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的醫生與患者血戰,兩敗俱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3-5 0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的醫生與患者血戰,兩敗俱傷
-- 2007年3月4日21:9:14(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網  
http://www7./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7_3_4_9_9_14_88.html
《中國青年報》記者董偉/患者懷揣錄音機看病,醫生抱怨執業環境太差()

這個春節,村醫王保人過得很不痛快。先是家裡的麥秸垛無緣無故燒著了,後來大門兩旁的瓷磚上被抹上了屎——兩行糞便正好蓋住了「家居黃金地,人在富貴中」的對子。前面那事兒還可以歸結為意外,畢竟這個冬天天乾物燥,可是後面那事兒顯然是有人成心讓他難堪。一時間,他成了十里八鄉的談資。()

王保人應該算是醫患衝突最新的受害者。因為根據村裡的傳言,此事系村民小李所為,目的是為他爹出氣。小李的爹患有心臟病,沒少在王保人的診所里拿葯。前不久,老人突然發病,拉到縣城醫院不到一天就去世了。小李一氣之下把醫院鬧了個底朝天,主治醫生的頭都被他打破了。這還不算完,回來后他就想起了王保人。()

說起這事兒,村裡的閑話像開了鍋似的,說什麼的都有。不過,替小李說話的卻佔大多數:「王保人和縣裡的醫生就該受點兒整治,看病不少收錢,還沒把人留住。」儘管人們都知道,醫學作為一門科學,沒有哪家醫院或哪個醫生能100%攻克所有疾病,但村裡人並不這麼看。()

發生在河南東部一個小村莊的這出鬧劇註定會在一段時間裡成為村民的中心話題。只是製造它的人和談論它的人大都不會意識到,過去數年間,中國的醫生和患者之間發生了數以萬計最不愉快的事情,包括流血和死亡。()

紅包回扣、天價醫療費、見死不救等各種各樣的醜聞,長期困擾著這個關乎生命的領域,不僅極大地損害了醫生的榮譽,同時也深深地影響到了患者的健康。()

「紀錄片」的主角()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僅有1/20的受訪醫師認為執業狀況良好,而感覺「較差」或者「極為惡劣」者卻超過了一半。他們普遍反映,現在的醫生太難當,工作壓力巨大不說,還要承受全社會的唾罵和誤解。「醫生好像都是搶錢的一樣,這太傷人心了。」一名兒科大夫說。在一次門診中,從醫14年的她竟成了「紀錄片」的主角——()

7時50分,這位兒科大夫如往常一樣,提前開始了門診。候診的病人很多,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看了幾名患者后,分診護士帶進來一名中年婦女和她1歲多的女兒。孩子體溫38度多。()

她讓她們坐下,接著邊登記邊問:「孩子多大了?」()

婦女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而是突然說「醫生,等一下」,然後舉著手機對著她按了幾下鍵。()

「怎麼了?」醫生很疑惑。()

「我們全家都很寶貝這個孩子,帶得很精心。她不怎麼上醫院,我要把她看病的過程錄下來。」婦女說。()

「哦,那你應該對著你的小孩拍呀。」()

婦女下面的話讓醫生愕然:「我們家裡人都覺得現在醫院很黑,醫療差錯很多,我怕在我的小孩身上出什麼岔子,所以我要錄音為證,如果沒什麼不好,過幾天我就把它刪掉。」()

做了這麼多年的醫生,見過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想到她會成為這樣一個「紀錄片」的主角。當時,她的心裡只有一個感覺:憤怒。她停下手中的筆,直直地盯著婦女,不知道過了多久。()

這位兒科大夫還不是第一個遭遇這種情況的醫生。在她之前,就有醫生向《人民日報》記者白劍峰抱怨說,有的患者看病時,居然帶著錄音筆、攝像機,將醫生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以便隨時「對簿公堂」。()

「這樣的環境怎麼做醫生?如果白求恩活著,恐怕也要回加拿大了吧。」兒科大夫雖然最終完成了這場尷尬的門診——給那個傷風感冒的孩子開了一瓶「艾暢」,並在病歷上註明「3日後複診」——但是,她卻對當初學醫的選擇產生了懷疑。()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不好的事情()

