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邊界劃界問題-戳穿畫皮所謂"中緬江心坡問題"

[複製鏈接]

200

主題

1226

帖子

51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uckyice2 發表於 2007-3-19 0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人總想著讓中國(大陸)北方和俄羅斯對峙,西北火併中亞伊斯蘭國家,西南越過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打一場長期消耗戰爭,南方和東南亞國家拼個你死我活,再跑到東北替美國人滅了朝鮮。只有讓中國在陸地邊境上四面起火,忙得焦頭爛額,有人或有人的僱主才可以在中國的軟腹部,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上,插上致命的一刀。


中緬江心坡問題
近年來網際網路上流傳著一些有明顯傾向性和煽動性的評論中國緬甸劃定邊界的文章,這些文章多出於海外所寫,在國內造成很大的影響,如:《十八萬平方公里的江心坡、南坎如何被出賣的》.



申報地圖第1版在1934年,建國初的地圖都是照申報地圖畫的。順便說一句,這個地圖裡面沒有南海,民國地圖裡是不包括這塊

而所謂「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邊界問題,確切的說,主要是北段邊界是如何勘定的。



抗戰後的中國地圖上對中國-緬甸北部未定國界的劃法  
不但江心坡地區被劃在未定國界的中國境內,枯門嶺(野人山)以西也被划入中國
資料來源: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地圖》,該圖國界沿用1949年以前國民黨時期的劃法。

所謂「中 共建國后,將江心坡割讓給緬甸」,和「中 共出賣外蒙」一樣,是國 民 黨逃至台灣后,通過重畫地圖造出來的把戲。不過不同於外蒙,江心坡問題(即中緬北段邊境劃界問題,為方便起見,雖然其實還包括江心坡以西的緬北地區,但以下一律簡稱為「江心坡問題」。)歷史經過比外蒙問題更複雜,資料來源更龐雜。所以,恐怕了解真相的人更少一些。所以這裡,我把我收集整理到的資料貼出來,供大家參考,請大家自己判斷(當然,我也會自己的結論)。由於「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邊界問題的一部分,所以,一併分析。歡迎大家討論,但請有理有據,不要僅僅以屁股決定腦袋的資態跑進來。

近代以來:
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進入緬甸,逐漸向北推進,1885年英國全部吞併緬甸本部,與中國直接接壤。原來模糊的習慣線,成了有利於英人不斷侵吞的格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一直希望與英國完成劃界。(大家可以去找一張1886年英國人對中緬地區的區劃地圖。不好意思,我的圖找不到了。在當時英國人眼裡,不但江心坡被標為不受他國統治的部族,而且把怒江上游地區也標為不受他國統治的部族,也就是今天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全部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可以說金沙江上游以西地區全被劃出中國,就連片馬也被劃出中國。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那是中國的屬地,不過,在那個中國現代版圖形成的最關鍵時期,中國的國勢處於最衰弱的時候,能保住認同感較強的地區已經很不錯了,根本無力與英國爭奪這些事實上獨立、半獨立的部族)。

經過1894年中英倫敦條約、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1898、1899年勘界,中英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中緬(英)南段邊界大走向基本定型。當然,總的來說,在這兩次劃界中是中國吃了虧,但是,在當時條件下,不定約,只會給英國人不斷入侵蠶食製造機會,事實上,英國人後來的做法完全證實了這一推測。
由於邊界條約條文對於阿佤山區的規定有模糊之處,英軍就於1934年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以求造成既成事實。遭到了當地佤族土司的抵抗,就是近代史上「班洪事件」。

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處境艱難,對英緬控制的滇緬公路有著很大仰賴的時機,以關閉公路的威脅為施壓手段,於1941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在阿佤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將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史稱「1941年線」。
  
南段邊界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南坎問題」,「南坎問題」是指位於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的歸屬,又名南畹三角地區,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勐卯三角地區主權原來屬於中國,這一點沒有疑問。但在1894年前(即第一次中(英)緬邊界劃分),英國人就已經強行修築了從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南坎,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這個「永租」的爛賬及阿瓦地區班老、班洪問題怎麼解決的,我留在後面再說。回過頭來看中緬北段邊界。

