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析文明的兼容與互補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3-30 14: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化或文明的多樣性是歷史和當代世界的客觀事實。就文化而言,每一個民族都由於自己特有的歷史和生存方式等原因而形成獨特的文化。就文明而言,世界文明也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把當代世界文明分為8類,即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俄羅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如何看待各種文明,如何處理好各種文明的關係,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兼容和互補是正確處理各種文明相互關係的途徑之一。亨廷頓認為,中華文明是威脅西方文明的挑戰者。這種觀點根據不足,已經受到中外許多學者的批判。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不同,中華文明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兼容性,易與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友好相處。
  中華文明的兼容性表現在多方面:一是政治兼容。兩千多年來,中國歷代王朝對擁有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少數民族普遍採取兼容的政策,「因俗而治」,講究「懷柔」、「德治」,容許其實行與中原地區不同的政治制度,從不強迫他們實行與中原地區相同的制度,也就是在一個國家內實行多種政治制度。
  二是宗教兼容。它表現在兩方面:其一,不排斥外來宗教,對各種外來宗教都採取兼容的態度,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並得到發展,擁有為數眾多的中國信徒。雖然歷史上不同宗教之間曾發生一些摩擦和衝突,但從未發生大規模的宗教戰爭。不同宗教信徒之間,基本上能夠和睦相處,共生共存。其二,允許同時信仰多種宗教。世界一些民族的信仰具有專一性的特點,每個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則具有兼容性的特點,許多人既信佛教,也通道教或基督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
  三是文化兼容。中華文明與許多文明不同,數千年來,她以擁抱世界、吸納百川的胸懷,兼收並蓄,形成獨具一格的文明。中華文明之所以歷五千年而連續不斷,就在於她不斷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使自身活力永葆,生命永存。
  由上可見,中華文明具有很強的兼容性,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從民族性格上來看,都不可能對西方文明或其他文明構成威脅。中西文明不僅不會對抗,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為,兩種文明雖性質不同,但各有特色,各有長短。差異性較大,互補性也較強。
  第一,從文化性質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華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範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爭鬥本能,培養人們自覺地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 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社會秩序。
  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多方面。其一,在文化與人的關係方面,中華文化以培養和造就忠臣、良民、孝子為基本目的,重心性修養,以善良、老實、寬容、厚道的品格為榮,以「良心」作為衡量人格的重要標準之一。近代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重法制建設。其二,在人才選拔方面,中華文化重德;西方文化則重才。其三,在人生目的上,中華文化強調如何「做人」和「處世」,教人怎樣才能正當地生活,人怎樣才能過上文明人的生活。「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為孝子,在國為良民。西方文化強調如何「做事」,重視個人能力的發揮,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事業上成功的人,一個能適應社會的人。其四,在婚姻家庭方面,中華文化重視家庭穩定與和諧,重視親情。事親盡孝,兄友弟恭。西方文明家庭觀念較弱,重視個性,重視友情。其五,在文化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華文化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切皆以體天意、遵天命、循天理為意志。西方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故近代西方文明為反自然化,而中華文明為順自然化。
  第二,從文化性格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華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強調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足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其二,在對外關係方面,中國保守性較強,愛好和平,處處以防守為主,主張后發制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較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大勢力範圍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大多是內向的柔性性格,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藏而不露。西方人大多是外向的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以「個人」為本位的社會。「家族本位」的中華文化,也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穩定和持久的家庭、家族、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係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
  文化或文明的差異並不是衝突或對抗的根源。一方面,文化差異是互補的前提。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文化差異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大量事實說明,文化創新或技術的發明,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
  中國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很早就認為「不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協調並進,就能發展。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優缺,不同種族、不同民族共居一處,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例如,《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一段話,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其大意是說:不同的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只是相同事物重複相加,那就還是原來事物,不可能產生新事物。後來,有不少學者發展了史伯的這一思想。
  正因為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文化差異是互補和創新的源泉,因而十分重視與不同文明接觸和交往,如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基督教文明等都曾在中國大地傳播和交流。中華文明從這些文明中吸取其精華,豐富自己,從而使中華文明成為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世界文明的一大支脈。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多年而不中斷,與不斷吸取異文化之長、不斷補充新文化因素有密切的關係。中西文明的差異,是互補和創新的前提。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是事物的一般法則。正確處理中西文明的關係,不僅關係到世界和平與穩定,而且還是關係到子孫萬代的大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