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十年目睹中國禁書之怪現狀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2-27 2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二十年目睹中國禁書之怪現狀 /姜福禎
  

     姜福禎

    一、怒吼與怒吼之後

    焚書、禁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由焚書坑儒到書報檢查統治者鉗制 言論的強度雖然在放緩,但是一路野蠻、血腥、黑暗。雍正父子的曾 靜案,清朝末年蘇報案,北洋軍閥的邵漂萍案、毛澤東的王實昧、胡 風、劉志丹、三家村案等等,蔣介石父子的「船長事迹」案、「大力 水手」案、《美麗島》案都以殺戮、牢獄、迫害而震驚於世。所幸, 世界民主潮流浩浩蕩蕩,今朝的禁書者,知道自己的行為齷齪不堪, 執行起來也就暗昧了許多,象最近的鄔書林喧囂式禁書工作法並不多 見。知識界苦秦久矣──一肚子的窩囊氣,終於找到了一個宣洩口, 怒吼聲中果然鄔書林們換了一張明媚的臉譜又登台了。

    快意也是一時快意,因為鉗制言論的黨文化、「主旋律」、社會主義 意識形態還寫在憲法里,「四個堅持」、「三個代表」還寫在憲法 里,黨總要給我們的國民洗腦,總要排除自由言說、自由表達、自由 思想,因此我們的抗爭還會很持久、很曲折、很激烈。

    二、開明書目

    我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考慮搞一個小規模的書店,由於缺乏資 金,只得考慮先從小租賃店起步,88年經過一番考察后,自以為胸有 成竹。89年初在廠內「勞動服務公司」賦閑,遂開始籌備,於7月開 業。書雖然不算多,但是品種不少,內容蕪雜,隧叫做「廣角書 社」。尚沒有正式開業,一天,我正在整理書,有一位年輕的女人在 店裡呆了很久,臨走的時候開始向我發問:「你辦了文化許可證了 嗎?」我說「正在辦」。她又問:「你這裡有禁書嗎?」「不知 道。」我有點愕然「我不了解。」於是,她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西村壽 行的小說:「這本大概就是,我記不清楚了。」隨後她說:「我是鄭 州路街道文化站的,你要辦證之後才可以開門。我回去看看,下次給 你送一張禁書目錄來,這些書不能進,有的話,拿出來,不能租 售。」

    幾天之後她果然送來一張書單。不過當時的政治禁書,我大都沒有, 不多的幾本我都沒有擺在書架上。記得書目上有如下的書:

    ◆蘇曉康《河殤》 ◆高阜、嚴家棋《文革十年史》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

    包遵信等人主編的《走向未來叢書》其中若干本,已經記不住書名, 大凡是涉及動亂的數名知識分子的書,無論何書,都在禁止之列。

    此外就是涉黃圖書:有西村獸行、大樹春淵等人日本的小說,還有有 《查太萊夫人的情人》、《情場賭徒》、《青春之門──築豐篇》以 及若干本有涉黃內容的港台武俠小說如:《女帶家》、《女老闆》、 《小魚吃大魚》、《風流劍俠》、《一吻江湖》等等

    雖然7月份了,應該說這時還算斯文,大概還是趙紫陽時代的遺風 吧,事先打招呼不說,還奉送一張書單讓你自己撤架,即便來查書的 時候也是按圖索驥,決不多拿,雖然不爽,也還明媚。

    進入8月中旬,形勢十分嚴峻,原來的禁書書單不好用了,有一天不 到三個小時之間分別來了三幫人來查書,其中只有一次我在場,我質 問他們是哪個部門,他們自稱是區政府的,而此前文化、工商來過一 次,區政府也來過一次。每次都拿走不少書,而且不給留清單,只說 是:回去檢查,沒有問題再送回來。當我拿文化站給我的書單時,其 中那個領頭的陰險地笑了笑,他隨後拿出一個類似文件的東西,上邊 密密麻麻寫滿了書名和作者名,我只掃了幾眼,他又收了回去。從此 之後禁書明白紙再也不見了,他們不僅可以按照秘密文本查取,而且 可以「疑似」,也就是肆意搜取。凡拿走的書,從沒見有送回來的。