中緬北段邊界,原來就相比南段邊界更加模糊,因為那裡的地理氣候條件更加險惡,當地部族勢力的民族、文化特殊性,及建築於其上的政治實際獨立性也更加明顯。中(英)緬之間一直沒有對此地段訂立過有正式約束力的條約,但也不是沒有過討論。事實上,清朝時就進行過多次劃界的努力,只是由於英國人胃口越來越大,一直沒有定界。但即使從對這些最初劃界討論的考察中,也沒有見到有江心坡地區確鑿無疑的屬於中國的證據,有國民政府版的的《片馬國界圖》為證(因該圖用五條線描述尖高山以北邊界變化,也稱清英劃界五線圖)



從此份「片馬五線圖」上看,清政府根本沒有主張將江心坡地區劃入中國境內,更不用說在江心坡以西原孟養土司控制區。1900年英軍佔領了江心坡東南的片馬,表明英方的控制地區已經越過江心坡到達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構成了中英雙方的實際控制線。
  
不過,英國人沒有滿足,1911初,英軍再次入侵、佔領片馬地區,製造了「片馬事件」,由於中國全國上下強烈抗議,英國不得不在照會中承認,片馬等地是中國領土,但卻仍然毫無道理的拒絕撤軍,想再製造一個「永租」。在當年這一系列的風起雲湧的對英抗議鬥爭中,也沒有提到過「江心坡」問題。

那麼,江心坡問題後來是怎麼出來的呢?是在49年後某黨逃到小島上后鼓噪起來的,至於源起,某種程度上,是在報館里畫出來的。


1、外國地圖上1877年中緬邊界,江心坡不在中國境內。

以下地圖都是中國自己出版:

2、1930年版中國地圖,江心坡也不在中國境內。(1930年前的中國自己的地圖資料,只找到上面的《片馬五線圖》,也不包括江心坡,不重複了。)

3、1934年第一版《申報地圖》,中國地圖出版史上的劃時代作品,奠定了其後30年中國地圖的基礎,但在這張地圖上江心坡竟然也不在中國境內。

4、1935年再版的《申報地圖》,已經開始把江心坡繪入界內,但暫時還沒敢把北邊的緬北重鎮葡萄地區繪入,所以在江心坡北部邊界竟然向東伸進一大塊。

5、1936年版的《申報地圖》,江心坡繪入界內,緬北重鎮葡萄也被繪入界內,邊界是江心坡以西的野人山(枯門嶺,現在的緬甸克欽山),野人山以西還沒被划入界內。

6、1937年版的另一張地圖,邊界開始越過野人山以西,但還沒敢把胡康河谷划入界內。

7、這是一張民國政府後來的標準圖,此圖出版於1947年,但這種邊界畫法其實出現在30年代抗戰期間,在這張圖上原本南北走向的邊界已經被改為東西走向,江心坡、野人山、胡康河谷都成了中國界內的地名,後來所謂的中共失土7萬平方公里就是根據這張圖的標準推算的。(註:但我沒有找到證據證明,這張在當時是不是已經作為正式的官方地圖。希望有人能理清這個疑問。)

8、現在台灣所用的地圖,邊界和上圖相似,就是如今有人咒罵中 共賣國失土的「殺手鐧」。

9、新中國1952年版地圖,只不過這張地圖的邊界沿用了舊中國的畫法。

10、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的地圖,該地圖集特別說明對外邊界暫時用申報1936年地圖的畫法,此圖其實和上面第5項基本一致。

11、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以後中國地圖上的畫法,沿用至今。

從以上已經列舉的歷史資料看,江心坡及其以西的現緬北地區,不能說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確實有成為中國潛在領土的可能。關鍵在於,在英國人於1920年代末實現對江心坡地區的有效管制之後的幾十年裡,中國是否採取過行動,使之至少成為有爭議領土呢?我們來看一看。  

英國是於1927年實現了對江心坡地區的實際有效管制的,當時的民國政府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反應,直到1929年,才由雲南交涉署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好的,雖然晚了一些,但總算有了初步的動作。接下去,自然是應該繼續不斷的進行交涉,提出具體證據,使得江心坡至少成為一塊國際公認的國家間有爭議領土。但是,但是……,沒有了!除了這次抗議之外(英國人當然沒有理睬),隨後直到民國政府敗逃到台灣,我再沒有找到過民國政府為江心坡問題,與英緬交涉或發表正式公告的記錄。(有種說法,1929年的抗議,本來目的是為了在當時與英國為首的國家談判取消領事裁判權等時,增加中方的籌碼。)從上面的地圖來看,就在這個唯一的抗議后的第二年,即1930年,中國出版的地圖上也沒有包括江心坡,而官方地圖(包括江心坡的),最早大概也要在1947年才出現(上圖350第7幅,尚存疑)。而在這期間,民國政府卻做出了幾樁舉動,為英緬對江心坡擁有權的合法性提供了國際法上的實際背書。
  
