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理暗示與因信稱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3-9 10: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什麼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指在無抵抗條件下,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以使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按特定的方式活動。暗示可以極大地誘發人的潛能。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經典的條件反射。一種語言或環境的暗示,能夠使人很快地進入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能夠帶來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方面的轉變。

  



圖1  少女還是巫婆?

  上面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兩可圖,既可被視為一個少女,也可被看作一個巫婆。這說明有很多事情要達到目的,需要別人給以指引,你朝著這種方向努力,就會達到一種境界,這就是認知的境界。

  3.心理暗示的三大效應

  心理暗示有三大效應。第一大效應,激勵效應。在高考學生來講就是,我能行,我能考得好。先相信自己,先激勵自己。有人高考時,老師跟他說過一句話,「如果你考不上,那其他人都考不上了。」一聽老師這麼看得起他,他感到一定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這就是一種「我能行」的強烈暗示,一種激勵。

  第二,信則靈,歸因效應。歸因效應就是人們認為自己的嘗試和努力產生了作用。比如有個學生受到老師的鼓勵之後,第一天果然考得挺好,然後他馬上跟老師說:「昨天聽了你的話我特興奮,今天上午考得不錯。」老師說:「你看我沒說錯吧,你接著努力。」這就是相信了,然後就越來越感覺有股氣勢。

  第三,標籤效應。因為努力而使自己得到超常地發揮,使得自己有份信念,覺得自己是拿分高手。這樣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對自己有極大的期盼。所以心理訓練一定要達到熟練的地步。熟練就產生了效應,就起作用。

  【案例2】

  拳王阿里自我暗示的故事

  阿里小的時候,家人給他買了一部自行車,他每天都騎車出遊,樂此不疲。有一天,他將自行車存放在警察局門口沒上鎖,不想出來后發現他的新車被人偷走了,氣得他直跺腳。沮喪之餘,他的警察朋友提出教他拳擊,並告訴阿里,每遇到一個對手,你就把他想像成偷車之人。阿里就是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中越戰越勇,直至奪得美國乃至世界的拳擊冠軍。
  阿里還有一招,就是語言暗示。他每次比賽前,都會對著鏡頭喊:「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戰勝的,我是冠軍!」
  點評:不知道的人以為阿里心理上有毛病,其實不然,他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中的自我暗示技巧,而且非常成功。阿里心理暗示的成功,是因為激勵效應和標籤效應起了作用。

[ 本帖最後由 paullian 於 2007-3-9 10:58 編輯 ]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沙發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3-9 11:00 | 只看該作者

範例

有位先生患有嚴重失眠,多年不愈。一次,他偶然遇到一個年輕的女醫生。醫生給他一片安眠藥,說:試試吧。那一夜,他終於沉沉睡去。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每天從醫生那裡得到一片安眠藥,然後甜睡一夜。終於,他變成了一個快樂、健康的人,不再需要醫生給他安眠藥——他需要她做他的伴侶。

  新婚之夜,她告訴他:她兩年來給他的所有安眠藥片,除了第一天的那一片外,其餘的全是最普通不過的維生素。

  整整兩年裡,她每天用手術刀把維生素片的文字削平,再刻上安眠藥的字樣。雖然她的手靈巧得足以縫合最細微的血管,但是把同一件事持續700多次——這裡面就包含了某種偉大。當她用她的欺騙成全了他的健康,偉大就變成了愛情。

  這是一個很動人也很完美的愛情故事,儘管聽上去有些文藝腔。但是除了愛情之外,故事裡還有些其它的東西。

  這就是心理暗示。

  維生素能起到和安眠藥同等的作用,這得歸功於心理暗示。所謂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本質上,它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下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當你走在街上,看見精美的包裝,想當然地覺得裡面的東西一定價值不菲;回家打開電視,看到那些形形色色的廣告節目,俊男美女,靚車名馬,不知不覺你可能就產生了消費衝動;當有人告訴你今天看上去氣色很不錯,你可能一天都精神飽滿效率奇高;當頂頭上司置疑你的工作能力,你可能也對自己產生懷疑進而喪失自信……

  暗示性是人心理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暗示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世上沒有對暗示完全免疫的人,只是對暗示的敏感度有所差異。在相同的環境中,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兒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就同一個人來說,當處於疲倦、催眠等狀態時,也會比平時更容易受到暗示。