    當時,已經是因人廢書了,走向未來叢書,不少都是純之又純的學術 著作,有些人根本只有文章,沒有獨立作品集子。最近看到冉雲飛開 列的兩種人名單,我一下就想起來,就是這種名單,但其中一些人沒 有,大概以後陸續加上的,以下是冉列的名單:

    凡下列名單中的個人作品或多人合集作品一律停售。

    方勵之、李淑嫻、劉賓雁、嚴家其、包遵信陳一咨(又名陳益之)、 萬潤南、蘇曉康、王軍濤、陳子明、吾爾開希(原名吳爾凱西)、 王 丹、柴 玲、翟偉民、梁擎暾(又名梁兆二)、鄭旭光、 王治新、封從德、王超華、王有才、張志清、張伯笠、李 錄、 張 銘、劉 剛、周鋒鎖、王正雲、馬少方、揚 濤、熊 煒、 熊 焱、韓東方、賀力力、劉 強、岳 武、胡 平、徐邦泰、 胡安寧、宦國倉、房志遠、馮勝平、楊 巍、王炳章、陳 軍、 劉曉波、鮑 彤、金觀濤、戈 揚、蘇紹智、張顯揚、李洪林、 任畹町、曹思源、戴 晴、於浩成、高 山、王若望、阮 銘

    如此瘋狂地查我的書店很可能和我書店查出《自然辯證法雜誌》有 關,其中有一期上邊有我朋友王德路撰寫的《方勵之傳》,同時還有 王德路譯的《世界人權宣言》的小冊子若干本(原來他們在天安門廣 場上免費散發了若干本此書。),十幾天之後我因為「6.4」的案子 被海大保衛處舉報,被捕入獄。我的岳母則繼續維持了三年。

    三、走向暗昧

    89年之後,查書開始暗昧起來,一般不再事先開出書目,已經有查 禁、查收、查看、查沒,查告(告訴,擔不拿走)多種形式。僅1989 年12月湖南省文化市場《查禁出版物目錄》載查禁圖書目錄(395 種)、查禁期刊目錄(205種)、非法出版書刊目錄(257種)。其中 包括《書林》、《海南紀實》、《金島紀實》等一批思想活躍的刊物 都被叫停。可見,當時的言論鉗制到了什麼程度。

    1995年夏天我已經出獄,開始處理以前書店的舊書換幾個錢,每天到 貯水山夜市擺攤。但是,舊書處理的很慢,而且根本不賺錢。此時, 我看到身邊有一位老人在賣新書,招牌就是:「新書七折」,我很詫 異,因為當時的圖書根本沒有打折的,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招牌改 成:「新書五折」。當時幾乎沒有盜版書,我便忍不住到他的攤位上 淘書。仔細看看:這些書五花八門,有屬於古代言情小說,有屬於當 代紀實文學,也有學術著作。後來經常來買書、交談,我們成了忘年 之交的好朋友,原來這位周先生是一個老右派,坐牢期間波瀾起伏, 還差點讓老共給斃了。在他的指點和經濟幫助下,我進了他一批書從 此賣起了新書,當時讀書的氣憤比較濃烈,生意還算不錯。可是,好 景不長,很快早夜市就成了文化稽查掃蕩的重點。記得當時被查抄的 書有《杜月笙傳》、《蔣介石傳》、《血紅雪白》、《反「左」備忘 錄》、《烏托邦祭》、《廬山風雲》、《顧准文集》、《中國左 禍》、《大鎮壓》(上下)《血色黃昏》、《山坳上的中國》等等。 那麼,一些政治色彩較濃的禁書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書攤上。原 來,這些書都是老周到山東陽信批發來的。本來,這些書有兩部分構 成,一部分是滯銷的庫存書,一部分是禁毀書需要化漿。後來為了一 個扶貧項目,政府決定將這些書用來扶貧,也就是用這些廢書當製作 鞭炮的原料。當然有慧眼人,於是用真正的廢書和報紙換出來賣錢, 再後來愈演愈烈,終於形成一個圖書批發市場,胃口也大了起來,開 始把一些供不應求的「扶貧書」拿到小印刷廠翻印,於是,紙漿沒化 成,禁書卻越化越多。後來不僅是庫存書和禁書,一些暢銷書馬上也 被印出來。

