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永遠的俄羅斯情結:蘇聯老大哥深入靈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7-3-29 08: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1月11日09:17   瞭望東方周刊  陸洋 

摘要:有人用「刻骨銘心」來表達他們對蘇聯的印象


許多中國人都感言:真正對中國產生過最大影響的,是俄羅斯。


沒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國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就連曾經兵戎相見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都對蘇聯有著深厚的情結。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蘇聯去留學。


2005年在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排名第一的電視劇《亮劍》,仍然不時提及當年中蘇軍隊和人民友好交往的情形。雖然,如今,美國文化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但不少中國人一說起蘇聯紅軍,依舊津津樂道。


一個多世紀來,從列寧的思想觀念到基本的社會制度,從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到北方城市的建築風格,從托爾斯泰的小說到普希金的詩歌,俄羅斯的影子不僅滲透到一些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還深入了不少中國人的靈魂。



戀戰俄羅斯,對很多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懷念,更是生活的全部。
戀戰俄羅斯(1917-2007)


「蘇聯老大哥」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著名翻譯家草嬰是迄今榮獲高爾基文學獎的惟一中國人,而《蘇聯見聞錄》這本介紹蘇聯的小冊子指引了他一生的事業追求。


1937年,15歲的草嬰跟父母從寧波逃難到上海。通過閱讀進步書刊,尤其是讀到《蘇聯見聞錄》等書,他對社會主義的蘇聯產生了極大興趣。


於是,草嬰專門找了一位俄羅斯大媽學習俄語,雖然大媽的知識有限,但正宗的俄語發音給草嬰打下了一個良好的語言基礎。此後,他便開始在地下黨與蘇聯塔斯社合作出版的《時代》周刊翻譯電訊稿。當時,草嬰先後師從五六位俄羅斯老師,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時代》雜誌的編輯斯維特洛夫。


斯維特洛夫不僅教草嬰俄羅斯文學,還經常與他談論時政,對於希特勒慘無人道殘害猶太人尤其痛恨。「當時,我逐漸感受到,俄羅斯文學中的佳作都是極力宣揚人道主義思想。俄羅斯人也正是受到這種人道主義傳統思想的熏染,才會如此英勇、堅決地與法西斯作鬥爭。」草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從此,他「辜負」了父親希望他當工程師的期望,把介紹優秀的俄羅斯文學給中國人、讓中國人感受到人道主義精神的力量,作為他畢生的使命。


中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也是在俄羅斯音樂大師的熏陶下成為1938年布拉格之春音樂會上的「中國夜鶯」。


十月革命后,大批俄羅斯音樂家逃到中國。少年時代的周小燕就在武漢老家的一個樂器店裡,跟白俄店主學唱新歌。


1936年,周小燕開始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聲樂。當時,學校里聘請了一批水平較高的外籍音樂家任教,其中有俄國鋼琴家查哈羅夫、大提琴家佘甫磋夫、聲樂家蘇石林等。


周小燕有幸跟蘇石林學習聲樂。「那時,我只會唱電影歌曲,張嘴就唱。但蘇石林教我用橫膈膜呼吸的方法唱歌。」周小燕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一年之後,抗日戰爭打響了,周小燕被迫結束學業回到武漢。周小燕感慨道:「雖然我沒有學會用橫膈膜唱歌,但從這些俄羅斯老師那裡,我懂得了唱歌不是張嘴就唱的,而是有一套科學的方法,這對我後來的聲樂生涯影響很大。」


解放后,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的周小燕,還經常有機會與來自蘇聯音樂界同行進行交流。學到了許多有效的教學經驗。


周小燕說:「蘇聯專家對我們非常友好,我感覺他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就是以『蘇聯老大哥』的身份來幫助我們。」


回頭再看「蘇聯模式」


蘇聯,從十月革命開始,集中國內一切人力、物力資源,大力發展經濟,尤其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所表現出的抗風險能力,讓西方人刮目相看,以至於讓人們產生了一種印象,認為蘇聯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


解放后的新中國,把蘇聯模式和社會主義概念聯繫在一起,在全國掀起了「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風潮。沈志通就是其中一個虔誠的學生,他的人生也從此與俄羅斯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生命中的俄羅斯情結已經是刻骨銘心的了。」沈志通老人一談起俄羅斯,還會像半個世紀前赴蘇留學時那樣興奮。


沈志通早已從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退休,但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還經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1959年,我去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留學時,著名核工業專家錢三強特意到火車站為我們送行。他的那句『希望你們能健康地為祖國服務50年』的臨別贈言,讓我為中國的核工業奉獻了一輩子。」沈志通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不可否認,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照搬蘇聯模式,有力地促進了中國人民在廢墟中重建家園。到了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才逐漸從蘇聯的模式中脫離出來。但是,直到現在也還有一些體制在中國遺留著。


上海社科院俄羅斯研究室副主任丁佩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目前所進行的改革,有許多需要改的地方都是由蘇聯體制滋生的。」


對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雖然中國人普遍認為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但還是有一些老人覺得計劃經濟好。他們欣賞慣了蘇聯的「集體農莊」。


「集體主義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有利有弊。」丁佩華說,「當初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允許搞承包,發獎金也不行,因為這些被認為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但從經濟上考慮,這並不利於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集體主義不能被濫用在所有方面。」


丁佩華認為,集體主義到現在仍然是中國的基本價值觀,但關鍵問題是,要協調好集體主義和個人利益的關係。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292

主題

3015

帖子

931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1
沙發
mengxxy 發表於 2007-3-29 08:54 | 只看該作者
樓主無知,那個中國人不知道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北極熊霸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522

帖子

33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34
3
fztutu 發表於 2007-3-29 08:59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啦,抗日戰爭期間,蘇聯對中國提供了比較多和幫助。建國初期,蘇聯和中國之間的差距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和一個農業國家的巨大差距,當時的蘇聯,從資金和技術方面向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我相信中國人不是那種白眼狼,所以對俄有好感是自然而然的,至於樓主說的永遠,太誇張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4
jvmpzh 發表於 2007-3-29 09:1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Hanxin 於 2007-3-29 08:01 發表
中國人永遠的俄羅斯情結:蘇聯老大哥深入靈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6: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