1942年9月,國軍上校團長謝晉陞帶600人的隊伍進入江心坡建立怒江西北抗日基地,英國立刻提出抗議,蔣政府隨即密令其速從江心坡撤出。請注意,這是1942年9月!此時,日軍已經席捲緬甸,中英兩國已經於41年底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這種情況下,英國仍然視緬北為禁臠,不容他人染指。而中國一接到抗議就撤軍的情況(沒有任何其它聲明),很容易被解釋是對英緬擁有江心坡主權的默認。
  
另一次是1944-45年,國軍在胡康谷地和三江以外擁兵近30萬,全是精銳之師。臘戍以北盡在中國軍隊實際控制之下,但在英國要求下,全數退入中國境內,以實際行動承認了英國在未定界上的權益,而且將片馬也重新讓給英軍!而此時的英國,已經面臨著強大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內部允許緬甸獨立的意見日益高漲,而中國戰後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也不再如1941年那樣有受制於英國之處。這個千載難逢的修改國界的機會就這麼錯過,其間,甚至沒有發表一個「保持主權、等待談判」的聲明。這對於中國對江心坡主權要求的打擊是致命的。
  
最後是在1947年緬甸獨立時,英方向緬甸移交行包括江心坡和孟養在內的實際控制地區的行政權,對此當時作為中國中央政府的中華民國政府未提出異議,最後一次喪失了將上述領土確定為爭議土地的機會。

順便再說一下其間對勐卯三角地區(南坎)問題的處理。

南坎是清廷所租,但國民政府幹的卻更丟臉。抗戰期間南坎被日軍佔領,1945年1月15日,國民政府的遠征軍經過戰鬥從日軍手中收復了南坎,在新38師攻佔八莫的同時,新30師繞過八莫對南坎發動攻勢,於1944年11月15日奪取南坎西北之南開。12月3日,新30師前鋒第90團與北上增援八莫的日軍遭遇,日軍集中2個多聯隊的兵力強攻90團防守的高地,一天之內連續衝鋒15次,卻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90團乘勢反擊,日軍丟下1263具屍體和大量槍炮輜重狼狽潰逃。1945年1月7日,新1軍完成對南坎包圍。新30師和新30師以迂迴奇襲的戰術,南北夾擊,於1月15日突入南坎市區,全部佔領南坎,斃日軍1700多人。與此同時,第50師也肅清了瑞麗江岸之敵,這樣整個南坎地區為新1軍佔領。

當時的中國在軍事實力上可以保持軍事佔領,在法律上由於英國在1943年已經宣布放棄了對華「租借地」,中國也完全有依據收回南坎,後來還在當地成立了「光復鄉」政權。但是想不到蔣介石卻主動退出,繼續把南坎送給英國「永租」,緬甸獨立后,蔣介石也沒有去要回南坎,反而用事實行為追認了「永租繼續有效」——每年收取租金1000盧比。這造成南坎實際為緬甸控制的不利局面。

1949年後,共和國政府接手的就是這麼一個攤子——有爭議的領土都處在緬方的控制下。而且除了片馬地區,其它的地區,不是有條約為證;就是緬方(繼承英國)進行了長期有效管制,其間,中國不但沒有正式的要求交涉談判(僅有一次雲南地方政府的交涉),還多次在實際行動中,默認了英緬的主權地位。當然,在軍事上,中國絕對有力量打敗單獨的緬甸,強行佔領江心坡及其它有爭議地區。可是且不說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和長遠的戰略利益出發,都要求中國不應該把緬甸樹為死敵。僅從國際法的有效性來說,這種沒有依據的純武力佔領,時間再長,也很難被世界承認為合法領土(除非你是世界老大,或是能強迫對方簽署割地條約)。

那麼,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即現在的中緬邊界線)究竟是如何劃界的呢?