    由於每一本盜版書都是「非法出版物」,查書也就簡單了,如果你正 版盜版混雜

    他們可以以「非法出版物」的名義席捲而去,當然他們也會查取其中 部分圖書,高興時候直接告訴你哪本不行,不準再賣。所以,這時候 的查書完全不必出具「明白紙」,最好讓你糊塗著,讓你感覺經常恩 惠與你。實際上,席捲而去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當然,大部分是書 攤,因為書攤都沒有文化許可證,為此你在早夜市場買書都可以被文 化部門席捲而去,哪怕你賣的是鄧選、江選。實際上,青島發生過幾 次大規模席捲有時是為「創建衛生城市」,也有時是全國性查禁某本 政治書刊,比如當年查禁《六四檔案》和《晚年周恩來》都讓許多書 攤片甲無回。

    四、針眼走駱駝

    我感覺政治上相對寬鬆的是97年到2000年,此時國內出版界出了不少 大膽潑辣、針砭時弊的好書,這種現象我稱之為:針眼走路駱駝。比 如:《交鋒》、《交鋒后的中國》、《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報告》、 《第四種權力》、《現代化的陷阱》、《我們仍在仰望星空》、《中 國亟待解決的27個問題》、《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歷史的先 聲》、《中國的道路》《遇洛克遺作與回憶》、《我向總理說實話》 等等。頗有影響的叢書有「中國問題報告叢書」「黑馬文叢」「草原 部落叢書」「黑馬文叢」和「知識分子文存」朱學勤、秦暉、徐友 魚、余傑、摩羅等人聲譽一時崛起。這種開放的態勢也造就了盜版書 市場的的空前活躍,較早出現的是《短暫的春秋──華國鋒下台內 幕》、《天怒》。《天怒》一書一時洛陽紙貴,滿世界傳誦。從此, 人們窺視政治神秘世界的胃口被大大掉起。隨後《中共太子黨》、 《毛澤東保健醫生回憶錄》、《毛澤東和他的女人》、《黃禍》《誰 殺了林彪?》《鹿死誰手》、《江澤民和他的幕僚》、《1989趙紫陽 最後歲月》、《叫父親太沉重》、《鄧小平最後歲月》、《天安門之 爭》、《王牌出盡的中南海》、《關鍵問題》、《地下萬言書》、 《胡耀邦傳》、《喬石傳》、《李鵬傳》、《江澤民傳》、《朱熔基 傳》、甚至《王丹回憶錄》、《魏京生獄中書信選》、《情義無價》 等一大批港台政治圖書被翻印發行,數量之大,範圍之廣是史前列 的。記得98年江澤民剛剛出訪回來不久就有《江澤民西遊記》現於市 面,98年民運上半年動態馬上就被編成考驗江澤民一書。如此大規模 「出口轉內銷」,似乎不僅僅和環境寬鬆有關,或許還拌有其他的玄 機。這些圖書雖然秘密流通,但是在民間、在官場、在知識群體中流 行十分廣泛,是對「主旋律」最廣泛、最深刻的一次衝擊。不少高官 和高知的床都有這類枕邊書,象李嘉廷、俞華峰被捕時都有此類書被 收繳……

    也正因為這樣,不久就走向末路。山東陽信、臨沂、兩個批發市場分 別被查處,據說操作《天怒》的一個書商險被判死刑。此後,港台政 治書在山東基本看不到了,同時新「三座大山」的壓迫日甚一日,社 會的政治消費需求似乎也很疲軟了,這種書的廣泛性日益萎縮。

    五、禁毀的「藝術」

    全禁和抽禁

    對於禁書自古以來有「全禁」和「抽禁」。全禁就是死刑,徹底銷毀 和不準出版;抽禁就是刪除不利於統治意識形態的那些東東,或者那 些人人都喜歡的「有傷風化」的部分。因人廢書是「全禁」中最惡劣 的手法。比如上述八九流亡海外的「動亂精英」,最近被宣布的章詒 和。

