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誰知我此時情~~漫談關漢卿《大德歌.秋》

[複製鏈接]

238

主題

3050

帖子

1821

積分

禁止發言

大一新生(四級)

積分
18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笨蛋阿Q 發表於 2007-3-26 1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先說個故事吧。

北宋長安城有個倡女聶勝瓊,身份卑微,可質性美麗慧黠,很有才華。四川人李之問赴長安做官,邂逅聶勝瓊,郎情女愛,便海誓山盟起來。後來李之問任官期滿,準備回鄉,方告知聶勝瓊他已經有妻室,不能攜她同行。聶勝瓊好傷心,心都碎了,知道無可挽回。餞別當天,她淒然填一首詞為他送行,李之問藏在行囊中,黯然與她分別。回家後,他的妻子為他收拾行囊,發現這個秘密,就質問他。李之問不敢隱瞞,便老實回答。他的妻子倒也賢慧明理,說:「我見她填的詞,猶且愛憐,你怎會如此狠心?」便拿出嫁妝,敦促李之問去長安將聶勝瓊迎娶回來。從此二女共事一夫,恩愛美滿。

一個卑微的倡女,只憑一闕詞就改變了她一生,文學有這種感動人的力量嗎?不要懷疑,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文學的力量,就是將吾人心中沈睡的真善美喚醒罷了。試看這闕詞,你的心可有感覺?

                 玉慘花容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箇人人第幾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轉入正題,關漢卿《大德歌.秋》: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風飄飄、雨瀟瀟。」你得先看出這是在營造一種情境、一種氣氛,什麼情境和氣氛呢?你得用舊經驗去闡釋、去發揮、去聯想,才能體會風雨瀟瀟在這支小曲兒裡的作用。我每次講此曲兒,總是會將「風飄飄」誤唸成「風蕭蕭」,為何?因為傳統文學影響我很大,我老是會想起荊軻刺秦王,他在易水和燕太子丹訣別時所唱的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真是淒涼悲壯,然感到淒涼悲壯的並不在後句,而是在於前句所營造出來的情境、氣氛上,即使你感受不到這種情境、氣氛,光是吟誦幾次,也會覺得莫名感動,於是「風蕭蕭」三個字便好像化成了千古招牌,中國人幾乎都能夠朗朗上口。

我們都熟悉「秋風秋雨愁煞人」是革命女傑秋瑾的名句,默誦幾次,真是淒涼。你無需再翻讀她的傳記,她的一生與大時代、大環境的變動,僅僅這個句子就全部概括了。另一個革命烈士譚嗣同作的《贈別》:
       
                瀟瀟連夜雨聲多,一曲驪駶喚奈何。
                我願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渡關河。

深情溫厚至極,但讀起來真是傷感,何故?也是因為「瀟瀟雨聲」營造出來的情境、氣氛,給人的感覺是淒涼的。讀一首詩、一首詞,就是要具備這種「感發」的力量,有感發的力量才能使生命的品質變得更美、更好。秋瑾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譚嗣同「瀟瀟連夜雨聲多」,都是建立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的,而關漢卿的寫法也是有承襲的,試看《詩經.鄭.風雨》前兩章: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首句皆以風雨起興,寫實兼喻思念盼望的心情焦慮難安,如風雨夜之漂搖淒涼。接著才說見到所愛的人以後,心情方平靜安穩下來。再看白居易《長相思》:

                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鬅鬙雲滿衣,陽臺行雨迴。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上片寫用心妝扮的女子鬒髮如雲,懷著美麗期待,徘徊在陽臺守候。下片以「暮雨瀟瀟郎不歸」寫盼望再度落空,依舊獨守空房,真是淒涼寂寞。
       
「便做陳摶也睡不著」,是誇張比喻,強調即使是睡仙陳摶,在風雨如此淒苦的情境下也不能安睡。接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是寫在難眠的情境下,反覆思量所產生的情緒激動反應。是什麼事情讓她悔恨氣惱,傷心難過而淚珠滾滾呢?詩人沒說,怎麼辦?一首詩需要靠詩人和讀者合力創作才有生命,才是完整的藝術作品。讀者讀詩發揮想像,懂得利用舊經驗詮釋新經驗,這就是創作。女人唯一在乎的,恐怕是愛情吧?《敦煌曲子詞》裡有一首說:「珠淚紛紛濕綺羅」,這個女子為何珠淚紛紛呢?下句接著便說出答案:「少年公子負恩多」,可見「撲簌簌淚點拋」是歇後語的修辭法。晚唐韋莊《小重山》詞:「夢君恩,臥思陳事暗銷魂,羅衣濕,紅袂有啼痕。」不管是情人或丈夫,反正女人都是為男人的緣故而哭,這是無可懷疑的。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聽起來真是熱鬧有勁,可在淒清的秋夜,對一個孤枕難眠,懊惱傷懷,淚濕衾枕的孤單女子來說,反而變成一種無知無情的嘲弄,更是加深她底傷心怨恨。這話怎麼說呢?徐志摩《再別康橋》,我們都讀過的,詩中說: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詩人將離別康橋,心情感傷難捨,夏蟲彷彿有知,也都不再聒噪,康橋變得一片靜默,好像天地都與詩人一起同悲了。你看這裡,夏蟲多麼體貼人情!對照之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就忒無情了,所以此句分明有怨,怨什麼呢?怨恨無知的小蟲不解人事的淒涼也。以秋蟲興發、映襯離人思婦的淒涼哀怨,也不是關漢卿獨創,《詩經》早就有之,例如《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之後,如曹丕的《雜詩》「漫漫秋夜長,…草蟲鳴何悲。」李白《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張生妻‧夢中歌》「歎衰草,絡緯聲切切。良人一去不復還,今生坐愁鬢如雪。」也都是藉秋蟲的悲鳴來寄託思婦的哀怨。

結尾「淅零零細雨打芭蕉」,也是在營造一種情境、一種氣氛,藉聽覺烘托出四周環境的清冷寂寥與思婦心境的悲苦,真可說是餘興悠然,倍感淒涼哀怨。這種句子的表達形式也不是關漢卿獨創的,先前不少詩人已用過這種技巧,如王昌齡《長信秋詞》: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
                薰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寫一個玉容憔悴的失寵妃子,在寒霜淒淒的秋夜獨臥冷宮。長夜悠悠,深宮寂寥,而她則輾轉不寐,枕畔唯一可以清楚聽到的,是從遠處皇帝所居的未央宮裡傳來的迢迢不斷的漏壺聲,這是怎樣難堪的情境啊!又如溫庭筠《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寫怨女秋夜輾轉不寐,情緒已經夠愴了,偏偏三更雨不解離人心苦,還來湊熱鬧,綿綿雨滴打在梧桐葉上,清脆且沈重的敲擊聲傳到耳畔,不啻是打在心坎上,此情何堪?真的是「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呀!又如前蜀顧敻《楊柳枝》:

                秋夜香閨思寂寥,漏迢迢。鴛幃羅幌麝煙銷,燭光搖。
                正憶玉郎遊蕩去,無尋處。更聞簾外雨瀟瀟,滴芭蕉。

無論是情境營造或句子表達形式,都與溫庭筠的詞相似,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溫詞在先,然溫詞也深受前輩創作之影響,此亦不容置疑。

關漢卿《大德歌.秋》,繼踵前輩而青出於藍,純以秋聲取勝,以聲襯情,聲景交融,留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有造化之功而無斧鑿之痕,堪稱是上乘之作。(阿Q)

[ 本帖最後由 笨蛋阿Q 於 2007-3-26 11:28 編輯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