被人提防的感覺不好受,被人飽以老拳的感覺更不好受。在王保人的村子里,像小李那樣動武的人沒有幾個,因此王保人至今也沒有跟誰刀槍相向過。然而,放大到更廣闊的區域內,醫患之間的暴力事件就變得頻繁起來——()

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發現,平均每家醫院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打砸醫院5.5起,打傷醫師5人。為了平息一場糾紛,醫院要付出10.8萬元的賠償款。這樣的結果讓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大為吃驚。()

作為一名老主治醫師,殷大奎素來認為,醫生和患者應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他們共同的敵人是病魔。正是依靠著彼此的信任和合作,人們才能夠去病除疾保持健康;正是依靠著彼此的信任和合作,醫生才敢冒險嘗試新的治療方法,醫學才能不斷地前進。然而,現狀卻是:「戰友」反目成仇、怨聲載道。一些醫生放棄戰勝疾病的廣闊地帶,掉過頭來把精力主要放在防患者、和患者鬥上。2月9日,他在人民網接受訪談時不無痛惜地說:「目前的醫患關係可以說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不好的。」()

更令人痛惜的是,這是一個兩敗俱傷的遊戲。雖然罵名和拳頭落在醫生身上,可是傷害也留在患者心裡,有時候這個傷害甚至更深。在過去5年中,患者治療付出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驚人地增長。2000年,人均住院費用才3000元多一點;2005年,這個數字就增長到了4661.5元。()

一位研究人員在註釋這「最不好的事情」時說:「從醫生、患者、醫學科學3個方面看,誰也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任何有益的發展和進步。」()

第三隻眼()

雖然醫患關係在哪個國家都是難事一樁,但是這樣嚴峻的局勢仍然讓外國醫生感到驚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Gerald Lazarus在中國某大學做客座教授時就見到過他所謂的「不可思議」的情景——()

那是個神經外科醫生。他的病房裡有人吵架,他趕去處理。一名年輕人的父親剛剛死於腦瘤。當兒子的因為遲遲拿不到父親的X光片而大罵護士。這位醫生過去勸他,結果他拿起鏡子向醫生丟去,切斷了醫生胳膊的韌帶、神經和動脈。這對一位外科醫生來說,如果治療不好,就等於職業生命的終結。()

這對Gerald Lazarus來說並不常見,但也不難理解。可是,案子往後的發展卻讓他覺得「耐人尋味」了——因為支持醫生的人遠趕不上反對他的人。事件經過報紙和電視報道后,人們的情緒更加偏激失控。()

北京一家媒體援引一名居民的話說,醫生挨打活該,因為他們只想賺錢,不管病人死活。中文網站聊天室里充滿聲討醫生和醫療界的帖子。()

9個月後,法庭判給那個醫生26546元,作為對他的補償。打他的人被判有罪,判處一年徒刑。Gerald Lazarus認為,判罰顯得太輕了。他問一位同事,這是不是陪審團審判的?同事聽了大笑說:「如果有陪審團,他會被判無罪的,因為醫生遭人怨。」()

Gerald Lazarus因此認定,在中國行醫是危險的,中國醫生「非常可憐」。儘管如此,對中國大部分醫生來說,除了偶爾發發牢騷外,他們只能選擇面對每天一撥兒又一撥兒排著長隊的患者。()

假如自我保護成為行醫第一原則()

一名姓董的年輕醫生抱怨說,和國外相比,中國的醫生不但辛苦,而且收入很低,在發生醫患糾紛時,常常得不到保護。「醫院領導躲得遠遠的,生怕誤傷;醫務科出面對患方說小話,無論有沒有責任都自覺理虧;出現賠償,醫生護士自掏腰包;賠完錢,本來沒責任,也會被認定有責任。如果患者打人,醫院保衛科一般不敢上,甚至有的警察也看熱鬧。」()

在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中,44%的受訪醫師認為,一些人民法院對醫療糾紛的處理顯失公正,並且八成以上的人稱「媒體對醫療糾紛的報道不客觀」。()

這種情緒正在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當一些醫生感覺到一隻腳在病房,一隻腳可能踏進牢房時,他們也許會視患者為「對手」,在治療活動中將自我保護上升為第一原則。()

一名資深醫生曾經告訴記者:「我和我的同事,在平時的工作中,滿腦子就是盡量不要幹什麼事情,儘快把病人打發走,別在我這裡鬧事就行了。結果就是,醫患之間的矛盾加劇,直接導致後者的利益受損。」()

