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外交策略從政權改變轉向行為改變

[複製鏈接]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3-4 0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星島日報海外版

      美國終於要同伊朗和敘利亞面對面坐下來談了。這是美國對敵對國家的外交從「政權改變」轉向「行為改變」的重大標誌。

    美國影響敵對或不友好國家外交的政策,簡單地可分為「政權改變」(Regime Change)和「行為改變」(Behavior Change)兩種方法。政權改變的定義是:外國勢力介入造成一個國家的政權更替,推翻舊政權,扶植起對該外國態度友好的新政權。

    外力介入造成一個國家政權更替,同一國內部自發的政變和革命有本質的不同。據有關專著的作者金澤(Stephen Kinzer)的統計,一百多年來,美國在全球至少涉入了十四起強迫他國政權改變的行動。伊拉克是美國該政策的最新一個例證。再往前有一九八三年美國幫助推翻加勒比海小國格瑞那達政權的行動。

    強迫他國改變政權,扶植對己友好的新政權上台,是改變敵對勢力國的最快方法。但缺點是血腥味太強,容易觸犯眾怒和國際準則。而最重要的是如果該國沒有對美友好的勢力,推翻舊政權並不意味著能建起對美友好的新政權。伊拉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促他國政府「行為改變」,是用外交接觸等方法,試圖在接觸中改變該國對美國的態度。其缺點是整個過程曠日持久,如美國致力蘇聯變色,前後長達四十年。而且,這樣情況下上台的新政權,其對美態度也不在美國的掌控之中。

    「行為改變」的優點是有朝一日水到渠成后,該國的新政權有穩固的政治基礎,可說是一勞永逸。

    美國以其強大的國力,對敵對或不友好國家的外交,一向是以強力相向,第一優先是用「政權改變」的方法。只有對中蘇等大國,美國知道決無可能強壓改變對方政權,所以才會退而求其次用「行為改變」的長期影響方法。

    美國「政權改變」伊拉克,並非現總統布希的首創。民主黨總統柯林頓早在一九九八年就簽署了《伊拉克解放法案》,公然宣稱「美國的政策應該是支持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努力,推動民主政府來取代伊拉克舊政權。」

    布希上台後強化了美國的霸道外交,將之推廣到伊朗和朝鮮等對美國不友好的敵對國家上。一旦決定對一國採取「政權改變」的做法,美國就會拒絕與該國接觸,就像美國長期以來拒絕同伊朗和朝鮮直接談判,其目的是要最終推翻這些國家的政權。

    由於伊拉克戰爭的失利和去年國會選舉的重大挫敗,布希政府內部贊成改變敵對政權行為做法的力量開始抬頭。其領頭人正是以溫和態度見稱又對布希有直接影響力的新國務卿賴斯。賴斯今年一月在德國與朝鮮高官進行了長期以來的首次高層面對面接觸,並繞過一眾官僚,從柏林直接致電布希討得「聖旨」,這才有了五年來首次同朝鮮達成的「棄核條約」。朝鮮副外相金桂冠二日已抵美國,將與美方作進一步會談。這可說是美國近年來少見的成功地使朝鮮作出了行為的改變。

    也許正是在與朝鮮接觸促成其行為改變上嘗到了甜頭,美國在本周終於首次同意與長期的敵對國伊朗和敘利亞一起坐下來談伊拉克和平問題。而這正是美國會委託的跨黨小組去年十二月建議中的重要提議。

    美國同伊朗和朝鮮開始接觸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這兩個國家,還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但至少美國現在已經認識到從政權上根本改變這兩個令美國頭痛的國家,在近期是絕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美國也認識到即使替換下目前的政權,美國在這兩塊仇恨美國的土地上,也無法培養出對美友好的新政權。在這樣的情況下,同伊朗和朝鮮直接接觸,試著在最大的程度上影響他們,就成了美國的最現實的外交政策。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收回過去的強硬做法,開始和伊朗、朝鮮直接接觸,是邁出了正確的一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1: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