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前國防部長:我們錯了,錯的可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0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行行 發表於 2007-3-12 2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張2006年5月22日拍攝的資料照片顯示了一名駐伊美軍士兵在伊拉克城市費盧傑附近執行任務。新華社/法新
     上個世紀將要進入尾聲的時候,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出版了一本回憶錄《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這位當時越戰的決策人物在保持了近 30年的沉默之後,對美國的越戰決策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與無情的批判,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們錯了,錯的可怕!」也正因為此書令人難以置信的坦誠,重新挑起了美國人竭力想忘掉卻又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所以發行之後風靡讀書界,成了眾人競相先睹的第一暢銷書。
    麥克納馬拉為越戰的失敗開列了一個有11條之多的教訓清單,但歸納起來,無非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情況和自身「塑造能力」判斷的失誤。「我們(指美國,下同)用自己的經驗模式來看待南越的人民和領袖,我們認為,他們渴望並決心為自由和民主而戰鬥。我們對這個國家的政治力量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二是對軍事力量和技術的有限性認識不足。「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現代化、高科技的軍事裝備、軍隊和理論,在與非正規的、被高度激發起來的人民運動的對抗中,所起作用是極其有限的。」「僅憑軍事力量本身,並不足以重建一個『已經失敗的國家 』。」三是對戰爭代價的盲目樂觀。「冷戰後的世界里,在解決國際國內不可避免的一些衝突時,應盡量減少使用軍事力量的風險,並將傷亡控制在最低水平。」 「如果我們的有限目標在付出可接受的風險和代價后無法達到,那麼,我們的領袖和人民必須有決心放棄已付出的代價,立刻撤退。」
    用5萬8千名美軍生命換來的這些教訓,無疑是彌足珍貴的前車之鑒。可惜後來的決策者們卻不能、甚至不願接受這些教訓。尤其當這些教訓和眼前的利益相悖之時,他們寧可重蹈前轍。於是,越戰和伊拉克戰爭便有了驚人的相似。
    布希出兵伊拉克的堂皇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恐怖主義淵藪之嫌,必須對其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而當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其師出無名之後,美國政府又祭出「推翻獨裁,催生民主」的遮羞布。如今3年零8個月過去了,大炮與刺刀下產生的政府、國會、憲法等等依然無力中止伊拉克的流血與暴力。且不說反美和反政府的襲擊幾乎每天都有發生,不同宗教派別、不同種族之間的衝突和殺戮也此起彼伏,就連美國人扶持和武裝起來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和警察也難免敵對勢力的滲透,許多針對當局和佔領者的暗殺和襲擊實際都是穿著軍裝和警服的反美分子所為。難怪有學者說,伊拉克戰爭也許會變成取勝最快,打掃戰場最慢的戰爭。因為一個年度軍費高達4千億美元的超級帝國擊敗一個早就元氣大傷的伊拉克,本來就沒有什麼懸念,它也可以以「解放者」的傲慢睥睨世界輿論對其真實動機和地緣戰略的質疑,但若想贏得一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心靈與思想,可就絕對沒有那麼容易。上個世紀,西方主流社會對於所謂「輸出革命」撻伐甚多;到了這個世紀,「輸出民主」就能徑情直遂么?答案豈不就在眼前。
    伊拉克戰爭可謂本世紀第一場具有頂尖水平軍事高技術的局部戰爭,所謂全頻譜信息優勢,單向透明戰場,非接觸、超視距、全縱深精確打擊,以及戰鬥人員的零傷亡,都是前所未聞的新概念。似乎擁有了軍事高技術,傳統的戰爭阻力蕩然無存,佔領亦可兵不刃血。然而當反美抵抗組織得以接觸自己的目標,同時又能混跡於普通百姓之中的時候,這一切便開始向原始的搏鬥與拼殺回歸。CNN曾經公布過一盤錄像帶:抵抗戰士用大口徑狙擊步槍瞄準一個美國士兵,旁邊的拍攝者提醒, 「目標周圍有人,是否換個位置?」「不,請等我一分鐘。」只聽一聲槍響,美國兵應聲倒下。「真主是偉大的!」得手的狙擊手歡呼著跳上一輛汽車一溜煙地消失了。據說這些狙擊手射殺300米內的目標頂多用兩發子彈,因此他們已經成為美國大兵的噩夢,更不用說那些隨時準備與襲擊目標同歸於盡的人體炸彈。要知道,高福利社會是死不起人的。美國觀眾幾乎每天都能從電視上看到血腥的畫面,零傷亡的神話早已破產,2800多個命喪伊拉克的美國軍人及其家庭對當局和決策者帶來多麼大的壓力,可想而知。這誠如麥克納馬拉所言「外部的軍事力量不能取代其政治秩序和政治穩定,這些只能靠其人民自己來建造」。
    戰爭中最受煎熬、承受犧牲最大的永遠是哀哀無告的老百姓,那個頭纏著繃帶,在驚恐和疼痛中嚎啕大哭的伊拉克男孩的形象,已經定格於21世紀初人類的歷史。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調查披露,自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已經有65.5萬伊拉克人死於兵燹,其中三分之一是被侵伊聯軍打死的,其餘則死於戰爭衍生的各種暴力。伊拉克曾經是巴比倫文明的發祥之地,它自身豐富的石油資源也足以讓自己的人民過上體面的生活。然而戰爭卻毀了這一切,超過75 萬的伊拉克人不得不含淚揮別這片血腥的故土。如今,這場戰爭已經用掉了美國納稅人的3200億美元,軍事佔領當局卻連巴格達的安全都左支右拙,因此關於伊戰的代價,也就成了民主、共和兩黨政治角力的議題。對於這場戰爭的批評像潮水般要把白宮淹沒,布希被逼到牆角,終於無奈地承認伊拉克戰爭越來越像上個世紀 60年代的那場越戰。據說美國軍事佔領當局已經開始與遜尼派武裝組織伊斯蘭軍作「試探性接觸」,這是否意味著戰略策略的某種調整或最終抽身退出亂局的鋪墊?尚不得而知。當然,布希政府絕不甘心就此言退,因為眼前的這番景象實在與他們的初衷和戰略圖謀相去太遠!
    麥克納馬拉在他的這本回憶錄中向後來者大聲疾呼:「我們必須明白,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後果——特別是在當前這種使用高度複雜和具有極大破壞性武器的時代—— 是很難預計和控制的。因此,除非我們的國家安全確實受到直接威脅,我們應盡量避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這就是越南給我們的教訓。願上帝保佑我們能吸取這些教訓。」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但願包括拉姆斯菲爾德等伊戰決策者在內的今日當事者若干年後,不再像麥克納馬拉那樣再度喟嘆:「我們錯了,錯的可怕!」

12

主題

5949

帖子

124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4

積分
1248
沙發
關愛 發表於 2007-3-13 11:11 | 只看該作者
世界公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2: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