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 只投資一座呀? 真寒酸
2009年台灣12吋晶圓廠家數與密度全球第1
台灣目前進入量產階段的12吋廠已高達10座,密度堪稱全球第一;到了2009年,全台灣將擁有18座12吋晶圓廠,密度保持全球之最。也更加確立了台灣在全球12吋晶圓廠的產能龍頭地位。
■文/詹時敏
去(2006)年底,讓國內科技界大為興奮的投資大事,就屬力晶科技與日本記憶體大廠爾必達(Elpida)共同宣布,將在5年內,在中部科學園區規劃興建4座月產能6萬片的12吋晶圓廠,總投資金額高達新台幣(以下同)4,500億元,相當於興建一條高鐵的投資金額。
近年最大宗中外合資案
總投資金額4,500億元
「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大一宗中外合資案!」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興奮地宣布這一項投資案。
兩家國內外大廠將會在台灣合組新公司「瑞晶電子」,初期的資本額暫訂為400億元,並且比照南亞科技與奇夢達(Qimonda)合資成立「華亞科技」的模式,力晶與爾必達各持股一半。未來4座廠的資金,雙方將各自分攤一半,產能也會各分一半。
瑞晶首座12吋廠預計於今(2007)年第3季量產,可望生產全球成本最低的DRAM,屆時也將評估在國內或者是海外股票上市。力晶去年資本支出900億元,爾必達資本支出也達到600億元,未來透過折舊、獲利以及海外籌資等方式,5年內投資4,500億元。這項投資案預期也將掀起全球DRAM廠的結盟及籌資大戰。
根據DRAM Exchange統計,去年第2季爾必達與力晶的DRAM產量,分居為全球的第5與第7名,而前4名分別為:三星、奇夢達、海力士,以及美光。爾必達執行長 本幸雄希望,藉由這一次與力晶的擴大合作,期許在未來的3年之內,與力晶一起成為全球最大DRAM記憶體廠。
驗證台灣是全球DRAM
最有競爭力地區
日本最大DRAM廠爾必達,這次海外設廠案選擇了力晶,驗證了台灣是目前全球DRAM生產最有效率、最有競爭力的地區。在爾必達加入後,台灣在DRAM產業的量產群聚效應,將更為扎實,對台灣DRAM業者而言,是真正的肯定。
亞洲半導體市場已成為目前世界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台灣12吋廠在「量」的優勢,也已經展露無遺。根據統計,包括台積電、聯電等晶圓雙雄與眾家DRAM業者的12吋廠在台林立,其中,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的12吋廠,高達10座,密度堪稱為全球第一;在今年過後,還會有4座陸續邁入量產,此外,至少還會有8座廠,正在業者的規劃藍圖之中。
目前台灣12吋廠的生產成本優勢,也是其他地區所不能及,加上又有充裕的人才作支援,各設備大廠在台灣都有專人可就近服務,由於晶圓廠投資金額龐大,可以說是「一寸光陰一寸金」,一旦機台因為故障閒置,隨即能夠在第一時間裡排除。儘管其他國家地區,提出租稅等多項獎勵的措施,積極來爭取晶圓設廠投資,但是台灣維修支援的資源豐沛,其他地區如果想要取代台灣的地位,短期還不太可能。
事實上,爾必達這一次設廠的候選名單當中,還包含了新加坡與中國大陸;也曾經與總部位於上海的中芯半導體洽談,這次力晶之所以脫穎而出,除了力晶是長期代工的夥伴,雙方合作愉快之外,力晶的經營績效與成本控制良好,也是主因。
歐系外資分析師指出,力晶成本結構比爾必達佳,製造能力也是力晶領先,在台灣設廠成本又遠比在韓國或日本便宜,爾必達可利用力晶較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與製造能力,受惠程度其實比力晶還大。
扭轉代工廠宿命
創立新營運模式
爾必達落腳台灣,除了象徵台灣在全球DRAM產業的重要性,也意味台灣在DRAM產業創立了新的營運模式。
其實力晶與爾必達這次合資並非業界首例。之前,南科就與原本技術合作的夥伴:德商奇夢達合資設立華亞科技,藉由雙方「合資」,打破了過去單純由國際大廠技術移轉,台灣廠商僅是「代工廠」地位的命運,這就是業界所謂的「華亞科模式」。
「華亞科模式」運作以來出奇成功,營運第1年便開始獲利,特別是公司在經營上刻意控制股本膨脹,以311億元的股本,即達到1座12吋廠的營運股本,僅是同樣產能規模同業的一半,因此,華亞科在上市後,幾乎連年蟬聯台灣DRAM產業每股獲利之王。
DRAM擴廠,自然也會牽動下游的記憶體封測業生態,並且讓下游廠商也跟著擴廠;對台灣模組廠而言,可望取得更廉價的DRAM記憶體。全球第2大記憶體模組廠威剛董事長陳立白就表示,這件大型籌資案,對台灣模組業者絕對是「好事一樁」。未來瑞晶量產後,「全球12吋晶圓廠將更加集中台灣,經濟規模也隨之擴大,台灣將主導全球DRAM價格走勢,下游模組廠也將雨露均霑。」
如何找錢擴張?