    明禁和暗禁

    近幾年明令禁止而又公示與眾的書越來越少,但秘密查禁從不宣示的 書越來越多。由於是暗禁,已經上市的書雖然不銷毀,但是不到主渠 道發行,也不準再版,甚至發行的時候,明明可以暢銷,印數也壓得 很低。比如《中國:1957》、《山坳上的中國》、《受活》、《丁庄 夢》《天堂向左深圳向右》、《伊甸櫻桃》、《Q版語文》、《沙憎 日記》等都屬於這種情況。上邊提到的許多書和叢書,在新華書店流 星般的閃一閃就不錯了,隨後就進入冷宮,你就要到折價書店或者論 斤買賣的書店去找了。比如前年出版的《半生為人》和「公民世紀書 系」出版不久就在新華系書店看不到了。

    查沒、查繳、查處、查禁

    說實話,我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搞懂這些說法的技術含量。據說最近這 八本書僅僅是查處,不是查禁也就是有關人員要負一定責任,書本身 還沒有禁止發行和銷毀。這樣的書我碰到多次,無論查處還是查禁在 個體書店的命運大都是查繳,查繳也不是查沒,沒有沒收這種性質, 只是暫時或者永久拿走而已。所以,清單多數時候寫「查繳」。查繳 的範圍太廣泛了,完全可以根據形勢需要和個人意圖甚至個人需要 「執法」,有時連《腦筋急轉彎》也拿,我還被本區文化局谷局長拿 走文革坊間的《林彪語錄》,估計是留作個人收藏了。

    明查和暗查

    有些書並不禁,有所發行,但嚴格限制,也就是「內部發行」。90年 代之後,這種內部圖書少了,但還是時有發行,但只是面向高官或者 夠格的學者或者專業人員。比如足本的《金瓶梅》、《古代禁書書大 全》《人體攝影》等等。值得關注的是東方出版社居然出版了一套 「現代稀見史料書系」(2004年3月出版),完全正版,手續合法, 不宜正面查禁,但是他們還是以「涉嫌盜版」到處查收。這套數中有 王明、張國濤等人的回憶傳記,實際上涉及很多黑幕。全套書目如 下:

    《中共五十年》(王明)、《我的回憶》(張國濤)、《中國紀實》 (李德)、《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中國革命》(《美》盛岳)、《苦笑 錄》(陳公博)、《雙山回憶錄》(王凡西)、《延安日記》 (《蘇》彼得。弗拉基米洛夫)、《鄭超麟回憶錄》(鄭超麟)

    實際上早在取締之前四年前,當時的暢銷書《轉法論》就被暗 查收繳了,只是內部掌握而已,很象是政治保衛部門對一些人的「內 控」。有意思的是《鳳凰周刊》在大陸的命運很象當年的《轉法 輪》。雖然允許有限訂閱,但嚴格限制發行,書報攤位上和書店裡你 都看不見,本來我以為是沒有市場。後來我收了一些,就放在明處, 一天一位同行來看到說:「這你也擺在外邊」?我不以為然:「這是 公開發行的雜誌嘛!」他說:「是,但很有限,只有昌樂路(文化市 場)一家。見到就沒收。」我這才想起不久前文化警察來店時果然怪 怪地盯著《鳳凰周刊》看了半天,問了句:「你還收舊雜誌?」我應 了一聲也就過去了。我真不知道在明暗之間還有這麼多蹊蹺。

    可見,連基本中性的鳳凰的言論尺度都是中共不願意接受的,什麼時 候才會允許直言真相。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2-27 21:05 | 只看該作者
在意識形態的風雲變幻中,以我觀之,20多年以來,中共對圖書的查
    禁實際上經歷和正在經歷三個階段。
   
    一、初級階段(1980年~1989年):爭鳴批評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階段
    二、中級階段(1992年~1999年):弘揚主旋律與反思現代化歷史發
      展階段
    三、高級階段(1999年~至今):思想文化戒嚴與全面反思改革階段
   
    在上述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的宏觀背景下,圖書的出版發行也分別與之
    相適應,禁與不禁,明禁與暗,爭鳴還是批判都會出現若干不同的情
    況和層次。這也是因為某些書往往代表黨內不同的思想,或者與當局
    某些政治策略以及政治人物的相互較力和未來規劃相關聯。
   
