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達磨的鞋子(ZT)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29 2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印度和尚達磨來到廣州。①
   由於皇帝篤信佛教,廣州刺史以禮接待達磨,並上表奏聞梁武帝簫衍。梁武帝是有名的崇佛帝王,不僅自己三次捨身入寺,還不遺餘力地刻經、撰寫闡發佛理的文章,並在各地大造寺院,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數是他留下的家業。
   梁武帝聽說西方來了高僧,就迫不及待地把達磨迎請入都。不過,見到達磨后,兩人卻話不投機。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磨道:「並無功德」。
   梁武帝問:「怎麼能說沒有功德呢?」
   達磨道:「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小作為,有和沒有差不多。」
   一翻對答下來,達磨發現,號稱精研佛理的梁武帝,其實和自己沒有一點共同語言,不久,他偷偷地溜出建康城,渡江北上。
   第二年,他來到嵩山,在少林寺附近找了處山岩,開始面壁打坐,終日默然,時人莫測高深。僧人神光仰慕達磨的壁觀功夫,晨夕參拜,但達磨端坐如故,不置一詞。一日夜降大雪,神光站立竟夜,天明積雪過膝,又取利刃自斷左臂,達磨始為所動,收神光為徒,改名慧可。
   達磨收徒傳法后,影響日重,終為其他教派僧人嫉恨,數次派人下毒暗害。在第六次中毒后,達磨因佛法已傳,功德圓滿,便拒絕救治,於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十月五日圓寂,門人將其葬在熊耳山下。
   一年後,魏使臣宋雲自西域回國,在蔥嶺遇見達磨,只見他手裡提了一隻鞋子,飄然而去。回國后宋雲說起此事,門徒覺得蹊蹺,便挖啟達磨的墓室,開棺后發現,裡面僅有一隻鞋子。
   有關達磨的故事,歷史上真實可信的記載並不多。所流傳的,大多是後世禪師穿鑿附會的神話。關於「只履西歸」的傳說,此處以通行的《五燈會元》(蘇淵雷點校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第一版)和《景德傳燈錄》(妙音、文雄點校本,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1月版)為本。
   雖然唐宋時僧人的記錄,出於各種目的,不可盡信,但達磨所留下的那隻鞋子,卻是南北朝時期中西佛法交流和中土佛教內部教派殘酷鬥爭的歷史見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土地區對佛教的巨大熱情和寺院雨後春筍般的建立,印度僧人開始不斷進入內地,其來華路線有兩條,一循陸上絲綢之路,過蔥嶺、經敦煌來到長安、洛陽;二是經海上絲綢之路,乘船至廣州,再北上中原。後來,從海路進入中國,再西渡流沙回歸印度,成為一個典型的傳法循環。達磨自海上東來、又自陸地西歸,也是如此走了一個大圓圈。
   達磨初到中國,並不為人所重,見梁武帝后也一無所獲。當時南朝看重經論,梁武帝自己所汲汲從事的,是般若和涅盤學說。此外,梁武帝還熱中於宣揚釋、道、儒同源說,②達磨以一初來之印度僧人,自然不理解儒、道的學說,所以,達磨所兜售的禪法,在建康並沒有市場;不僅如此,他的到來,甚至還受到當地教派、寺院等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其所渡江北上,實出不得已之舉。不少佛教典籍都記載達磨離開建康的情形是「潛出」,這也隱約透露出當時形勢的兇險。達磨北上,還有所謂「一葦渡江」的傳說,這大概就是遭到迫害的見證。一根蘆葦的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它含在嘴裡,而身子潛入水中,等躲過追殺的人時,再浮出水面,找條小船悄然離去。
   達磨到達北魏后,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雖然當時北地有禪法流行,但主要依據的經典卻不是達磨所傳的《楞伽經》;就算是《楞伽經》,也有十卷本和四卷本之分③。顯然,手持四卷本《楞伽經》的達磨要想在各自既定的勢力範圍內找到立足之地,困難重重。
   達磨數次受到毒害的傳聞,也隱隱證實當時教派間的爭鬥十分激烈。新興的勢力,總要蠶食既有教派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和信眾人數,因而,法號陣陣中翻舞著刀光劍影也就在所難免。世傳達磨面壁九年,恐怕多少也是無奈之舉。
   自成體系的達磨徒眾受到譏諷、排斥,甚至殘酷的打擊,就連慧可的斷臂,也有人認為並非是求法心誠的表現,而是教派間血腥鬥爭所致。
   從當時殺機四伏的歷史背景分析,達磨為了躲避對手的迫害而上演一幕「詐死」騙局,可能性極大。因為此舉可以給自己和徒弟們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達磨的禪法,命運多險。不僅他本人和慧可幾遭不測,就連後來的六祖慧能也受到追殺。不過,刀叢中活下來的人,總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多難興教,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等人的發揚光大,到了六祖慧能手中,禪宗終於大放異彩,一花開五葉,成為牢牢佔據佛教界主流地位達千年之久、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法——禪宗。
   達磨後來被禪宗教眾追認為「初祖」,也稱「達磨老祖」。他究竟是死在中國還是落葉歸根回到印度,今已無從可考。人們津津樂道的,只是他的一隻鞋子。
   達磨留在中土的那隻鞋子,後來卻下落不明。據說它最初被供養在少林寺,在唐開元中被一個信徒偷到五台山去了。

