加4月23日至24日的緊急會議,以商討應對此次醜聞危機的方略。據教會官員和其他相關人士說,梵蒂岡這次走出了非同尋常的一步。雖然以前美國紅衣主教也曾經來羅馬開過會,但從未用過這種緊急召喚方式。斯蓋斯泰德大主教說,此次梵蒂岡可能會制定一個美國各大教區都能響應的統一應對策略,而在從前,考慮到自治方針,所有會議只能制定出一些供自由選擇的方針,而不會整齊劃一。

一些有關教會改革的深層次問題將不可避免地被搬到此次主教會議的桌面上。美國最大教區――洛杉磯教區紅衣主教羅傑?馬赫尼被認為是最具變革精神的教會領袖。4月18日,他在啟程赴梵蒂岡前對《紐約時報》說:「教廷必須考慮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而不是只把目光投向美國。」馬赫尼稱這次危機其實給了天主教世界一個機會,那就是加強世俗社會對教會的監督作用,並且讓教會的運作和決策過程更加透明化,創造一個「更加謙卑的教會」。馬赫尼說:「我這次去羅馬將極力推進這種變革。」他反覆聲明:「我會告訴教皇,性騷擾絕不僅僅是一個『美國問題』。」

馬赫尼的觀點其實一直在被事實證明,就在美國教會性騷擾事件大面積曝光的同時,傳統的天主教國家愛爾蘭也爆出類似醜聞。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最近剛接受愛爾蘭東南部弗恩斯教區布倫丹?科米斯基主教提出的辭呈,科米斯基被指控包庇自己教區內對兒童實施性騷擾的神父。在科米斯基所轄教區中,一個名叫肖恩? 福瓊的神父被控在20年裡對許多男童實施性騷擾,但他一直得到科米斯基的庇護。最終,法庭對福瓊提出了66項指控,他卻在審判即將開始前自殺身亡。

美聯社的報道稱:「在幾乎所有的天主教國家,尤其是那些說英語的國家裡,神職人員性騷擾兒童的情況普遍存在。現在還不能說其他國家的情況是否比美國嚴重,但這次危機會讓更多的人――受害者、記者、律師、檢舉人――鼓起說出真相的勇氣。」《美國耶穌會》雜誌的托馬斯?里斯神父稱:「這不是美國教會一家的問題,只不過美國社會在遭遇這類事情時反應更為迅速,人們表達觀點更為大膽,所以才讓美國教會的醜聞更加引人注目。」

據美聯社的報道,除美國以外,教士性騷擾最嚴重的國家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墨西哥和波蘭。

改革與信仰

目前人們普遍對4月23日開始的主教會議寄予厚望,很多人認為會上將討論許多極具爭議性的話題,例如延續數百年的獨身禁令、同性戀教士,以及婦女在教會中的地位。不過來自教廷的聲音仍是謹慎而保守的。羅馬教廳世俗委員會首腦、紅衣主教J.弗朗西斯?斯坦福說:「兩天的會議將集中討論天主教獨身制度的根源和意義。」他說,那種認為獨身制度只是為了防止教士把財產傳給子孫,從而造成教會財產流失的想法是膚淺的,「如果自12世紀起就被嚴格執行的獨身禁令只是為了保住財產的話,那麼我很難找到它生存下來的理由。」斯坦福接著說,「但如果獨身是一種崇高的使徒傳統,並且和天主教的終極意義緊密相連,那麼在美國發生的那些令人難過的事就不可能葬送這個傳統。我們會讓神學院的學生更深入地認識獨身制度的重要性。」

談到允許婦女擔當神職,斯坦福說:「我個人強烈支持在大會上討論這個問題。不過,我不認為在婦女議題上會有什麼突破。」他說,「教廷絕不可能在根本信仰上作出妥協,這個問題關乎天主教信仰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也沒有權利去改變任何東西。即使從個人來說同意這種做法。」

馬赫尼紅衣主教則隱晦地表達了與斯坦福不同的觀點,他說他將強烈呼籲教皇和其他教廷首腦認真考慮是否改革獨身制度,允許教士結婚並且吸收女性教士。馬赫尼說:「現在是在教會最高層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並不是說結束獨身主義是解決危機的萬能葯,但我認為首先要正視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再對它視而不見。」馬赫尼特別指出,在基督教發展的初期,教會是允許教士結婚的。馬赫尼主教很早就公開呼籲教廷就獨身問題展開辯論,現在,他說他將直接向教皇陳述自己的意見。