  暗示與被暗示的因果關係,並不象教科書或操作手冊那樣明晰確定。它所涉及的領域甚至往往超越嚴密的邏輯體系,而是直接在一些符號之間建立聯繫。就象上面那個故事講到的,僅僅靠「安眠藥」這三個字,再加上一個醫師的身份,即使沒有真正的、化學意義上的安眠藥成分,也同樣可以使人催眠。

  心理暗示的黑白兩面

  從古至今,由遠及近,心理暗示無處不在。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裡,心理暗示大量地表現在禮儀、宗教和巫術的領域裡。封建帝王豪華的宮室、出巡的威儀、森嚴的守衛,暗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神聖不可侵犯。而特殊的宗教服裝和活動場所、繁複的宗教儀式,又暗示著對超自然神祗的恭敬和畏懼。但是最集心理暗示之大成的,莫過於巫術了。古代巫醫們經常通過祈禱、附體等手段為人「治病」,或者採取土壤、樹葉、青草等自然界隨處可見的東西,當做藥物給病人服下。這種所謂的「療法」當然是毫無病理和臨床依據的,但其中不少人竟然就此奇迹般地痊癒了。究其根本,其實就是病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心理暗示。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3
baby 發表於 2007-3-9 12:4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圖我以前看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3-9 13:34 | 只看該作者
對於心理暗示,《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 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那麼,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一個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 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但是,外來影響空間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機會,並不等於一定會受到暗示。暗示的成功,還需要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須存在著針對外來的暗示者的自卑——覺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覺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應該向其討教、自己必須接受他的判斷、自己必須接受暗示者的影響。其實,這樣的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自認為比自己強的別人的智慧、代替或者乾脆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當然,這樣的自卑、自貶,以及對於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誇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通常都發生在潛意識。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中。而且,我們會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種對於自主判斷的部分放棄,是有一定適應意義的,這可以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 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於被暗示者的作用,就象是「畫龍點睛」。比如,如果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非常接近世界記錄了,這時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師在旁邊輕輕暗示到:「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這一暗示,激發了他全部的潛能,使他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這樣的積極暗示,起到的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相反,一個末流運動員,由於實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難以創造奇迹。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受害者。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佔領和統治。這種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傾向,甚至可以說, 在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就存在著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縱的渴望和需要。由於這些人自身存在著嚴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們的內心往往會通過幻想作用,製造各種神話,幻想著有法力無邊的神,可以接管他們、主宰他們的命運、為他們帶來好運。

  這樣的心態往往和外來的暗示一拍即合,就如同存在著默契。所以,那些沒有主見的人,那些人云亦云的人、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人、那些比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擊的人,往往容易成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體中的一員。這些人更願意相信各種災難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傳言。而造神者或 者製造各種迷信傳奇者本人,要麼就是深諳人性弱點的超級騙子、要麼就是騙人、騙己的精神變態者,具有因為變態而畸形發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藝術。造神者和需要「神」來接管和奴役的群體,是一對相互需要的病態心理互補綜合體。兩種需要匯合到一起,就形成各種迷信現象滋生的土壤和環境。此時,不良的消極暗示,就能大行其道了。

  由於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礎是脆弱的,暗示作用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虛假的幻想之上,所以,暗示作用總是面臨著失效的危險,那些尋求暗示來支撐自己的人,不得不頻繁變換頂禮膜拜的對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地宣稱相信某種功法的人,可以在某一天又突然對其大肆攻擊,轉而投在另一種神奇功法的腳下。我們可 以斷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從來就不是某種真正的信仰或宗教的虔誠的信仰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真正主見、他們不是自己的主人,什麼神奇、什麼能滿足他們的依賴需要、什麼流行,他們就會信仰什麼。

  概括起來,暗示作用的本質,就是人由於自身弱點,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嚴重的可以達到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甚至異端邪說。人的依賴性越強、人格越幼稚、主見越少,就越容易受別人暗示、容易被別人控制和奴役、容易相信異端邪說、容易「走火入魔」。從這個角度講,對於暗示過分敏感、實際上是一種弱點和缺陷,它標誌著一個人的幼稚、意味著一個人人格的不成熟。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很容易剛出「法門」、再入「神功」,從「走火」跨進「入魔」。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3-9 13:39 | 只看該作者
其實再基督教生活中,何嘗不是處處都再暗示呢。當基督徒弟們一遍又一遍的讀著聖經,再牧師們因信稱義的教義下誘導出的先入為主。基督徒弟們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催眠狀態,而聖經則再基督徒們一次又一次的默詠中,扮演著一個暗示灌輸的角色。
當你一遍又一遍的想著有神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把神的存在深深的刻印再了自己的心中。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