在網路上,不滿的情緒發泄更是俯拾皆是。「我們這裡一些醫院都開始消極怠工了。不積極收病號,不加床,高風險的手術不做,周六、周日不加班做手術。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麼累,費力不討好。不知道再發展下去會怎樣。」「兄弟們,在政府、媒體及民眾均將所有矛盾歸結為醫生的黑、貪婪的惡劣環境下,工作悠著點兒。」()

「假如自我保護上升為醫生的第一原則,將帶來非常可怕的後果。」醫學科學院院長助理袁鍾解釋說,大家通常所說的醫生為了自我保護讓患者過度性檢查還只是小事情,更可怕的是,面對不熟悉的疾病,醫生不再敢去探索,本來有希望攻克的疾病或許就耽擱了,整個醫學科學也會因此停滯不前。()

顯然,責任不能完全推給醫生。「多年的政府投入不足,導致醫院和醫生從謀生到牟利,繼而將原本在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推向敵對一方。」衛生部醫政司原司長於宗河說,他相信整個醫療隊伍是好的,「非典時期就是很好的例證」。()

有數據顯示,公立醫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的只佔7%,有的三甲醫院甚至只有3%,其他靠醫院自籌解決。()

怨恨在「遺傳」()

如果說對立情緒僅僅局限於一代人,解決起來或許並不困難。可不幸的是,怨恨總是「遺傳」的。醫患的對立不僅僅影響到現在的醫生和患者,而且還影響到未來的醫生、未來的患者。()

在復旦大學醫學院的BBS上,一篇名為「醫生如何保護自己」的帖子在精華區掛了很久。該帖用條令的方式教導醫(學)生:門診的診斷須謹慎,盡量全面但模糊,留迴旋餘地,比如「黃疸原因待查」等;詳細而且有選擇地記錄患者及家屬的於病情治療不利的要求及行為,部分要求其簽字……目的無他,唯求自保。據說,很多醫學生看后奉之為行醫必備的「葵花寶典」。()

自保的理念甚至走進了課堂。26歲的住院醫陸嘉回憶說,大學里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講的一個小事例:一個患者家屬對手術不滿意,和醫院大鬧起來,聲稱沒有在術前告知他風險。醫生就拿出談話記錄說,這有證據證明我們已經盡了義務。沒想到,病人家屬一把將談話記錄搶了過去塞進嘴裡吃掉了。從那以後,這個醫院把病例全都鎖起來,以防被搶。()

《醫事》的作者謳歌,也講過類似的故事——有一名醫學生問她的導師:「梁老師,要是你在街上碰到喉頭水腫或是氣胸什麼的病人,你會怎麼做?」()

梁醫生頭也不抬:「關我什麼事兒?他家屬送到醫院來,我就處理。」()

學生無奈:「要是在荒郊野地里,送不到醫院來,那怎麼辦?」()

梁醫生:「我又不會到荒郊野外去!」()

學生追問:「那萬一呢!萬一你就是在一個荒郊野外,沒有別人,只有你,只有你可能救他!你會救他嗎?」()

梁醫生終於抬起了頭:「你想過沒有,你能保證救得了他?萬一他病情加重死了,你該負什麼責任啊?有病例記錄嗎?有人證嗎?」()

儘管這只是個個案,但醫患間的不信任可見一斑。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做了多年醫生的於宗河老司長總是懷念他當醫生的那個年代,「醫生是多麼受人尊敬的職業啊」。()

有什麼牢騷跟總理髮()

在今年1月8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高強表示,衛生部要把優化醫療執業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配合宣傳、公安等有關部門,開展『平安醫院』建設,努力營造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務人員的社會氛圍。切實維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正當權益,堅決打擊破壞醫院秩序的違法行為。」()

2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專程到吉林省人民醫院看望醫護人員。他說,在民生里,沒有比健康和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而醫生、護士正是直接為這兩樣服務的。因此醫務人員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受尊重的。不過,他也呼籲醫生們不要強求所有的病人都理解自己,「患者對你們說些氣話,或者傷害你們的話,你們要諒解。因為他是病人,或許他除了病以外,他家裡還困難。然後,回來你們有牢騷跟誰發呢?找我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