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天花4萬兩白銀:慈禧驚人的奢侈生活zt

[複製鏈接]

40

主題

42

帖子

2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拍下 發表於 2007-3-26 0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每天花4萬兩白銀:慈禧驚人的奢侈生活zt



其實,大家用金錢來算計老太后的奢侈還是有些拙了,她的奢侈,是以整個大清的滅亡作為代價的。所以說,大清才是她的隨葬品。而李鴻章這樣的能臣,甚至包括光緒本人,都是她的人殉,這才是一個人的奢侈——登峰造極,史無前例!
  
  
  
  
  慈禧每次吃飯,要上整整100盤的菜。100盤菜擺開是什麼陣勢?一般人估計要配備一個「飯用」望遠鏡。老太後有次坐火車去奉天,火車上光爐灶就排了 50個,每個爐灶上配一個大廚,每個大廚每次就做兩樣菜。因為有時候一個菜都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老太后喜歡鴨子,大廚燉一隻鴨子就需要兩至三天才能做成。每個爐灶還要配一個小廚,這小廚是專管生火的。所以太后一說自己餓了,50個小廚拿著芭蕉扇就開始扇風點火。當然,每個爐灶還要配雜廚若干。比如太后要吃豆芽,就需要專人,一根兒一根兒地摘豆芽——把豆芽根兒上的須全部摘掉,同時,還不能弄斷豆芽的本身……
  
  甲午戰爭前六年,北洋海軍一直想添置新式戰艦,可政府就是不批准,理由是「時艱款絀」。那當然了,老太后一天的生活費用就是4萬兩銀子,款不「絀」才怪呢!
  
  1894年11月7日,是老太后的60歲生日。老太太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首飾合黃金1萬兩,合白銀38萬兩;置辦衣服花去黃金23萬兩;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道路的景點設置與裝飾,花去白銀240萬兩……太后這個生日,約花了白銀1000萬兩,相當於整個北洋艦隊的經費。除此之外,為了給太后修退休后休息的頤和園,花去白銀3000萬兩。當時,英國和德國最先進的戰艦價格約為25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老太太半個月花掉一隻巡洋艦。老太后裝修頤和園的錢,可以組建三支北洋艦隊!
  
  其實只就太后洗澡所用的毛巾來講,已可見其奢侈性的一斑了。老人家每洗一次澡要用40條毛巾!當然了,這些毛巾不是一般的毛巾,是拿到博覽會上每條都可以當工藝品展覽的。40條毛巾再工藝,對老太後來講也不能叫奢侈,而是——中國特色的皇後文明!
  
  老太后一生文明,生時文明——整個帝國都是她奢侈的資源;死後也文明——恨不得天下財寶都鑽她墓里。老太后的隨葬品,李蓮英有記錄:
  
  棺內鋪的金絲織寶珠錦褥厚7寸,下面鑲珍珠12604粒,紅光寶石85塊,白玉203塊,錦褥之上鋪5分重的珍珠2400粒。
  
  蓋在慈禧屍體上的是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被長280厘米,寬274厘米,捻金織成。被上綴有820粒珍珠,在經被之上又蓋有一層綴有6000粒珍珠的網球被。
  
  慈禧頭戴的鳳冠由珍珠寶石鑲嵌而成,冠上一顆重4兩大如雞蛋的珍珠,當時價值白銀約1000~2000萬兩。
  
  慈禧手執玉蓮花一枝,頭前方有蚌佛18尊,頭頂一翡翠荷葉,重22兩,當時價值285萬兩白銀。頭兩側有金、翠玉佛10尊,手邊各置玉雕馬8匹,玉羅漢 18尊。其足下共有金佛、玉佛、紅寶石佛108尊,估價600萬兩;翠桃10個。翡翠白菜兩顆,綠葉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一隻滿綠的蟈蟈,綠色的菜葉旁有兩隻黃色的馬蜂,價值1000萬兩白銀。
  
  當寶物殮葬完畢,發現棺內尚有孔隙,又倒進4升珍珠,紅藍寶石、祖母綠寶石2200塊。僅這些填空的珍珠寶石,就值223萬兩白銀……
  
  據估計,慈禧的隨葬品值白銀億兩不算過分。
  
  相形之下,與老太后差不多同時代的維多利亞,雖然地位與老太后相類似,但就寒酸了一些——她只能拿著80萬英鎊的年薪做女王,以後逐步增加到400多萬英鎊。這年薪雖然高了些,但是畢竟有個限度,有限度就意味著有希望!而慈禧呢,個人的開銷沒有任何限度,無限度,就意味著絕望。
  
  其實,大家用金錢來算計老太后的奢侈還是有些拙了,她的奢侈,是以整個大清的滅亡作為代價的。所以說,大清才是她的隨葬品。而李鴻章這樣的能臣,甚至包括光緒本人,都是她的人殉,這才是一個人的奢侈——登峰造極,史無前例!
  