[ 本帖最後由 jydeng 於 2009-1-29 23:09 編輯 ]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29 23:01 | 只看該作者
佛教禪宗的傳入, 同樣經歷種種磨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Djogchen 發表於 2009-1-30 01:50 | 只看該作者
八百年定功,不及只履西歸,這是後人對」達摩「的評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4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30 02:2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Djogchen 於 2009-1-30 01:50 發表 [達磨的鞋子(ZT)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八百年定功,不及只履西歸,這是後人對」達摩「的評價

有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5
大熊貓 發表於 2009-1-30 0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樓主 jydeng 的帖子

這篇文章滿有意思的。
作者花了那麼大力氣不去琢磨達摩的「禪」,反而琢磨達摩的「鞋子」。天下還有這麼精明的人。佩服!佩服!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6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9-1-30 03:28 | 只看該作者

摩訶衍那的鞋子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9-1-30 03:07 發表 [達磨的鞋子(ZT)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這篇文章滿有意思的。
作者花了那麼大力氣不去琢磨達摩的「禪」,反而琢磨達摩的「鞋子」。天下還有這麼精明的人。佩服!佩服!


難得國寶感興趣. 把第二隻鞋子也一併帖出來.

公元763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吐蕃名將論悉諾(即兩唐書所云之馬重英)率軍攻佔唐都長安達十五天。
   就在這一年,吐蕃贊普赤松德贊開始在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北岸修建一座寺院,這是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大規模喇嘛寺院,十二年後寺院完工,名桑耶寺。該寺的建築有個顯著特色,即具備藏、漢、印三種風格。
   之所以如此,是為了適應在吐蕃的漢地僧人、印度僧人和西藏本地僧人合居雜處的需要。
   佛教傳入吐蕃,大約在公元五世紀,相當於南北朝時期。那些從陸路到中土傳法的印度僧人,有可能零星地進入吐蕃境內傳播佛教。到了公元七世紀,統一吐蕃各地的松贊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時,內地佛教開始傳入吐蕃,但當時吐蕃國內還是原始宗教苯教佔主導地位。
   又過了大約一百多年,由於新國王赤松德贊年幼,朝政由幾個信奉苯教的權臣把持,他們實行抑制佛教發展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打斷一條腿埋入地下,並把大昭寺改為屠宰場。