    初級階段:鄧小平的開明宣洩和反對精神污染
   
    76年文革結束之後,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專制受到很大衝擊「八塊樣板
    戲」模式的文化戒嚴被解除,所謂「撥亂反正」、「思想解放」持續
    了大約四年。這個時期出版最多的書是西方文學名著和重印中國四大
    名著,此外50、60年代的一批「紅色」經典也被再版。
   
    鄧小平為了表明與毛澤東的草木皆兵不同,不僅重新刊印了《三家
    村》的《燕山夜話》,還刊印了右派作品《在橋樑建設工地上》、
    《本報內部消息》(劉賓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王蒙)、
    《在懸崖上》(鄧友梅)、《小巷深處》(陸文夫)等謂之曰:《重
    放的鮮花》
   
    《重放的鮮花》於1979年5月出版后,在全國文藝界引起了轟動,也
    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當局也組織新華社、《人民日報》、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到全國各省市的報紙、刊物,都以讚揚的文字語
    言報道消息,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毛澤東的禁書被鄧小平謳歌贊
    頌,是很有意思的歷史弔詭,看上去好象毛的文化專制被打翻在地。
    但歷史很快就證明《重放的鮮花》不過是廚房的鮮花,擺擺而已,並
    無憐花惜玉之意。
   
    80年代對有問題的作品不是禁毀化漿,而是爭鳴和批判。實際上當年
    爭鳴和批判的書大都有悖於「主旋律」,起碼被部分左派視為脫離或
    者污衊社會主義制度。這樣做可能是出於如下原因:(1)表明比毛
    澤東時代進步,允許不同創作傾向並存,有問題可以爭論、可以批
    判。(2)胡耀邦等黨內開明派一直反對扣帽子、打棍子,提倡創作
    自由,並且親自給「歌德派」潑冷水。(3)胡耀邦、趙紫陽巧妙抵
    制鄧小平的「反對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4)黨
    內一大批老革命和老右派為主體的創作和研究人員聲勢浩大,個別時
    期甚至咄咄逼人。比如第四界文代會就是對黨管文藝的集體聲討。
   
    1981年:批判《苦戀》事件
   
    1981年3月,解放軍總政部領導向鄧小平彙報工作,講到《苦戀》這
    個電影文學劇本,並說準備撰文進行批判。鄧小平贊成說:「對電影
    文學劇本《苦戀》要批判,這是有關堅持四項原則的問題。」於是,
    總政治部組織了一班人馬寫了批判文章,於4月20日在《解放軍報》
    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題為《四項基本原則不容違反──評
    電影文學劇本〈苦戀〉》。這篇文章批判《苦戀》宣揚不愛中國共產
    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祖國,是醜化黨,醜化社會主義制度,是資產階級
    自由化;說不僅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甚至到了實際上否定愛國主義的
    程度。文章還說,《苦戀》的出現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反映了存在於
    極少數人中的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以至否定
    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潮。
   
    胡當時主張由文學界自己進行評論就行了。他沒有想到《解放軍報》
    公開發動了批判。他在浙江和山東已經聽到了一些反映,回到北京后
    聽取了中宣部和文藝界領導的彙報。那位中央書記處書記也來向他說
    了一通,還轉述了鄧小平3月27日的意見。胡耀邦感到事態的嚴重。
   
    胡耀邦立刻找人談話,意在抵制有的人想藉機發動一次反什麼傾向的
    批判運動。但是對於《苦戀》,有些人十分積極,已經在全國性報刊
    上批判開了,維護中央威信、顧全大局為重的胡耀邦無法遏制和扭
    轉。他只能儘可能降溫降調,儘力把火辣辣的批判引導到平和的評論
    和批評上來。
   
    鄧小平也於7月17日把周揚、王任重、胡績偉、朱穆之、曾濤等人召
    來談對《苦戀》的批評問題。在胡、鄧雙方的暗中較勁后,對《苦
    戀》的批判才沒有演繹一場大規模的文化掃蕩。
   
    為什麼當時對《苦戀》如此大動干戈,很少有人想到實際上《苦戀》
    是79民主牆運動的一個苦澀地句號,是和取締民刊,秘密逮捕民運人
    士同步進行的(都是4月),因為對民間力量的鎮壓是密而不宣的,
    這也就成了鄧小平的一個公開出氣閥。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啊!
   