  相關鏈接:慈禧的日常飲食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但正如曾給慈禧畫像的美國畫家卡爾女士在《慈禧寫照記》中所說:中國皇帝之尊嚴,僅次於天。臣下以犬馬聲色奉者,自然窮奢極侈,惟恐不得主上之歡心。而皇帝則自以為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區區數千百萬金之供奉,自亦無所用其顧惜也。所以皇宮奢靡之習歷來如此,並不僅僅是慈禧太后。有關慈禧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具體情況,史料中有不少披露,以下簡要作一介紹。
  
  飲食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干閉瓮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貴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 時)。晚上6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裡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太監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序后,皇帝始用。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布滿精美食具和菜肴,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慈禧太後用膳與皇帝類同。御膳房本集中了全國最好的廚工,又從各地採辦「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全國最好的名菜名點,供帝后享用。到慈禧當政的時候,御膳房更為她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菜肴、點心。每日兩頓正餐,照規定需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另有兩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平常總在 40至50碗左右。慈禧曾乘火車去奉天,臨時御膳房即佔了4節車廂,其中1節車廂裝著50座爐灶,每灶負責做兩種菜,共用廚師100名,雜差不等。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乾果100種。用餐時,慈禧一個人坐著獨享,有時命身邊女官裕德齡等陪她同吃,裕德齡等也只能站著吃。這麼多的菜,除了靠近的幾種,其他的菜慈禧很少動。慈禧若愛上了較遠的某一種,就吩咐侍膳的太監端近前來。慈禧每餐嘗過的菜至多不過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畢,便一齊撤下。這些菜或當即扔掉,或由女官、宮女、高級太監等依次取食,其中十之八九還是完完整整的,像供祖先撤下來的祭菜一樣。
  
  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慈禧對於飲食的知識極為淵博,大概可以使當代許多專家吃驚。」慈禧愛吃清燉肥鴨。即將鴨洗凈,加調味品裝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軟,慈禧則只食幾筷最為精美可口的鴨皮。慈禧對鴨子似乎情有獨鍾,據《中國文物報》載:新發現一份慈禧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單,20多道菜式中,鴨餚就有「燕窩如字八寶鴨子」等七種。熏炙菜肴如烤鴨、燒乳豬、熏雞、煨羊腿等也合慈禧口味。據慈禧自己說,她年輕時最愛吃酥脆如「響鈴」的燒豬肉皮。晚年「櫻桃肉」取代「響鈴」,成為她特別中意的一道菜。
  
  遇到節日,比如重陽節,御膳房還額外為慈禧做菊花、棗泥、八寶等各種花糕上供,還有各式餑餑。據說,這天慈禧要到頤和園排雲殿吃一種她最愛吃的專用木炭和松枝烤出來的「燒餅夾烤肉」。慈禧小食愛吃小窩頭、臭豆腐。小窩頭,據說是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狼狽西逃時沒的吃,見一群逃難的人正在啃窩窩頭,一個足有四五兩重,討來一吃,十分可口。回宮后命御膳房做窩窩頭,卻再也沒有挨餓時吃的那種美味。御膳房絞盡腦汁,用栗子面加白糖做出一兩一個的小窩窩頭,慈禧雖覺還是沒逃難時吃的窩頭那麼香那麼甜,也總算將就了,御膳中也就多了一品佳點。臭豆腐,必是王致和的臭豆腐,慈禧每頓飯都離不了,而且必須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買來。
  
  現流傳有一份慈禧過生日的菜單: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溜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蔔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只十六品(或者只列主菜?),菜名也無甚出奇,除燕窩外,以尋常雞鴨肉為主,有如今日普通小菜館都能吃到的家常菜
  
  飲品,慈禧愛飲花茶。她嗜茶成癖,特別講究。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剛採摘的鮮花,攙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飲起來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飲茶用白玉茶杯。金茶托上放三盞白玉杯,中間是茶,兩邊是花。兩名太監雙手將茶托共捧至慈禧面前,口呼:「老佛爺品茗了!」慈禧方才飲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