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資銀行為什麼不嫌貧愛富

[複製鏈接]

1185

主題

2795

帖子

1922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9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zyzx 發表於 2007-4-9 0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鄧聿文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了滙豐、渣打、東亞、花旗等4家外資銀行即將開業的消息,這意味著銀監會此前規定的外資銀行必須吸收人民幣100萬元以上存款的門檻限制被取消。對此,這幾家銀行的有關人士都表示,不會對任何客戶設置門檻,即使只存100元也歡迎。

外資銀行有望「零門檻」向人們提供人民幣服務,這種「親民路線」值得國內銀行尤其國有銀行學習。過去,我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外資銀行基於成本、目標以及網點稀缺等因素的考慮,在進軍人民幣零售業務時,至少短期內會區別對待客戶,走高端路線,普通百姓不是他們的服務目標。現在看來,外資銀行之所以走「親民路線」,固然有監管層存貸比的要求,按照銀監會的規定,外資銀行必須大力吸收存款,才能達到相應的放貸要求;但也說明外資銀行其實在中國市場上有更大的「抱負」,絕不僅僅把目光盯在幾個高端客戶身上。他們的野心是,先從投資理財等創新業務尋求突破,穩住高端客戶,再向中低端客戶拓展傳統業務。對此,一家外資銀行的支行行長就毫不隱諱地表示,在最初幾年中外資銀行吸收人民幣存款的勢頭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

對中資銀行來說,看不到這一點,或者雖然意識到了,但自恃有遍及城鄉的龐大網點和本土資源優勢,而不改正服務和對小額儲戶設置的各種門檻,或者改正的餘地不大,將無異於是在「養虎為患」,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對銀行業而言,沒什麼比服務更重要的了。相對外資銀行,中資銀行的最大「短板」,就是服務質量差。外資銀行的服務不僅體現在對客戶的服務態度方面,更體現在給客戶提供更多更符合他們需要的金融產品上,比如渣打銀行就曾表示,將為中國內地客戶度身訂做整套世界水平的個人銀行產品和服務。

反觀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雖然近年來在服務的理念、態度、環境和產品創新方面,有所改善,但坐堂經營的觀念沒多大改變,離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大差距。特別在所謂「創新」和「與國際接軌」的幌子下,對低端客戶尤其小額儲戶採取歧視策略。前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對小額儲戶收取管理費就是一例。外資銀行收取小額儲戶管理費是因為人家對儲戶提供了等值和增值的服務,國有銀行的服務普遍不如意不說,還應看到,中資銀行的儲蓄結構與外資銀行不同,小儲戶在國內銀行的客源中,佔了很大比重,有些銀行的小儲戶高達80%之多,無視這一現實向小儲戶收費,實際上是要將此一龐大的群體排除在銀行的服務之外。

其實,即使是外資銀行,也並不事事都「嫌貧愛富」。以准入門檻和同城跨行匯款來說,一些外資銀行就比中資銀行的標準要低。比如,滙豐銀行沒有準入門檻,其同城跨行匯款的費用則是1.2元人民幣(普通客戶、vip客戶一致);國內的一些行准入門檻是300元,同城跨行匯款的費用則「按匯款金額1%收取(最低1元,最高50元)」,且沒有任何優惠,VIP客戶也是如此。

追根溯源,中資銀行尤其國有銀行對低端客戶的歧視以及服務的缺乏乃在於競爭的缺席。如果說,過去國內金融領域缺乏有效的競爭環境,壟斷地位使得國有銀行長期缺乏改正服務的意願和動力,那麼,現在還這樣恐怕不行了。隨著人民幣 零售業務的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借著效率、高端客戶服務、產品、品牌、風險控制能力,以及全球資產配置的能力,再加上對低端客戶的「親民路線」,對業務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存貸,靠利息差而生存的中資銀行尤其國有銀行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國有銀行能否守住自己的「領地」,特別是傳統的低端客戶優勢不至於大面積流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有銀行的服務水平是否有一個大的提高,以及在「親民」方面,是否做得和外資銀行一樣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