    1982年:對郭羅基的驅逐
   
    根據郭羅基本人的回憶:「1982年上半年,北京理論界和北京大學先
    后發動批判運動,批判我『組織上、理論上、政治上的嚴重錯誤』。
    所謂『組織上的嚴重錯誤』就是『不服從調動』;所謂『理論上的嚴
    重錯誤』,就是『搞自由化』;所謂『政治上的嚴重錯誤』,就是
    和西單牆、地下刊物有聯繫。」
   
    原來80年鄧小平就發話讓思想活躍又善於多言的郭羅基到南京工作,
    胡卻遲遲沒辦,82年鄧再次提出胡已顯被動。
   
    1982年3月16日至4月28日,中央宣傳部召開大型的北京地區理論座談
    會。王任重根據胡耀邦的意見,說明開會的目的和方法,號召理論工
    作者「要為真理而鬥爭」。通篇沒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之類的
    說法,也沒有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冒尖人物」的「部署」。王任重
    的講話使得當時理論界的緊張空氣稍為緩解。這次會議,《光明日
    報》副總編馬沛文在會上為郭羅基辯護,說調動是「發配」。這一下
    闖了大禍。理論座談會中途換馬。中央宣傳部長王任重下台,鄧力群
    上台。王任重的講話作廢,胡耀邦的意見被推翻。鄧力群一亮相,緊
    鑼密鼓,理論座談會變成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戰場。按胡喬木
    定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冒尖人物」的調子,對我進行了缺席裁判,馬
    沛文則陪綁。在這種強勢下,胡只有表面同意批郭,其實批郭也就是
    批胡耀邦自己而已,這就是新時期中國政治迷局的一個範例。胡與鄧
    的關係很象當年毛與周、毛與鄧的關係,實際上類似「主僕關係」,
    這種關係在文化領域的表現也就不能不波詭雲橘、微妙無比。
   
    1983年:「反對精神污染」
   
    一年之後,鄧小平對很多社會現象看不慣,這次的提法是「反對精神
    污染」。當時有關權威文獻是這樣概括的:
   
      「最近揭露出來的大量事實說明,近年來,理論界、文藝界的一
      些不健康思想、不健康作品、不健康表演等等,對青少年一代的
      影響是十分嚴重的。由於一些人宣揚抽象的人道主義、所謂社會
      主義異化論、抽象的民主以及『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導致和加
      劇了青年的思想混亂,使一些青年產生了消極渙散、與黨離心離
      德和對社會主義不信任的情緒。那些大談自我設計、自我奮鬥、
      自我完善的文章和作品,助長了青年中個人主義思想的泛濫。特
      別是那些宣傳兇殺、色情的書籍、畫報、電影、錄音、錄相以及
      淫穢下流的手抄本等,嚴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得一
      些青少年精神萎靡,情趣低下,道德敗壞,個別的甚至走上了犯
      罪道路。從以上這些問題可以看出,精神污染對青少年的毒害是
      觸目驚心的。不抵制精神污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不能進
      行,四項基本原則就不能堅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是一句空
      話。所以,我們各級團組織、團的幹部和廣大團員、青年,一定
      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旗幟鮮明地投入到反對精神污染的鬥爭中
      去,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反對精神污染主要表現在集中左派權威和主管宣傳的領導人對王若水
    社會主義「異化理論」進行圍剿,對宣揚性解放、婚外情的文藝作品
    進行限制,對所謂「低級趣味」的東西進行批評引導。在這種思想主
    導下,遇羅錦的《一個冬天的童話》張笑天的《公開的內參》(宣揚
    性解放、昏外情)、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宣揚抽象人道主
    義)、靳凡的《公開的情書》(思想混亂,否定社會主義)戴厚英
    《人啊,人》(思想混亂,否定黨的領導)等等一些作品受到公開批
    判。
   