南段(尖高山以南)基本保持了1841年線以來的走向,中國放棄了對南坎名義上的主權(永租,年租金1000盧比,與完全割讓沒有任何實質區別),但對於1941年線阿佤地區邊界線作相應修改,原被划給了緬甸的班老、班洪地區重新歸屬中國。

北段,中國承認緬甸對江心坡的主權,雙方基本以高黎貢山脈分水嶺為界,但片馬地區歸還中國。片古崗地區(片馬、古浪、崗房,今屬怒江州)劃界時已明確為緬甸領土,由於中國承任了緬甸對勐卯三角地的實際統治並將其划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亦把原屬中國的片古崗地區交還中國。
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可以總結了。

江心坡地區曾經與中國有過一定的歷史聯繫,如果,在近代形成明確的國家四至邊界期間,中國有力量、有行動,確實有將其納入版圖的可能性。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能做到這一點。進入民國以後,特別在抗戰期間及勝利之初,曾經又有過機會,改變原來的實際控制線,或者至少將其變為正式意義上的國家間有爭議領土。然而,可惜的是,也沒有。這使得,共和國建國之後,在法理上已經處於一種無可奈何的局面,除非使用武力,否則不可能改變實際控制狀況。而即使使用武力,也難以改變法理上的劣勢,而因此引起的國家形象的破壞與戰略環境的惡化,代價卻是極其昂貴的。中國領導人做出了我認為是明智的決擇,放棄了本來就沒有多少理由與意義的空洞要求,最大可能的索回了部分領土,並且也與緬甸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可以看到,雖然後來,中國有支持緬共游擊隊等的舉動與東南亞傳統的恐華、反華思想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中緬之間的關係卻還一向不壞,這在東南亞國家中幾乎是唯一的。而如果,當年用武力強行奪取了緬北地區,中國必然成為緬甸不可解的死敵,進入印度洋的捷徑自然也就永遠關閉了。更不用說,整個東南亞恐怕都會永遠對中國懷有如同東歐對俄國的恐懼。不要忘了,如果說,曾經臣屬就一定是中國的領土,那麼除了印尼的部分領土,所有東南亞(其實還不僅是東南亞)就都是中國必須追求的領土目標了。
  
所以,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並不是一份喪權失地的賣國條約,相反,它是一份基本公平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平等協議。之所以出現所謂的「割讓江心坡7萬平方公里領土」的說法,基本是台灣出於心戰的原因炮製,而又有人不負責任的未經考證而隨意宣傳而來的。
  
我一向自認為,而且也多被認為是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但是我卻奇怪的發現,在對待中國近代歷史失地的問題上,最「慷慨激昂」的卻是往往是來自某個自稱與民族主義誓不兩立的派別(當然,絕不是這個派別的全部),甚至大力鼓吹不恢復所有的失地就絕不與那些國家實現和解與友好共處。相反,總是被這個派別批評為「只有激情、沒有理性」、「會象義和團那樣禍害國家」的民族主義者們,卻大多一面主張要牢記那段歷史,教育我們及我們的後人,國家不強大就可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人民的根本自由和權利就得不到保障;另一面主張,除非出現可行的歷史機遇,否則在現實國際政治中糾纏於索要已經被明確的條約(雖然是不平等條約)割讓的領土主權,不但沒有實際意義,而且會嚴重損害包括中國在國家安全、外交選擇以及國際形象等方面的重大利益。所以,與那些國家在既成的長期歷史現實的基礎上,實現平等互利的和解和友好是合理與正確的選擇。

我們還可以看到,就在強烈要求不收回所有曾經的領土誓不罷休的同時,這個派別中的很多人(往往就是上面叫得最凶的人)卻又強烈反對在任何情況下對台獨動武,甚至有人公開支持台灣獨立。我想,只要稍微對中國現下的政治、思想爭論有所了解,就會知道這其中的「矛盾」究竟為何而起。有位網友說到好,有人總想著讓中國(大陸)北方和俄羅斯對峙,西北火併中亞伊斯蘭國家,西南越過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打一場長期消耗戰爭,南方和東南亞國家拼個你死我活,再跑到東北替美國人滅了朝鮮。只有讓中國在陸地邊境上四面起火,忙得焦頭爛額,有人或有人的僱主才可以在中國的軟腹部,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上,插上致命的一刀。

我們是否要恢復蒙元領土.打到多瑙河才能有資格收復台灣,才不是某些島人所說的賣國?

[ 本帖最後由 luckyice2 於 2007-3-19 00:17 編輯 ]

0

主題

75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6
沙發
雲在風中 發表於 2007-3-19 09:37 | 只看該作者
難得好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8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3
靛藍金屬蘋果 發表於 2007-3-22 18:35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次看到你在文中沒涉及到褲腰帶以下
是你記得吃藥了嗎?還是你媽媽打你的PP了
你也是女人生下來的,俺拜倒在地求您不要在陰損地侮辱女人了!
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他們找去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4: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