   赤松德贊親政后,決心振興佛教。他設計活埋了毀佛的權臣,甚至殺死勞苦功高的論悉諾,把本教典籍付之一炬。但是,在如何復興佛教的問題上,他有點舉棋不定。吐蕃國內既有漢地僧人,也有印度僧人,究竟應該採取哪家的佛法、由何地的僧人來主持,成為最大的爭議。
   當時,大唐境內的禪宗已經發展壯大,並出現北方的神秀和南方的慧能兩大流派。在吐蕃境內弘法的,是來自敦煌地區的禪宗僧人摩訶衍那(漢譯大乘和尚)。
   摩訶衍那曾成功地說服皇室成員十三人皈依漢法,此舉引起印度僧人的警惕和不安,他們從印度本土請來高僧蓮花戒,以圖抗衡。
  赤松德贊想出一個注意:讓雙方公開辯論,並規定輸的一方要要向勝利者敬獻花環,並從此離開吐蕃。
   高高的辯論台搭起來了。
   赤松德贊坐在正中,左邊是摩訶衍那師徒,右邊是蓮花戒。
   先前,蓮花戒來到桑耶河邊的時候,摩訶衍那前往迎接,兩人隔河相望,初來乍到的蓮花戒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只見他用手拿著帽子在頭上繞了三圈,向下一指;河這邊的摩訶衍那也不示弱,用手握起衣襟,向他連摔兩下,然後把頭蒙起。這場較量算是打個平手。
  辯論還沒開始,聽眾已經自動分邊入座,吐蕃民眾選在了摩訶衍那一邊,蓮花戒陣營,只有十來個印度僧人。
   辯論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赤松德贊的裁判下,印度僧人勝出。摩訶衍那不情願地向蓮花戒獻上花環,準備離開吐蕃。
   離開的那一刻,摩訶衍那把自己的一隻鞋子丟在桑耶寺內,憤憤地說:將來的吐蕃,定會有人支持我的見解!
   不過,摩訶衍那的鞋子,並未等來支持者,而是在以後的歲月里,目睹了印度佛教是如何一步步統治吐蕃的。
   據說,摩訶衍那並不甘心落敗,在離去的途中,他派遣四個刺客去行刺蓮花戒。顯然,蓮花戒一方也有所戒備,他並沒有當場喪命。不過他的腎部受到傷害,後來即因此而死。
   今天看來,摩訶衍那也許是個合格的和尚,但卻不是一個很好的弘法者。
   作為一名禪師,他過多地強調來自中土的禪宗理論,卻忽略了吐蕃並不存在禪宗生存的文化氛圍這一客觀事實。禪宗之所以在中國興起並一枝獨大,是因為它的根系深深埋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禪宗號稱中國本土的佛教,這個特點使它在不受漢文化影響的地方很難複製。
   再者,摩訶衍那在傳法的策略上也有重大失誤。經過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的傳播,前輩僧人已總結出一個重要的經驗,即傳法要為當時的政治現實服務,如高僧道安就曾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⑤摩訶衍那漠視這一寶貴經驗,沒能研究分析赤松德贊的需要和吐蕃的實際政治現狀,從而使自己的傳法活動和吐蕃的國情漸行漸遠。
   假如,摩訶衍那當初若藉助其他皇室成員的幫助,在赤松德贊身上多下功夫,不管是裝神弄鬼、製造靈異或是抽籤算卦,只要能將赤松德贊一人降伏,他的大功即可告成;此外,如果他再能將漢地禪宗理論和吐蕃文化結合起來,像印度僧人那樣,有意識吸取一些苯教的因素來吸引吐蕃普通民眾,那麼,他完全有可能將印度僧人趕出吐蕃。如此一來,日後吐蕃的歷史和宗教都要改寫了——今天的所謂西藏問題,恐怕也會簡單得多。
   「只履東歸」的摩訶衍那,徹底退出了吐蕃的歷史舞台;他所留在桑耶寺的那隻鞋子,也成為引起後人深深嘆息的永遠的遺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4: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