馬赫尼還說:「梵蒂岡應當對涉嫌性騷擾的教士採取更嚴厲的態度,而不是像以往那樣一味袒護。」馬赫尼強調「零容忍政策」的重要性,「對那種行為決不姑息,這就是我的看法,觸犯戒律的教士應當立即而且永遠地被清除出教會。另一方面,教會應該儘快向警方通報詳細情況,讓犯罪行為進入司法程序處理。」

另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是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一些涉案教士暴露出的同性戀傾向已經在教會內部引起很大爭論。約翰?保羅二世的美國傳記記者喬治?偉格說:「他們下周肯定要討論同性戀問題,神職人員性騷擾案涉及許多方面,除了最令人不齒的戀童癖,接下來必須引起重視的就是同性戀。」

已經有不少高級教士提出篩除教會中具同性戀傾向的神職人員,但是斯坦福紅衣主教稱這個問題「極為複雜」,他說:「同性戀這個詞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明孕育出的一個術語,在有關人的性取向方面現代科學還在努力探索,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上帝賦予的男人和女人的特性。」梵蒂岡禮拜學院的高級教士基斯?派克勒斯則不同意討論同性戀的做法,他說:「很不幸,他們將同性戀問題也列為會議的議題,天主教一貫明確區分人的傾向性和他的實際行為,無論是不是同性戀,教士們應當學習的是怎樣更成熟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自從1961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頒布《人類救贖》宗座詔書,宣布召開「梵二」會議以來,天主教從內到外都已進行了大規模革新,在加強與世俗世界和其他宗教交流、引入科學觀念、改革高度集權的教會結構方面,天主教都已作出了努力。「這次性騷擾危機當然會加大天主教進一步改革的壓力,但事情的發展肯定不會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樂觀。」中國資深天主教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任彥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梵二』會議的成果也是經歷了好幾百年的辯論與鬥爭。」

任彥黎說:「教會性騷擾醜聞主要反映的還是人性的弱點,但是信仰歸信仰,醜聞歸醜聞,有關讓教士結婚和吸收女性教士的討論都會上升到信仰層面。其實這種聲音在『梵二』會議前就已經出現,但一直不是教會裡的主流意見。70年代時候,教廷曾一次性批准數千名教士結婚,但同時也讓他們脫離教會。教皇在獨身問題上肯定不會作出讓步,因為他必須從教會全局進行考慮。如果全都改革了,那麼天主教和新教就沒什麼區別了。從研究者角度看,很難說改革觀點和保守觀點誰對誰錯。」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研究員羅偉紅在接受採訪中也認為,改革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手上。「雖然『梵二』會議後天主教強調『共同管理』,增添了一些民主化色彩,但總的來說天主教仍然是一個建立在教皇『聖統治』和森嚴教階制度上的中央集權體系。」羅偉紅說,「約翰?保羅二世是一個革新派的教皇,但從他的一貫主張看,他不會同意改革獨身制度和授予女性神職地位。」

來自梵蒂岡的消息也證實主教會議將不會有大規模措施出台,4月17日「天主教新聞社」發布的一則評論稱:「這只是一次工作會議,不要指望有什麼神奇的措施。」
但任彥黎認為,無論如何,繼續改革是天主教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紀里天主教將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任彥黎說:「『梵二』會議打開了改革的缺口,這個口子一開就不可能再堵住。各種要求結束獨身、吸收女教士的呼聲會越來越大;其次是各地方教會自主性越來越高,對中央集權的教階制度形成挑戰。再次是對神學的討論,會有更多不同解釋的傾向。」「外部壓力主要是在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天主教與世俗社會的文化衝突越來越大。在諸如離婚、墮胎、器官移植、同性戀等問題上,天主教會都與世俗政府執行的政策立場相左。天主教必須在這些問題上亮明自己的觀點,但同時又與世俗文化越離越遠。」

「不過天主教在西方社會仍然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任彥黎最後說,「全世界60億人口,天主教信徒有11億,這個比例一直保持恆定。在天主教徒看來,教會和教義始終是『良心的最後一道防線』,代表了道義的呼聲。」

995

主題

4748

帖子

15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9
沙發
 樓主| liebling 發表於 2007-4-2 13:03 | 只看該作者
致Paulian,此文是深度報道,不應視為新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paullian 發表於 2007-4-2 13:05 | 只看該作者
可以接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4
研究 發表於 2007-4-3 02:36 | 只看該作者
既然是轉貼,請樓主表明新聞亦或舊聞,發表年月日,消息來源可靠性。作者是誰。

[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7-4-3 02:3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95

主題

4748

帖子

153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39
5
 樓主| liebling 發表於 2007-4-3 10: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研究 於 2007-4-3 02:36 發表
既然是轉貼,請樓主表明新聞亦或舊聞,發表年月日,消息來源可靠性。作者是誰。

沒空,請自己去Google一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8: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