現階段最重要問題
近年台灣半導體業已陸續進入12吋晶圓廠「蓋廠大賽」,小小一座台灣島,在最近5年內,已經投入約1兆元的資金,集中火力蓋DRAM 12吋晶圓廠上,也使得台灣已成為全球12吋廠最多也最密集的地區。相對而言,全球新增產能將全部集中在台灣,未來供需是否失衡?值得業界深思。
事實上,隨著DRAM邁入12吋廠製造時代,動輒上千億元的資本支出,已非單一公司所能負擔,隨著資本支出一再擴大,未來DRAM同業之間的合資設廠模式,儼然已成為一大趨勢。加上技術世代演進快速,如何在第一時間籌到蓋廠資金?在最短時間導入量產?已經等於是「贏在起跑點」的必勝關鍵。
對DRAM業者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找錢擴張」?根據多位業者指出,最好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先賺錢之後,再對外籌資,籌資則以銀行團聯貸、或發行債券等方式來募集,初期不要投入太多資金,先求穩紮穩打,不僅對於新公司營運有正面助益,短期內全球DRAM也不會因而發生供過於求的問題。
預估2009年
全台有18座12吋晶圓廠
繼力晶與爾必達的大投資案之後,經濟部官員今年初也透露,台積電也有意加碼12吋晶圓廠投資,規劃在未來幾年內,再蓋5座12吋晶圓廠,加計既有廠房,屆時台積電將在台擁有7座12吋晶圓廠。台積電承諾今年在台灣投資金額是990億元,高於去年的858億元。
今年台灣DRAM的「四大天王」也將全力投入12吋晶圓廠的興建。力晶、茂德、華亞科原本就有12吋廠,今年持續加碼擴充新產能。四大天王今年資本支出合計超過2,000億元,隨著12吋廠的新產能陸續到位,4家廠商的籌資大作戰也將同步引爆,將使得12吋廠的競爭大賽,達到另一波高潮!
力晶目前有3座12吋廠量產、月產能超過10萬片,合計力晶集團未來在台灣的12吋晶圓廠,至少會有7座,堪稱是國內12吋廠一哥。瑞晶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投入量產,月產能約3萬片,明年1月,將會展開第5階段擴產計畫,明年4月的月產能將倍增至6萬片規模;初步估計,瑞晶今年資本支出約460億元,明年的資本支出約720億元。茂德目前已有兩座12吋晶圓廠進入量產,未來至少還要再建兩座。
台塑集團旗下的兩家轉投資公司:南科與華亞科,今年也有大規模的12吋晶圓廠投資計畫,全年資本支出合計超過千億元。華亞科將採「雙子星」方式建廠,單一廠址可容納兩座12吋廠,第1座廠的月產能6.4萬片已不敷使用,第2座晶圓廠將提早裝機,今年底兩座廠的月產能將達到12萬片以上。南科今年將以自有資金在林口興建12吋廠,預計第3季試產,未來也會持續擴充自有產能。總計台塑集團已經量產或即將量產的12吋晶圓廠,未來將有5座,總投資金額上看5,000億元。
經濟部預估,到了2009年,全台灣將擁有18座12吋晶圓廠,密度保持全球之最,確立台灣在全球12吋晶圓廠的產能龍頭地位。屆時,以台灣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計算,相當於每2,00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12吋晶圓廠,密集度遠高於中山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以每座12吋晶圓廠投資額約在1,000億元計算,總投資金額高達1.8兆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