    1986年:被「反對自由化不力」絆倒的胡耀邦
   
    1986年冬,北京和全國各地又鬧學潮。鄧小平認為這都是反對資產階
    級自由化不力造成的,於是免不了找出幾個「後台」、「黑手」之
    類,方勵之對合肥科技大學生的自由化演講、劉賓雁的小說和報告文
    學、王若望的若干次演講和文章都成了「自由化」的典型言論,三人
    被公開撤職批判。
   
    12月30日,鄧小平同胡耀邦、趙紫陽、萬里、胡啟立、李鵬、何東昌
    談話,以中共中央1987年一號文件的方式公布的這次談話分析學潮成
    因,隨後宣布將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三人開除出黨。胡耀邦也因
    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被一班攝政老人「逼宮」下台。
   
    80年代的政治形勢如此,禁錮和反禁錮並存的社會環境中,對於圖書
    的審查和查處還處在初級階段,無論「歌德」還是「缺德」,無論
    「傷痕」還是「尋根」,無論「意識流」還是「黑色幽默」都可以有
    一葦之飄零。
   
    這些作品雖然存在,但不受主流意識形態欣賞,比如劉賓雁的《人妖
    之間》、《第二種忠誠》,王蒙的《蝴蝶》、《活動變人型》、《堅
    硬的稀粥》,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方方的《風景》,劉索拉的
    《你別無選擇》,劉恆《狗日的糧食》,等等。
   
    80年代傷痕文學思潮代表作精選書系包括如下作品。換到現在這些書
    就是在市場上轉一圈就進入冷宮的作品,就是再版難免被刪節(抽
    禁)。
   
    ◆劉心武:《班主任》
    ◆盧新華:《傷痕》
    ◆張賢亮:《靈與肉》
    ◆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
    ◆襲巧明:《思念你,樺林!》
    ◆陳建功:《飄逝的花頭巾》
    ◆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孔捷生:《在小河那邊》
    ◆林斤瀾:《頭像》
    ◆張辛欣:《我在哪兒錯過了你?》
    ◆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
    ◆葉蔚林:《藍藍的木蘭溪》
    ◆鄭義:《楓》
    ◆周克芹:《山月不知心裡事》
    ◆宗璞:《我是誰》
    ◆馮驥才:《啊!》
   
    「尋根」是80年代中期一個重大的文學事件。眾多的文學作品與理論
    文章匯聚在「尋根」的旗號之下,發展為一個規模龐大同時又鬆散無
    際的運動。80年代尋根文學作品先是肯定,后是爭鳴和否定,主要尋
    根作品有:的爭鳴作品多多,主要有如下一些:
   
    ◆比較有影響的有《棋王》,經常被列為尋根文學的代表作之一,認
     為這篇小說充分表現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想精神,作為人對世俗
     生活超越的憑藉的文化蘊味。
    ◆最具有思想深度的則是韓少功的《爸爸爸》,「爸爸爸」的機械重
     復出自一個傻兒子的口,這個兒子叫丙崽,不叫甲崽、乙崽,如果
     根系此處,中華民族的龍顏何在──為此受到理所當然的批評。
    ◆其他尋根文學的著名作品還有: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
     賈平凹商州系列作品,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說"系列(《沙灶遺
     風》、《最後一個漁佬兒》、王安憶的《小鮑庄》、汪曾祺、何立
     偉、阿城的一些浸染著中國儒道精神的小說等等。
   
    真正的從上到下禁書,大概從87年左右查禁一批外國小說開始。此前
    記得主要對港、台的武俠小說進行查繳。88年工人出版社出版《情場
    賭徒》之後,開始了對中外艷情小說的全面清理。我之為「二十年目
    睹」也就是從此算起。
   
    80年代是百廢待興的時代,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式微狀況下:自由精
    神和自由寫作曲折表達和不斷反叛的過程,也是共產黨還有勇氣和信
    心利用左派收拾文化殘局的時代。因此,這個階段的禁書主要面對黃
    色小說,其他文藝作品他們還有企圖辨正的努力,這是因為柏林牆還
    在高高聳立著。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930

帖子

19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1
3
mulishness 發表於 2007-3-10 2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11: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