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食用早餐幾大誤區

[複製鏈接]

297

主題

436

帖子

36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789 發表於 2007-3-28 1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專家建議:7~8點是早餐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起床20~30分鐘后再吃早餐最合適。有些人早晨起得早,但早餐不宜吃得太早,最好在早上7點后吃。因為人在睡眠時,絕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
狀態。一旦吃早餐太早,勢必會幹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系統長期處於疲勞應戰的狀態,擾亂腸胃的蠕動節奏。所以能在7點左右起床后20~30分鐘再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另外,早餐與中餐以間隔4~5小時左右為好,也就是說早餐7~8點之間為好,如果早餐過早,那麼數量應該相應增加或者將午餐相應提前。

  同時早餐前喝水對身體健康也十分有利。人經過一夜睡眠,從尿、皮膚、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早晨起床后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狀態。所以,早上起來不要急於吃早餐,起床后應立即飲1~2杯溫開水,它對人體內器官有洗滌作用,而且對改善器官功能,防止一些疾病的發生都有很大好處。

 ?食用早餐幾大誤區

  ●誤區一:牛奶雞蛋並非完美早餐

  很多上班族早晨起來,喝一大杯牛奶,煎一個雞蛋便匆匆衝出了家門,感覺起來這樣的早餐營養還不錯。但營養專家指出,如此搭配,蛋白質、脂肪攝入量是夠的,但卻忽略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科學的早餐應該是結構均衡的早餐,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量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基礎,而這一點往往很多人都認識不到。營養學會推薦的膳食結構中,合理的早餐營養結構: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產熱比應該在12∶28∶60。由此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在其中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

  糧穀類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穀物早餐也是最適合現代家庭中各年齡人群的理想營養早餐。穀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B族維生素,同時也提供一定量的無機鹽。穀物中脂肪含量低,約為2%左右。不同的穀物分別有各自不同的營養特點。相對於其他碳水化合物,穀物含有低脂肪、低膽固醇、能量持久釋放等特點。

  常見的穀類食物包括大麥、玉米、燕麥、大米、小麥等,人們在選擇早餐時,以這些食物或含有這些食物成分的食品為早餐的主要內容,獲得的營養會更充分,結構會更合理。

  ●誤區二:生食冷食不應是早餐主食

  早晨的時候,夜間的陰氣未除,大地溫度尚未回升。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這時候要是吃冷食,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時候,不覺得胃腸有什麼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會發現怎麼吸收不到食物精華,好像老是吃不結實,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膚越來越差,或是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長期的冷食傷了胃氣,傷了身體的抵抗力。

  因此吃早餐應該吃熱食,這樣才能保護胃氣,保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後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早上第一道食物,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等熱食物,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因為牛奶容易生痰、產生過敏,因此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不大適合飲用牛奶。

  ●誤區三:蛋類、煎炸類高脂肪食物不宜多食

  專家建議,早餐有兩類食物不宜多吃:一類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品,另一類是蛋黃、煎炸類高脂肪食物,因攝入澱粉、糖分、脂肪和膽固醇過多,消化時間長,易使血液過久地積於消化系統,造成腦部血流量減少,腦細胞缺氧,於是整個上午頭腦昏昏沉沉,思維遲鈍。

  其實,早餐的酸鹼平衡也很重要,有不少人早餐習慣吃饅頭、油炸食品、豆漿;也有人吃些蛋類、肉類、奶類。雖然上述食品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脂肪,但均為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在飲食中超量,容易導致血液偏酸性,引起體內生理上酸鹼平衡的失調,還會出現缺鈣症。因此早餐還應該吃點蔬果,蔬菜水果含有鹼性物質,所以只要吃點蔬菜、水果補充一下就能做到膳食酸鹼以及各種營養素的平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